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走起来
B先生一见面就叹苦经,已经有好几次了;不是叹什么“苦”,而是叹息自己对微信的欲罢不能!
他说自从有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就迷上了微信。一个是他不知不觉成了不少朋友和小辈们的“信息发布中心”、“保健顾问”和“鸡汤烹饪大师”,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筛选、发送;因为不胜其烦,他曾经关闭过,可是马上遭到抗议,说他水平高,选送的材料含金量高,就算是学雷锋吧。如果这还有一点无奈的成分,那么痴迷在朋友圈里谈天说地则完全是他心甘情愿的了。他说每天弄得很晚,不到对方说“晚安”,自己是“安”不下来的。而白天多半就窝在沙发上,当“低头兼按指族”,哪怕在饭桌上,手机也和菜碟并排放着。
他不是不知道这种痴迷的危害性,最近的体检,许多数据都比去年差了,尤其是颈动脉的板块明显增大,医生说已经到了中度以上的狭窄,好比肌肤里安放了定时炸弹。妻子再三督促他站起来多走走,小区里面散散步,但他坚持了几次,还是回到了沙发上。
让我说什么好呢?因为该懂的道理B先生全知道,连危险的前景他也清楚。可就是像炫迈口香糖那个广告里“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微信的魅力竟有那么大!?
人总是有惰性的,别说老年人,看到一个材料,说许多城市都在交通不方便的郊区搞了大学城,结果却把学生都“圈养”了起来。很多同学“想出去又懒得动,想待着又静不下来。生活惰性越来越强,学习能力直线下降,就像被拴住一般”。人虽然归在动物一类,可是常常是“走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而我们老年人因为体力下降,尤其是各运动器官功能退化,一举一动往往要比年轻人支出更多的体力,还不利索,所以就不愿意动了。少动,不做激烈和危险的动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少动”并非“不动”,能动而不动,就不对了,因为这会加速你的退化和衰老。现在有一种观点,说“生命在于静止”,其实这儿的“静止”并不是“打坐”(真“打坐”那可难着哩)。动,的确有点累,甚至还得咬咬牙。但这就是我们老人生活的新常态呀。只要没有病,仅仅是吃力,那还得逼着自己动动的,跑不动快走,快不行慢,总得让身体动起来,岂能整天做成一颗沙发土豆呢。另外我体会到,身子一动,脑子里就不会一潭死水,不会纠缠于回忆里的怨恨仇苦,整个人都会盘活了。在公园里常常遇到不少老人用各种姿势挣扎着前行,让我惊叹着人的“走”的意志的顽强,惊叹着他们对“接地气”的渴求,他们很明白:“走”不动,那就——我也难以想象那个后果哟。
使B先生忽视健康不愿意动的原因是痴迷微信。微信是个好东西,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方便。过去朋友要聊聊天多麻烦呀,还不说异地的,但现在可以不计经济成本,畅所欲言。然而,时间不算成本?精力不算成本?健康不算成本?当我们在方便地使用这些社交工具的时候,也不能不全面地进行成本考核,做到微信健康两不误,微信读书两不误,微信XX两不误……还有一点,网络社交并不能完全取代现实里的交流,尤其当点“赞”一类流于形式的时候,我觉得微信的功能也就大大缩水了……
最近许多专家在探讨人们为什么痴迷网络。有人说是想获得一种存在感,有人说是为了进入某个群体,获得安全感,有人说是因为现代人害怕孤独,有人说如果你不就热点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会显得很落伍、很土帽……但我觉得,对于日益被社会边缘化的老人来说,网络肯定是利远远大于弊。所以为了能长久地在这块领域活动自如,我要更加爱护身体,珍惜健康,包括我的眼睛、我的脊椎、我的肩膀、我的手腕和手指,资源脆弱而有限,要省着点用,要细水长流哪。
B先生,那就请他的夫人天天逼着他、带着他动起来、走起来。微信么,就暂且“微”一“微”吧。
他说自从有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就迷上了微信。一个是他不知不觉成了不少朋友和小辈们的“信息发布中心”、“保健顾问”和“鸡汤烹饪大师”,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筛选、发送;因为不胜其烦,他曾经关闭过,可是马上遭到抗议,说他水平高,选送的材料含金量高,就算是学雷锋吧。如果这还有一点无奈的成分,那么痴迷在朋友圈里谈天说地则完全是他心甘情愿的了。他说每天弄得很晚,不到对方说“晚安”,自己是“安”不下来的。而白天多半就窝在沙发上,当“低头兼按指族”,哪怕在饭桌上,手机也和菜碟并排放着。
他不是不知道这种痴迷的危害性,最近的体检,许多数据都比去年差了,尤其是颈动脉的板块明显增大,医生说已经到了中度以上的狭窄,好比肌肤里安放了定时炸弹。妻子再三督促他站起来多走走,小区里面散散步,但他坚持了几次,还是回到了沙发上。
让我说什么好呢?因为该懂的道理B先生全知道,连危险的前景他也清楚。可就是像炫迈口香糖那个广告里“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微信的魅力竟有那么大!?
人总是有惰性的,别说老年人,看到一个材料,说许多城市都在交通不方便的郊区搞了大学城,结果却把学生都“圈养”了起来。很多同学“想出去又懒得动,想待着又静不下来。生活惰性越来越强,学习能力直线下降,就像被拴住一般”。人虽然归在动物一类,可是常常是“走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而我们老年人因为体力下降,尤其是各运动器官功能退化,一举一动往往要比年轻人支出更多的体力,还不利索,所以就不愿意动了。少动,不做激烈和危险的动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少动”并非“不动”,能动而不动,就不对了,因为这会加速你的退化和衰老。现在有一种观点,说“生命在于静止”,其实这儿的“静止”并不是“打坐”(真“打坐”那可难着哩)。动,的确有点累,甚至还得咬咬牙。但这就是我们老人生活的新常态呀。只要没有病,仅仅是吃力,那还得逼着自己动动的,跑不动快走,快不行慢,总得让身体动起来,岂能整天做成一颗沙发土豆呢。另外我体会到,身子一动,脑子里就不会一潭死水,不会纠缠于回忆里的怨恨仇苦,整个人都会盘活了。在公园里常常遇到不少老人用各种姿势挣扎着前行,让我惊叹着人的“走”的意志的顽强,惊叹着他们对“接地气”的渴求,他们很明白:“走”不动,那就——我也难以想象那个后果哟。
使B先生忽视健康不愿意动的原因是痴迷微信。微信是个好东西,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方便。过去朋友要聊聊天多麻烦呀,还不说异地的,但现在可以不计经济成本,畅所欲言。然而,时间不算成本?精力不算成本?健康不算成本?当我们在方便地使用这些社交工具的时候,也不能不全面地进行成本考核,做到微信健康两不误,微信读书两不误,微信XX两不误……还有一点,网络社交并不能完全取代现实里的交流,尤其当点“赞”一类流于形式的时候,我觉得微信的功能也就大大缩水了……
最近许多专家在探讨人们为什么痴迷网络。有人说是想获得一种存在感,有人说是为了进入某个群体,获得安全感,有人说是因为现代人害怕孤独,有人说如果你不就热点问题发表一点看法会显得很落伍、很土帽……但我觉得,对于日益被社会边缘化的老人来说,网络肯定是利远远大于弊。所以为了能长久地在这块领域活动自如,我要更加爱护身体,珍惜健康,包括我的眼睛、我的脊椎、我的肩膀、我的手腕和手指,资源脆弱而有限,要省着点用,要细水长流哪。
B先生,那就请他的夫人天天逼着他、带着他动起来、走起来。微信么,就暂且“微”一“微”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