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世传李陵所作文字,《文选》中举凡收录四首,三首录入《杂诗》,一首《答苏武书》被编入“书”类下。这四首诗文,俱有较为深婉的幽怨之意。《答苏武书》更与《报任少卿书》合编入一类,两文内容呼应,其中所流露的怨刺之情、人物相关本事互相重合。因此且不论诗文作者是否确为李陵本人,这些从汉魏时期所流传下来的篇章至少是秉承了比较浓郁的“刺诗”之旨。诗歌与史事,于事实或有重合,大约诗歌总须有本事,就本事而发挥人情。但同样的事件,在史家笔下、与文学笔下,其所表达、所隐含之诗旨,却有可能是不同的。
《与苏武三首》除旧题李少卿外,并无一语涉及李陵,李善注亦遵循汉人诂训之法,不妄言诗旨。李陵及苏武所作诗,录入杂诗、而未被收录入赠答类,盖亦因其本事无确切依据,无从确证二人酬唱之事。后世学者更确切认证《文选》中所录李陵、苏武之诗为后代文士托作。盖因《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中所带叙之李陵本传,已确切言及李陵再遇汉庭使者时代,为昭帝世。而当时李陵拒绝回归汉庭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当时霍光、上官桀一为大将军一为丞相,秉持朝政。大约因早已深谙廷臣外戚政权之事,李陵已有戒备之心。汉书记载,当时李陵于曾询问汉使:“霍与上官无恙乎?”使者两度恳请李陵归汉,并确保“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当时李陵与汉使交通不便,尚以文字暗通,但李陵的回复最终仍然是:“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李陵本事与汉武帝时大扩军备、远征匈奴、沟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因此如欲论其史事,则远非如诗文中所述那么沉着而痛快,仅仅是一述征战之幽怨、个人身世之不胜感怀。武帝壮年时,曾对匈奴举行过数次大规模联合征战。从《史记》、《汉书》所记录之内容看,当时如李广的行军习惯,习俗颇近匈奴、更熟悉其骑射经验、擅长轻骑游击。而如苏建、卫青、霍去病等人则遵循较为正统之治军规则,严于军法。在李陵本传中,亦可见到当时军法严苛之处,而李陵治军风格也颇类其祖,近侍武帝、颇受爱重。并且,李广、李陵祖孙二人之性格及行事风格,亦更具古风,事君时尚有古之卿士大夫忠勇拳拳之情。世传司马迁所作《报任少卿书》中叙及李陵为人,道:“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这段文字本自《汉书》,因此,仍然颇可以确定,这些描述即使不完全是司马迁本人所述,也有一定根据。李陵战事失利,有极为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其无可奈何的苦衷。一是孤军深入,在战场上变数太大,军事失利是常事。二是受制于汉庭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行军途中既受制于外戚李广利、地方上又得不到老将支持。武帝确实惯有任用外戚统领远征部队的喜好,大概除欲高尚其军功外、也是出于倚重信任外戚的缘故。而地方老将熟悉吏治,有意避祸的心理,武帝更是早已洞悉。李陵兵败被俘,武帝最初并未深责。真正招致武帝大怒、并终至君臣嫌隙的事件,则是稍后流传到汉地的信息:李陵为匈奴训兵。这件事当然招致武帝大忌,汉庭当时尚有连坐之法,执法更不若今世慎重周全。武帝性格有偏激褊狭的一面。从其怀疑司马迁讽谏其偏袒李广利、重责李陵家人两事均可窥见一斑。只是历史事件和文学描述不同,事件既有衍生的时长,又有积重难返、終致群情激变的突变时刻。在史书中散见各处的文字,往往被文学集中于一处,而书写著者本人情感寄托。
因此,这些被流传为李陵所作的诗篇和文章,正是在单篇流传的过程中,将历史上较为错综的故事浓缩为一精简的本事,更附着以浓烈的感情。虽然不完全可信,但正可于这简化浓缩了的文字和事件中,见诸当时人所欲模拟的李陵的口吻,亦仍颇可加以揣摩其文辞中怨刺之情。然而,托名李陵所做的三首诗,除题名外(且题名亦为编者所加),其内容并无确切言及李陵本事者。李陵苏武二人事迹,则俱见于《汉书》之《李广苏建传》所带叙之二人本传。盖相关事迹及言语,多本自《汉书》文句。其中,李陵之滞留匈奴王廷,苏武之归汉、而卒受霍光、上官桀二人爭权所累,《汉书》亦曲折言及,无不备至。
首先,读《文选》卷第四十一《答苏武书》,其结尾曰: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在《汉书》之苏武本传中,则仅简叙李陵置酒送别苏武时,所陈述的一番话语,聊聊数语,俱为怨词,“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这段文字亦十分可疑,或来自当时传说附会之笔。但两者一别难再,一者扬名史册,一者始终担负被俘之名,惨痛之情,可以想见。因此而复能读《与苏武三首》。其一曰: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细查诗中所述情景,此处书写的场景正是置酒送别之始。“奄忽互相踰”之踰,取逾越之义。“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则为送别情绪的发端。如果欲结合当时史事,则据汉书记载,苏武归汉廷后,其际遇也仍然无法脱离昭、宣之世的政治风波。苏武之仅为典属国,正与其受燕王攻击、谓其结交上官桀、桑弘羊有关。此一变故恰说明当时身居政局之中的臣子,遑论文官、武将,都有其身不由己之苦衷。如果脱离本事而言,则汉魏之际士人流离,也大体不过生离死别,命运无常,借李陵口吻,则更显凄苦。《与苏武三首》实际正如雅乐,为一整体。此为发端,下章则酬酢述志,愁苦之意才显盛充盈。酬酢之诗,全文则见如下: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在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与苏武三首》除旧题李少卿外,并无一语涉及李陵,李善注亦遵循汉人诂训之法,不妄言诗旨。李陵及苏武所作诗,录入杂诗、而未被收录入赠答类,盖亦因其本事无确切依据,无从确证二人酬唱之事。后世学者更确切认证《文选》中所录李陵、苏武之诗为后代文士托作。盖因《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中所带叙之李陵本传,已确切言及李陵再遇汉庭使者时代,为昭帝世。而当时李陵拒绝回归汉庭的原因,则更为复杂。当时霍光、上官桀一为大将军一为丞相,秉持朝政。大约因早已深谙廷臣外戚政权之事,李陵已有戒备之心。汉书记载,当时李陵于曾询问汉使:“霍与上官无恙乎?”使者两度恳请李陵归汉,并确保“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当时李陵与汉使交通不便,尚以文字暗通,但李陵的回复最终仍然是:“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李陵本事与汉武帝时大扩军备、远征匈奴、沟通西域的历史背景关系密切。因此如欲论其史事,则远非如诗文中所述那么沉着而痛快,仅仅是一述征战之幽怨、个人身世之不胜感怀。武帝壮年时,曾对匈奴举行过数次大规模联合征战。从《史记》、《汉书》所记录之内容看,当时如李广的行军习惯,习俗颇近匈奴、更熟悉其骑射经验、擅长轻骑游击。而如苏建、卫青、霍去病等人则遵循较为正统之治军规则,严于军法。在李陵本传中,亦可见到当时军法严苛之处,而李陵治军风格也颇类其祖,近侍武帝、颇受爱重。并且,李广、李陵祖孙二人之性格及行事风格,亦更具古风,事君时尚有古之卿士大夫忠勇拳拳之情。世传司马迁所作《报任少卿书》中叙及李陵为人,道:“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这段文字本自《汉书》,因此,仍然颇可以确定,这些描述即使不完全是司马迁本人所述,也有一定根据。李陵战事失利,有极为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其无可奈何的苦衷。一是孤军深入,在战场上变数太大,军事失利是常事。二是受制于汉庭错综复杂的政治现实,行军途中既受制于外戚李广利、地方上又得不到老将支持。武帝确实惯有任用外戚统领远征部队的喜好,大概除欲高尚其军功外、也是出于倚重信任外戚的缘故。而地方老将熟悉吏治,有意避祸的心理,武帝更是早已洞悉。李陵兵败被俘,武帝最初并未深责。真正招致武帝大怒、并终至君臣嫌隙的事件,则是稍后流传到汉地的信息:李陵为匈奴训兵。这件事当然招致武帝大忌,汉庭当时尚有连坐之法,执法更不若今世慎重周全。武帝性格有偏激褊狭的一面。从其怀疑司马迁讽谏其偏袒李广利、重责李陵家人两事均可窥见一斑。只是历史事件和文学描述不同,事件既有衍生的时长,又有积重难返、終致群情激变的突变时刻。在史书中散见各处的文字,往往被文学集中于一处,而书写著者本人情感寄托。
因此,这些被流传为李陵所作的诗篇和文章,正是在单篇流传的过程中,将历史上较为错综的故事浓缩为一精简的本事,更附着以浓烈的感情。虽然不完全可信,但正可于这简化浓缩了的文字和事件中,见诸当时人所欲模拟的李陵的口吻,亦仍颇可加以揣摩其文辞中怨刺之情。然而,托名李陵所做的三首诗,除题名外(且题名亦为编者所加),其内容并无确切言及李陵本事者。李陵苏武二人事迹,则俱见于《汉书》之《李广苏建传》所带叙之二人本传。盖相关事迹及言语,多本自《汉书》文句。其中,李陵之滞留匈奴王廷,苏武之归汉、而卒受霍光、上官桀二人爭权所累,《汉书》亦曲折言及,无不备至。
首先,读《文选》卷第四十一《答苏武书》,其结尾曰: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
在《汉书》之苏武本传中,则仅简叙李陵置酒送别苏武时,所陈述的一番话语,聊聊数语,俱为怨词,“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这段文字亦十分可疑,或来自当时传说附会之笔。但两者一别难再,一者扬名史册,一者始终担负被俘之名,惨痛之情,可以想见。因此而复能读《与苏武三首》。其一曰: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细查诗中所述情景,此处书写的场景正是置酒送别之始。“奄忽互相踰”之踰,取逾越之义。“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则为送别情绪的发端。如果欲结合当时史事,则据汉书记载,苏武归汉廷后,其际遇也仍然无法脱离昭、宣之世的政治风波。苏武之仅为典属国,正与其受燕王攻击、谓其结交上官桀、桑弘羊有关。此一变故恰说明当时身居政局之中的臣子,遑论文官、武将,都有其身不由己之苦衷。如果脱离本事而言,则汉魏之际士人流离,也大体不过生离死别,命运无常,借李陵口吻,则更显凄苦。《与苏武三首》实际正如雅乐,为一整体。此为发端,下章则酬酢述志,愁苦之意才显盛充盈。酬酢之诗,全文则见如下: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在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