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笔记-《文心雕龙》宗经第三
宗经第三
1.什么是“经”?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及文章之骨髓者也。
▪思考:“恒久”与“不刊”表现出作者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永恒不能更改的。这与复旦汪涌豪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静态的”有一定的联系。
2.哪些作品被作者列为“经”之典范?并且说明其特点?
▪《易经》、《尚书》、《诗》、《春秋》,《礼记》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①若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诗》主言志,训诂同《书》,摛风裁兴②,藻辞谲③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春秋》辨理,一字见义④。…其婉章志晦,谅⑤以邃矣。…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
3.“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诵、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思考:因此,《易》可以作为中国论理之文的肇端,《尚书》则是论事之文的鼻祖,《诗经》是韵文,并且是敷情之文发展的祖先,《礼记》则是用于行礼的韵文的总端,纪传是纪事之文,檄为论事之文。通过总结可以了解作者认为后世做文章都应遵循这五部经典的规则,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各类文体的最高典范。这种结论也符合作者最初的“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理念。
4.“宗经”作文的优点?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⑥。
注释: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离离”指的是草茂密的样子。而这里义为历历分明。
②“风”代风雅颂,“摛风”即作诗;“兴”代赋比兴,“裁兴”指运用各种手法。
③婉曲不直言。《毛诗序》:“主文而谲谏”
④《春秋》常用一个字来表褒贬。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克”指郑伯蓄意攻打共叔段。
⑤谅,信实。
⑥感情真挚而不偏邪,风格清新而不混杂,描述真实而不怪诞,意义正确而不曲枉,体制精炼而不繁冗,文辞美丽而不浮靡。
参考书目:《文心雕龙》(周振甫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什么是“经”?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及文章之骨髓者也。
▪思考:“恒久”与“不刊”表现出作者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永恒不能更改的。这与复旦汪涌豪老师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静态的”有一定的联系。
2.哪些作品被作者列为“经”之典范?并且说明其特点?
▪《易经》、《尚书》、《诗》、《春秋》,《礼记》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①若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诗》主言志,训诂同《书》,摛风裁兴②,藻辞谲③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春秋》辨理,一字见义④。…其婉章志晦,谅⑤以邃矣。…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
3.“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诵、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思考:因此,《易》可以作为中国论理之文的肇端,《尚书》则是论事之文的鼻祖,《诗经》是韵文,并且是敷情之文发展的祖先,《礼记》则是用于行礼的韵文的总端,纪传是纪事之文,檄为论事之文。通过总结可以了解作者认为后世做文章都应遵循这五部经典的规则,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各类文体的最高典范。这种结论也符合作者最初的“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理念。
4.“宗经”作文的优点?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⑥。
注释:
①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中的“离离”指的是草茂密的样子。而这里义为历历分明。
②“风”代风雅颂,“摛风”即作诗;“兴”代赋比兴,“裁兴”指运用各种手法。
③婉曲不直言。《毛诗序》:“主文而谲谏”
④《春秋》常用一个字来表褒贬。如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克”指郑伯蓄意攻打共叔段。
⑤谅,信实。
⑥感情真挚而不偏邪,风格清新而不混杂,描述真实而不怪诞,意义正确而不曲枉,体制精炼而不繁冗,文辞美丽而不浮靡。
参考书目:《文心雕龙》(周振甫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