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中国当代作家
王小波
看的最全的,就是王小波了。大一的时候室友买了一本盗版的《王小波》全集,我陆陆续续看完。当时最喜欢的是《红拂夜奔》,奇异、有趣、黑色幽默。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对李靖这样的人物也充满憧憬和向往,那就是理工男的标杆,有想法,并有精力和能力去实现。后来有机会我都会买一些王小波的书来看。现在来看,文学性最好的确实是《黄金时代》,文笔好,真诚,浑然天成;节奏好,结构好,不拖沓。他早期的一些短篇我也很喜欢,非常有趣的,比如《 南瓜豆腐》、《茫茫黑夜漫游》,已经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黑色幽默,梦幻和现实结合。
余华
除了王小波,可能就是余华的书看的比较多了。余华的书,看过《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半部《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是本科的时候看的,没有太多印象了。半部《兄弟》是上半部,对那段时间的刻画,余华还是很擅长的,大跃进、文革、中国的小县城。很生动,也很苦难。《活着》是我看过的余华最残酷的一部作品,看完了非常压抑,有些绝望。《在细雨中呼喊》是最好的,写的是乡村生活,没有太多的时代烙印,没有刻意的苦难堆砌,真实、生动、有生活的温度,有着罕见的其它作品里没有的温暖的感觉。文笔上也非常好,使用孩子回忆的视角,有意识流的味道,写的非常精彩。
阿城
看过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都是知青的生活。故事结构很好,一点也不拖沓,很容易读进去。文笔确实很好,精炼而颇有古风。阿城是出道即巅峰,这“三王”,相信是很多人反复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可惜阿城没有长篇,也许以他那样的笔力,无法构筑一个长篇,中篇刚刚好,让人沉浸其中,又意犹未尽。
汪曾祺
看过《受戒》,一个小中篇。看完余华再看汪曾祺,尤其是这篇《受戒》,真是美好啊。《受戒》是孩童和青春期的中间状态,是懵懂的状态,也许那个时期就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有着孩童的纯真,但也已经能够体会美,发现美了。
沈从文
只看过他的《边城》,是很久以前看,已经完全忘了里面的情节,但《边城》给人的感受一直都还在,回忆起来,是青少年特有的纯真、温暖。
陈忠实
《白鹿原》是可以载入史册的。陕西作家,好像都给人一种深沉厚重之感。《白鹿原》从清末写到改革开放,想想就知道里面有多少事。《白鹿原》经常被比作中国的《百年孤独》。两本书都是百年史,都有一种互相纠缠,互相印证的写法。《百年孤独》中一个家族,两个姓氏,奥雷利亚诺和阿尔卡蒂奥。《白鹿原》中,两个家族,白家和鹿家。
贾平凹
我对贾平凹的印象应该是不完整的,因为只看过《废都》。而这本《废都》,我觉得不怎么样,感觉就好像是文人的意淫之作,酸腐,透露着怀才不遇的怨气。
刘震云
刘震云是个天才,虽然我只读过他的《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有一种是大开大合的“硬”写,从正面描写,细密绵长,无所疏漏。典型如《战争与和平》,《白鹿原》。这种写法写出来的东西有史诗感和宿命感,但要脑力、体力、笔力都要好才能驾驭。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就有这种风格。
钱钟书
前段时间看完村上春树的《当我在跑步时,我在想些什么》,就突然想找一些描写中国城市生活的小说来看,发现没有。这种写城市生活的作家和作品,在欧美应该是很多了,但我们没有。中国的现当代作家大多描写小镇、乡村,而城市是缺失的。但有一部写了大城市的生活,就是《围城》。全书结构大体分为两块,前半段是上海的生活,后半段是三闾大学,笔调幽默、风趣,惟妙惟肖而深刻。可惜钱钟书就写了这么一部小说,以钱老的阅历、笔力,要是多写几部该有多好。
韩寒
冯唐说,韩寒的小说在金线之下,是客观的。韩寒的小说看了不少,确实是有佳句无佳章。写的聪明漂亮,幽默机智,但结构拉垮,基本都是虎头蛇尾。他的小说看一半就打住是最好。韩寒好像也志不在此,赛车、拍电影。不知道待到他年纪再大一些,有没有用沉下心来,写作来传承的想法。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19 14: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