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幽默过的王朔
![]() |
我读王朔的小说,从未在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所谓的幽默,反而是一段段阴凉的悲剧。痞子的玩世不恭,本身是一种无奈与反抗。有人认为,王朔的文字,改变了一代中国人说话的方式——说人话。语言是改变一切的开始,人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纠结与彷徨,可以在王朔的语言中找到根源——我们开始颓败了!
我二十岁左右时,迷恋“痞子文学”,那种人生无意义的荒诞,正是我当时追寻的生活理念。我在黑暗中抽烟,微笑着愤世嫉俗,仿佛这种生活态度能刺破世间的一起虚伪。十年后,我猛然发现世界的虚伪反而成就了世界,人欲本无罪,所有的创造与凌乱是我们存在的本能与动机。
王朔用小说反抗现实,他比鲁迅走的更远,鲁迅否定的只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而王朔却在怀疑人生的价值。鲁迅笔下是腐朽,王朔笔下是废墟。腐朽之木,还可开花,而废墟之上,漂浮着与生命无关的虚无之美。
古人云“市井之思维,不适用于高远之欲”。或许我现在变得市井,不怎么相信文学作品中的“高远之欲”。我也曾和好友说过:“文学,就像精神鸦片,长久吸食,会变得颓废,但是离开它,又开始坐立不安。”任何一部严肃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精神的废墟,文字可以把一切撕得粉碎,就像鲁迅撕碎传统,王朔撕碎生活。我甚至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文字源于人类创造的动机,而从文字到文学的转变是源自人类的破坏欲。
优秀的作家都是聪明人,但聪明人往往都透露出阴郁之气,他们都在不断的追问,黑处到底是什么?那里藏着被破坏掉的废墟,众人曾在那里狂欢、窒息,最后逃离。躯体已死,只剩颓败,文学正是如此。好的文学作品,向来不描述没心没肺的阳光生活,却在记录一代代人最后的失败,今天的文学更是如此。
传统的人文精神在今天无疑充满了悲凉,因为开启今天时代之门的不再是文学、哲学、艺术,而是科技与商业,人文学科逐渐被边缘化。这或许是人文学家们愤世的原因。就拿文学而言,在科技与商业面前算什么?曾经的世界,是由人文、道德引领,今天的人文有点文人们自娱自乐的嫌疑。
人文学者们对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弊端不断反思,但无济于事,无论你如何不爽,人们还是渴望物质的丰足。我有时候也听不惯文人们的喋喋不休,什么科技的弊端,商业的弊端,原因无非是自己被排挤在主流之外,只能在曾经的废墟上尝几粒酸葡萄。
我之所以喜欢王朔,是因为他不是“吃酸葡萄”的作家,他用文字告诉我们什么是废墟,或者说他拒绝自我陶醉在废墟之美中,表面上的浮华已不值得去颂扬,文人的自作聪明成为现代社会的笑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