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的建构:遗忘与记忆之间
前一段Alain Schnapp在卢浮宫做了名为《废墟通史》(Une histoire universelle des ruines)的系列讲座,通过废墟,将艺术史和考古结合在了一起,以另一种方式来尝试一种“艺术通史”,相当有趣。
讲座的同名著作明年会在 seuil 出版社出版,届时便可以一窥全貌了。
而我这篇,便是受其启发写下的,算是自己对废墟的破坏(建构)的一点小想法。
----------------------------------------------------------
“部分城墙依然屹立,城门亦如此,狮子蹲坐于上。他们说,这是独眼巨人所建,就是为梯林斯之王[1]——Proitos 建设城墙的独眼巨人们。”(Pausanias 2.16.5-7)
保萨尼亚斯在《希腊志》中如此记述他为之震惊的迈锡尼废墟,并感概于希腊人对此等辉煌的景象的无视与遗忘(9.38.2)。对他而言,这是荷马史诗的遗存,满载着从特洛伊凯旋后的荣光。讽刺的是,区别于他在其它章节中面对希腊众雕塑所能做出的笃定风格阐释,这种有悖于事实的神话史诗式的追述则着实彰显着他在面对废墟时的无知,或遗忘。但,却也正是这种阐释性的话语建构(construction discursive),将本因漫长的过去而被遗忘的废墟重新置于了希腊人所熟知的“历史”之中,赋予了其“新生”,使之成为了他们新的“记忆场所”(lieu de mémoire)。在观看(发现)与话语(建构)中,在遗忘与记忆间,废墟成为了过去与当下相交融的场所,于此,一种被建构的“持续性”在新的观看中蔓延开来,并引导着某种对自身命运的审视。
如,维特鲁伟在其《建筑十书》第一书中所记载的女像柱(Caryatide)起源[2]:因为卡里埃(Karyai)在希波战争中的背叛行为,它的城市被希腊人夷为废墟,所有男人被斩首,所有女人沦为奴隶,为了让后世铭记这一惩罚,希腊建筑师将卡里埃人变为了承重的柱身。有趣的是,这则传说借建筑,或是借成为了废墟的建筑展现了两点:首先,废墟的“产生”不仅是过去所导致的(卡里埃的背叛),也是将来所导致的(向后世展示惩罚);其次,是废墟的表现(reprensentation),以相对永久的方式来铭记“倾覆的瞬时”(事件),即,废墟所催生的纪念性建筑(monument),或一切形式的再现。
一般来说,废墟多以土壤中,或土地之上的物质遗存的形式,在我们的清理、界定、分析下被认知,以建立被遗忘的过去与当下的关联,即作为某种历史,或某种命运的一部分。18世纪,温克尔曼便如此通过其对古代雕塑的研究来完成了从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古典溯源,并将雕塑中所折射出的希腊荣耀献于皇室的威严;同时,以其模仿(mimesis)理论中的“纯白神话”与“理想身体”为准则去引导古典主义的发展,来实现尊贵灵魂所应有的高尚审美。过去、当下与某种诉求中的未来在废墟中交汇,使“纯白废墟”变为了响应某种“民族主义”共同命运(le destin commun)的纪念物(monument)。
而浪漫主义画家笔下的废墟再现中,则布满了疯长的植物,在压抑的云层下蜕变为风景(paysage)的一部分,如康斯特勃、弗里德里希等人的作品。成为了风景的废墟无异于一种悲剧式的命运——人世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所带来的必然遗忘,或一种崇高(sublime)——面对无从丈量的自然之力的颓败感;正是这二者使废墟的再现成为了皮埃尔·瓦特口中的“历史绘画”[3]:在命运中的必然倾覆;将不可见的遗忘,或瞬时性变为可见。
由此,作为场所的废墟——既是物质的(matériel),也是非物质的(immatériel),在现代考古学与艺术史的双重加持下,在其面对自身命运时,终于将“遗忘”在某种持续性中转变为“记忆”,成为了里格尔意义上的“非意向性纪念物”(monument non-intentionnel),参与到了“纪念物崇拜”(le culte des monuments)的建构之中[4];也就是说,废墟的历史建构便是某个共同体或某个国家的共同命运建构的承载[5]。
也正如此,被建构的废墟对我们而言具有了双重威胁:共同命运所带来的束缚(尤其是民族主义或宗教的),与某种时间下的瞬时性所带来的死亡威胁(宗教的、道德的,等)。或许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理解对古迹、对博物馆的破坏行为为何如此刺痛。因为,它在否定一种既定的共同命运,来建立一种新的时间;也就是说,它在将废墟变为废墟。
注解:
1 梯林斯(Tiryns)迈锡尼文明重要遗址(青铜时代),位于今天的希腊阿尔戈利斯州。
2 很难说这是真正的女像柱起源,更趋近于传说。
3 参见由Alain Schnapp于卢浮宫所组织的系列讲座《废墟通史》第五场《风景的悲剧或废墟的历史》。本文也正是受此系列讲座影响而作。
4 参见A. Riegl,《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Ess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5 关于历史与共同命运间的关系请参见 J. Rancière,《电影的历史性》(Historicité du cinéma)。
讲座的同名著作明年会在 seuil 出版社出版,届时便可以一窥全貌了。
而我这篇,便是受其启发写下的,算是自己对废墟的破坏(建构)的一点小想法。
----------------------------------------------------------
“部分城墙依然屹立,城门亦如此,狮子蹲坐于上。他们说,这是独眼巨人所建,就是为梯林斯之王[1]——Proitos 建设城墙的独眼巨人们。”(Pausanias 2.16.5-7)
保萨尼亚斯在《希腊志》中如此记述他为之震惊的迈锡尼废墟,并感概于希腊人对此等辉煌的景象的无视与遗忘(9.38.2)。对他而言,这是荷马史诗的遗存,满载着从特洛伊凯旋后的荣光。讽刺的是,区别于他在其它章节中面对希腊众雕塑所能做出的笃定风格阐释,这种有悖于事实的神话史诗式的追述则着实彰显着他在面对废墟时的无知,或遗忘。但,却也正是这种阐释性的话语建构(construction discursive),将本因漫长的过去而被遗忘的废墟重新置于了希腊人所熟知的“历史”之中,赋予了其“新生”,使之成为了他们新的“记忆场所”(lieu de mémoire)。在观看(发现)与话语(建构)中,在遗忘与记忆间,废墟成为了过去与当下相交融的场所,于此,一种被建构的“持续性”在新的观看中蔓延开来,并引导着某种对自身命运的审视。
如,维特鲁伟在其《建筑十书》第一书中所记载的女像柱(Caryatide)起源[2]:因为卡里埃(Karyai)在希波战争中的背叛行为,它的城市被希腊人夷为废墟,所有男人被斩首,所有女人沦为奴隶,为了让后世铭记这一惩罚,希腊建筑师将卡里埃人变为了承重的柱身。有趣的是,这则传说借建筑,或是借成为了废墟的建筑展现了两点:首先,废墟的“产生”不仅是过去所导致的(卡里埃的背叛),也是将来所导致的(向后世展示惩罚);其次,是废墟的表现(reprensentation),以相对永久的方式来铭记“倾覆的瞬时”(事件),即,废墟所催生的纪念性建筑(monument),或一切形式的再现。
![]() |
Temple of Juno in Agrigento |
一般来说,废墟多以土壤中,或土地之上的物质遗存的形式,在我们的清理、界定、分析下被认知,以建立被遗忘的过去与当下的关联,即作为某种历史,或某种命运的一部分。18世纪,温克尔曼便如此通过其对古代雕塑的研究来完成了从文艺复兴起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古典溯源,并将雕塑中所折射出的希腊荣耀献于皇室的威严;同时,以其模仿(mimesis)理论中的“纯白神话”与“理想身体”为准则去引导古典主义的发展,来实现尊贵灵魂所应有的高尚审美。过去、当下与某种诉求中的未来在废墟中交汇,使“纯白废墟”变为了响应某种“民族主义”共同命运(le destin commun)的纪念物(monument)。
而浪漫主义画家笔下的废墟再现中,则布满了疯长的植物,在压抑的云层下蜕变为风景(paysage)的一部分,如康斯特勃、弗里德里希等人的作品。成为了风景的废墟无异于一种悲剧式的命运——人世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所带来的必然遗忘,或一种崇高(sublime)——面对无从丈量的自然之力的颓败感;正是这二者使废墟的再现成为了皮埃尔·瓦特口中的“历史绘画”[3]:在命运中的必然倾覆;将不可见的遗忘,或瞬时性变为可见。
![]() |
ISIS |
由此,作为场所的废墟——既是物质的(matériel),也是非物质的(immatériel),在现代考古学与艺术史的双重加持下,在其面对自身命运时,终于将“遗忘”在某种持续性中转变为“记忆”,成为了里格尔意义上的“非意向性纪念物”(monument non-intentionnel),参与到了“纪念物崇拜”(le culte des monuments)的建构之中[4];也就是说,废墟的历史建构便是某个共同体或某个国家的共同命运建构的承载[5]。
也正如此,被建构的废墟对我们而言具有了双重威胁:共同命运所带来的束缚(尤其是民族主义或宗教的),与某种时间下的瞬时性所带来的死亡威胁(宗教的、道德的,等)。或许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理解对古迹、对博物馆的破坏行为为何如此刺痛。因为,它在否定一种既定的共同命运,来建立一种新的时间;也就是说,它在将废墟变为废墟。
注解:
1 梯林斯(Tiryns)迈锡尼文明重要遗址(青铜时代),位于今天的希腊阿尔戈利斯州。
2 很难说这是真正的女像柱起源,更趋近于传说。
3 参见由Alain Schnapp于卢浮宫所组织的系列讲座《废墟通史》第五场《风景的悲剧或废墟的历史》。本文也正是受此系列讲座影响而作。
4 参见A. Riegl,《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Essence and Its Development》。
5 关于历史与共同命运间的关系请参见 J. Rancière,《电影的历史性》(Historicité du cinéma)。
-
1Teaom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8 15:05:46
-
阳阳与太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2 14:32:20
-
尘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15 21:20:1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7 19:56:16
-
豆友88927570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07 17:49:19
-
你的朋友卡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22 02:19:45
-
Anneway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9-11 15:12:0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08 19:28:28
-
i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24 18:28:06
-
[A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5 16:56:21
-
hxh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5 14:26:5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5 13:32:55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5 03: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