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夜戏 (“我见过路人甲”)
南浔夜戏(“我见过路人甲”)
作者=邹波
那年秋天,我在浙江南浔,因古镇区惟一的酒店为一个电视剧组占据,我必须重新找寻住处,当时已是深夜,我懊恼地驱策车夫,雨越下越大,感冒趋势使我对车夫越来越冷漠,几乎把他当成马。
车夫却硬与我说笑,过那些陡峭的拱桥时,他甚至也没有停止说话,他跳下车来,告诉我不要下,离桥10米的时候就开始跑,拼命地跑,犹如拉纤时最要命的一段,那一口气不能泄了,但他竟然也能憋着气说话,我来不及听他在上桥过程中飞快说完的一个段子,单薄的轮子和我都在石头路上磕得直响。
“老兄也不怕桥是断的?”等过得桥来,车才刹住,我不禁问。
“所以才助跑嘛。”车夫答道。
他的幽默感开始让我吃惊,我立刻打起精神和他聊天,把他重新由马变成人。我开始有了兴致,不那么急切地寻找住处,车放慢下来,龙头发出摇橹一般嘎吱嘎吱的声音。
那些石拱桥从底下看不到顶,背后不知道是什么,站在一端,跟跳水运动员面对跳台没有什么区别,那桥很可能只有半截——奈何桥一般的地狱入口,一半是实在,一半是虚空。
桥下是浔溪的支流——也是古运河道——这条河永久性地分割着南浔镇,北通太湖南岸,南通杭嘉湖平原各镇,过去是重要的水路旅行通道,夜航船川流不息,但镇内这段河道,如今什么都不走,废弃的水,50座桥,却始终顶住,努力不让两边的陆地合拢。
南浔的车夫继续和我搭话:“我以为你也是群众演员,迷了路的。”所以他把我拉到那酒店,却发现无法进入那个剧组。
“我能演个啥?”
“各种人……各种人中的书呆子……现在拍电视剧的格外多……”——他没有回头看我,只是凭着刚才那个照面的记忆,我也已忘了他的模样,而这种大雨之夜,又非长假期或周末,没有旅行者,春雷到处劈,车夫拉的人当中,十个有八个是走失的群众演员。
夜晚迷失在百间楼这一带的人最多,因为老屋最密集,结构啊都差不多,防火墙的样式也很雷同,而且很少杂货店这样的特殊门面做标记,关起门后,完全分辨不出方向,再说这些街巷又并非四通八达,许多出口已经为现代建筑堵死……
这一带的屋子如此雷同,据说是和住的人有关——明嘉靖时的南浔进士董份,位至礼部尚书,妻子是大户人家,过门时要求携带大量奴仆眷属,这些奴仆虽貌似《骇客帝国》中的agent一样没有个性,其实关系复杂,互相倾轧,需要分开住才能相安无事,于是董份就沿河建了这许多一模一样的住宅。
这几年,横店影视基地的气氛辐射开来,江南俨然一个巨大的外景地,群众演员成了重要的流动人口,他们往往一天要赶许多个剧组,奔波于南浔、东阳、西塘、乌镇这样的地方,为了赶时间,加上他们在这块呆久了,自在了,往往不卸妆就奔过去——朝代背景多是清朝至民国,混乱的时代,衣服样式基本通行,都是些无名无姓当背景的小人物,半披着戏服、戴着辫子穿过这些江南古镇,与古建筑特别和谐,让你无言——不是你审视他们,倒是他们如主人那样打量着你……
白天的戏有围观的人,有时碰到激烈争吵的戏,变为武打戏,是真打,因为都是古房子,钢丝不敢轻易下桩,线牵得老远,像缫丝厂的车床,交错着看不见的纤维,人物像只剩下最后一缕丝要吐的茧子——演员贴身过招,飞起来也厮打在一起,但气场马上就扩大了,拍摄的空间于是爆发开来——那些观众,本来是在看吵架的,没有准备好腾出动武的地方,这时候,突然向后退,和《药》中描写的观看砍头的一瞬时差不多。
晚上的戏没人看,又是下雨——这里的人家,一下雨就要完全关门,不是因为怕水进来,而是因为要将屋檐完全留给躲雨的行人。
远处仍然有响动——梆子,锅碗,汽车喇叭,甚至依稀有些丝竹之声,声音可以顺着河道传很远,并且仍然是那么迫近的耳语,传到你的耳朵,等寻到近处,则又是大门紧闭,什么都没有,而小镇上空那些闪灯的地方,就是在拍戏。
晚上的戏……灯光照亮了雨,有时也许是外景范围铺展得过长了,场面大的时候,甚至会有直升飞机悬在头上,那动静可就大了,简直来了一大团龙卷风,古代的箭,尽量不射到飞机……又一个长镜头,跟随着送别的旧时代情侣,念去去,千里烟波,戏要延伸好几百米,灯光扫过之后,就是黑暗,这些群众演员,由小影视公司牵线,有人甚至只身从苏北的沼泽中来,缺乏组织和指挥,仿佛被遗弃在黑暗里,却听不到导演剧务让他们停止的口令,依然在黑暗中恪尽职守,继续在江南阴冷的雨巷中扮演着孤独的行人、一个背影、一个死人、一个骑车的人、一个小贩、一个暗娼……继续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自己在黑暗中已经是看不见的、拍不到的。
“……有天半夜,就是这样的工作日,一个清兵打扮的人来搭车”——车夫说,那人竟然不知道拍摄已经结束了,仍然穿着兵勇的衣服站在那个巷子深处,他沉浸在角色里,等明白过来,他已经是一个人。他开始在那里绕圈子,回不了酒店。
“那人吓了我一跳,我以为是阴兵,那是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碰到群众演员,后来拍戏的就多了,我也习惯了……”
当然,他这种心理变化,分两个过程,车夫不是本地人,所以,他初来乍到的时候,怕鬼,而且,在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随着他对本地历史的了解,他开始有意无意地用那些典故来限定“鬼的身份”——“这是最害怕的阶段”——他看见留清朝辫子的男人,从被杀头的桥上下来,“看上去就是那个戴着墨镜的瞎子啊”,他说的是清廷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庄廷龙,因为如左丘公一样失明,激发了他写历史的念头,在清朝修明史,却用明朝的口气评论清朝。庄廷龙到死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头颅。
“知识”加剧了车夫的恐惧——那种惟一性的指认——一个具体的唯名论的鬼,仿佛是一次私人恩怨,发生在半夜,让人怀疑自己的历史、身世和前生是否有孽缘——而不是无名之地的泛神论——阴间的游吟诗人,讴歌宇宙,行动并不针对你本人……
不过到了第二阶段,当车夫开始真正在这个江南小镇安顿下来,他就开始意识到:“这世界上没有鬼”——这是南浔对他的世界观最重要的改变——“他们都是群众演员……”
即使再碰到庄廷龙的鬼,他也不再害怕,因为鬼被包含在演员之中,人生只不过是鬼演的戏,灯光伪造了青天白日的明朗,从此庄廷龙的鬼从他身边经过,也只不过是被他当成文革时的牛鬼蛇神,或者右派。
在南浔的雨夜里,车夫还碰到过穿大将军服的,碰到过古代的仕女,碰到过邹容一般的革命党,甚至碰到过包青天,但竟然都是群众演员,他们出现在错误的地方,那些生活在别处的人,当他们扮演大将军的时候,故事的主角却是个小兵;当他扮演男旦,故事写的却是女旦,他立刻成为陪衬;而当他扮演历史上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却只是一闪而过——一个爱情故事里最微不足道的时代暗示,历史背景的肤浅交代,然后故事迅速进入到恋爱者狭小的天地里——那如《浮生六记》中所描绘的后花园的微观世界,超越了时代,犹如脱光了的病人,每个时代都是一个样子——但既然如此,又何必老远到南浔来寻找一个“旧时代的大场面”?
群众演员当中有领袖的形象,有非常有个性的人,有美貌和英俊的人,但没有主角。“我没有拉过主演。有几次,我以为我拉的是主演。但都不是……”车夫说。
“……我拉过一个特别漂亮的女人”——旗袍,大户人家——车夫无法忘记那次“艳遇”,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后半夜,那时他几乎都完全不迷信了,可是她“实在太漂亮……又是从水边过来的……仿佛就是从水里冒出来……”——“在这里跑久了,我非常注意女人们到水边干什么:取水、倾倒垃圾、洗衣服,或者自杀,或者是现原形……她们是水的命……”他以为她是个妖精。
她的美貌一度让他重新相信鬼,直到他们开始交谈,才知道那女人也是个群众演员,安徽人,也是农村人,因为毫无门路,她是地区选秀的落选者,她甚至还要继续参加这年的超级女声,他不相信:“你这么漂亮,怎么会不是主演?”
这是个悖论:如果是主演吧,肯定不会迷路,灯光、镜头、向导和汽车一直跟随着他们。所以主演又肯定不会坐他的人力车,因此,如果那家伙咬定自己是主演,那肯定是鬼——主演的鬼,一个过去的名角儿的魂吧……唱私人堂会出来失足落了水吧……
“真不是,大哥……”那女人幽幽地说,他能觉察她黯然的目光,不知道是在否认自己是主演,还是否认自己是鬼,在他背后,她的呼吸,香水味,他无法分辨那是不是本朝的货,那女人没有再说话。他也不再好意思回头看她的容貌。
他其实只看过她一眼,但他一口咬定她美若天仙。他说他后来看过那电视剧,从头到尾,只是竟然没有发现过那天那个女演员,而这几乎又让他觉得那天的邂逅是一次“灵异事件”——“但她真的比那个主演强上千倍,不管她是人是鬼……”
“如果她是人,我相信她会红的。”车夫对我说,“总有一天她会红,她那么漂亮,做群众演员真可惜。”但从这话听得出,他的无神论又动摇了。
车夫姓唐,河南信阳人,40岁,来南浔有七八年了,每年只在春播与秋收秋播的时候回家两次,老婆没在跟前。七弯八绕之后,他给我找了个很干净的小旅社,走的时候叮嘱我,“不要乱来……要注意艾滋病啊。”他还说,他手上有二十多个号码,但他不会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看见我那不尊重的态度,觉得我把他当马使唤,他倒还想把我往黑店拉,差点将我引入一个敲诈的深渊,差点将我变成马……或者石头、青蛙之类……但后来,在南浔的雨夜,这位起先对我不怀好意的唐师傅觉得与我聊得很开心,就帮我找了个他所知道的最好的旅社,他说要对我负责。他坦白地讲述他拉我一路上的心理活动,有黑有白,让我体察人性的惊险,倒反觉自己此夜遇见了好鬼。记之。(2006年)
(转载注明出处作者,本文收入邹波非虚构文集《现实即弯路》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69117/)
作者=邹波
那年秋天,我在浙江南浔,因古镇区惟一的酒店为一个电视剧组占据,我必须重新找寻住处,当时已是深夜,我懊恼地驱策车夫,雨越下越大,感冒趋势使我对车夫越来越冷漠,几乎把他当成马。
车夫却硬与我说笑,过那些陡峭的拱桥时,他甚至也没有停止说话,他跳下车来,告诉我不要下,离桥10米的时候就开始跑,拼命地跑,犹如拉纤时最要命的一段,那一口气不能泄了,但他竟然也能憋着气说话,我来不及听他在上桥过程中飞快说完的一个段子,单薄的轮子和我都在石头路上磕得直响。
“老兄也不怕桥是断的?”等过得桥来,车才刹住,我不禁问。
“所以才助跑嘛。”车夫答道。
他的幽默感开始让我吃惊,我立刻打起精神和他聊天,把他重新由马变成人。我开始有了兴致,不那么急切地寻找住处,车放慢下来,龙头发出摇橹一般嘎吱嘎吱的声音。
那些石拱桥从底下看不到顶,背后不知道是什么,站在一端,跟跳水运动员面对跳台没有什么区别,那桥很可能只有半截——奈何桥一般的地狱入口,一半是实在,一半是虚空。
桥下是浔溪的支流——也是古运河道——这条河永久性地分割着南浔镇,北通太湖南岸,南通杭嘉湖平原各镇,过去是重要的水路旅行通道,夜航船川流不息,但镇内这段河道,如今什么都不走,废弃的水,50座桥,却始终顶住,努力不让两边的陆地合拢。
南浔的车夫继续和我搭话:“我以为你也是群众演员,迷了路的。”所以他把我拉到那酒店,却发现无法进入那个剧组。
“我能演个啥?”
“各种人……各种人中的书呆子……现在拍电视剧的格外多……”——他没有回头看我,只是凭着刚才那个照面的记忆,我也已忘了他的模样,而这种大雨之夜,又非长假期或周末,没有旅行者,春雷到处劈,车夫拉的人当中,十个有八个是走失的群众演员。
夜晚迷失在百间楼这一带的人最多,因为老屋最密集,结构啊都差不多,防火墙的样式也很雷同,而且很少杂货店这样的特殊门面做标记,关起门后,完全分辨不出方向,再说这些街巷又并非四通八达,许多出口已经为现代建筑堵死……
这一带的屋子如此雷同,据说是和住的人有关——明嘉靖时的南浔进士董份,位至礼部尚书,妻子是大户人家,过门时要求携带大量奴仆眷属,这些奴仆虽貌似《骇客帝国》中的agent一样没有个性,其实关系复杂,互相倾轧,需要分开住才能相安无事,于是董份就沿河建了这许多一模一样的住宅。
这几年,横店影视基地的气氛辐射开来,江南俨然一个巨大的外景地,群众演员成了重要的流动人口,他们往往一天要赶许多个剧组,奔波于南浔、东阳、西塘、乌镇这样的地方,为了赶时间,加上他们在这块呆久了,自在了,往往不卸妆就奔过去——朝代背景多是清朝至民国,混乱的时代,衣服样式基本通行,都是些无名无姓当背景的小人物,半披着戏服、戴着辫子穿过这些江南古镇,与古建筑特别和谐,让你无言——不是你审视他们,倒是他们如主人那样打量着你……
白天的戏有围观的人,有时碰到激烈争吵的戏,变为武打戏,是真打,因为都是古房子,钢丝不敢轻易下桩,线牵得老远,像缫丝厂的车床,交错着看不见的纤维,人物像只剩下最后一缕丝要吐的茧子——演员贴身过招,飞起来也厮打在一起,但气场马上就扩大了,拍摄的空间于是爆发开来——那些观众,本来是在看吵架的,没有准备好腾出动武的地方,这时候,突然向后退,和《药》中描写的观看砍头的一瞬时差不多。
晚上的戏没人看,又是下雨——这里的人家,一下雨就要完全关门,不是因为怕水进来,而是因为要将屋檐完全留给躲雨的行人。
远处仍然有响动——梆子,锅碗,汽车喇叭,甚至依稀有些丝竹之声,声音可以顺着河道传很远,并且仍然是那么迫近的耳语,传到你的耳朵,等寻到近处,则又是大门紧闭,什么都没有,而小镇上空那些闪灯的地方,就是在拍戏。
晚上的戏……灯光照亮了雨,有时也许是外景范围铺展得过长了,场面大的时候,甚至会有直升飞机悬在头上,那动静可就大了,简直来了一大团龙卷风,古代的箭,尽量不射到飞机……又一个长镜头,跟随着送别的旧时代情侣,念去去,千里烟波,戏要延伸好几百米,灯光扫过之后,就是黑暗,这些群众演员,由小影视公司牵线,有人甚至只身从苏北的沼泽中来,缺乏组织和指挥,仿佛被遗弃在黑暗里,却听不到导演剧务让他们停止的口令,依然在黑暗中恪尽职守,继续在江南阴冷的雨巷中扮演着孤独的行人、一个背影、一个死人、一个骑车的人、一个小贩、一个暗娼……继续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不知道自己在黑暗中已经是看不见的、拍不到的。
“……有天半夜,就是这样的工作日,一个清兵打扮的人来搭车”——车夫说,那人竟然不知道拍摄已经结束了,仍然穿着兵勇的衣服站在那个巷子深处,他沉浸在角色里,等明白过来,他已经是一个人。他开始在那里绕圈子,回不了酒店。
“那人吓了我一跳,我以为是阴兵,那是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碰到群众演员,后来拍戏的就多了,我也习惯了……”
当然,他这种心理变化,分两个过程,车夫不是本地人,所以,他初来乍到的时候,怕鬼,而且,在心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随着他对本地历史的了解,他开始有意无意地用那些典故来限定“鬼的身份”——“这是最害怕的阶段”——他看见留清朝辫子的男人,从被杀头的桥上下来,“看上去就是那个戴着墨镜的瞎子啊”,他说的是清廷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庄廷龙,因为如左丘公一样失明,激发了他写历史的念头,在清朝修明史,却用明朝的口气评论清朝。庄廷龙到死也没有看到自己的头颅。
“知识”加剧了车夫的恐惧——那种惟一性的指认——一个具体的唯名论的鬼,仿佛是一次私人恩怨,发生在半夜,让人怀疑自己的历史、身世和前生是否有孽缘——而不是无名之地的泛神论——阴间的游吟诗人,讴歌宇宙,行动并不针对你本人……
不过到了第二阶段,当车夫开始真正在这个江南小镇安顿下来,他就开始意识到:“这世界上没有鬼”——这是南浔对他的世界观最重要的改变——“他们都是群众演员……”
即使再碰到庄廷龙的鬼,他也不再害怕,因为鬼被包含在演员之中,人生只不过是鬼演的戏,灯光伪造了青天白日的明朗,从此庄廷龙的鬼从他身边经过,也只不过是被他当成文革时的牛鬼蛇神,或者右派。
在南浔的雨夜里,车夫还碰到过穿大将军服的,碰到过古代的仕女,碰到过邹容一般的革命党,甚至碰到过包青天,但竟然都是群众演员,他们出现在错误的地方,那些生活在别处的人,当他们扮演大将军的时候,故事的主角却是个小兵;当他扮演男旦,故事写的却是女旦,他立刻成为陪衬;而当他扮演历史上某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却只是一闪而过——一个爱情故事里最微不足道的时代暗示,历史背景的肤浅交代,然后故事迅速进入到恋爱者狭小的天地里——那如《浮生六记》中所描绘的后花园的微观世界,超越了时代,犹如脱光了的病人,每个时代都是一个样子——但既然如此,又何必老远到南浔来寻找一个“旧时代的大场面”?
群众演员当中有领袖的形象,有非常有个性的人,有美貌和英俊的人,但没有主角。“我没有拉过主演。有几次,我以为我拉的是主演。但都不是……”车夫说。
“……我拉过一个特别漂亮的女人”——旗袍,大户人家——车夫无法忘记那次“艳遇”,那是去年夏天的一个后半夜,那时他几乎都完全不迷信了,可是她“实在太漂亮……又是从水边过来的……仿佛就是从水里冒出来……”——“在这里跑久了,我非常注意女人们到水边干什么:取水、倾倒垃圾、洗衣服,或者自杀,或者是现原形……她们是水的命……”他以为她是个妖精。
她的美貌一度让他重新相信鬼,直到他们开始交谈,才知道那女人也是个群众演员,安徽人,也是农村人,因为毫无门路,她是地区选秀的落选者,她甚至还要继续参加这年的超级女声,他不相信:“你这么漂亮,怎么会不是主演?”
这是个悖论:如果是主演吧,肯定不会迷路,灯光、镜头、向导和汽车一直跟随着他们。所以主演又肯定不会坐他的人力车,因此,如果那家伙咬定自己是主演,那肯定是鬼——主演的鬼,一个过去的名角儿的魂吧……唱私人堂会出来失足落了水吧……
“真不是,大哥……”那女人幽幽地说,他能觉察她黯然的目光,不知道是在否认自己是主演,还是否认自己是鬼,在他背后,她的呼吸,香水味,他无法分辨那是不是本朝的货,那女人没有再说话。他也不再好意思回头看她的容貌。
他其实只看过她一眼,但他一口咬定她美若天仙。他说他后来看过那电视剧,从头到尾,只是竟然没有发现过那天那个女演员,而这几乎又让他觉得那天的邂逅是一次“灵异事件”——“但她真的比那个主演强上千倍,不管她是人是鬼……”
“如果她是人,我相信她会红的。”车夫对我说,“总有一天她会红,她那么漂亮,做群众演员真可惜。”但从这话听得出,他的无神论又动摇了。
车夫姓唐,河南信阳人,40岁,来南浔有七八年了,每年只在春播与秋收秋播的时候回家两次,老婆没在跟前。七弯八绕之后,他给我找了个很干净的小旅社,走的时候叮嘱我,“不要乱来……要注意艾滋病啊。”他还说,他手上有二十多个号码,但他不会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看见我那不尊重的态度,觉得我把他当马使唤,他倒还想把我往黑店拉,差点将我引入一个敲诈的深渊,差点将我变成马……或者石头、青蛙之类……但后来,在南浔的雨夜,这位起先对我不怀好意的唐师傅觉得与我聊得很开心,就帮我找了个他所知道的最好的旅社,他说要对我负责。他坦白地讲述他拉我一路上的心理活动,有黑有白,让我体察人性的惊险,倒反觉自己此夜遇见了好鬼。记之。(2006年)
(转载注明出处作者,本文收入邹波非虚构文集《现实即弯路》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269117/)
-
No Surprise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9 10:47:37
-
ポケモ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9 01:53:17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17 00:03:48
-
dia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05 23:33:44
-
鬼柳星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8-05 23:11:26
诗人邹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不怕生活回不去,风吹着武汉的夏天
- 写书评的五月天 (2人喜欢)
- 你教了我拉丁文 (1人喜欢)
- 不怕孤寂的知识
- 花果园没有荒原(歌词2025)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