赏月二三事
一
今年中秋依然是在日本。
十五夜晚上出门跑步,一路都没见到完整的月亮,跑跑停停,总有云层挡在中间。久不锻炼,不到一小时已经脱力,回程大部分靠走,边走边想此时此地应景的诗词,并非花好月圆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是太白的“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路旁的桂花香很甜,迷迷醉醉走回寝室,洗完澡很累。倒进被窝,想着明天换个地方看月亮吧,也算赶在开学前换个心情。都说十六夜的月最圆,届时想在海边看,想到镰仓,去年只匆匆忙忙与那里的海打了个照面。简单查了镰仓的旅馆和路线,倒头睡去。
第二天上午简单收拾了行李坐车上京到秋叶原换线前顺道去了YODOBASHI买磨蹭了两年都没入手的相机。想到要过去住一晚,走路看货便也不那么赶。招呼我的工作人员给人感觉很像“日本年中行事”课的老师,一副难以形容的中年书生相,个子不高,皮肤暗黄,表情严肃不爱笑,但对待顾客很周到。问了一些广角全角、单反微单之类的问题,毕竟我是个相机白痴,最后入手一台色彩不错的富士微单。买完后多了个纸盒子,不想提着它跑那么远,塞进车站的储物柜里又没法儿过夜,思来想去觉得麻烦,便临时打消了镰仓行的念头,改为都内闲逛。
换车到上野时已是下午,走到国立博物馆门口才意识到这天是周一,各大馆定休日。出门没带脑子也是让人拙计。在公园晃悠,残暑已过秋气未至的时节,本也没什么特别的景,斜阳漏过树冠照在水泥路上,正冈子规纪念球场前的小石碑上刻着他的俳句。子规是棒球爱好者,在世时曾为棒球运动在日本的宣传和普及做出许多努力,为了纪念他,上野公园在开园130周年(2006)的纪念典礼上公布这座棒球场更名为“正冈子规纪念球场”,同时立了这块石碑。
“春風やまりをなげたき草の原”。在昔日春风里掷球的青年早已逝去,草の原也并非真的原野。
在国博前的喷水池旁坐着看晚霞慢慢消失于天际,四周水声哗然,相机的电池很快耗光。
回到筑波已是晚上八点多,提着大包小包从改札口出站,路人皆是行色匆匆。不想坐车,于是沿着老路慢慢走,路过自动贩卖机时买了瓶没喝过的饮料,走到EXPO CENTER前的小池塘,席地而坐,举头望天。今日一丝遮挡的云也没有,月亮又大又亮又圆,明晃晃挂在眼前。
近来总是想起李白的《月下独酌》,觉得当下心境与此诗再贴合不过。末了回房,趁十六夜未完全结束时给boss发了封问候的邮件,顺便提起中秋礼俗。本以为第二天会收到礼节性的回复,谁知手机很快便震动起来,打开一看,颇长的小篇回复里透着淡淡惊喜。
先生在回信中对我的问候致以感谢,说起日本传统的中秋节也要赏月吃团子、以芒草为饰,而如今家人都不再这么过了。接着道,(家中)唯我一人爱好风流,独自赏月,倒也乐在其中。昨日扫墓归来,云间露出月亮又大又白的身影。
看到这里突然有些感动,感到先生的心境或许与我有几分相同,便又回信,其中写到太白的诗。将之译为白话日文,感到译诗的过程里也掺进了自己的情绪。
太白是寂寞的,苦中作乐是一种超然。身边无故人无亲友,他便邀月饮酒与月同乐,这个不难。独酌至酣,起身对不解风流的月亮唱起歌跳起舞,月光将他的影子打乱,这一刻乍看气氛似乎热闹了起来,然而他情绪忽地一转,竟是生出一念,觉得此生只能如此孤苦终老,与月与影长相厮守,做对无情朋友。或许终有一天上得青天,才有机会与这幻影似的朋友真正见面,饮一杯人世间不可得却掺杂人情味的酒了吧。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结尾两句此刻在我看来竟有种绝望在里面。
二
这周星期一的古典文学课,发表的同学不知为何没有来,老师便讲了些时节相关的歌咏题目,很自然又说到月。日本传统文化中,八月十五日赏的月叫「中秋の名月」,九月十三日赏的月叫「後の月」,而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里,只看过其中之一叫「片月見」。片,即不完整,缘起不好;因此要两个时段的月都赏过,这一年的赏月活动才算圆满结束。今年的九月十三是这周周末(10.25),老师叮嘱道,有机会一定要把那天的月亮也一同看了。
如今我们已经不靠古朴的天文历法数着天数过日子了,阳历普及以后自然很难记得旧历,虽然可查,却不再是前人感受四季迁移、斗转星移时的心境与体感了。时代在进步,没错,科技让生活更便利,的确如此,但有了太多便利的结果,诞生这些结果的过程、以及结果诞生前的状态便会被逐渐忘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一代代更替,总有一天,文明的起源不再能找到任何真实的痕迹,一切成为千篇一律的铅字,成为虚拟的数据,成为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楼,成为远古的幻影。
又想起柄谷行人在《近代日本文学的起源》一书里提到的,某种概念或构造一旦被建立,其起源就会逐渐被忘记”,又如很多古典方向的老师常会惋惜地说起现下的人们如何远离了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存方式...反观自己,的确如此。
譬如听虫鸣,夏日蝉声聒噪,但吵闹的不止一种蝉,而我只辨其声,不知其名。如今中秋已过,按节气算来今日正好是晚秋的霜降第一候:霜始降。气温渐低,触肤虽能感知,不查历法表我也不会知道些节气的名称,而日常生活里用不到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除了酒与茶,似也都是小众。很多时候会想,传统的范围太博大了,大得摸不到轮廓也看不清边缘;礼俗礼俗,从前的礼与俗,如今不复存在的难道都是糟粕,保留下来的又都是精华?古老文化的沉积岩逐渐风化,传统文化的丧失难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问题含混,答案也复杂。但以己度人必然存在误差,我的“以为”也并不代表所有人。想来各种职业中,与气候植物土地自然相关的未必就少了,我的担忧或许也只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征兆。
三
周三上一节传媒的课,老师说起第一性质、第二性质和第三性质,分析各种传播媒介的所属,说到大众社会所谓的“流行”和SNS的虚无土壤时,我突然感到一阵细思极恐的慌乱。所谓的“流行”,流行只是述语,即动词,而这个动作的主语是谁,掌握社会流行的“大众”是谁,真的是多数人意见的集合吗,多数人的意见与选择真的是自主选择吗?而在实际生活中互不认识的人占大多数的互联网社交中,一种虚无的熟悉感将我们笼在其中,我们以为彼此了解了对方的状态和心情,而在这些表象下催生出的熟悉感只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也许我们不一定需要了解所有人的真实,但一旦有人深陷其中,以虚幻替代了现实生活的实感,那么危险便随之而来。
我们会被这种看不清操盘手面目的洪流带向何方,蠢笨如我,得不出答案。
四
说回最初发给boss的邮件。
第二周面谈时先生告诉我,他以我发给他的那首《月下独酌》为基础写了首和歌,让我有空去看看。隔了几日我才想起来,点开他的和歌主页,看到一首新作的歌。
ひとり人
月のあかりに手を伸べて
ゆらぎ重なる影とたわむる
取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场景,但氛围稍有不同。因为少了背景烘托,“我”与影子的游乐便只剩单纯的月下游戏了。先生似是觉得这两句的视角很有意思,与我当时的心情毕竟是不同的。由此又想到,人的阅历深浅与生活经历不同,当下心境不同,眼前所见景致哪怕同是一处,着眼点不同,终究也是隔了一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同样的风景也是如此。虽是老生常谈,也在情理之中。
五
此时又是深夜,想必空中有月。窗外草丛中有虫低鸣,闻其声至少两种,而我叫不准它们的名字。
今年中秋依然是在日本。
十五夜晚上出门跑步,一路都没见到完整的月亮,跑跑停停,总有云层挡在中间。久不锻炼,不到一小时已经脱力,回程大部分靠走,边走边想此时此地应景的诗词,并非花好月圆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是太白的“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路旁的桂花香很甜,迷迷醉醉走回寝室,洗完澡很累。倒进被窝,想着明天换个地方看月亮吧,也算赶在开学前换个心情。都说十六夜的月最圆,届时想在海边看,想到镰仓,去年只匆匆忙忙与那里的海打了个照面。简单查了镰仓的旅馆和路线,倒头睡去。
第二天上午简单收拾了行李坐车上京到秋叶原换线前顺道去了YODOBASHI买磨蹭了两年都没入手的相机。想到要过去住一晚,走路看货便也不那么赶。招呼我的工作人员给人感觉很像“日本年中行事”课的老师,一副难以形容的中年书生相,个子不高,皮肤暗黄,表情严肃不爱笑,但对待顾客很周到。问了一些广角全角、单反微单之类的问题,毕竟我是个相机白痴,最后入手一台色彩不错的富士微单。买完后多了个纸盒子,不想提着它跑那么远,塞进车站的储物柜里又没法儿过夜,思来想去觉得麻烦,便临时打消了镰仓行的念头,改为都内闲逛。
换车到上野时已是下午,走到国立博物馆门口才意识到这天是周一,各大馆定休日。出门没带脑子也是让人拙计。在公园晃悠,残暑已过秋气未至的时节,本也没什么特别的景,斜阳漏过树冠照在水泥路上,正冈子规纪念球场前的小石碑上刻着他的俳句。子规是棒球爱好者,在世时曾为棒球运动在日本的宣传和普及做出许多努力,为了纪念他,上野公园在开园130周年(2006)的纪念典礼上公布这座棒球场更名为“正冈子规纪念球场”,同时立了这块石碑。
“春風やまりをなげたき草の原”。在昔日春风里掷球的青年早已逝去,草の原也并非真的原野。
在国博前的喷水池旁坐着看晚霞慢慢消失于天际,四周水声哗然,相机的电池很快耗光。
回到筑波已是晚上八点多,提着大包小包从改札口出站,路人皆是行色匆匆。不想坐车,于是沿着老路慢慢走,路过自动贩卖机时买了瓶没喝过的饮料,走到EXPO CENTER前的小池塘,席地而坐,举头望天。今日一丝遮挡的云也没有,月亮又大又亮又圆,明晃晃挂在眼前。
近来总是想起李白的《月下独酌》,觉得当下心境与此诗再贴合不过。末了回房,趁十六夜未完全结束时给boss发了封问候的邮件,顺便提起中秋礼俗。本以为第二天会收到礼节性的回复,谁知手机很快便震动起来,打开一看,颇长的小篇回复里透着淡淡惊喜。
先生在回信中对我的问候致以感谢,说起日本传统的中秋节也要赏月吃团子、以芒草为饰,而如今家人都不再这么过了。接着道,(家中)唯我一人爱好风流,独自赏月,倒也乐在其中。昨日扫墓归来,云间露出月亮又大又白的身影。
看到这里突然有些感动,感到先生的心境或许与我有几分相同,便又回信,其中写到太白的诗。将之译为白话日文,感到译诗的过程里也掺进了自己的情绪。
太白是寂寞的,苦中作乐是一种超然。身边无故人无亲友,他便邀月饮酒与月同乐,这个不难。独酌至酣,起身对不解风流的月亮唱起歌跳起舞,月光将他的影子打乱,这一刻乍看气氛似乎热闹了起来,然而他情绪忽地一转,竟是生出一念,觉得此生只能如此孤苦终老,与月与影长相厮守,做对无情朋友。或许终有一天上得青天,才有机会与这幻影似的朋友真正见面,饮一杯人世间不可得却掺杂人情味的酒了吧。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结尾两句此刻在我看来竟有种绝望在里面。
二
这周星期一的古典文学课,发表的同学不知为何没有来,老师便讲了些时节相关的歌咏题目,很自然又说到月。日本传统文化中,八月十五日赏的月叫「中秋の名月」,九月十三日赏的月叫「後の月」,而在日本人的传统观念里,只看过其中之一叫「片月見」。片,即不完整,缘起不好;因此要两个时段的月都赏过,这一年的赏月活动才算圆满结束。今年的九月十三是这周周末(10.25),老师叮嘱道,有机会一定要把那天的月亮也一同看了。
如今我们已经不靠古朴的天文历法数着天数过日子了,阳历普及以后自然很难记得旧历,虽然可查,却不再是前人感受四季迁移、斗转星移时的心境与体感了。时代在进步,没错,科技让生活更便利,的确如此,但有了太多便利的结果,诞生这些结果的过程、以及结果诞生前的状态便会被逐渐忘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一代代更替,总有一天,文明的起源不再能找到任何真实的痕迹,一切成为千篇一律的铅字,成为虚拟的数据,成为浮在空中的海市蜃楼,成为远古的幻影。
又想起柄谷行人在《近代日本文学的起源》一书里提到的,某种概念或构造一旦被建立,其起源就会逐渐被忘记”,又如很多古典方向的老师常会惋惜地说起现下的人们如何远离了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存方式...反观自己,的确如此。
譬如听虫鸣,夏日蝉声聒噪,但吵闹的不止一种蝉,而我只辨其声,不知其名。如今中秋已过,按节气算来今日正好是晚秋的霜降第一候:霜始降。气温渐低,触肤虽能感知,不查历法表我也不会知道些节气的名称,而日常生活里用不到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除了酒与茶,似也都是小众。很多时候会想,传统的范围太博大了,大得摸不到轮廓也看不清边缘;礼俗礼俗,从前的礼与俗,如今不复存在的难道都是糟粕,保留下来的又都是精华?古老文化的沉积岩逐渐风化,传统文化的丧失难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
问题含混,答案也复杂。但以己度人必然存在误差,我的“以为”也并不代表所有人。想来各种职业中,与气候植物土地自然相关的未必就少了,我的担忧或许也只是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征兆。
三
周三上一节传媒的课,老师说起第一性质、第二性质和第三性质,分析各种传播媒介的所属,说到大众社会所谓的“流行”和SNS的虚无土壤时,我突然感到一阵细思极恐的慌乱。所谓的“流行”,流行只是述语,即动词,而这个动作的主语是谁,掌握社会流行的“大众”是谁,真的是多数人意见的集合吗,多数人的意见与选择真的是自主选择吗?而在实际生活中互不认识的人占大多数的互联网社交中,一种虚无的熟悉感将我们笼在其中,我们以为彼此了解了对方的状态和心情,而在这些表象下催生出的熟悉感只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也许我们不一定需要了解所有人的真实,但一旦有人深陷其中,以虚幻替代了现实生活的实感,那么危险便随之而来。
我们会被这种看不清操盘手面目的洪流带向何方,蠢笨如我,得不出答案。
四
说回最初发给boss的邮件。
第二周面谈时先生告诉我,他以我发给他的那首《月下独酌》为基础写了首和歌,让我有空去看看。隔了几日我才想起来,点开他的和歌主页,看到一首新作的歌。
ひとり人
月のあかりに手を伸べて
ゆらぎ重なる影とたわむる
取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场景,但氛围稍有不同。因为少了背景烘托,“我”与影子的游乐便只剩单纯的月下游戏了。先生似是觉得这两句的视角很有意思,与我当时的心情毕竟是不同的。由此又想到,人的阅历深浅与生活经历不同,当下心境不同,眼前所见景致哪怕同是一处,着眼点不同,终究也是隔了一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看同样的风景也是如此。虽是老生常谈,也在情理之中。
五
此时又是深夜,想必空中有月。窗外草丛中有虫低鸣,闻其声至少两种,而我叫不准它们的名字。
![]() |
20150928 十六夜月 照片里看着有点缺 |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