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个人作品展:《忘与不忘》,即将开幕
王昊的个人作品展《忘与不忘》,将于2015年5月6日19:30,在云南大学美术馆(云南省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科学馆2楼展厅)开幕。
这次展览将展出王昊的布面油画作品18件,装置作品2件,手稿11件。
期待各位朋友于开幕当天,亲临展览现场与艺术家本人交流、探讨。
展览前言:影只
在王昊的作品中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对孤独的恐惧和对孤独的迷醉。这两种情绪的不同比例形成了不同画作中的瞬间。这些瞬间使时间静止不动,使各种含混的、物质般的情感混合在一起,在巨大的空旷中像墨一样缓慢洇开。在这些瞬间中,人可以体验到一种内在的摇摆不定,仿佛对生活的厌倦在快感中把我们捕捉。这些瞬间启动了更加遥远、更加深刻的暧昧性,在其中,王昊揭示了形式与人的结合。他表明:在孤独状态下,形式就是人,人就是形式。这些作品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特殊活力。
当我们走近这些画时,可以感觉到自我与世界之间无声而沉闷的对话。在《窒息》中,“孤独”从人与鱼的对照中获得了一个精准的隐喻——对他人来说“如鱼得水”的世界,对“我”来说却无法在其中呼吸!是啊,这些鱼,这些在水中悠然自得的鱼是幸福的,而我的孤独却封闭在自我内部,像闭住的一口气。在这个无法呼吸的世界中,自我由于窒息必定会发生分裂——我在我之中不能呼吸,就只能到我之外、或者说分裂出“另一个我”来进行呼吸。这便是《分裂》的主题。当我们缓慢地把自身存在的黑暗,与世界的黑暗等同起来,学会无视自己,只看到黑暗,面对一个不思考的世界训练自己不再思考,我们便很容易从“我”之中分离出另一个自己。在这里,“我”处在在一种无意识的、物质的、渗透性的怀疑之中。孤独,在自我的分裂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双倍的孤独——人产生了自身的重影,就好像黑暗繁殖出了更多的黑暗。
在《孤》和《孑立》等画作中,孤独采取了人与世界直接对峙的形式。《孤》之中的巨大天空如同无边的墓地,它在我们上方运动着、延伸着。在黑色的空气中,孤独充满着无人性的苍穹。而《孑立》则显示出人在虚无空间中的渺小和无依。帕斯卡尔说:“虚无空间的永久沉默使我战栗。”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这种被围困性,在《空洞》中通过水珠状的球型牢笼暴露无疑。我被包裹在我的孤独中,我就是我自己的牢笼——这个虚空的、无内容的我,正是孤独本身。在年深月久的孤独中,我失去了自己的全部充实性,变成了一种虚薄的幻影。而在《对立》中,孤独者在寻求他的对称物:这是一种孤零零的求偶,限于对立和均衡,转动自身但不能转动自身的影像。我们在大地上独自活着,而死亡作为我们的对称物,已经在地下朝我们走来——我与“他”的相逢就是我遇到我自己的死亡之日。在死亡中,我们都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独自迎接死亡。
然而,在孤独中也存在着美好的诱惑,存在着无尽的趣味。对孤独的迷醉渗透到王昊的画布之中,形成了特殊的色调。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孤》《束缚》《孑立》《对立》等画作中,都有一抹或一片粉红。“粉红”这一显示出迷醉的暧昧颜色,可以视为由绝望转化为勇气时的色调。由于突然对幸福感到厌倦,又因厌倦而感到迷醉,一种生命的色调就在人的孤独中诞生,这种色调交替着成为平静和活跃、愤怒和欢乐。
孤独是身体性的,它像牙痛一样无法摆脱。不过,牙齿在疼痛中也会喊疼。在呼喊中,事物作为一种真正的表达性的东西迫近我们,这是在孤独之中试图超越孤独。我们只能在响应孤独之呼唤的自我表达活动中超越孤独。当王昊在装置《牙痛》中将众多的口腔模型堆在一起,他或许想说的是:那些黑色的、被烧焦的牙齿,是一些被焚毁的语言,而那些还鲜活的嘴仍然在试图表达、试图喊疼。表达与呼喊,就是在孤独中自救,通过拯救语言的鲜活性来挽救自我。
艺术家个人简历:
王昊:1989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
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油画专业
2012年至今,进修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油画创作方向MFA);
参展经历:
1、2014年7月,作品9件参加《北·望——太行山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国·平 顶山);
2、2014年4月,作品3件参加《物物观相作品展》(中国·昆明);
3、2013年6月,作品3件参加《魅力澜沧—西南大学、云南大学联合写生作品展》(中国·澜沧);
4、2013年,作品《学校的山》入选《画说云南——2013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昆明);
5、2012年,作品《态》参选重庆501《欲—当代油画展》(中国·重庆);
6、2012年,系列作品《孤独状态》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大型毕业展(中国·重庆);
7、2011年,作品《善一》入选《四川美术学院优秀风景作品展》(中国·重庆);
8、2010年,作品《中山古镇》入选《四川美术学院优秀风景作品展》(中国·重庆);
9、2010年,作品《静物》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古典油画教学展》(中国·重庆);
10、2009年,作品《棒棒》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优秀素描展》(中国·重庆)。
作品发表:
1、《茶山》等5件作品刊登于《南行—澜沧油画写生作品集》;
2、《学校的山》刊登于《2013画说云南——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展》;
3、《石屋与山》等9件作品刊登于《北·望——太行山油画写生作品集》。
作品收藏:
1、2105年,作品《泡桐树》被私人收藏家收藏;
2、2014年,作品《孤山》被私人收藏家收藏;
3、2014年,作品《石屋与山》被河南平顶山市博物馆收藏;
4、2011年,作品《善一》被四川美术学院收藏;
5、2010年,作品《中山古镇》被四川美术学院收藏;
6、2010年,作品《静物》被四川美术学院收藏;
获奖:
1、2011年,作品《善一》获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外出教学风景作品展览优秀奖;
2、2010年,作品《中山古镇》获四川美术学院外出教学风景作品展览优秀奖;
3、2010年,作品《静物》获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古典油画教学展优秀作品奖;
4、2014年,作品《石屋与山》被河南平顶山市博物馆收藏;
这次展览将展出王昊的布面油画作品18件,装置作品2件,手稿11件。
期待各位朋友于开幕当天,亲临展览现场与艺术家本人交流、探讨。
![]() |
展览海报 |
![]() |
展览邀请函 |
展览前言:影只
在王昊的作品中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对孤独的恐惧和对孤独的迷醉。这两种情绪的不同比例形成了不同画作中的瞬间。这些瞬间使时间静止不动,使各种含混的、物质般的情感混合在一起,在巨大的空旷中像墨一样缓慢洇开。在这些瞬间中,人可以体验到一种内在的摇摆不定,仿佛对生活的厌倦在快感中把我们捕捉。这些瞬间启动了更加遥远、更加深刻的暧昧性,在其中,王昊揭示了形式与人的结合。他表明:在孤独状态下,形式就是人,人就是形式。这些作品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特殊活力。
当我们走近这些画时,可以感觉到自我与世界之间无声而沉闷的对话。在《窒息》中,“孤独”从人与鱼的对照中获得了一个精准的隐喻——对他人来说“如鱼得水”的世界,对“我”来说却无法在其中呼吸!是啊,这些鱼,这些在水中悠然自得的鱼是幸福的,而我的孤独却封闭在自我内部,像闭住的一口气。在这个无法呼吸的世界中,自我由于窒息必定会发生分裂——我在我之中不能呼吸,就只能到我之外、或者说分裂出“另一个我”来进行呼吸。这便是《分裂》的主题。当我们缓慢地把自身存在的黑暗,与世界的黑暗等同起来,学会无视自己,只看到黑暗,面对一个不思考的世界训练自己不再思考,我们便很容易从“我”之中分离出另一个自己。在这里,“我”处在在一种无意识的、物质的、渗透性的怀疑之中。孤独,在自我的分裂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了双倍的孤独——人产生了自身的重影,就好像黑暗繁殖出了更多的黑暗。
在《孤》和《孑立》等画作中,孤独采取了人与世界直接对峙的形式。《孤》之中的巨大天空如同无边的墓地,它在我们上方运动着、延伸着。在黑色的空气中,孤独充满着无人性的苍穹。而《孑立》则显示出人在虚无空间中的渺小和无依。帕斯卡尔说:“虚无空间的永久沉默使我战栗。”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这种被围困性,在《空洞》中通过水珠状的球型牢笼暴露无疑。我被包裹在我的孤独中,我就是我自己的牢笼——这个虚空的、无内容的我,正是孤独本身。在年深月久的孤独中,我失去了自己的全部充实性,变成了一种虚薄的幻影。而在《对立》中,孤独者在寻求他的对称物:这是一种孤零零的求偶,限于对立和均衡,转动自身但不能转动自身的影像。我们在大地上独自活着,而死亡作为我们的对称物,已经在地下朝我们走来——我与“他”的相逢就是我遇到我自己的死亡之日。在死亡中,我们都是孤独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独自迎接死亡。
然而,在孤独中也存在着美好的诱惑,存在着无尽的趣味。对孤独的迷醉渗透到王昊的画布之中,形成了特殊的色调。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孤》《束缚》《孑立》《对立》等画作中,都有一抹或一片粉红。“粉红”这一显示出迷醉的暧昧颜色,可以视为由绝望转化为勇气时的色调。由于突然对幸福感到厌倦,又因厌倦而感到迷醉,一种生命的色调就在人的孤独中诞生,这种色调交替着成为平静和活跃、愤怒和欢乐。
孤独是身体性的,它像牙痛一样无法摆脱。不过,牙齿在疼痛中也会喊疼。在呼喊中,事物作为一种真正的表达性的东西迫近我们,这是在孤独之中试图超越孤独。我们只能在响应孤独之呼唤的自我表达活动中超越孤独。当王昊在装置《牙痛》中将众多的口腔模型堆在一起,他或许想说的是:那些黑色的、被烧焦的牙齿,是一些被焚毁的语言,而那些还鲜活的嘴仍然在试图表达、试图喊疼。表达与呼喊,就是在孤独中自救,通过拯救语言的鲜活性来挽救自我。
艺术家个人简历:
王昊:1989年出生于河南平顶山
201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油画专业
2012年至今,进修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油画创作方向MFA);
参展经历:
1、2014年7月,作品9件参加《北·望——太行山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国·平 顶山);
2、2014年4月,作品3件参加《物物观相作品展》(中国·昆明);
3、2013年6月,作品3件参加《魅力澜沧—西南大学、云南大学联合写生作品展》(中国·澜沧);
4、2013年,作品《学校的山》入选《画说云南——2013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展》(中国·昆明);
5、2012年,作品《态》参选重庆501《欲—当代油画展》(中国·重庆);
6、2012年,系列作品《孤独状态》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大型毕业展(中国·重庆);
7、2011年,作品《善一》入选《四川美术学院优秀风景作品展》(中国·重庆);
8、2010年,作品《中山古镇》入选《四川美术学院优秀风景作品展》(中国·重庆);
9、2010年,作品《静物》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古典油画教学展》(中国·重庆);
10、2009年,作品《棒棒》参加《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优秀素描展》(中国·重庆)。
作品发表:
1、《茶山》等5件作品刊登于《南行—澜沧油画写生作品集》;
2、《学校的山》刊登于《2013画说云南——云南优秀美术作品展》;
3、《石屋与山》等9件作品刊登于《北·望——太行山油画写生作品集》。
作品收藏:
1、2105年,作品《泡桐树》被私人收藏家收藏;
2、2014年,作品《孤山》被私人收藏家收藏;
3、2014年,作品《石屋与山》被河南平顶山市博物馆收藏;
4、2011年,作品《善一》被四川美术学院收藏;
5、2010年,作品《中山古镇》被四川美术学院收藏;
6、2010年,作品《静物》被四川美术学院收藏;
获奖:
1、2011年,作品《善一》获2011年四川美术学院外出教学风景作品展览优秀奖;
2、2010年,作品《中山古镇》获四川美术学院外出教学风景作品展览优秀奖;
3、2010年,作品《静物》获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古典油画教学展优秀作品奖;
4、2014年,作品《石屋与山》被河南平顶山市博物馆收藏;
-
一行(王凌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05 1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