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观展记(第一篇) 'Female Gaze'
前言: 本人已开通微信公众订阅号,更新的内容一周后都会在豆瓣存档。若要阅读最新内容,欢迎订阅:阿罡版画书斋。或扫描本文结尾处的二维码。
前言:香港之行颇为仓促,艺术大餐吃的我饱嗝连连。总体上,这次旅行和摄影艺术颇有缘分。本号将分三篇游记一一记录。
尽管现在的香港政治氛围令人不安,但依然不能阻止各路豪客在3月中旬云集香江。毫无疑问,多数人是直奔巴塞尔去的。引用一句朋友圈上看到的话:隔着三条街都能闻到那股vanity的骚味儿!我这样的穷苦屌丝还是不凑热闹了,尽管也有些酸葡萄心理。
处理玩一些生意上的事后,我就搭乘地铁到石硖尾站,前去JCCAC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据称,这里原先是工厂大厦,被精心改造成对外开放的艺术园区,当年还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度境内建筑大奖”。这里汇聚了各种艺术家工作室,手工作坊,小剧场,目前已入驻了140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绘画,摄影,陶艺,舞蹈及戏剧等)。晃悠其中,能体验到一种与香港这座快节奏城市格格不入的波西米亚式的散漫。“光影作坊”位于二楼的一个角落,集艺廊和图书馆于一体,目前的展览为:珍影集——常惠珍镜头下的1960年代香港女性。一进门,就被那张海报上刊登的作品吸引住了。
穿水手衫的马尾辫姑娘在一片几何条纹的背景中凝视着观众,让我联想到兴起于1960年代的OP Art,尤其是两位大师Victor Vasarely和Bridget Riley的作品。展出的作品25幅并不多,却张张作品耐人寻味,过目难忘。由于是对于作品的构图上,作者具有独到的眼光。看了展览说明才知道,作者常惠珍女士生于苏州人,三十年代来港,长期从事建筑行业。难怪她的摄影在空间的把握上如此娴熟。更让人钦佩的是,接触到摄影艺术时常女士已步入中年。
这位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女士多次参加沙龙摄影比赛,特别是1967至1972年间,她的黑白照片曾经连续五届名列国际沙龙的世界十杰的名单之内,并得到美国摄影学会五星级摄影家荣衔及会士衔。1979年逝世后,她的事迹就随着时光流逝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知道最近常惠珍的外孙女庞惠英小姐发现了一批外婆当年亲自晒放的摄影原作。香港艺术学院摄影学者黎健强检视后发现这批照片的质量极高,遂促成了这次展览。他认为无论从香港的摄影历史、女性摄影家等方面来说,这都是极为重要的宝藏。
在此,贴出几幅作品(展览手册上的图片居然比我现场拍的要好,惭愧难当!),请君欣赏!
我最喜欢这两张:
记得前不久看过另一位香港摄影大师何藩的展览,有些作品同样充分利用了建筑和阳光,营造出超然的美感。如果作个横向比较,两位作者的摄影呈现出的风格到底是不同的。
以这张作品为例,何先生更显大气,我能感受到黑白之间潜伏着雄浑,遒劲的力量。而常女士的作品,更多的是灵动和机敏,甚至略带俏皮。
借用之前日志中提到的'male gaze'概念,那么常女士的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female gaze!女人看女人,有什么样的玄机?女性摄影家的女性题材摄影(除了大名鼎鼎的辛迪·舍曼)还有哪些没有被挖掘出来?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女摄影师如何用自己的镜头和语言表达自我,而非“异性眼中的自己”?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待续
声明:所有图文资料均本人原创,欢迎转载(烦请注明出处),勿作商业用途。本订阅号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逢周末及节假日休刊,欢迎订阅
前言:香港之行颇为仓促,艺术大餐吃的我饱嗝连连。总体上,这次旅行和摄影艺术颇有缘分。本号将分三篇游记一一记录。
尽管现在的香港政治氛围令人不安,但依然不能阻止各路豪客在3月中旬云集香江。毫无疑问,多数人是直奔巴塞尔去的。引用一句朋友圈上看到的话:隔着三条街都能闻到那股vanity的骚味儿!我这样的穷苦屌丝还是不凑热闹了,尽管也有些酸葡萄心理。
![]() |
处理玩一些生意上的事后,我就搭乘地铁到石硖尾站,前去JCCAC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据称,这里原先是工厂大厦,被精心改造成对外开放的艺术园区,当年还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年度境内建筑大奖”。这里汇聚了各种艺术家工作室,手工作坊,小剧场,目前已入驻了140位不同类型的艺术家(绘画,摄影,陶艺,舞蹈及戏剧等)。晃悠其中,能体验到一种与香港这座快节奏城市格格不入的波西米亚式的散漫。“光影作坊”位于二楼的一个角落,集艺廊和图书馆于一体,目前的展览为:珍影集——常惠珍镜头下的1960年代香港女性。一进门,就被那张海报上刊登的作品吸引住了。
![]() |
穿水手衫的马尾辫姑娘在一片几何条纹的背景中凝视着观众,让我联想到兴起于1960年代的OP Art,尤其是两位大师Victor Vasarely和Bridget Riley的作品。展出的作品25幅并不多,却张张作品耐人寻味,过目难忘。由于是对于作品的构图上,作者具有独到的眼光。看了展览说明才知道,作者常惠珍女士生于苏州人,三十年代来港,长期从事建筑行业。难怪她的摄影在空间的把握上如此娴熟。更让人钦佩的是,接触到摄影艺术时常女士已步入中年。
![]() |
这位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女士多次参加沙龙摄影比赛,特别是1967至1972年间,她的黑白照片曾经连续五届名列国际沙龙的世界十杰的名单之内,并得到美国摄影学会五星级摄影家荣衔及会士衔。1979年逝世后,她的事迹就随着时光流逝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知道最近常惠珍的外孙女庞惠英小姐发现了一批外婆当年亲自晒放的摄影原作。香港艺术学院摄影学者黎健强检视后发现这批照片的质量极高,遂促成了这次展览。他认为无论从香港的摄影历史、女性摄影家等方面来说,这都是极为重要的宝藏。
在此,贴出几幅作品(展览手册上的图片居然比我现场拍的要好,惭愧难当!),请君欣赏!
![]() |
![]() |
![]() |
我最喜欢这两张:
![]() |
![]() |
记得前不久看过另一位香港摄影大师何藩的展览,有些作品同样充分利用了建筑和阳光,营造出超然的美感。如果作个横向比较,两位作者的摄影呈现出的风格到底是不同的。
![]() |
以这张作品为例,何先生更显大气,我能感受到黑白之间潜伏着雄浑,遒劲的力量。而常女士的作品,更多的是灵动和机敏,甚至略带俏皮。
借用之前日志中提到的'male gaze'概念,那么常女士的摄影是真正意义上的female gaze!女人看女人,有什么样的玄机?女性摄影家的女性题材摄影(除了大名鼎鼎的辛迪·舍曼)还有哪些没有被挖掘出来?在重男轻女的文化背景下,女摄影师如何用自己的镜头和语言表达自我,而非“异性眼中的自己”?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待续
声明:所有图文资料均本人原创,欢迎转载(烦请注明出处),勿作商业用途。本订阅号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逢周末及节假日休刊,欢迎订阅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