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的一些感慨
1.不尚贤,使民不争。
上初中时,我在年级的理科实验班。班上有许多精英。班上的同学本身都心地善良,待人友善,却不知为何形成一种很紧张的气氛。加上当时我们那位班主任对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的偏心,使得我总觉得班上的同学心理稍稍有一点向着扭曲的方向发展,好在这个力量并不是很强,但我想足以使得班上前十五名的同学养成好胜的性格,后十五名的同学即使已经很不错了,但仍很自卑的心理。
当时班上长得漂亮的女生特别多,这些女生不仅相貌十分出众,家境也十分优越,成绩又多是班上排名靠前的位置,加上几个理科尖子男生,使得班上莫名地形成了一种张力,班上另有一些长相平平,成绩平平,家境也平平的同学,似乎每日都生活在不平衡、愤慨和自卑中。(后者的心理有的是我当时和别人的交流,有的是若干年后同学聚会我听到的感言)
谁都想成为优秀的人,竞争是大自然的常态。不过这是否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如果学校对于“成绩好”不再有特别的表彰,如果全国不再对高考状元,高分学生,清华北大过分渲染,是不是大家的心理也会稍微平和一点,觉得不非得特别优秀也可以?
但是看《虎妈猫爸》和现在的一些实际情况,即使是家长也是很难放松的。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宽松的成长环境与让孩子成为尖子生,社会精英形成比较激烈的冲突,确实有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经济实力雄厚的家长便投入重金购买重点学校旁的学区房,就近入学看似公平,实则仍有很多漏洞。虽然国家已经尽力地使得各个学校的资源平衡,但是相较全国而言的确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任务,有些地区的孩子仍把考上名校当成呕心沥血的目标,这种高考是人生重大事件的想法我觉得并没有减弱,相反,像高考、中考时的全民关注,全社会加油,交通开绿灯等看似“关爱”的做法,实际上却添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就是过分关注,过于重视,反而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儿,我不能失败”“我不能辜负别人的期望”。
就现代社会而言,我觉得很需要老子的这种思想,国学不该只是孔孟的教育,但老子思想的实践恐怕总是需要长期缓慢的过程,慢慢地渗透。
我觉得最美好的情况就是在一个小村落,山花烂漫,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一座私塾,在私塾授课的却是饱读诗书之人,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作助教,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但无分高下,老师根据学生的资质进行引导、鼓励,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
2.少则得,多则惑。
这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句话。就拿购物而言吧,曾经的我也是经常买很多东西,不考虑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借着冲动买下来。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物品。到现在我基本上不怎么买衣服、鞋子、包包一类,仍购物但开销比过去少得多,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东西买回来确实不能很好地利用,只是平添了冗余。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有什么,买东西才有意义,我觉得能够搭配好自己已有的衣服,并且很好地包养它们,比不断地增添新衣服却不知怎么搭配要更好些。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曾经我们还在感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庞大繁杂,就已经进入了转发、分享的信息时代,云时代,信息量飞速增加,使我经常感到大脑膨胀,却反而越来越失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去静心地读完一本书。
为什么小时候能够捧着一本书反复读很多遍?为什么小时候一个节目也能百看不厌地重复?为什么小时候对接收信息的印象是那么深刻,记忆那么持久?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小时候的心灵和大脑是一张白纸,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进入社会所以没有受到干扰,和选择量本身也有关系。
以前电视只有8个台,只能定时定点收看节目,要借住电视报来查询节目的时间,现在随时随刻打开电视用盒子就可以看到大部分电影、电视剧、动漫。当然其实这是侵权的。实际上我渴望回到必须购买、租借录像带的时候,我愿意花钱购买正版,不知这样会有多少人觉得不能接受。可是看正版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却变得不能接受,我们已经被很大的选择度娇惯,明明不能所有信息都接收,却要保留这种选择的自由,虽然基本上也不会看太多东西,但却不能接受需要花钱购买正版才能看节目、玩游戏、听音乐。
有一种“做减法”的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这世上有些事情是通过“减法”反而能获得的,比如“减少饭量”能够“变苗条”,比如“减少压力”能“变轻松”,比如“减少囤积”能“让空间和心灵减负”,比如“减少欲望”能“变快乐”。
因此,我觉得在一直增加,并感到迷惘的时候,应该适时考虑一下,“做减法”的生活。
3.道可道,非常道也。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反驳别人的人,并且很享受辩论的快乐,认为能在辩论中获得更多东西,因而我知道自己骨子里的反权威性格总是会冒出来作祟。我对一些关于老子的“道”的哲学性的讨论的看法也是如此。
我觉得“道”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老子在很多章里描述过“道”是什么,“道”的表现方式是什么,但却不能直接去言“道”是什么。而很多哲学研究特别喜欢去讨论“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老子思想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老子是不是相信灵魂不死,老子是否不相信人有主观能动性等等哲学观点。我觉得这些虽是哲学界非常想探明的,但是其实却对理解老子没什么意义。
我觉得无论把老子提出的“道”当成是种“物质”还是当成是种“精神”都不是很适当,它是一种只能意会的事物,时而无形,时而又能以有形的形态呈现,非要去讨论判定它的属性我觉得会陷入很机械的地步去,而且这种理解也不能完全去承载老子“道”的意义。
我一向对于哲学界的“唯物”“唯心”的太过想要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的那种倾向感到不理解,我觉得压根就没必要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两者都对,或者两者皆非。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有一个外在客观的存在,但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又是一个从心而发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又都不一样,唯物和唯心是可以有交集的,可以共存的。但是有些人似乎就是不能接受同时存在两个答案,而一定要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像老子的“道”,我觉得也是并不存在一个确切的可以描述其性质的概念,但这样足矣。没必要非要把它贴上自己已知的标签,纳入自己已知的系统去了解,它本身就是自成一派的,道家学说本来也是可以独立的。
正如同老子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可以言说,但又不能通过寻常的方式言说。它是“玄之又玄”的。
上初中时,我在年级的理科实验班。班上有许多精英。班上的同学本身都心地善良,待人友善,却不知为何形成一种很紧张的气氛。加上当时我们那位班主任对成绩排名靠前的同学的偏心,使得我总觉得班上的同学心理稍稍有一点向着扭曲的方向发展,好在这个力量并不是很强,但我想足以使得班上前十五名的同学养成好胜的性格,后十五名的同学即使已经很不错了,但仍很自卑的心理。
当时班上长得漂亮的女生特别多,这些女生不仅相貌十分出众,家境也十分优越,成绩又多是班上排名靠前的位置,加上几个理科尖子男生,使得班上莫名地形成了一种张力,班上另有一些长相平平,成绩平平,家境也平平的同学,似乎每日都生活在不平衡、愤慨和自卑中。(后者的心理有的是我当时和别人的交流,有的是若干年后同学聚会我听到的感言)
谁都想成为优秀的人,竞争是大自然的常态。不过这是否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如果学校对于“成绩好”不再有特别的表彰,如果全国不再对高考状元,高分学生,清华北大过分渲染,是不是大家的心理也会稍微平和一点,觉得不非得特别优秀也可以?
但是看《虎妈猫爸》和现在的一些实际情况,即使是家长也是很难放松的。让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宽松的成长环境与让孩子成为尖子生,社会精英形成比较激烈的冲突,确实有很多家长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经济实力雄厚的家长便投入重金购买重点学校旁的学区房,就近入学看似公平,实则仍有很多漏洞。虽然国家已经尽力地使得各个学校的资源平衡,但是相较全国而言的确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艰难任务,有些地区的孩子仍把考上名校当成呕心沥血的目标,这种高考是人生重大事件的想法我觉得并没有减弱,相反,像高考、中考时的全民关注,全社会加油,交通开绿灯等看似“关爱”的做法,实际上却添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就是过分关注,过于重视,反而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儿,我不能失败”“我不能辜负别人的期望”。
就现代社会而言,我觉得很需要老子的这种思想,国学不该只是孔孟的教育,但老子思想的实践恐怕总是需要长期缓慢的过程,慢慢地渗透。
我觉得最美好的情况就是在一个小村落,山花烂漫,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一座私塾,在私塾授课的却是饱读诗书之人,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作助教,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但无分高下,老师根据学生的资质进行引导、鼓励,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
2.少则得,多则惑。
这是对我来说很有意义的一句话。就拿购物而言吧,曾经的我也是经常买很多东西,不考虑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借着冲动买下来。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物品。到现在我基本上不怎么买衣服、鞋子、包包一类,仍购物但开销比过去少得多,因为我觉得大多数东西买回来确实不能很好地利用,只是平添了冗余。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有什么,买东西才有意义,我觉得能够搭配好自己已有的衣服,并且很好地包养它们,比不断地增添新衣服却不知怎么搭配要更好些。
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曾经我们还在感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庞大繁杂,就已经进入了转发、分享的信息时代,云时代,信息量飞速增加,使我经常感到大脑膨胀,却反而越来越失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去静心地读完一本书。
为什么小时候能够捧着一本书反复读很多遍?为什么小时候一个节目也能百看不厌地重复?为什么小时候对接收信息的印象是那么深刻,记忆那么持久?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小时候的心灵和大脑是一张白纸,不仅仅是因为没有进入社会所以没有受到干扰,和选择量本身也有关系。
以前电视只有8个台,只能定时定点收看节目,要借住电视报来查询节目的时间,现在随时随刻打开电视用盒子就可以看到大部分电影、电视剧、动漫。当然其实这是侵权的。实际上我渴望回到必须购买、租借录像带的时候,我愿意花钱购买正版,不知这样会有多少人觉得不能接受。可是看正版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却变得不能接受,我们已经被很大的选择度娇惯,明明不能所有信息都接收,却要保留这种选择的自由,虽然基本上也不会看太多东西,但却不能接受需要花钱购买正版才能看节目、玩游戏、听音乐。
有一种“做减法”的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欢。这世上有些事情是通过“减法”反而能获得的,比如“减少饭量”能够“变苗条”,比如“减少压力”能“变轻松”,比如“减少囤积”能“让空间和心灵减负”,比如“减少欲望”能“变快乐”。
因此,我觉得在一直增加,并感到迷惘的时候,应该适时考虑一下,“做减法”的生活。
3.道可道,非常道也。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反驳别人的人,并且很享受辩论的快乐,认为能在辩论中获得更多东西,因而我知道自己骨子里的反权威性格总是会冒出来作祟。我对一些关于老子的“道”的哲学性的讨论的看法也是如此。
我觉得“道”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老子在很多章里描述过“道”是什么,“道”的表现方式是什么,但却不能直接去言“道”是什么。而很多哲学研究特别喜欢去讨论“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老子思想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老子是不是相信灵魂不死,老子是否不相信人有主观能动性等等哲学观点。我觉得这些虽是哲学界非常想探明的,但是其实却对理解老子没什么意义。
我觉得无论把老子提出的“道”当成是种“物质”还是当成是种“精神”都不是很适当,它是一种只能意会的事物,时而无形,时而又能以有形的形态呈现,非要去讨论判定它的属性我觉得会陷入很机械的地步去,而且这种理解也不能完全去承载老子“道”的意义。
我一向对于哲学界的“唯物”“唯心”的太过想要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的那种倾向感到不理解,我觉得压根就没必要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两者都对,或者两者皆非。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有一个外在客观的存在,但每个人眼中看到的又是一个从心而发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又都不一样,唯物和唯心是可以有交集的,可以共存的。但是有些人似乎就是不能接受同时存在两个答案,而一定要得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像老子的“道”,我觉得也是并不存在一个确切的可以描述其性质的概念,但这样足矣。没必要非要把它贴上自己已知的标签,纳入自己已知的系统去了解,它本身就是自成一派的,道家学说本来也是可以独立的。
正如同老子开篇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道可以言说,但又不能通过寻常的方式言说。它是“玄之又玄”的。
-
索路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09 00:24:44
-
⭐🌙苏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3-14 07:05:03
-
harasnight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1 21: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