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你的编辑生涯还好吗?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十年了,你能跟人讲清楚,什么是编辑吗?
◆十年里,你是怎么度过工作最低潮期的?
◆十年里,你最纠结的最让你心焦的一次编书经历。
◆十年里,你的对象有着落了吗?
◆十年里,你结交的最有灵犀的书友、圈友、作者是谁?
◆十年里,你跳了几次槽?
◆十年里,你曾经对着大BOOS拍过桌子吗?
◆十年了,你是否已经离职准备单干?
十年前,你或许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或正郁闷转行,不管早有预谋,还是误打误撞,均来到出版圈。自此,开始了沉沉浮浮,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怒哀乐。十年,当然,不是陈奕迅的那首歌,但十年足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纷扰的时空里,身为编辑的你,心中那份坚守还在吗?
【理工男误打误撞进了老字号】
■余节弘(商务印书馆大众文化编辑室编辑)
2014年,研究生毕业,在熙熙攘攘的人才市场,往商务印书馆的柜台递交了一份简历;感觉如阴差阳错一般,竟然收到了面试通知。对于“商务印书馆”,有着纯理科背景的我除了知道是一个老牌出版社外(甚至以为总部在上海),其他则是一无所知。犹豫之间,在扫了一圈书架后,发现一本钱穆的《国史大纲》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好书!带着这样的认知,便一头扎进了商务印书馆。
入职后的第一项目便是和央视科教频道合作的“大家丛书”,虽说是打杂写点小词条,但是让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半年后,项目结束,被分配做书,至此才开始真正的编辑训练。案头工作的学习很琐碎也很漫长,幸好有一位严格的领导指点,再加上商务印书馆内编辑高手如云,顶着新人光环的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各位老编辑请教,因此功力长进得很快。一本书,两本书……渐渐地,案头熟练了、流程熟悉了、环节清楚了,小编也诞生了。“能否做一本自己策划的书?”在经过了若干本书后,这样一个念头自然开始萌生。鬼使神差,第一本书是从译作入手策划,但真正做出来的第一本却是著作,而作者便是当时要找的译者。原来当时看中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一套“科学前沿”,然后试着联络版权,要来样书,寻访译者。其中的一本天文相关的,辗转打听到了温学诗老师,便登门拜访,联系翻译事宜。碰巧,温老师也有自己的出版计划,几轮沟通过后,便有了纪念望远镜诞生400周年的《观天巨眼》;至于一系列的译作,则因为条件没谈妥而中途夭折了。跌跌撞撞,小编终于开始上路了。
现实总是残酷的,一旦上路,问题也随之来了——接着做什么样的选题?因为所处的是一个小编辑室,又因为小编的理科知识背景和商务印书馆的社科人文品牌相距甚远,所以无论做什么选题都感觉和整体风格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与编辑室在地位上的被忽视,一并存在,因而带来的便是一种被忽视感,以及无枝可栖的孤独感。带着孤独上路,连同着对现状的不服气和不服输,小编想要变强。10年内领导换了5茬,作为一个刚上路的小编,便有了野蛮生长的机会——不断试探,不断摸索,不断学习新的编辑能力,不论是案头还是策划抑或营销。变强,一如春天的芽,只有在冬日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才能见微风拂面。记得当时有一段时间蒙肯纸很流行,轻却有厚度,而且有质感。第一次在书展见到这种纸样的书后,便找到美编尝试用这种纸做书,当时新的材料还不好申请,因此辗转磨了领导好久,才算批准了。这还没完,做完黑白的还要试一下彩色的这才心满意足。其实,不一定所有的书都适合这种轻型的材质,现在看来的确有些任性,不过还好没出纰漏。材料上如此,所做的图书,在类型上更是做了很多探索,教辅、科普、诗歌、绘本、学术都曾一一尝试。正因为接触的图书过于庞杂,希望能找到一个专攻的方向,而不是无序地做书。但是,也因为做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书和各种探索,才知道自己在哪一块比较擅长,也才渐渐从失败中积累教训、从成功中积累经验。
【现在最需要克服惯性思维】
■张应娜(博集天卷高级策划编辑)
2005年3月10号,我记得很清楚,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去博集天卷报到。在这之前我就职邦道文化,虽然编辑了畅销书《天使迷梦》,但对选题策划这块完全是菜鸟一只。给博集天卷投简历,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那时博集在业内已很有名了,有一大波畅销书,摆一起都能玩连连看了。所以当那个周末接到常务副总编辑王勇的录用电话时,内心十分欢喜。
不过因为以前没什么策划经验,我开始都是做文案工作,“开荤”是半年后的事了。当时起点中文网对外寻求实体书合作,恰是在这里,我发现了《狼群》,一本军事小说。当时已经有一本军事小说很火,叫《狼牙》,听书名感觉《狼群》像是跟风,结果点进去一看,天哪,写得太好看了!我觉得自己捡到了宝。没想报到王总那儿,他却认为有血腥描写不太适宜。后来还是我们编辑部的总编辑刘洪特别支持了这个项目。现在10年过去,《狼群》依旧深得军事发烧友的喜爱,已出了第3版。
我在博集的第2本印象深刻的书是《每晚一个离奇故事》,这套书共出版了4本,被称为东方的一千零一夜,由一篇篇短故事组成,但又有核心人物串出完整故事。最早在新浪原创连载,点击量过亿。书刚上市的时候并没有立即引起什么反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不断地加印。尤其到了暑期,更是跻身多家新华书店畅销榜前列。这套书也畅销了很多年。
第3本印象深刻的书当属风光一时的职场小说《浮沉》了。2008年,博集的《杜拉拉升职记》红遍大江南北,等到下半年天涯冒出了一个“外企生存潜规则”的帖子,就是《浮沉》。当时多家争夺《浮沉》版权,结果博集以一个极具诚意的方案俘获了作者崔曼莉的芳心。《浮沉》就像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到宣传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极享尊华,当然《浮沉》也不负众望,在当年创下了50万册的销量。7年过去,偶然一次聚会上,一个女白领跟我说起《浮沉》,她甚至对书中的人物和纠葛如数家珍,让我这个编辑都有几分汗颜。
在博集十年最遗憾是没有获得一段圆满的爱情。我是个追求完美的处女座,放到现实中就成了让好人望而却步让坏人乘虚而入的难嫁女子,几次恋情都无疾而终。不过好在我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平时忙工作,业余时间读书看电影会友参加身心灵课程,我相信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很舒服的状态,对的人就会出现。
在工作方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求新求变的人,在选题方向上求变,从文学到社科、生活,从男性阅读到女性阅读,很多领域我都尝试,并都做得不错。但最近经历的一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惯性思维有多强。我家住北京地铁立水桥站,上班地点是三元桥。我可以选择13号线倒10号线,也可以选择5号线倒10号线。但因为5号线比13号线拥挤得多,过去5年我乘13号线,在芍药居换乘10号线,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直到今年3月20号,芍药居宣布封站到29号。我连续几天都在芍药居下一站光熙门下车,再换公交或打车到公司。直到第4天我才恍然想起自己还有5号线这种选择,居然全忘了?
我被自己的愚蠢惊到,继而想到今年已是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第10年。10年,我的思维会形成多少个僵化的点?10年光阴弹指间,作为一个30多岁的女人,如何规划未来的职场,是横在面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喜欢稳定中有挑战的生活,下一个十年会如何,我期待有更精彩的答案。
【一套丛书与一个作家】
■魏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人文主编)
十年之前,偶然闯入出版圈,成为一介编辑;十年之后,想必还是在这行当吧,已经有了感情,况且纸书不会死,编辑更不会死,深以为然。站在十年这个节点上,如果要为这一小截生涯作个见证或小结,或许可归结为“一套丛书与一个作家”。一套丛书即是“文学纪念碑”,一个作家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后者恰恰就是前者的源动力。
新编辑大约都是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情怀的领域着手。我的偏爱是俄语文学,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陀氏,我是倒着读的,一上来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也许正是用力太猛,才有后续的走火入魔。新手鼓捣的第一套“丛书”取了个大名“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名作书系”,很学术,很大气吧。打头的就是纪德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别尔嘉耶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万事开头难。这次,开端就很高端,开端即是结束,很辩证法。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在编辑别尔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好友耿海英向我推荐别尔嘉耶夫夫人的日记回忆录,这本书隶属于一套丛书,直译过来,大约就是“纪念碑似的文学”。其时,进入我视野的还有2006年获得俄国“大书奖”的《帕斯捷尔纳克传》,约瑟夫·弗兰克花26年完成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以及曼德施塔姆的遗孀娜杰日达的两卷本回忆录。这些都给我启示,何不立足于国外经典作家,聚焦于传记回忆录书信日记等非虚构体裁,打造一座座“文学纪念碑”呢!
丛书从2007年开始启动,2009年始有收获。开卷作家并不是心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是对陀氏颇有微词,在其《俄国文学讲稿》中给予差评的纳博科夫。《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推出之后,读者反应甚佳,当年即入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前二十名。这套传记呈现了传记艺术能达到的典范性,在那两三年内深深激动了我的工作与生活。我坚信,文本,作者,译者,这三者的高度契合是丛书保持高品质的关键。附带一说,两卷纳博科夫传还为我收获了理想译者及好友刘佳林(后来我们陆续又有合作),还有好几个书评作者。
纳博科夫之后,对于“文学纪念碑”具有里程标意义的是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利季娅在中国最初以回忆阿赫玛托娃知名,之后因蓝英年先生讲述“被作协开除记”而让人印象深刻。与蓝老师合作,《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获得的影响是有所预期,但又突如其来,最终振奋人心的。至此,我知道,“文学纪念碑”始终不要遗忘这样一种批判性的伦理维度。
2013年推出的《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在这一维度上大放异彩。从2007年向刘文飞老师约稿到2013年成书,六年的期待是值得的。曼夫人文笔老道,布罗茨基称谓的“俄罗斯文化的遗孀”的确出手不凡,风格、调性、力度拿捏得游刃有余。由于曼德施塔姆的声誉,由于刘文飞译作的品质,由于布罗茨基和北岛的相关文章,该书最初在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中热烈流传,继而向更广的阅读群体扩展,口耳相传,终成阅读奇观。曼夫人回忆录真正夯实了“文学纪念碑”,这是对曼德施塔姆最好的纪念,同时也是对大清洗时代俄罗斯社会的深刻剖析。文学的纪念碑理当如此。
201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出版,于丛书而言的确是得偿所愿。这是五卷本的第一卷,后续四卷会陆续推出。在“文学纪念碑”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此前,已出版有其夫人安娜的回忆录和日记,以及同时代人回忆他的合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值得这样对待。
“文学纪念碑”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最近出的是艾尔曼的《奥斯卡?王尔德传》,即将推出的是茨维塔耶娃女儿阿莉娅的回忆录以及陀传第二卷《受难的年代,1850~1859》。后续还想加入的是叶芝、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艾略特、亨利·詹姆斯……但愿“文学纪念碑”的每一座都能刷新我们对于经典作家的认知,对于某个文学时代的体认。
【打杂5年才开始自己策划图书】
■唐洁(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绿手指园艺事业部负责人)
记得刚入职那年是事业单位改制年,出版社招了一批新编辑,我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从大学大规模招收刚毕业大学生入职的情况,我此后再也没有看到。那时候出版社仍是值得说出去让人骄傲的单位,新搬的气派大楼,明亮宽敞的办公环境,宽松的工作氛围,即使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我也觉得是绰绰有余,除了出书,感觉一切都很顺利。
其实,以前对出版没有任何概念,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实在不善于也害怕与人打交道,师范毕业的我除了当老师,也想不出能够有什么适合自己的职业,心想着,读书对我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事后还能得到报酬,应该是既能跳脱学校这个围城,又不会离得太远的好选择。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编辑偏偏就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工作中不断卡壳,不知道和老编辑沟通学习,被二审无数次打回重看;不懂得与其他部门协调,被美编骂,被出版科骂;与作者沟通过于谨慎,无法表达出自己想法,被作者质询专业性。钱拿得不多,需要做的事情却超出了想象。
开始几年是在老编辑怀旧和自己的迷茫中度过的,一起招进来“同年”们只剩下一半,考研的,换工作的,记得一位谙世于事的“同年”在最后一次送别会上告诫我们:“编辑是至少要5年磨一剑的地方,我可等不到。”于是,她找了一份与快速的社会高度粘合的工作。而我,果然在5年后,才开始自己策划图书。
引进版图书是新编辑练手的不二选择。2009年,我开始进入家庭园艺这一小众图书市场。过去,园艺图书和农业联系得更为紧密,单色印刷,植物种植多以亩计算,主要针对于专业生产,而家庭园艺更适用于闲赋在家的老人休闲娱乐。一次,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英国DK公司出版的一套丛书,吸引了我。这套由全球权威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所编写的stepbystep系列打开了另一扇休闲生活的窗。这是完全适合年轻人的家庭园艺形式,充满着美图,种植步骤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这套书要一大笔版税,幸运的是,社长拍板同意了。这6年来,我就再也没有离开园艺这块小众图书市场。
这套引进版图书,我们取名为“绿手指”丛书,希望就像点石成金一样,会给每位看过的读者带来像我一样对绿色的向往和力量。以书为媒,和几大花园论坛版主逐渐成为了朋友,他们和我同龄,每次见面都会聊八卦喝小酒,而与这群人的交往也更坚定了我做园艺图书的信心,他们会第一时间告诉我读者反馈和最新的流行趋势,让我不断订正和修改每年的出书计划,于是,有了绿手指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再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在办公室和家里不大的阳台上种满了花,创建“绿手指”微博、QQ群,直接收集花友反馈,与各大网站一起发起有关园艺的主题活动,直接获取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原创作者也慢慢在聚拢和培养中。
现在也很难说清楚,编辑这个职业确切地在做这么,似乎为别人做嫁衣,但也好像是让别人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似乎需要不断与人交流和沟通,但也可以不问世事的在小圈子里生存下来。也许,你像我一样都会有个糟糕的开始,但那又怕什么呢,看着手边70多种园艺图书,10年前,看完这些书都是不可想象,所以,开始做点什么,什么都可以。
◆十年了,你能跟人讲清楚,什么是编辑吗?
◆十年里,你是怎么度过工作最低潮期的?
◆十年里,你最纠结的最让你心焦的一次编书经历。
◆十年里,你的对象有着落了吗?
◆十年里,你结交的最有灵犀的书友、圈友、作者是谁?
◆十年里,你跳了几次槽?
◆十年里,你曾经对着大BOOS拍过桌子吗?
◆十年了,你是否已经离职准备单干?
十年前,你或许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或正郁闷转行,不管早有预谋,还是误打误撞,均来到出版圈。自此,开始了沉沉浮浮,专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怒哀乐。十年,当然,不是陈奕迅的那首歌,但十年足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变化。在这样一个纷扰的时空里,身为编辑的你,心中那份坚守还在吗?
【理工男误打误撞进了老字号】
■余节弘(商务印书馆大众文化编辑室编辑)
2014年,研究生毕业,在熙熙攘攘的人才市场,往商务印书馆的柜台递交了一份简历;感觉如阴差阳错一般,竟然收到了面试通知。对于“商务印书馆”,有着纯理科背景的我除了知道是一个老牌出版社外(甚至以为总部在上海),其他则是一无所知。犹豫之间,在扫了一圈书架后,发现一本钱穆的《国史大纲》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好书!带着这样的认知,便一头扎进了商务印书馆。
入职后的第一项目便是和央视科教频道合作的“大家丛书”,虽说是打杂写点小词条,但是让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半年后,项目结束,被分配做书,至此才开始真正的编辑训练。案头工作的学习很琐碎也很漫长,幸好有一位严格的领导指点,再加上商务印书馆内编辑高手如云,顶着新人光环的我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各位老编辑请教,因此功力长进得很快。一本书,两本书……渐渐地,案头熟练了、流程熟悉了、环节清楚了,小编也诞生了。“能否做一本自己策划的书?”在经过了若干本书后,这样一个念头自然开始萌生。鬼使神差,第一本书是从译作入手策划,但真正做出来的第一本却是著作,而作者便是当时要找的译者。原来当时看中了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一套“科学前沿”,然后试着联络版权,要来样书,寻访译者。其中的一本天文相关的,辗转打听到了温学诗老师,便登门拜访,联系翻译事宜。碰巧,温老师也有自己的出版计划,几轮沟通过后,便有了纪念望远镜诞生400周年的《观天巨眼》;至于一系列的译作,则因为条件没谈妥而中途夭折了。跌跌撞撞,小编终于开始上路了。
现实总是残酷的,一旦上路,问题也随之来了——接着做什么样的选题?因为所处的是一个小编辑室,又因为小编的理科知识背景和商务印书馆的社科人文品牌相距甚远,所以无论做什么选题都感觉和整体风格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与编辑室在地位上的被忽视,一并存在,因而带来的便是一种被忽视感,以及无枝可栖的孤独感。带着孤独上路,连同着对现状的不服气和不服输,小编想要变强。10年内领导换了5茬,作为一个刚上路的小编,便有了野蛮生长的机会——不断试探,不断摸索,不断学习新的编辑能力,不论是案头还是策划抑或营销。变强,一如春天的芽,只有在冬日积蓄了足够的能量,才能见微风拂面。记得当时有一段时间蒙肯纸很流行,轻却有厚度,而且有质感。第一次在书展见到这种纸样的书后,便找到美编尝试用这种纸做书,当时新的材料还不好申请,因此辗转磨了领导好久,才算批准了。这还没完,做完黑白的还要试一下彩色的这才心满意足。其实,不一定所有的书都适合这种轻型的材质,现在看来的确有些任性,不过还好没出纰漏。材料上如此,所做的图书,在类型上更是做了很多探索,教辅、科普、诗歌、绘本、学术都曾一一尝试。正因为接触的图书过于庞杂,希望能找到一个专攻的方向,而不是无序地做书。但是,也因为做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书和各种探索,才知道自己在哪一块比较擅长,也才渐渐从失败中积累教训、从成功中积累经验。
【现在最需要克服惯性思维】
■张应娜(博集天卷高级策划编辑)
2005年3月10号,我记得很清楚,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去博集天卷报到。在这之前我就职邦道文化,虽然编辑了畅销书《天使迷梦》,但对选题策划这块完全是菜鸟一只。给博集天卷投简历,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那时博集在业内已很有名了,有一大波畅销书,摆一起都能玩连连看了。所以当那个周末接到常务副总编辑王勇的录用电话时,内心十分欢喜。
不过因为以前没什么策划经验,我开始都是做文案工作,“开荤”是半年后的事了。当时起点中文网对外寻求实体书合作,恰是在这里,我发现了《狼群》,一本军事小说。当时已经有一本军事小说很火,叫《狼牙》,听书名感觉《狼群》像是跟风,结果点进去一看,天哪,写得太好看了!我觉得自己捡到了宝。没想报到王总那儿,他却认为有血腥描写不太适宜。后来还是我们编辑部的总编辑刘洪特别支持了这个项目。现在10年过去,《狼群》依旧深得军事发烧友的喜爱,已出了第3版。
我在博集的第2本印象深刻的书是《每晚一个离奇故事》,这套书共出版了4本,被称为东方的一千零一夜,由一篇篇短故事组成,但又有核心人物串出完整故事。最早在新浪原创连载,点击量过亿。书刚上市的时候并没有立即引起什么反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不断地加印。尤其到了暑期,更是跻身多家新华书店畅销榜前列。这套书也畅销了很多年。
第3本印象深刻的书当属风光一时的职场小说《浮沉》了。2008年,博集的《杜拉拉升职记》红遍大江南北,等到下半年天涯冒出了一个“外企生存潜规则”的帖子,就是《浮沉》。当时多家争夺《浮沉》版权,结果博集以一个极具诚意的方案俘获了作者崔曼莉的芳心。《浮沉》就像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弟,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到宣传再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极享尊华,当然《浮沉》也不负众望,在当年创下了50万册的销量。7年过去,偶然一次聚会上,一个女白领跟我说起《浮沉》,她甚至对书中的人物和纠葛如数家珍,让我这个编辑都有几分汗颜。
在博集十年最遗憾是没有获得一段圆满的爱情。我是个追求完美的处女座,放到现实中就成了让好人望而却步让坏人乘虚而入的难嫁女子,几次恋情都无疾而终。不过好在我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平时忙工作,业余时间读书看电影会友参加身心灵课程,我相信把自己调整到一个很舒服的状态,对的人就会出现。
在工作方面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求新求变的人,在选题方向上求变,从文学到社科、生活,从男性阅读到女性阅读,很多领域我都尝试,并都做得不错。但最近经历的一件小事,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惯性思维有多强。我家住北京地铁立水桥站,上班地点是三元桥。我可以选择13号线倒10号线,也可以选择5号线倒10号线。但因为5号线比13号线拥挤得多,过去5年我乘13号线,在芍药居换乘10号线,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直到今年3月20号,芍药居宣布封站到29号。我连续几天都在芍药居下一站光熙门下车,再换公交或打车到公司。直到第4天我才恍然想起自己还有5号线这种选择,居然全忘了?
我被自己的愚蠢惊到,继而想到今年已是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的第10年。10年,我的思维会形成多少个僵化的点?10年光阴弹指间,作为一个30多岁的女人,如何规划未来的职场,是横在面前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喜欢稳定中有挑战的生活,下一个十年会如何,我期待有更精彩的答案。
【一套丛书与一个作家】
■魏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有限公司人文主编)
十年之前,偶然闯入出版圈,成为一介编辑;十年之后,想必还是在这行当吧,已经有了感情,况且纸书不会死,编辑更不会死,深以为然。站在十年这个节点上,如果要为这一小截生涯作个见证或小结,或许可归结为“一套丛书与一个作家”。一套丛书即是“文学纪念碑”,一个作家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而后者恰恰就是前者的源动力。
新编辑大约都是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情怀的领域着手。我的偏爱是俄语文学,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陀氏,我是倒着读的,一上来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也许正是用力太猛,才有后续的走火入魔。新手鼓捣的第一套“丛书”取了个大名“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名作书系”,很学术,很大气吧。打头的就是纪德的《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别尔嘉耶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万事开头难。这次,开端就很高端,开端即是结束,很辩证法。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在编辑别尔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的过程中,好友耿海英向我推荐别尔嘉耶夫夫人的日记回忆录,这本书隶属于一套丛书,直译过来,大约就是“纪念碑似的文学”。其时,进入我视野的还有2006年获得俄国“大书奖”的《帕斯捷尔纳克传》,约瑟夫·弗兰克花26年完成的五卷本陀思妥耶夫斯基传,以及曼德施塔姆的遗孀娜杰日达的两卷本回忆录。这些都给我启示,何不立足于国外经典作家,聚焦于传记回忆录书信日记等非虚构体裁,打造一座座“文学纪念碑”呢!
丛书从2007年开始启动,2009年始有收获。开卷作家并不是心仪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是对陀氏颇有微词,在其《俄国文学讲稿》中给予差评的纳博科夫。《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推出之后,读者反应甚佳,当年即入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前二十名。这套传记呈现了传记艺术能达到的典范性,在那两三年内深深激动了我的工作与生活。我坚信,文本,作者,译者,这三者的高度契合是丛书保持高品质的关键。附带一说,两卷纳博科夫传还为我收获了理想译者及好友刘佳林(后来我们陆续又有合作),还有好几个书评作者。
纳博科夫之后,对于“文学纪念碑”具有里程标意义的是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利季娅在中国最初以回忆阿赫玛托娃知名,之后因蓝英年先生讲述“被作协开除记”而让人印象深刻。与蓝老师合作,《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获得的影响是有所预期,但又突如其来,最终振奋人心的。至此,我知道,“文学纪念碑”始终不要遗忘这样一种批判性的伦理维度。
2013年推出的《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在这一维度上大放异彩。从2007年向刘文飞老师约稿到2013年成书,六年的期待是值得的。曼夫人文笔老道,布罗茨基称谓的“俄罗斯文化的遗孀”的确出手不凡,风格、调性、力度拿捏得游刃有余。由于曼德施塔姆的声誉,由于刘文飞译作的品质,由于布罗茨基和北岛的相关文章,该书最初在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中热烈流传,继而向更广的阅读群体扩展,口耳相传,终成阅读奇观。曼夫人回忆录真正夯实了“文学纪念碑”,这是对曼德施塔姆最好的纪念,同时也是对大清洗时代俄罗斯社会的深刻剖析。文学的纪念碑理当如此。
201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反叛的种子,1821-1849》出版,于丛书而言的确是得偿所愿。这是五卷本的第一卷,后续四卷会陆续推出。在“文学纪念碑”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此前,已出版有其夫人安娜的回忆录和日记,以及同时代人回忆他的合集。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值得这样对待。
“文学纪念碑”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最近出的是艾尔曼的《奥斯卡?王尔德传》,即将推出的是茨维塔耶娃女儿阿莉娅的回忆录以及陀传第二卷《受难的年代,1850~1859》。后续还想加入的是叶芝、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艾略特、亨利·詹姆斯……但愿“文学纪念碑”的每一座都能刷新我们对于经典作家的认知,对于某个文学时代的体认。
【打杂5年才开始自己策划图书】
■唐洁(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绿手指园艺事业部负责人)
记得刚入职那年是事业单位改制年,出版社招了一批新编辑,我就是其中之一,这种从大学大规模招收刚毕业大学生入职的情况,我此后再也没有看到。那时候出版社仍是值得说出去让人骄傲的单位,新搬的气派大楼,明亮宽敞的办公环境,宽松的工作氛围,即使每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我也觉得是绰绰有余,除了出书,感觉一切都很顺利。
其实,以前对出版没有任何概念,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实在不善于也害怕与人打交道,师范毕业的我除了当老师,也想不出能够有什么适合自己的职业,心想着,读书对我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且事后还能得到报酬,应该是既能跳脱学校这个围城,又不会离得太远的好选择。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编辑偏偏就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工作中不断卡壳,不知道和老编辑沟通学习,被二审无数次打回重看;不懂得与其他部门协调,被美编骂,被出版科骂;与作者沟通过于谨慎,无法表达出自己想法,被作者质询专业性。钱拿得不多,需要做的事情却超出了想象。
开始几年是在老编辑怀旧和自己的迷茫中度过的,一起招进来“同年”们只剩下一半,考研的,换工作的,记得一位谙世于事的“同年”在最后一次送别会上告诫我们:“编辑是至少要5年磨一剑的地方,我可等不到。”于是,她找了一份与快速的社会高度粘合的工作。而我,果然在5年后,才开始自己策划图书。
引进版图书是新编辑练手的不二选择。2009年,我开始进入家庭园艺这一小众图书市场。过去,园艺图书和农业联系得更为紧密,单色印刷,植物种植多以亩计算,主要针对于专业生产,而家庭园艺更适用于闲赋在家的老人休闲娱乐。一次,在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英国DK公司出版的一套丛书,吸引了我。这套由全球权威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所编写的stepbystep系列打开了另一扇休闲生活的窗。这是完全适合年轻人的家庭园艺形式,充满着美图,种植步骤以及人们对自然的向往。
这套书要一大笔版税,幸运的是,社长拍板同意了。这6年来,我就再也没有离开园艺这块小众图书市场。
这套引进版图书,我们取名为“绿手指”丛书,希望就像点石成金一样,会给每位看过的读者带来像我一样对绿色的向往和力量。以书为媒,和几大花园论坛版主逐渐成为了朋友,他们和我同龄,每次见面都会聊八卦喝小酒,而与这群人的交往也更坚定了我做园艺图书的信心,他们会第一时间告诉我读者反馈和最新的流行趋势,让我不断订正和修改每年的出书计划,于是,有了绿手指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再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在办公室和家里不大的阳台上种满了花,创建“绿手指”微博、QQ群,直接收集花友反馈,与各大网站一起发起有关园艺的主题活动,直接获取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原创作者也慢慢在聚拢和培养中。
现在也很难说清楚,编辑这个职业确切地在做这么,似乎为别人做嫁衣,但也好像是让别人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似乎需要不断与人交流和沟通,但也可以不问世事的在小圈子里生存下来。也许,你像我一样都会有个糟糕的开始,但那又怕什么呢,看着手边70多种园艺图书,10年前,看完这些书都是不可想象,所以,开始做点什么,什么都可以。
-
隐于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4-27 11:19:38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