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村口的老榆树
散文:村口的老榆树
葛海林
得空回到故乡,一进村口就看到黑压压长得旁逸斜出的老榆树,忽然就想起和老榆树走过的生命年轮,以及其中的诸多故事来,不免停下来关注触摸她,陡然感觉世间许多事情其实都一样,譬如村里生活的人,譬如老榆树,其实都是上苍赋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物事。但是岁月变迁时光浸淫他们都在宿命的流年中渐自枯萎直至衰败了。
老榆树对于我生活的村庄,那可是了不得的神物,想当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人缺少粮食的时候,老榆树可真的算是救苦救难的救世主。记得我那时候才五六岁的光景,家里的日子紧巴巴的,常年一日三餐只能够吃到玉米面。可是玉米面很粗糙不够黏糊,总是和好面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擀的时候容易开花,做不成面条疙瘩。老辈人遗留下来的老传统,就是用榆皮面搅入玉米面,方可解决玉米面塑形的问题。尽管村里供销社也卖榆皮面,但是多数村里人家境贫寒,入不敷出,基本上是买不起的居多。或者只是在过年过节才舍得掏腰包买些搅入玉米面里。更多的日子,只能够打老榆树的主意。
老榆树的外皮尽管看起来皱皱巴巴的,可是在乡村人眼里活脱脱就是个美人胚。在那个年月围绕争抢老榆树的外皮,即便就是一当家的人也会拌嘴干仗。你想谁个要是抢住一段老榆树外皮,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家里的婆姨大半年就不会为玉米面做不成面条疙瘩而犯愁了,娃子和男人们不再为吃不到光溜溜的玉米面饭食发火动怒了,你说要紧不?!所以经常为争抢榆树皮而动辄婆姨们面红耳赤地拌起嘴来,男人们抛开情面粗鲁地干起仗来,村里人知道,设若是因为地皮二争斗,还好规劝拉架,如果是为了争抢榆树皮,这个几乎是没办法拉架说合的。不过好在村里人是有底线的,他们虽则拌嘴干仗,但远远不至于骂得狗血喷头打得鲜血淋漓,所以更多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拉架劝说,如果那个占理的一方看到没理的一方理屈词穷,他们便低下头来用斧子在榆树皮上凿,直到榆树皮在猛击下慢慢松动脱落,而那些没理的老乡也不会看着无动于衷,他们这时候早就忘掉刚才的吵架和推拉,帮着占理的一方扯榆树皮。那些占理的一方也会把榆树皮往对方的荆条篮子里塞一大块,尽管对方不好意思要,但他们还是盛情难却地收下了。这样围绕榆树皮的争斗因为争抢而开始,却最后由和解甚至协作而告终。刚才还吵得六亲不认的乡亲,转眼拉着手挎着装满榆树皮的荆条篮子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好像刚才根本没有发生口角和推拉似的。
老榆树浑身是宝,不光榆树皮是做饭的上好作料,而且榆钱也是乡村人的美味佳肴。初春的乡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老榆树的枝丫上垂下一嘟噜一嘟噜的翡翠似的榆钱,不仅是乡村的一道旖旎的风景线,更是乡村人度过难捱时光的必不可少的食物。他们用挠钩站在场院里把一串串榆钱扭下来,更高的够不到,他们就爬上树杈用手往下折。等榆钱到手后,男人们便骄矜地把它们抱回家丢给婆姨。婆姨们乐得见到有了榆钱,就把他们切成碎段和在面里做成不烂上火蒸。几袋烟的工夫带着浓郁榆钱香味的不烂新鲜出炉了,吃了一冬天萝卜干干豆角的男人和孩子们闻到香味,也顾不上拿碗筷,顾不上洗手,搬一块直接啃起来。榆钱不烂堵上了他们的嘴,再也听不到他们埋怨饭食寡淡的嘟囔。可是毕竟一颗榆树的榆钱是有限的,没有几天榆树上的榆钱就不见了,没有了榆钱,人们便打起榆树叶的主意,虽则榆树叶做饭食的味道不及榆钱,但是在没有新鲜蔬菜的那个时代,能够吃到新鲜的榆树叶毕竟也是可喜的事情,女人们就开始到榆树下捋榆树叶,把榆树叶和面蒸成不烂或者做成糊嘟,这样在老榆树的庇护下,乡下人终于熬过了难捱的春天,等到能够吃到豆角倭瓜,他们便不再打老榆树的主意,这时候外皮光光干枝秃叶的老榆树才有了喘息的机会,开始渐渐长出薄薄的外皮和小小的叶子来。老榆树生来是倔强的性格,没有因为村里人的贪婪掠夺而倒下,顽强地挺立在村口。可是雷火是无情的,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风雨中老榆树被天雷击中,一枝主干被劈断倒在了地上,村里人担心这下子象征村里图腾的老榆树可真的完了。没有想到几个月后老榆树又葱茏起来。村里人高兴的当儿,想起来老榆树身上劈断的树枝,就把它们做成了扁担或者耕犁,派上了用场。
之后我进城念书留在城里工作,早就把昔日给予我们恩泽的老榆树忘到一边去了,这次回村里看望父母双亲,老远看到老榆树情不自禁想起过去的旧事来,不免为老榆树落泪。好在沧桑的老榆树还活着,虽然枝丫歪歪斜斜,却精神依旧矍铄。可是老榆树虽健在,那些身边曾经鲜活的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婶们却早已作古了,如此一来,就又为时世的变迁伤怀怅惘。好在老榆树还挺立在村口,让我们还能够通过记忆回首昨天忆及昔日的岁月和物事来。
葛海林
得空回到故乡,一进村口就看到黑压压长得旁逸斜出的老榆树,忽然就想起和老榆树走过的生命年轮,以及其中的诸多故事来,不免停下来关注触摸她,陡然感觉世间许多事情其实都一样,譬如村里生活的人,譬如老榆树,其实都是上苍赋予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物事。但是岁月变迁时光浸淫他们都在宿命的流年中渐自枯萎直至衰败了。
老榆树对于我生活的村庄,那可是了不得的神物,想当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人缺少粮食的时候,老榆树可真的算是救苦救难的救世主。记得我那时候才五六岁的光景,家里的日子紧巴巴的,常年一日三餐只能够吃到玉米面。可是玉米面很粗糙不够黏糊,总是和好面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擀的时候容易开花,做不成面条疙瘩。老辈人遗留下来的老传统,就是用榆皮面搅入玉米面,方可解决玉米面塑形的问题。尽管村里供销社也卖榆皮面,但是多数村里人家境贫寒,入不敷出,基本上是买不起的居多。或者只是在过年过节才舍得掏腰包买些搅入玉米面里。更多的日子,只能够打老榆树的主意。
老榆树的外皮尽管看起来皱皱巴巴的,可是在乡村人眼里活脱脱就是个美人胚。在那个年月围绕争抢老榆树的外皮,即便就是一当家的人也会拌嘴干仗。你想谁个要是抢住一段老榆树外皮,那意味着什么?就是说家里的婆姨大半年就不会为玉米面做不成面条疙瘩而犯愁了,娃子和男人们不再为吃不到光溜溜的玉米面饭食发火动怒了,你说要紧不?!所以经常为争抢榆树皮而动辄婆姨们面红耳赤地拌起嘴来,男人们抛开情面粗鲁地干起仗来,村里人知道,设若是因为地皮二争斗,还好规劝拉架,如果是为了争抢榆树皮,这个几乎是没办法拉架说合的。不过好在村里人是有底线的,他们虽则拌嘴干仗,但远远不至于骂得狗血喷头打得鲜血淋漓,所以更多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站出来拉架劝说,如果那个占理的一方看到没理的一方理屈词穷,他们便低下头来用斧子在榆树皮上凿,直到榆树皮在猛击下慢慢松动脱落,而那些没理的老乡也不会看着无动于衷,他们这时候早就忘掉刚才的吵架和推拉,帮着占理的一方扯榆树皮。那些占理的一方也会把榆树皮往对方的荆条篮子里塞一大块,尽管对方不好意思要,但他们还是盛情难却地收下了。这样围绕榆树皮的争斗因为争抢而开始,却最后由和解甚至协作而告终。刚才还吵得六亲不认的乡亲,转眼拉着手挎着装满榆树皮的荆条篮子兴冲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好像刚才根本没有发生口角和推拉似的。
老榆树浑身是宝,不光榆树皮是做饭的上好作料,而且榆钱也是乡村人的美味佳肴。初春的乡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老榆树的枝丫上垂下一嘟噜一嘟噜的翡翠似的榆钱,不仅是乡村的一道旖旎的风景线,更是乡村人度过难捱时光的必不可少的食物。他们用挠钩站在场院里把一串串榆钱扭下来,更高的够不到,他们就爬上树杈用手往下折。等榆钱到手后,男人们便骄矜地把它们抱回家丢给婆姨。婆姨们乐得见到有了榆钱,就把他们切成碎段和在面里做成不烂上火蒸。几袋烟的工夫带着浓郁榆钱香味的不烂新鲜出炉了,吃了一冬天萝卜干干豆角的男人和孩子们闻到香味,也顾不上拿碗筷,顾不上洗手,搬一块直接啃起来。榆钱不烂堵上了他们的嘴,再也听不到他们埋怨饭食寡淡的嘟囔。可是毕竟一颗榆树的榆钱是有限的,没有几天榆树上的榆钱就不见了,没有了榆钱,人们便打起榆树叶的主意,虽则榆树叶做饭食的味道不及榆钱,但是在没有新鲜蔬菜的那个时代,能够吃到新鲜的榆树叶毕竟也是可喜的事情,女人们就开始到榆树下捋榆树叶,把榆树叶和面蒸成不烂或者做成糊嘟,这样在老榆树的庇护下,乡下人终于熬过了难捱的春天,等到能够吃到豆角倭瓜,他们便不再打老榆树的主意,这时候外皮光光干枝秃叶的老榆树才有了喘息的机会,开始渐渐长出薄薄的外皮和小小的叶子来。老榆树生来是倔强的性格,没有因为村里人的贪婪掠夺而倒下,顽强地挺立在村口。可是雷火是无情的,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风雨中老榆树被天雷击中,一枝主干被劈断倒在了地上,村里人担心这下子象征村里图腾的老榆树可真的完了。没有想到几个月后老榆树又葱茏起来。村里人高兴的当儿,想起来老榆树身上劈断的树枝,就把它们做成了扁担或者耕犁,派上了用场。
之后我进城念书留在城里工作,早就把昔日给予我们恩泽的老榆树忘到一边去了,这次回村里看望父母双亲,老远看到老榆树情不自禁想起过去的旧事来,不免为老榆树落泪。好在沧桑的老榆树还活着,虽然枝丫歪歪斜斜,却精神依旧矍铄。可是老榆树虽健在,那些身边曾经鲜活的左邻右舍的大伯大婶们却早已作古了,如此一来,就又为时世的变迁伤怀怅惘。好在老榆树还挺立在村口,让我们还能够通过记忆回首昨天忆及昔日的岁月和物事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