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
一朋友可能是看我学了佛,给我发信息:“我发现我是个彻底的怀疑主义者,我不能完全相信任何一种哲学学说。”以我对他的了解,我以为,他所说的“怀疑主义”并不是以此名之的哲学流派(否则他便相信了一种哲学学说,和他的后半句话矛盾),而是对任何前人学说都心怀轻蔑(至少尊重得不够)。
我回了他一条安慰信息:“也挺好。采百家之长嘛。”为了以免他误会我的意思,在过几天我们见面时,我慎重地对他说:“采百家之长,固然很好。但有一个前提,你的智慧比百家都高。”
此君是个理工男,因为兴趣,一度想考西哲研究生。在备考期间,某西方哲学史著作是他每日用功最多的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读到康德、黑格尔,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读到海德格尔、萨特。读了不久,便把书弃置了,连带着,对哲学的热情也熄灭了不少。因为他觉得哪一种学说都有失偏颇,于是他处在今天否定康德明天批判海德格尔的状态之中,漫无依归,惶惑不已。
这让我想起了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后来成为现代新儒学重镇的徐复观第一次见其师熊十力时,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到:“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出现朋友和徐复观被骂之前的情况,原因无他,过于相信自己而已。用佛家的话说,这叫“贡高我慢”。朋友觉得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失偏颇,必有一个判断的主体:那便是他自己。可是你焉知你自己不偏颇呢?认为万说皆失的潜意识是: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我想,稍有心智的人,都不会苟同这种狂妄。听一个书法家讲学书法的经验:创作时要自信,临帖时不要自信。临帖时,如果你的想法跟字帖不同,那一定是你错了。同样,一个有志于学问的人,一上来就说书错了,必不得入门无疑。
虽然现在我选择了纯然的信(信了一种宗教),但巧合的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一度是我的微博签名。我曾经颇以自己有怀疑精神为荣。翻开一本我高中读过的《论语》,发现在当时做的笔记里有相当多不以为然和批评性的文字。比如在“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条下,我的笔记是:“错误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只继承,不发展。”实际上,在原文中,“因”是继承,“损益”就是发展。历史不是死去的尸体,它就活在当下。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之所以是现在这种形态,无不可以追本溯源。孔子的话真实不虚。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条下,我的笔记是:“至今仍不失为考察人的好方法。”我能找到比这更好的方法吗?如果不能,凭什么用“不失为”这种居高临下的措辞呢?
大学时,听一位研究理学的青年学者的讲座。学者在讲座中说理学家因对四书五经中的一些字句的解释存在分歧而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在提问环节,我“气势汹汹”、自以为得理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必要围绕个别字句争来争去?那些经典不也是人写的吗?”学者回答:“这是中国学问的特点,重对原典的传承。”我的问题当然十分幼稚,学者的回答也不一定对,对原典的诠释和发明是几乎所有学问(不限于中学)的重心甚至是全部内容,(儒家庞大的注疏文本和原典本身都成了经典,佛教、基督教、犹太教等思想体系的构成也类似:对经典的解释和经典本身都是经典)怀特海不也说“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吗?
在布鲁姆著作《巨人与侏儒》的导言中,有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
本书的题目并不特别与一个老说法相关:“我们都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谦卑的姿态,表达了太多的自我满足。巨人是那么容易让我们爬上去的吗?巨人的功能就是把侏儒扛上他们的肩膀吗?或许他们曾经是亲切和蔼的,但是现在他们却把我们摔在了地下,偷偷走了,只留给我们一个视界更宽一些的幻觉。毫无理由地假设我们和伟大者的亲密关系,很快就会使年轻一代人否认有什么巨人,并断定这整个说法不过是一个谎言,是由教师们编造来抬高自己的。我想,巨人会鄙视这小小的喜剧和玩笑。
在佛陀、孔子、柏拉图、康德等巨人面前,我们都是侏儒。我们连他们看到了什么都知之甚少,更遑论及他们所见风景之美丑好坏了。(徐复观和熊十力的故事摘自网络,署名:冯远理。图为佛陀)
我的微信公众号:qihuipeipeipei
我回了他一条安慰信息:“也挺好。采百家之长嘛。”为了以免他误会我的意思,在过几天我们见面时,我慎重地对他说:“采百家之长,固然很好。但有一个前提,你的智慧比百家都高。”
此君是个理工男,因为兴趣,一度想考西哲研究生。在备考期间,某西方哲学史著作是他每日用功最多的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读到康德、黑格尔,从胡塞尔、维特根斯坦读到海德格尔、萨特。读了不久,便把书弃置了,连带着,对哲学的热情也熄灭了不少。因为他觉得哪一种学说都有失偏颇,于是他处在今天否定康德明天批判海德格尔的状态之中,漫无依归,惶惑不已。
这让我想起了民国学术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后来成为现代新儒学重镇的徐复观第一次见其师熊十力时,向熊十力请教该读点什么书,熊十力向他推荐了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复观说这本书早已读过了。熊十力面露不悦之色,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一段时间,徐复观再见熊十力,报告《读通鉴论》已经读完。熊十力让他谈谈心得,徐复观就谈了许多对王夫之的批评。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多年后,徐复观回忆到:“这对于我是起死回生的一骂。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近年来,我每遇见觉得没有什么书值得去读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聪明耽误一生的人。”
出现朋友和徐复观被骂之前的情况,原因无他,过于相信自己而已。用佛家的话说,这叫“贡高我慢”。朋友觉得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失偏颇,必有一个判断的主体:那便是他自己。可是你焉知你自己不偏颇呢?认为万说皆失的潜意识是: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我想,稍有心智的人,都不会苟同这种狂妄。听一个书法家讲学书法的经验:创作时要自信,临帖时不要自信。临帖时,如果你的想法跟字帖不同,那一定是你错了。同样,一个有志于学问的人,一上来就说书错了,必不得入门无疑。
虽然现在我选择了纯然的信(信了一种宗教),但巧合的是,“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一度是我的微博签名。我曾经颇以自己有怀疑精神为荣。翻开一本我高中读过的《论语》,发现在当时做的笔记里有相当多不以为然和批评性的文字。比如在“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条下,我的笔记是:“错误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只继承,不发展。”实际上,在原文中,“因”是继承,“损益”就是发展。历史不是死去的尸体,它就活在当下。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之所以是现在这种形态,无不可以追本溯源。孔子的话真实不虚。在“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条下,我的笔记是:“至今仍不失为考察人的好方法。”我能找到比这更好的方法吗?如果不能,凭什么用“不失为”这种居高临下的措辞呢?
大学时,听一位研究理学的青年学者的讲座。学者在讲座中说理学家因对四书五经中的一些字句的解释存在分歧而形成不同的思想流派。在提问环节,我“气势汹汹”、自以为得理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什么必要围绕个别字句争来争去?那些经典不也是人写的吗?”学者回答:“这是中国学问的特点,重对原典的传承。”我的问题当然十分幼稚,学者的回答也不一定对,对原典的诠释和发明是几乎所有学问(不限于中学)的重心甚至是全部内容,(儒家庞大的注疏文本和原典本身都成了经典,佛教、基督教、犹太教等思想体系的构成也类似:对经典的解释和经典本身都是经典)怀特海不也说“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吗?
在布鲁姆著作《巨人与侏儒》的导言中,有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
本书的题目并不特别与一个老说法相关:“我们都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谦卑的姿态,表达了太多的自我满足。巨人是那么容易让我们爬上去的吗?巨人的功能就是把侏儒扛上他们的肩膀吗?或许他们曾经是亲切和蔼的,但是现在他们却把我们摔在了地下,偷偷走了,只留给我们一个视界更宽一些的幻觉。毫无理由地假设我们和伟大者的亲密关系,很快就会使年轻一代人否认有什么巨人,并断定这整个说法不过是一个谎言,是由教师们编造来抬高自己的。我想,巨人会鄙视这小小的喜剧和玩笑。
在佛陀、孔子、柏拉图、康德等巨人面前,我们都是侏儒。我们连他们看到了什么都知之甚少,更遑论及他们所见风景之美丑好坏了。(徐复观和熊十力的故事摘自网络,署名:冯远理。图为佛陀)
我的微信公众号:qihuipeipe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