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本科怎样培养未来领袖(Future Leaders & Entrepreneurs)
看到豆瓣上一些北美留学生的作品,洋溢着美国本科的某种特有的熟悉气味。多少回想起了自己美好的大学岁月。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趣的经历。如果不写下来,我可能很快就会忘了吧。
相信凡是在美国完整地上过本科的,无论是大U还是LAC,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应该都对这个词非常眼熟:领导力(leadership)。
(这条论述来自于楼主的不完全统计,如果你的美本学校没有在各类公共场所包括厕所反复使用这个词的话,请务必将你的学校告知楼主,以供楼主未来小孩择校时参考。)
虽然美国大学里的人很喜欢将这个词挂在嘴上,身上,和墙上。但是大家对这个词的定义似乎都非常模糊。但有一些元素和这个词总是一起出现,首当其冲的似乎就是社交能力。每当他们谈起这些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不太舒服,但又说不出来为什么。后来看了苏珊凯恩关于内向性格的TED演讲,我才恍然大悟。
苏珊凯恩说:In a culture where being social and outgoing are prized above all else, it can be difficult, even shameful, to be an introvert. 完完全全就是描述美国大学。学校不但承认这种文化,还在助长这种文化。
校园里那些所谓领导力的宣传者(基本上是一些占据不知为何存在的职位的教工和一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的高年级学生)虽然似乎想要培养每位新生的领导力,但他们好像对心理学和现实世界一无所知。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总的来说,给人的感觉就是:领导力和内向是冲突的。内向是个问题,需要矫正。每个人都该充分地“融入”校园。他们理想中的领导者(leader)似乎是一致的:热情,活跃,有推销员似的咄咄逼人,无论跟谁都能谈起来。在他们的叙述里似乎有那么一种完美人格,只要有这种人格,就能在大学和职场获得成功,完全不顾现实世界里人各有各的性格,以及社会上公认的成功人士的多种多样。就连每个人对成功者和领导者的定义也千差万别。
至于思维啦,见识啦,专业能力啦,如果碰到的是傻逼还要不要跟他们社交啦,什么人什么事才值得人花时间啦。他们往往不谈。后来我才想清楚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听他们的言谈,皆是完全正确的大话,绝不会冒犯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的幽默感和point,可以参考豆瓣上的热门鸡汤。事实上,他们的言论往往如此正确,正确到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步。
专业能力出众,对经济有用的人往往有更实际的东西来填他们的简历,毕业以后也会有更好的工作。对于思维见识专业能力达标,在事业上真正有所作为的人,时间总是宝贵的,他们会跑去以一介普通人的身份跟新生吹牛吗?
领导力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别人。那些爱谈领导力的家伙总是谈到社区精神和帮助别人,至于怎么帮助别人,他们不说。比如他们帮助无家可归者的方式是在草地上举行聊天会呼吁人们对无家可归者的关注,当然远远看去都是些闲出屁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无家可归者参与。或者当他们要呼吁人们关注节约用水的方法,就是让新生提着水桶穿过校园。反正他们总是呼吁人们关注某件事。至于这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就很难说了。反正你也不好责备他们,毕竟他们都是好心嘛!谁不想帮助无家可归者和节约用水呢!领导力!社区精神!帮助别人!反正这些都是好像让同学们感到团结起来的,暖洋洋的美好东西。还能趁机把不同种族,国籍的学生搅合在一起?大概吧。如果这是这些活动唯一比较有价值的地方。
我大一的时候,有时被迫受到这些莫名其妙的教育。学校对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小兔崽子充满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我们成为未来的领导者。领导者是什么呢?是美国总统还是startup创始人呢还是别的什么呢?他们含含糊糊,不说。那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毛都还没长齐,大部分美国同学刚从据说是社交地狱和智力荒原的美国高中逃出来,也没有几个人干过真正的专业工作。我们懵懵懂懂地面对着这些领导力,社交,社区精神,帮助别人的教导,就像在国内上的政治课一样,任务不多,却多少是有些恼人的累赘。大部分人嗤笑一声,就过去了。毕竟专业课已经逐渐开始展现出它们狰狞的面目。
到了大二,有一件事总是困扰着我。那就是钱,楼主家虽然不穷,但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被党国轮轮扣税攒下的,都拿来交学费房租了。学费年年涨,虽然家里说没关系不用我瞎操心,我还是内疚得不行,实话说,看到大学里不少教工在干无意义的事,说着无意义的场面话,这些人都由我们的学费养活,还挺恼火的。那时候除了狰狞的专业课和漂亮的美国小伙子以外,我总是在想着钱。如果你读过楼主的这篇文章。要知道,这些可都是楼主试了无数错,流了大量鲜血,眼泪和汗水(并没有)并由高人指点得到的宝贵经验呀。
在“我要弄钱”这件事上,我也是走过不少弯路的。这使得我有机会一窥美国大学领导力神教的巅峰形态。
经过大一时候领导力教育的摧残,我已经大约知道了自己适合做什么事,不适合做什么事,比如根据常识我觉得我这样典型的内向性格应该绝对不适合去当CA(community adviser)。CA差不多就是宿管的意思,负责和辖区内宿舍的同学们谈心,组织宿舍活动,抓饮酒和吸大麻,处理纠纷等等。担任CA的大多是美国人。虽然想要讲的时候我很能讲,但是如果不是我喜欢的话题,我会很累。我对自己了解得很清楚,应该不是CA的料。
但楼主不但执着,而且天真,还总是盲目自信。有一天,我碰到了一位入学时就认识的中国转学生学长,学长是工程系常见的那种老实,话少,靠谱的年轻人。闲聊时这位学长说,他在当CA,食宿费用全免。最近学校又要招人了。
我当时的策略是,所有能搞到钱的机会,都要去试一试。食宿开销大概占我所有开销的一半。而且我的简历很空,校内工作会是很好的一个起点。这个机会实在是太诱人了。就算要做不喜欢的事,嘛,谁这辈子不会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呢。而且我跟人聊天总是很有深度呀,我的朋友都很爱我呀。而且面对突发事件我也很机敏,所以说不定我能做好呢。而且学长的英语口语似乎还没我好。
面试之前,有一个培训的session,周六周日,一天六小时,一共十二小时,想要面试就必须去整个培训流程。上过美本的都知道,一个周末有多么宝贵,周末你要补觉,补作业,有些人还要补party。那时候我跟一位漂亮的小伙子刚刚开始交往,每周末都要约会。然而为了这个可能的免食宿机会,我推掉了约会,把作业晾在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去培训了。
我猜想这个培训一定也是面试的一部分吧,所以一定要好好表现。除此以外,我对他们要讲什么其实还是有点兴趣的。有熊孩子在吸毒该怎么处理呢?有人喝酒怎么办呢?室友关系不好撕逼起来了该怎么劝架呢?这些敏感问题我倒还真的蛮想听听官方的说法的,相信学校一定能给我一些新的想法。
第一个小时我就后悔了。
如果你在国内听过领导讲话,你一定会对“说话信噪比极低”这个描述有直观的概念。
这个培训,比大一的时候经历过的领导力逼逼还要无聊。
培训我们的那位教工不停地说,我们不停地讨论,头脑风暴,但是我身在其中感觉非常可怕,我脸上带着虚伪的笑容,说着不知所谓的话,内心却在咆哮,不断拷问着自己,怀疑着人生: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我为什么要说这么傻的话,我的笑容是不是特别假,我真想站起来说,这个session根本毫无意义,你的PPT真蠢,没有任何信息。你们一点有用的话都没说。劳资受不了了,你们都是大学生了,但我们在所做的一切都傻透了,我要回家写作业。
楼主当时的心情就像这个视频,不过没有把想法说出来。不,当时的情况比这个视频还糟糕还unproductive。
但是我没有,我仍然面带微笑,与同学们亲切得体地交流着领导力,社交,服务社区,对什么事情比较开心,比较感恩之类的暖洋洋的话题。绝对政治正确,宗教正确,道德正确,不会冒犯任何人,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培训给人的感觉是,大学里好像没有什么熊孩子,没有喝酒,没有吸毒,也没有撕逼。没有挂科也没有挂科产生的抑郁症。甚至连火灾,断电或者食物中毒这样的意外事故也没有。
教工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每个人说说,为什么想要当CA?”
同学们一个一个真诚地说“我想要帮助别的同学”,“服务社区”,“我想指导同学们怎么在大学里成功”等等。我默默感到吃惊,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免费的食宿而想要当CA。这似乎和那个中国学长对他和他同事们的描述不符啊。
当然作为一个怂货,我也说我想帮助其他同学。虽然说完以后我恶心得想抽自己一巴掌。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同学怎么都觉得自己成功到可以指导别的学生了。我因为缺乏兴趣挂过一节文科,专业成绩也一般,朋友也没有特别多,英语讲得还不是特别顺溜,是绝不会想到去指导别人的。
中午去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依然保持着亲切的微笑和友好的态度。说着不知所谓的安全话题。没有人聊到这个工作拿到以后免食宿之类的福利。
那一天回到宿舍我非常郁闷,这六个小时我本可以写作业,打游戏或者约会的。第二天我简直不想去了,这不仅仅是浪费时间的问题,这种暖融融软绵绵腻乎乎的讨论会简直就是对心灵的摧残。
但我毕竟也是初中时候写过“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作文的人。懂得坚持的意义。坚持下去!为了免费食宿!为了简历!坚持下去!
我内心还有个隐忧,如果面试通过,成功成为CA的话,还要在暑假培训一个月。这一个月会是怎样的社交和智力地狱呢?我不愿意想。
第二天的session没有任何起色,除了一个有趣的小高潮。
那位培训教工让大家评选出心目中的领导者(leader)。这本身就是个非常蠢的问题,怎么定义领导者?什么方面的领导者?这个非常不客观的问题为什么要投票?选出的最高票对任何人有什么意义吗?
大家纷纷开始提名,都是老一套,什么马丁路德金啦,奥巴马啦,特蕾莎修女啦,母亲啦。
然后,其中一个女生提名了耶稣,并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赞美。
房间沸腾了!包括那名教工在内,我瞠目结舌地看着这个培训进入热泪盈眶的教堂模式。大家纷纷附和,对耶稣表示赞美。
投票的结果是:耶稣和马丁路德金还是奥巴马(我忘了)并列第一!
宪法说要政教分离吗?说好的各路宗教平等吗?大学是liberal阵地吗?你想得到吗?一个坐落于市区,以科学见长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一个小培训session,选出的leader是耶稣他奶奶的基督!Jesus f*cking Christ!!!!
我绝对是用尽了我一整年的忍耐力才没有扶额。
不过至少我觉得不那么无聊了,因为作为一个无信仰人士,我的的确确感觉是被极其轻微地冒犯到了。这也总比十二个小时的没有任何起伏强。
我诚实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如果我是CA,为了尊重信仰不同的同学感情,绝不会在公共场合煽动宗教情绪。有两位自称无神论的同学也附和了我的观点。选耶稣的同学也对之前的群情激昂假惺惺地反思了一下。
事后回想这个培训,除了这个小高潮以外,可能唯一有一点意义的就是讲如果有同性恋同学被排斥的情况,CA要春风化雨地私下教育群众不要排斥同性恋同学。
真好,至少在他们口中的完美大学校园里还是有同性恋存在的,朕甚感欣慰。
我最后当然还是没有通过面试,拿到免费食宿。可能因为我把一年的无意义发言配额都用光了, 面试的时候怎么看怎么不真诚吧。
后来又碰到那位中国学长,我问他培训怎么能这么这么这么无聊,他说就是这样的啊。我问暑假里一个月的培训也这么无聊吗?他说是的,完全一样无聊,挺过来就有免费食宿了。
至于这些经过一整个月领导力培训的CA如果碰到问题怎么处理呢。我倒有个朋友和室友处不好的,总的来说,她的室友就是个bitch,经常不提前打招呼就带男生回来过夜,有一次我的朋友在换衣服,她室友和她的男朋友冲进了房间。从此以后,我朋友和她室友就翻脸了,总是吵架,她室友总是摔门,硬要带男生回来。后来闹到CA那里,CA没有做任何事,没有教训她的室友,找了个教工来和稀泥,下个学期我朋友就搬出来了。简单地来说,她的CA不但没用,还不辨是非。
但我运气很好,没被录取也算逃过了一劫,如果接了CA的活我可能去不成那年暑假一家企业的实习了。实习的第一个星期,也有培训,是在网上自己看的。不到20分钟的培训,比我在学校的那12个小时得到的信息多太多,有用太多了:
不管你是男是女!不要性骚扰你的同事!什么叫性骚扰!身体接触,言语不尊重都算性骚扰!怎么判定!让别人不舒服就是骚扰!还有不要开种族宗教性向玩笑!反正就是不要在公司扯种族宗教性向!不要把gay这个词当负面词汇用开玩笑也不行!聊天也不要开这种玩笑!写邮件也不行!怎么判定骚扰和不尊重!让对方不舒服就算!如果有同事骚扰你或发表不当言论怎么办!第一次提醒他!不改正的话就向HR告状!我们的HR部门会为你主持正义!不要泄露公司机密!不要拿着公司内部文件到处跑!更不要把公司文件放在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不要乱讲工作内容!
一气呵成,高潮迭起,毫无尿点,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着眼现实,所有丑话都说在前面,还有充分的互动和答题环节。而且还没有提到领导力这个词。多好。如果这个培训叫我们学校的准CA们看看,相信对他们的工作也是极有启发的。
可是学校就愿意浪费大量的时间做无意义的事,说无意义的话。尽管培训阶段总是安全舒服假大空,真的遇到状况恐怕除了大叫“我是leader!我是leader!”以外一点用都没有。
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义工项目猫腻也很大。
楼主虽穷,但看到朋友出国交换旅游什么的,还是蛮羡慕的,不过他们绝大部分出国都是自费。美国学生的机票住宿什么的,要么家里出,要么就加在学生贷款里。中国政府倒是有个全免费的项目,不过住宿条件那个差,课程那个无聊。让我上钩的傻老外朋友备受折磨。
有一次我就看到了一个去第三世界国家做义工的项目,南美的小岛之类的。我想学校宣传的所谓有奖学金项目是不是这种呢。
你们说楼主是不是天真。我去的那个宣传session说了很多好处,主要还是填充简历,美国大学生最焦躁的就是简历了。其次又是发展领导力啦,服务社区啦,帮助别人的老一套,具体要干什么很含糊,反正是不需要专业能力的!结果最后说到费用的时候,机票住宿全自费,贵得不得了哪。但关键是风景优美!
我就想,这些人拿着父母和自己未来的钱去折腾什么呢?这么多钱,在网上捐款能给非洲孩子买多少疫苗呢?现在却把一个傻了吧唧什么都不懂的美国熊孩子送去感悟人生。
为什么要去第三世界国家感悟人生呢,简单来说,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要干什么。
一个美国朋友亲口对我这样说过,也有通过朋友听说的案例,也有网上看到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要干什么。这种美国学生好巧不巧大多会达成一种神秘的一致:说自己的理想是帮助别人。这篇还上了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简直太典型了,完美代表了一类人。上了几年大学还不知道要干什么->只知道要帮助别人。
寻找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还有比大学更好的地方吗?这里有这么多的课程,这么多的讲座,社团,机会。居然说在大学里找不到方向,需要去第三世界国家找?然后还要怪学校?怪教育系统?
当然啦,因为什么都不会嘛。这样的话,领导力神教似乎是合理的心灵归宿呢。
我提到豆瓣上口气特别大见识特别浅,动不动爱搞总结性发言的北美文人了吗?
相信凡是在美国完整地上过本科的,无论是大U还是LAC,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应该都对这个词非常眼熟:领导力(leadership)。
(这条论述来自于楼主的不完全统计,如果你的美本学校没有在各类公共场所包括厕所反复使用这个词的话,请务必将你的学校告知楼主,以供楼主未来小孩择校时参考。)
虽然美国大学里的人很喜欢将这个词挂在嘴上,身上,和墙上。但是大家对这个词的定义似乎都非常模糊。但有一些元素和这个词总是一起出现,首当其冲的似乎就是社交能力。每当他们谈起这些的时候,我都觉得有点不太舒服,但又说不出来为什么。后来看了苏珊凯恩关于内向性格的TED演讲,我才恍然大悟。
苏珊凯恩说:In a culture where being social and outgoing are prized above all else, it can be difficult, even shameful, to be an introvert. 完完全全就是描述美国大学。学校不但承认这种文化,还在助长这种文化。
校园里那些所谓领导力的宣传者(基本上是一些占据不知为何存在的职位的教工和一些莫名其妙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的高年级学生)虽然似乎想要培养每位新生的领导力,但他们好像对心理学和现实世界一无所知。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想法,也各有各的说法。但是总的来说,给人的感觉就是:领导力和内向是冲突的。内向是个问题,需要矫正。每个人都该充分地“融入”校园。他们理想中的领导者(leader)似乎是一致的:热情,活跃,有推销员似的咄咄逼人,无论跟谁都能谈起来。在他们的叙述里似乎有那么一种完美人格,只要有这种人格,就能在大学和职场获得成功,完全不顾现实世界里人各有各的性格,以及社会上公认的成功人士的多种多样。就连每个人对成功者和领导者的定义也千差万别。
至于思维啦,见识啦,专业能力啦,如果碰到的是傻逼还要不要跟他们社交啦,什么人什么事才值得人花时间啦。他们往往不谈。后来我才想清楚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听他们的言谈,皆是完全正确的大话,绝不会冒犯任何人,也没有任何的幽默感和point,可以参考豆瓣上的热门鸡汤。事实上,他们的言论往往如此正确,正确到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步。
![]() |
他们说个不停,我却觉得他们什么也没说。是我的问题?有点焦虑。 |
专业能力出众,对经济有用的人往往有更实际的东西来填他们的简历,毕业以后也会有更好的工作。对于思维见识专业能力达标,在事业上真正有所作为的人,时间总是宝贵的,他们会跑去以一介普通人的身份跟新生吹牛吗?
领导力教育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别人。那些爱谈领导力的家伙总是谈到社区精神和帮助别人,至于怎么帮助别人,他们不说。比如他们帮助无家可归者的方式是在草地上举行聊天会呼吁人们对无家可归者的关注,当然远远看去都是些闲出屁的大学生,没有一个无家可归者参与。或者当他们要呼吁人们关注节约用水的方法,就是让新生提着水桶穿过校园。反正他们总是呼吁人们关注某件事。至于这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就很难说了。反正你也不好责备他们,毕竟他们都是好心嘛!谁不想帮助无家可归者和节约用水呢!领导力!社区精神!帮助别人!反正这些都是好像让同学们感到团结起来的,暖洋洋的美好东西。还能趁机把不同种族,国籍的学生搅合在一起?大概吧。如果这是这些活动唯一比较有价值的地方。
我大一的时候,有时被迫受到这些莫名其妙的教育。学校对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小兔崽子充满了殷切的希望,希望我们成为未来的领导者。领导者是什么呢?是美国总统还是startup创始人呢还是别的什么呢?他们含含糊糊,不说。那时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毛都还没长齐,大部分美国同学刚从据说是社交地狱和智力荒原的美国高中逃出来,也没有几个人干过真正的专业工作。我们懵懵懂懂地面对着这些领导力,社交,社区精神,帮助别人的教导,就像在国内上的政治课一样,任务不多,却多少是有些恼人的累赘。大部分人嗤笑一声,就过去了。毕竟专业课已经逐渐开始展现出它们狰狞的面目。
到了大二,有一件事总是困扰着我。那就是钱,楼主家虽然不穷,但每一分钱都是父母辛苦挣来,被党国轮轮扣税攒下的,都拿来交学费房租了。学费年年涨,虽然家里说没关系不用我瞎操心,我还是内疚得不行,实话说,看到大学里不少教工在干无意义的事,说着无意义的场面话,这些人都由我们的学费养活,还挺恼火的。那时候除了狰狞的专业课和漂亮的美国小伙子以外,我总是在想着钱。如果你读过楼主的这篇文章。要知道,这些可都是楼主试了无数错,流了大量鲜血,眼泪和汗水(并没有)并由高人指点得到的宝贵经验呀。
在“我要弄钱”这件事上,我也是走过不少弯路的。这使得我有机会一窥美国大学领导力神教的巅峰形态。
经过大一时候领导力教育的摧残,我已经大约知道了自己适合做什么事,不适合做什么事,比如根据常识我觉得我这样典型的内向性格应该绝对不适合去当CA(community adviser)。CA差不多就是宿管的意思,负责和辖区内宿舍的同学们谈心,组织宿舍活动,抓饮酒和吸大麻,处理纠纷等等。担任CA的大多是美国人。虽然想要讲的时候我很能讲,但是如果不是我喜欢的话题,我会很累。我对自己了解得很清楚,应该不是CA的料。
但楼主不但执着,而且天真,还总是盲目自信。有一天,我碰到了一位入学时就认识的中国转学生学长,学长是工程系常见的那种老实,话少,靠谱的年轻人。闲聊时这位学长说,他在当CA,食宿费用全免。最近学校又要招人了。
我当时的策略是,所有能搞到钱的机会,都要去试一试。食宿开销大概占我所有开销的一半。而且我的简历很空,校内工作会是很好的一个起点。这个机会实在是太诱人了。就算要做不喜欢的事,嘛,谁这辈子不会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呢。而且我跟人聊天总是很有深度呀,我的朋友都很爱我呀。而且面对突发事件我也很机敏,所以说不定我能做好呢。而且学长的英语口语似乎还没我好。
面试之前,有一个培训的session,周六周日,一天六小时,一共十二小时,想要面试就必须去整个培训流程。上过美本的都知道,一个周末有多么宝贵,周末你要补觉,补作业,有些人还要补party。那时候我跟一位漂亮的小伙子刚刚开始交往,每周末都要约会。然而为了这个可能的免食宿机会,我推掉了约会,把作业晾在一边,雄赳赳气昂昂地跑去培训了。
我猜想这个培训一定也是面试的一部分吧,所以一定要好好表现。除此以外,我对他们要讲什么其实还是有点兴趣的。有熊孩子在吸毒该怎么处理呢?有人喝酒怎么办呢?室友关系不好撕逼起来了该怎么劝架呢?这些敏感问题我倒还真的蛮想听听官方的说法的,相信学校一定能给我一些新的想法。
第一个小时我就后悔了。
如果你在国内听过领导讲话,你一定会对“说话信噪比极低”这个描述有直观的概念。
这个培训,比大一的时候经历过的领导力逼逼还要无聊。
培训我们的那位教工不停地说,我们不停地讨论,头脑风暴,但是我身在其中感觉非常可怕,我脸上带着虚伪的笑容,说着不知所谓的话,内心却在咆哮,不断拷问着自己,怀疑着人生: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我为什么要说这么傻的话,我的笑容是不是特别假,我真想站起来说,这个session根本毫无意义,你的PPT真蠢,没有任何信息。你们一点有用的话都没说。劳资受不了了,你们都是大学生了,但我们在所做的一切都傻透了,我要回家写作业。
楼主当时的心情就像这个视频,不过没有把想法说出来。不,当时的情况比这个视频还糟糕还unproductive。
但是我没有,我仍然面带微笑,与同学们亲切得体地交流着领导力,社交,服务社区,对什么事情比较开心,比较感恩之类的暖洋洋的话题。绝对政治正确,宗教正确,道德正确,不会冒犯任何人,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培训给人的感觉是,大学里好像没有什么熊孩子,没有喝酒,没有吸毒,也没有撕逼。没有挂科也没有挂科产生的抑郁症。甚至连火灾,断电或者食物中毒这样的意外事故也没有。
教工问了一个问题,“你们每个人说说,为什么想要当CA?”
同学们一个一个真诚地说“我想要帮助别的同学”,“服务社区”,“我想指导同学们怎么在大学里成功”等等。我默默感到吃惊,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是为了免费的食宿而想要当CA。这似乎和那个中国学长对他和他同事们的描述不符啊。
当然作为一个怂货,我也说我想帮助其他同学。虽然说完以后我恶心得想抽自己一巴掌。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同学怎么都觉得自己成功到可以指导别的学生了。我因为缺乏兴趣挂过一节文科,专业成绩也一般,朋友也没有特别多,英语讲得还不是特别顺溜,是绝不会想到去指导别人的。
中午去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依然保持着亲切的微笑和友好的态度。说着不知所谓的安全话题。没有人聊到这个工作拿到以后免食宿之类的福利。
那一天回到宿舍我非常郁闷,这六个小时我本可以写作业,打游戏或者约会的。第二天我简直不想去了,这不仅仅是浪费时间的问题,这种暖融融软绵绵腻乎乎的讨论会简直就是对心灵的摧残。
但我毕竟也是初中时候写过“男生一千米女生八百米”作文的人。懂得坚持的意义。坚持下去!为了免费食宿!为了简历!坚持下去!
我内心还有个隐忧,如果面试通过,成功成为CA的话,还要在暑假培训一个月。这一个月会是怎样的社交和智力地狱呢?我不愿意想。
第二天的session没有任何起色,除了一个有趣的小高潮。
那位培训教工让大家评选出心目中的领导者(leader)。这本身就是个非常蠢的问题,怎么定义领导者?什么方面的领导者?这个非常不客观的问题为什么要投票?选出的最高票对任何人有什么意义吗?
大家纷纷开始提名,都是老一套,什么马丁路德金啦,奥巴马啦,特蕾莎修女啦,母亲啦。
然后,其中一个女生提名了耶稣,并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赞美。
房间沸腾了!包括那名教工在内,我瞠目结舌地看着这个培训进入热泪盈眶的教堂模式。大家纷纷附和,对耶稣表示赞美。
投票的结果是:耶稣和马丁路德金还是奥巴马(我忘了)并列第一!
宪法说要政教分离吗?说好的各路宗教平等吗?大学是liberal阵地吗?你想得到吗?一个坐落于市区,以科学见长的综合性研究大学的一个小培训session,选出的leader是耶稣他奶奶的基督!Jesus f*cking Christ!!!!
我绝对是用尽了我一整年的忍耐力才没有扶额。
不过至少我觉得不那么无聊了,因为作为一个无信仰人士,我的的确确感觉是被极其轻微地冒犯到了。这也总比十二个小时的没有任何起伏强。
我诚实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如果我是CA,为了尊重信仰不同的同学感情,绝不会在公共场合煽动宗教情绪。有两位自称无神论的同学也附和了我的观点。选耶稣的同学也对之前的群情激昂假惺惺地反思了一下。
事后回想这个培训,除了这个小高潮以外,可能唯一有一点意义的就是讲如果有同性恋同学被排斥的情况,CA要春风化雨地私下教育群众不要排斥同性恋同学。
真好,至少在他们口中的完美大学校园里还是有同性恋存在的,朕甚感欣慰。
我最后当然还是没有通过面试,拿到免费食宿。可能因为我把一年的无意义发言配额都用光了, 面试的时候怎么看怎么不真诚吧。
后来又碰到那位中国学长,我问他培训怎么能这么这么这么无聊,他说就是这样的啊。我问暑假里一个月的培训也这么无聊吗?他说是的,完全一样无聊,挺过来就有免费食宿了。
至于这些经过一整个月领导力培训的CA如果碰到问题怎么处理呢。我倒有个朋友和室友处不好的,总的来说,她的室友就是个bitch,经常不提前打招呼就带男生回来过夜,有一次我的朋友在换衣服,她室友和她的男朋友冲进了房间。从此以后,我朋友和她室友就翻脸了,总是吵架,她室友总是摔门,硬要带男生回来。后来闹到CA那里,CA没有做任何事,没有教训她的室友,找了个教工来和稀泥,下个学期我朋友就搬出来了。简单地来说,她的CA不但没用,还不辨是非。
但我运气很好,没被录取也算逃过了一劫,如果接了CA的活我可能去不成那年暑假一家企业的实习了。实习的第一个星期,也有培训,是在网上自己看的。不到20分钟的培训,比我在学校的那12个小时得到的信息多太多,有用太多了:
不管你是男是女!不要性骚扰你的同事!什么叫性骚扰!身体接触,言语不尊重都算性骚扰!怎么判定!让别人不舒服就是骚扰!还有不要开种族宗教性向玩笑!反正就是不要在公司扯种族宗教性向!不要把gay这个词当负面词汇用开玩笑也不行!聊天也不要开这种玩笑!写邮件也不行!怎么判定骚扰和不尊重!让对方不舒服就算!如果有同事骚扰你或发表不当言论怎么办!第一次提醒他!不改正的话就向HR告状!我们的HR部门会为你主持正义!不要泄露公司机密!不要拿着公司内部文件到处跑!更不要把公司文件放在网上!中午吃饭的时候不要乱讲工作内容!
一气呵成,高潮迭起,毫无尿点,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着眼现实,所有丑话都说在前面,还有充分的互动和答题环节。而且还没有提到领导力这个词。多好。如果这个培训叫我们学校的准CA们看看,相信对他们的工作也是极有启发的。
可是学校就愿意浪费大量的时间做无意义的事,说无意义的话。尽管培训阶段总是安全舒服假大空,真的遇到状况恐怕除了大叫“我是leader!我是leader!”以外一点用都没有。
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义工项目猫腻也很大。
楼主虽穷,但看到朋友出国交换旅游什么的,还是蛮羡慕的,不过他们绝大部分出国都是自费。美国学生的机票住宿什么的,要么家里出,要么就加在学生贷款里。中国政府倒是有个全免费的项目,不过住宿条件那个差,课程那个无聊。让我上钩的傻老外朋友备受折磨。
有一次我就看到了一个去第三世界国家做义工的项目,南美的小岛之类的。我想学校宣传的所谓有奖学金项目是不是这种呢。
你们说楼主是不是天真。我去的那个宣传session说了很多好处,主要还是填充简历,美国大学生最焦躁的就是简历了。其次又是发展领导力啦,服务社区啦,帮助别人的老一套,具体要干什么很含糊,反正是不需要专业能力的!结果最后说到费用的时候,机票住宿全自费,贵得不得了哪。但关键是风景优美!
我就想,这些人拿着父母和自己未来的钱去折腾什么呢?这么多钱,在网上捐款能给非洲孩子买多少疫苗呢?现在却把一个傻了吧唧什么都不懂的美国熊孩子送去感悟人生。
为什么要去第三世界国家感悟人生呢,简单来说,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自己要干什么。
一个美国朋友亲口对我这样说过,也有通过朋友听说的案例,也有网上看到的。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要干什么。这种美国学生好巧不巧大多会达成一种神秘的一致:说自己的理想是帮助别人。这篇还上了纽约时报。这篇文章简直太典型了,完美代表了一类人。上了几年大学还不知道要干什么->只知道要帮助别人。
寻找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还有比大学更好的地方吗?这里有这么多的课程,这么多的讲座,社团,机会。居然说在大学里找不到方向,需要去第三世界国家找?然后还要怪学校?怪教育系统?
当然啦,因为什么都不会嘛。这样的话,领导力神教似乎是合理的心灵归宿呢。
我提到豆瓣上口气特别大见识特别浅,动不动爱搞总结性发言的北美文人了吗?
-
k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1:00:16
-
Lisa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0:38:46
-
飞天红猪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0:38:02
-
backwardpaw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0:33:35
-
一个文盲兔狲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0:23:58
-
倒牛奶的小馄饨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0:15:3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0:12:43
-
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10:00:48
-
在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54:2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50:57
-
lisa|离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48:5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29:04
-
半醒着的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28:32
-
赫拉巴里尔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24:45
-
✨Lachesis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12:51
-
Angie Zh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07 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