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罪犯 --《糖与香料》
小男孩是由什么做的?
青蛙和蜗牛
还有小狗的尾巴
小女孩是由什么做的?
糖与香料
都是那么的美好呀
-- 《糖与香料》开篇题记
美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生灵,在故事中被撕扯得粉碎,在一个血淋淋的故事面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赢家。
丽贝卡的遇害拉开了故事的帷幕。凶手将女孩的指甲涂抹上了黄色的油漆,并且留下了一张写着‘汤姆叔叔’的名片。随后又有多名10多岁的女孩接连被害,并且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每个月的第一天被绑架;绑架的地点首字母成字典序;指甲都被涂抹成了黄色。
警察对案件一筹莫展,其间还有两个无辜的恋童癖患者蒙冤入狱,第一个人还在审讯时被警察打成了重伤。为了找出事情的真相丽贝卡的母亲和她的男友向丹尼寻求帮助。丹尼是一个热衷于研究犯罪的小黑客。虽然还仅仅是个孩子,但是丹尼对犯罪学十分狂热,他的爱好之一就是收集罪犯的签名。在丹尼的帮助下最终发现幕后黑手原来是一家叫做‘昆兰机构’的私人医疗机构。这家机构由两个性学领域顶尖的科学家昆兰和他的老婆创办,主要目的是治疗性欲倒错的患者。这两个为了研究罪犯到底是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人工创造了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汤姆叔叔”,而这个实验对象竟然就是他们的儿子。
在书中,反面角色雷诺兹问了主角这样一句话
“你能说你也想到了其他死去的小姑娘吗?城市一点儿,克莱尔。除了丽贝卡以外,你还能说出任何一个汤姆叔叔的受害者名字么?她对你来说什么也不是。就和饿死的非洲饥民一样。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讨厌小孩?当一个恋童癖者受审时,你看看法庭外面那些尖叫的民众,你觉得他们对受害者会有一丝一毫的关心么?他们所担心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担心自己的私人财产。这一刻他们还在为儿童受到虐待而尖叫,下一刻他们就在自己的家里扇自家小孩的耳光,让他们吸二手烟。,给他们吃垃圾食品,把他们扔给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保姆,自己好去城里玩。”
所以我们真的关心孩子吗?
这话开始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仔细想一下根本就是混蛋逻辑。也许我们确实关心的还不够,我们在犯错,但是这并不是说孩子们就可以被某些人任意残害。对科学的执念让昆兰夫妇的心理严重扭曲,真正需要接受治疗的是他们自己。我觉得追求对任何事情不能执念太深,有些时候放开手就是清风明月,草长莺飞,放不开结果只能是穷途末路,自掘坟墓。我不是说对事情没有追求,对梦想没有坚持。如果一个梦想需要我们去违背人类的道德和良心,我觉得就应该回头望望身后深深浅浅的足印,扪心问问自己是否已经迷失在欲望的丛林。
矫情的想象,昆兰夫妇的儿子“汤姆叔叔”也应该算是受害者。他被剥夺了成为正常人的权利,被压迫被伤害还不自知还引以为豪。如果说人性本善,那当他的心灵被父母套在一个畸形的盒子里时,他是否感受过灵魂深处的隐痛。反观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再被各种条条框框打磨着。父母,朋友,师长,社会,拿着自己的剪刀对着我们左一下右一下。经过他们的修枝剪叶,矫形正畸,我们终于成为了他们眼中完美的样子。我们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公民,于是我们无怨无悔地承担了自己应有的责任,拿起自己的剪刀去给别人修枝剪叶,生怕这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在自己这里断了香火。我们拿着自己的准绳对别人做判断的之前最好先好好端详一下自己,看看眼前的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漫天黄沙中挺立的白杨,不是最好还是先打理好自己的内心。同样,当别人穷凶极恶或者潜移默化的想要把自己的价值观贩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多个心眼儿,想想他们是不是想要把我们变成墙角扭曲的病梅。
青蛙和蜗牛
还有小狗的尾巴
小女孩是由什么做的?
糖与香料
都是那么的美好呀
-- 《糖与香料》开篇题记
美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生灵,在故事中被撕扯得粉碎,在一个血淋淋的故事面前,没有任何一个人是赢家。
丽贝卡的遇害拉开了故事的帷幕。凶手将女孩的指甲涂抹上了黄色的油漆,并且留下了一张写着‘汤姆叔叔’的名片。随后又有多名10多岁的女孩接连被害,并且都遵循着相同的模式--每个月的第一天被绑架;绑架的地点首字母成字典序;指甲都被涂抹成了黄色。
警察对案件一筹莫展,其间还有两个无辜的恋童癖患者蒙冤入狱,第一个人还在审讯时被警察打成了重伤。为了找出事情的真相丽贝卡的母亲和她的男友向丹尼寻求帮助。丹尼是一个热衷于研究犯罪的小黑客。虽然还仅仅是个孩子,但是丹尼对犯罪学十分狂热,他的爱好之一就是收集罪犯的签名。在丹尼的帮助下最终发现幕后黑手原来是一家叫做‘昆兰机构’的私人医疗机构。这家机构由两个性学领域顶尖的科学家昆兰和他的老婆创办,主要目的是治疗性欲倒错的患者。这两个为了研究罪犯到底是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人工创造了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汤姆叔叔”,而这个实验对象竟然就是他们的儿子。
在书中,反面角色雷诺兹问了主角这样一句话
“你能说你也想到了其他死去的小姑娘吗?城市一点儿,克莱尔。除了丽贝卡以外,你还能说出任何一个汤姆叔叔的受害者名字么?她对你来说什么也不是。就和饿死的非洲饥民一样。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讨厌小孩?当一个恋童癖者受审时,你看看法庭外面那些尖叫的民众,你觉得他们对受害者会有一丝一毫的关心么?他们所担心的只是自己的孩子,就像担心自己的私人财产。这一刻他们还在为儿童受到虐待而尖叫,下一刻他们就在自己的家里扇自家小孩的耳光,让他们吸二手烟。,给他们吃垃圾食品,把他们扔给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保姆,自己好去城里玩。”
所以我们真的关心孩子吗?
这话开始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仔细想一下根本就是混蛋逻辑。也许我们确实关心的还不够,我们在犯错,但是这并不是说孩子们就可以被某些人任意残害。对科学的执念让昆兰夫妇的心理严重扭曲,真正需要接受治疗的是他们自己。我觉得追求对任何事情不能执念太深,有些时候放开手就是清风明月,草长莺飞,放不开结果只能是穷途末路,自掘坟墓。我不是说对事情没有追求,对梦想没有坚持。如果一个梦想需要我们去违背人类的道德和良心,我觉得就应该回头望望身后深深浅浅的足印,扪心问问自己是否已经迷失在欲望的丛林。
矫情的想象,昆兰夫妇的儿子“汤姆叔叔”也应该算是受害者。他被剥夺了成为正常人的权利,被压迫被伤害还不自知还引以为豪。如果说人性本善,那当他的心灵被父母套在一个畸形的盒子里时,他是否感受过灵魂深处的隐痛。反观我们自己,成长过程中,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再被各种条条框框打磨着。父母,朋友,师长,社会,拿着自己的剪刀对着我们左一下右一下。经过他们的修枝剪叶,矫形正畸,我们终于成为了他们眼中完美的样子。我们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社会上的好公民,于是我们无怨无悔地承担了自己应有的责任,拿起自己的剪刀去给别人修枝剪叶,生怕这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在自己这里断了香火。我们拿着自己的准绳对别人做判断的之前最好先好好端详一下自己,看看眼前的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漫天黄沙中挺立的白杨,不是最好还是先打理好自己的内心。同样,当别人穷凶极恶或者潜移默化的想要把自己的价值观贩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多个心眼儿,想想他们是不是想要把我们变成墙角扭曲的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