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实录 | 有限的旅行和永恒的“变”——唐克扬:穿城三记(下)
【【导读】】
3月8日下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讲座——《穿城三记》在有方空间举行。这是“行走中的建筑学”系列第11场讲座。从当下到历史,唐老师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人们对于城市认识方式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有“偏见”,也有“误读”,只是我们不需要拥有整个世界并陷身其中,而是在一个穿过城市的切面中找到有意义的变化与成长的动力。
以下是讲座实录(下):
———————————————————————————————————————————
【穿城记:空间历史中的裂痕】
▲ 罗马Froum区域
这里是罗马。对于长安我们是“知道而看不到”,对于罗马是“看得到却不知道”。当然,一开始已经说过,罗马帝国衰亡以来的西方人是否一直了解古典世界的罗马是什么状况?也不是一直都是如此,这期间有很长的时间,他们看见了Forum破败的样子,好像有时候也搞不清楚它原来的状况,或者有时候自以为是明白了,其实却搞错了。
西罗马帝国在五世纪灭亡之后,罗马的情况不太乐观。有一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人太关心它过去真实的样子,那些古代的废墟只是新建筑物的原料工场,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家对古代罗马“突然”又有了兴趣——这种兴趣很是紧要,因为我们现在建筑学的知识都是拜那段时期所赐,我们脑海中的罗马建筑,希腊建筑,尤其是那些比例啦,构图原则啊,很多都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教给我们的,他们口中的古典传统其实被他们的眼睛过滤过好多遍——我们现在何尝也不是这样?我们理解城市的一个最下意识的模式,就是此刻你们听讲座的样子:1)所有的人对着一个方向看;2)前方有一扇“窗户”;3)窗户营造出了一个幻觉中的世界,延续着室内的经验;4)同时那个世界又是使人放心的,不会有老虎狮子从里面跑出来,它们和我们隔着看不见的玻璃——手机、电脑、电视屏幕……很多“看”都是如此。但古代的罗马人不会这样“看”城市,当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这些人来到罗马时,他们有迫切的冲动想了解和解释这座城市,这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不太容易意识到的“偏见”,就像我们此刻习惯我们听讲座和玩手机的方式一样。
大批英国人、北欧人、西欧人……从十七世纪开始去意大利旅行,实地接受古典传统的熏陶,叫做Grand Tour(也许可以翻译成中国人常说的“壮游”),当然,是有点钱的人才能这么干,19世纪的火车旅行普及之后这件事才算结束。这也像极了今天的中国人走出国门,纷纷去世界各地到此一游:一方面是学习知识,一方面实际上也肯定了一种新的城市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用不着等到出国,在国内已经通过电影电视、通俗小说……各种方式深入人心了。“壮游”的贵族子弟对罗马的知识像我们了解长安一样,都是纸上文章,这种欢乐的青少年旅途上,大概没多少人会像《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一样,初次来到这里时已经有了丰厚的知识。人们旅行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发现未来而不是为了深挖过去,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是不在眼前的这片乏善可陈的废墟上。
络绎不绝地来到罗马的很多人都抱怨在这样的地方没什么可看的,福塞尔(Paul Fussell)说,因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和预计好的行程,今天的世界上已经不再有真正的“旅行”了,剩下的只有“旅游”。过去旅行的乐趣往往是建立在一种真正的“意外”的基础上,今天的旅行意外顶多就是行李丢了什么的,过去却可能有生命危险,因为“江湖多风波”,在罗马的旅行者们就有这样那样的“意外”:早在14世纪,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h)被驴踢了,18世纪瓦尔珀尔(Horace Walpole)的狗被狼吃了。还有一种比较吸引人的“意外”是文艺复兴以来在意大利变得时髦的,奥斯本(Francis Osborne) 警告他的儿子说:一个“英俊的没有胡子的年轻人”,在去意大利时要非常警惕和留心周遭,既要提防男人的欲望,也要小心女人的风情。
在今天的西安,说实话,如果一个人要建立起对于过去的兴趣,想象力可能得更加丰富才可以。因为在被“取消”的历史面前,知识和现实的差距相当大。那种被修饰一新的重要建筑(比如被“修复”或者说重新“创造”出来的的青龙寺,曲江,大明宫……)可能给你一种“梦回大唐”的感觉——我时常觉得它们比真正的盛世唐朝还要壮观——但是我们更加关心的城市微观组织,构成城市的更广泛的细胞,却似乎踪影皆无,也不大可能通过主题公园式的表演再得到恢复,而且越是习惯了现代的这些“复古建筑”,就越觉得那些几乎没有痕迹的“历史”索然乏味。我曾经在西安城里漫游,寻找我所感兴趣的一些长安的遗迹,它们只能通过微妙的地形起伏,片段的考古发现和依然充满意义的地名更替呈现出来——在我看来它们还在这座城市繁忙的世俗生活里,就是眼前似乎什么都没有,害得同行的建筑师都嘲笑我的矫情。
但是,关于时间和空间中城市的裂变,恰恰就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是最使人触动的东西。吉本18世纪中叶来到罗马听到了丘比特神庙中赤足修士的苦吟,在巨大的震撼面前他“既不能释怀,也不能表达他强烈的情感”。“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从鲍照的《芜城赋》到苏轼的《凌虚台记》,类似的对于历史城市废墟的兴趣并非不存在——“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对于建筑生命和人的命运间的关节,中国文学家也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出于某种原因,在中国城市之中被荒置而逃过改造的真正“历史”属于凤毛麟角。面对被肆意修改或者干脆取消掉的“历史”想象力也无处容身了。
▲ Forum,1902年平面图
▲ 近代的大道穿过帝国时期的Forum
今天被我们称作Forum的这个区域其实也是一个谜。它的历史并没有它看起来这么直观,以至于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要怎么来翻译它——“论坛”?“广场”?和它的字面意义都不太沾边。文艺复兴后来罗马旅行的人也不太清楚这个空间是用来干嘛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张平面图似乎有悖于他们对古典传统的认知,Forum最大的特点是这些建筑遗址都是七零八落的聚集在一起,加上在上方(北面)一条近代的大道穿过了古代的城市内部,把它截断成了两截。被分割开来的主要是罗马帝国时期(主要在公元后)的Forum,下面(南面)相对完整的则是共和国时期的Forum。即使同样是不理解,Forum本身还有个历史层次:帝国时期的建筑物似乎更接近我们的习惯一点,建筑的体量比较庞大而完整,各自有自己的对称轴和内含的空间,还算是井然有序。南面的那片共和国时代的Forum则不甚规则,后来它被完整发掘,像是一个拼图游戏只剩下仅有的几片供人们去展开各种各样的想象。
我们在规划史上学到的罗马人建设城市的方法好像不是这样。在北非等地建设殖民城市时,罗马的城市总是像兵营一样,建成四四方方的格子,但在他们的大本营,中心区建筑的布局很让人困惑,也没有一条Appia那样的大道(现在我们知道它是区域的道路)整个儿穿过,并没有显著的标志告诉你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开放空间——后来我意识到,在罗马的历史上这块区域的用途一直发生着变化,这是问题症结所在,Forum其实最早是卖菜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一块公共的商业空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帝国时期开始才有所改变,而且直到近代,西方的城市也有把政治空间(比如Town Hall)和商业空间(marketplace)重叠的传统。看看下面西塞罗时期的Forum假想图,卖菜的地方和纪念性空间的本质不同,是它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秩序,在于它没有专制的秩序需要你去朝拜,这样的秩序顶多只在局部有效,也不太有一个占据中心地位的统治性建筑物,就像那个偏在一角的元老院(下图左边最靠里面的那幢建筑)一样。这似乎也解释了东方城市和西方城市的起源阶段就发生的巨大差异,我们的城市中心往往叫做“禁城”,看不见也进不去,它对应着“以不见为见”“听而不闻”(韩非子)的政治实践,城市中几乎没有公共空间。而罗马的统治中心却首先是用来聚集和贸易,然后才有了政治上的重要性。元老院的精英讨论政治议题的地方用不着太大,献给神的祭祀空间(比如各种temple)也不太大,相反,罗马的公共建筑(比如basilica的建筑样式)往往规模巨大。
▲ 西塞罗时期的罗马Forum假想图
这种曲折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对于“壮游”的人们而言是不够有意思的,更何况那时候图上的建筑物们都已经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对于一个独自面对着想象中的古典世界的个人而言,多个时刻的城市面貌,多种声音的聚合赶不上一幅完整清晰的构图来得有趣。他首先把他面对的世界看做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影,将它浪漫化,穿越这样的罗马也相当于走过了近代西方的心灵史,旅行画家成了现在的摄影师,为这样的心灵世界摄影留念——这群人中出现的有名人物比如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他对建筑图绘领域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有的软件就以他命名,后面也会出现他的作品。今天侧重讨论的是另一个艺术家,叫做潘尼尼(Giovanni Paolo Pannini),十八世纪很多的著名的旅行画家,像后来在德累斯顿等其他欧洲城市工作的卡纳雷托(Bernardo Bellotto,以Canaletto知名),也画Forum的侯利(Antonio Joli)都是他工作室的学生。中国画家通常会把一个地方的风景画得非常“写意”而语焉不详,和后来的皮拉内西一样,潘尼尼画了很多Forum区域的栩栩如生的作品,却常常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加以肆意改变,要不是和其它类似的作品以及现况进行对比,我们还以为这就是当时的旧况。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明信片”并不是真正的“摄影”,而是他在Forum里“愿意”看到的东西。
▲ Pannini,罗马Forum西北-东南视线
【对罗马Forum的印象与误会】
我们如果来到罗马Forum的中心,背靠着Capitoline山丘向斗兽场看去,这个长条形空间大致是就是潘尼尼和他的学生们反复描绘的景色,它们的“误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中各不相同。最早的这一幅作品可能过于浪漫,增加了太多的东西,比如画面中心的这个圆形的神庙就是子虚乌有——从那些古装的人物我们看得出来,他的“废墟”可能是在描绘他想象中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是,后来的一些创作和现实或历史的差距就不是那么容易辨认的了。
下面这一系列关于Forum的作品角度类似,但每一幅都有细微的差别,原来我们不太能理解的杂乱无序的古代世界的残垣断壁,在不同的画家笔下体现出了自己的意义。前景中左边残破的凯旋门是塞维鲁凯旋门(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的一部分,每个画面都以它为前景,以远处的某一个点为终点——那个点依稀是提图斯凯旋门(Arch of Titus)。这幅画中显著的纵深感似乎在有意无意的告诉你,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画面左侧的空地边缘因此显得格外齐整了,连带着左边的艾美利亚圣堂(Basilica Aemilia,左方向Forum突出的有柯林斯柱式的建筑物)也和它的邻居们连成了一条线。
▲ View Of The Roman Forum(1747)by Giovanni Paolo Panini
▲ 三座凯旋门的轴线
潘尼尼的学生们比如侯利也画了很多著名的Forum场景。当时称得上印刷品的东西很有限,而且也只有一部分有钱人才买得起画,他们的作品构成了当时代欧洲人对于Forum秩序认知的最主要参照物,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熟悉名胜景致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和真实记录最大的差别不在于建筑物本身的误差,而在于它提示的若现若隐的空间的“视差”——或者说“心灵的误差”。看看上面的图或许就可以明白,除了塞维鲁凯旋门和提图斯凯旋门之外还有中央已经基本看不见形状的奥古斯都凯旋门(Arch of August)。这三条标示它们轴线的红线表明,其实它们任何两个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它们的轴线也不是精确地平行。这种结论和今天建筑学立足的土壤有所出入,因为我们总相信古典世界充满着各种和谐——勒·柯布西耶在游历帕特农神庙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发现,但他试图把这种误差看成“大匠”们对于空间秩序的一种更先进的修正,于是,越是现代的心灵,“心灵的误差”就越显著。在17世纪时就有人开始尝试在Forum区域种树,也许是一种类型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先驱,也许在当时教皇的统治下,这个有驴有牛有鸡的区域有伤大雅?但是把它改造成公园的努力必将面对这样的尴尬:既然凯旋门并不真的在一条直线上,种两行树,它们的行列如何能够周正?
▲ Giuseppe Vasi,Grand View of Campo Vaccino,1765
▲ 电影《宾虚》中想象和夸大了的“罗马凯旋”,暗示着以上图绘的心理基础
这个问题难不倒1765年的艺术家们,像皮拉内西充满表现力的版画一样,两行树的一部分只要稍微有点歪斜就解决了这种误差,似乎有一种力量把它往画面左边拽了一下,把两个并没有正对着的凯旋门联系到了一起,看一看罗马帝国时期这一地区的正确复原,你会发现这种浩浩荡荡的大道根本就不存在,每个凯旋门各有自己的礼仪空间——甚至每一幢建筑物都有自己的礼仪秩序,它们附带的开放空间遵循着这样的秩序,只在西侧的近端(靠近Capitoline山丘)留下很少的真正的空地。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政府开始挖掘Forum地区,开始理解它过去的样子的同一时期,英国的著名画家透纳来到了罗马,他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他站在Capitoline山丘俯瞰Forum画下的素描中,透纳很难回避这样的潜在矛盾,他的林荫道向画面左方扭曲,他画面中左侧的Forum边缘显得异常参差。但是以描绘动荡不安的风暴著名的透纳到底是“印象派”的祖师爷,在他的油画中他轻易地就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给模糊过去了,古典的世界让他描绘成了波涛起伏的大洋,未知的Forum的秩序被丢到了脑后。
透纳的作品恰恰站到了考古学家的反面。这也许正是我们在长安所面对的一切:我们想象中的唐朝受到了一系列现代通俗作品的影响,当我们漫步于真正的废墟之中时因此感到意兴阑珊,也不能理解这种不同面貌的历史和我们的关系。于是,会有善于“曲笔”的透纳出现,在不破坏它大面儿的真实(印象)的同时偷偷变换了画面的结构,模糊了本来可以提示真相的细节,终于,通过把Forum地区以这样的方式“恢复原貌”,荒弃的瓦砾堆终于变成讨人欢喜的怀古场面——现在一切都是“入画”也“入戏”的历史了。
▲ 透纳作品
也许对于城市的认知并不仅仅只有一种。当你在特定的时间穿行在城市中时,你永远只能感受到片段的秩序,随着不同时代的大气息潜入你的潜意识,这些秩序又会进一步发生变化。在我看来,最初的罗马人似乎并没有太在乎连续的统一空间的构成,没有想在这里建成一条香榭丽舍大道,类似这种古代的罗马地图可能只是想告诉你,在这个区域有一块空地,我想这就是他想告诉大家的全部事实,至于那种把世界转化成抽象结构和数字的想法,只是笛卡尔所代表的近代思想后来塞到我们脑子里去的。当近代的城市,类似于十九世纪的巴黎、维也纳、巴塞罗那的城市出现时,罗马人对他们的城市的感受也立刻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即使是不太好理解的古典世界里的Forum的秩序也跟着被扭转,变成了如此美妙几何图案中的一部分——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很快在Forum的北边就出现了那条切断了帝国时期建筑的大道,它通往今天Capitoline山丘上被人们戏称为“奶油蛋糕”的伊曼努尔国王纪念碑。
▲ 这可能更接近于罗马人对空间的认知
▲ 近代罗马的地图,其中Forum被整合进更晚近的秩序里
【纽约的三岔口:利润,意义和规模】
我们现在快速地闪回到纽约。长安好歹还剩下小街僻巷,罗马还有切入Forum废墟的荆棘路,但纽约却是一座平时不能穿越的城市——在这里我要稍微放慢语速强调一下,不管是讲座还是学习和读书,你总得从城市历史中爬出来回到当下的现实。这个现实并不十分遥远而是和我们每个人有关。“长安不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变化得过于迅猛,对于罗马的误读来自于古今对于“空间”的不同理解,但是纽约的傲慢却是因为非常当下的原因,这是一座被巨量的私人资本垄断着的城市,全世界的有钱人聚集在这里的时候,你经常看到的不是热心向你指引道路的老大爷,而是翻着白眼的戴白手套有金边帽子的旅馆门童。
原则上而言,纽约是一个水泄不通的被各种方形边界限定着的城市,你不太容易看到它的“里面”是什么样,一个旅游者想上免费厕所都不是太容易。在“911”恐怖袭击之后,纽约摩天大楼的门禁变得格外严格,以前有过的一些公益性的参观项目现在也不太常见了。View——不是那种狭窄的街道上面对面尴尬的互相打量,而是不受遮挡的视线,在纽约真的是可以卖出高价的。
我是在有一天去打听房市时才第一次有幸看到纽约里面是什么样,平时看到的城市都是像一开始放给大家看的那样被刀切过的街面。但是穿过不太友好的门禁和黑咕隆咚的过道,一个卖房子的人带我爬到顶层的天台,我才发现是街区内部原来是这样。在这里你不太能分辨得出小街和大道的位置,更多的只是像残破的城墙那样的景观,无名的建筑物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视觉联系,无论它们在地面的关系究竟如何,相对于它们地面的彼此分离和光秃秃的大街,街区内部蔓延的绿色“织毯”将一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一整个高低起伏的巨硕的人造物,很有点“城春草木深”的趣味。
▲ 纽约街区内部景象
在寡淡地重复着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希望能在一个瞬间里找到一种秘道让自己“穿越”进去,除了需要管理员钥匙的这种向内寻访之外,我在纽约城市的秩序里多少也找到了一些另外的头绪,那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百老汇大街。
也感谢纽约最早的建设者给我们留下了漏洞,如果纽约只是一些方方正正的大街建成的城市,一切就变得毫无趣味。所幸的是具有特殊地形的曼哈顿岛让早期的纽约沿着等高线形成了一条斜向的街道——最初作为区域道路存在的百老汇大街。后来大街留在了完全建成的这座横平竖直的城市中,就有了直线和斜线发生关系的过程。在19世纪末叶,城市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百老汇和刚才提到的东西向南北向的正交街道相接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尴尬。
最早的面对这种尴尬的著名实例,是23街和百老汇交接处的所谓“熨斗大楼”(Flatiron Building)。它的设计者是规划了芝加哥的著名建筑师丹尼尔·布南姆(Daniel Burnham)。“熨斗大楼”所在的三角形街区是如此的异形,平面又是如此的窄小,以至于他无法在它25度角的尖端上安排一套独立的住宅,只能试图把整层做成一套公寓,尖端算作其中一个特殊的房间。在这种窄小的建筑基地上为了有利可图还要建造得尽量高一些,在他那个时代,这幢22层,307英尺(约94米)高的建筑物当得起“摩天楼”的说法了。
▲ 纽约“熨斗大楼”(Flatiron Building)
这里我们着重的还不是“熨斗大楼”的建筑设计,而是它对于城市的意义——这种意义必然和百老汇这条斜街有关。为了把直线街道和斜线街道之间的地块能利用上赚取利润,就只能不停地往上加建,靠建得高弥补了基地面积的不足;当时也没有完善地限制建高的规划法规,资本主义城市的摩天楼成了现代性的奇观之一——“地面的一味(向上)累积”。但是这样的城市未免乏味。库哈斯说它解决了利益的问题但却不能产生完满的意义,摩天楼真正成为曼哈顿未来的建筑类型,还有三点需要同时满足,都是《癫狂的纽约》的原话:一是世界的再造(Reproduction of the World);二是塔的兼并(Annexation of Towers);三是街区的独处(Block Alone)。我给大家通俗地解说一下这些说法的意思:这三种机制合在一起,第一,建筑要解决利益问题,只有把楼疯狂地建得足够高,才能有足够的利润支撑“异想天开的技术”;第二,建筑需要有最起码的形象(不能只是一幢尴尬的三角形的楼),以衔接到传统的建筑—城市的谱系里面去,为一个可以运转的世界注入意义的动力;第三,建筑要最大限度地占有尽可能大的“都市单元的最大自我”,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小世界。于是,就在这个时代的三岔路口,“熨斗大楼”所在的这个叫做麦迪逊广场的空间里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的炼金术。
今天的纽约已经实现了早期摩天楼的理想。我们今天看到的另一个百老汇穿越的岔路口就是纽约时报所在的区域,叫做时报广场(“时代广场”的翻译是错的)。下面是一段纽约时报广场附近区域的动画,从十九世纪末空荡荡的样子一直演变到今天爬满着纳斯达克指数,世界名牌广告和剧院海报的摩天楼的“广场”。如果这个片段大家来不及看清楚,可以去看电影《超体》——结尾处也有一段时报广场区域时间回溯的画面。纽约时报的这段历史,恰恰见证了百老汇大街如何使得一个城市街区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之所的过程,它恰如其分地实现了库哈斯所提出的主张:它有“利润”,这一点自不待言,它也有“形象”,三角形的尖端尽头现在是一面窄“墙”,全世界最有名的广告投放的平面“终端”,它并且把前进的动态和一个大略的围合不可思议地集中在一起,以数目不详的摩天楼群的联合,加上使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和信息,完成了对于整个世界的模拟。
▲ 纽约时代广场(时报广场),1935年
▲ 纽约时代广场
我自己也曾经无数次顺着这条大路,从“熨斗大楼”的区域,断断续续地走向时代广场(全程其实也只要二十多分钟,有时候偶然拐到别的街道,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我在这个城市里走路主要是为了抓住难得的锻炼时间,平时已经在各种黑格子里对着计算机屏幕久了,白天就不再想再在地铁中不见天日。确实也正是置身在纽约你才意识到库哈斯观点的有趣和敏锐,他看到的甚至也不仅仅是纽约的关节,也正是现代城市的关节——在过去的城市中,比如共同堆积着无数财富的罗马和长安(但它们因为过于巨大的尺度被稀释了),特别富于象征和意义的东方帝国首都(因为不可见,这些意义反而更加可感),形象鲜明未必一定有工整秩序的西方小城市(尤其生动,但规模有限,在今天可能难以为继),人们很难把它们共同的特点集中在一个人际感受的空间中,作为一个有着明确身份、社会性和时代烙印的个体,一个人似乎也无法同时把握这些古往今来的城市特征。现在,纽约做到了这一点——在一个有限而确定的时间和地点。难怪很多在纽约生活过的人都为这样的情景着了魔。
只是在时报广场中,我们依然是“一起孤独”。每天穿行于百老汇大街的那段漫步,也只能是想象中的“穿行世界之旅”。
库哈斯后来自己提出了设想中的“斯芬克斯酒店”这个方案,显示了一个人如何可以以一己的心智穿行于城市—世界之中:“在百老汇大街和第七大道的交点处,斯芬克斯酒店横跨两个街区。曼哈顿这块地方的情形是它没能产生出自己的城市形态的类型学(只有极少的例外)。它坐向面朝时报广场,它的爪子攫住南边的街区,它的两条尾巴冲着北边,翅膀展开跨越48街……”斯芬克斯酒店是库哈斯构想的一座包罗万象规模巨大的豪华酒店,它的利润自然不是问题,它自己同时也是整个“世界”,像蜘网般复杂的网络联结着时报广场区域所有的地铁车站,并且通过自动扶梯连接世界上所有类型的生活设施:剧院、礼堂、舞厅、会议室和宴会厅……最后,它拥有和创造着形象:“覆盖着塔楼表面的观念形态的招牌表明着它们自己的身份,并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和时报广场现有的符号和象征争奇斗艳……带有游泳池、蒸汽浴、桑拿和按摩房,天体的轨迹可以编演的天文馆、半环形酒吧的斯芬克斯脸部“注视”城市的不同地点,“呼应着大都会整体神经能量的水平,整个头部可以抬上落下……”
▲ 库哈斯的斯芬克斯酒店设想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条漫长得可怕的旅途。我从纽约的城市理论出发,一头栽进罗马的过去,又面对着不甚可见的长安。在我们演示如何漫步于这些城市中得时候,我提示过,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有意义的,符合这些城市自身演变过程的道路,在长安是显示帝国威仪并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的朱雀大街,在罗马是Forum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读解的进入空间的蹊径,纽约则是这条和我本人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每天都似乎处于狂欢节中的百老汇大街,走进它会不停地撞击着已有的秩序,就像在短时间内把握了整个世界的体验。
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跟随着自己的直觉:每座城市的穿越都是为了解决当下我们对于“城市”——或者说,我们此刻的生活——的某种疑惑。我们无法解决所有城市的问题,但完全可以“入乎其内”最终又“出乎其外”,在一个穿过城市的切面中,并非仅仅是拥有整个世界并陷身于其中,而是找到有意义的变化与成长的动力。
连载结束,谢谢。
编辑:张远博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需保证内容完整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有方(微信号:youfang502)”。部分照片信息版权缺失,请版权作者联系我们加注。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3月8日下午,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唐克扬讲座——《穿城三记》在有方空间举行。这是“行走中的建筑学”系列第11场讲座。从当下到历史,唐老师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人们对于城市认识方式的变化。在历史长河中有“偏见”,也有“误读”,只是我们不需要拥有整个世界并陷身其中,而是在一个穿过城市的切面中找到有意义的变化与成长的动力。
以下是讲座实录(下):
———————————————————————————————————————————
【穿城记:空间历史中的裂痕】
![]() |
▲ 罗马Froum区域
这里是罗马。对于长安我们是“知道而看不到”,对于罗马是“看得到却不知道”。当然,一开始已经说过,罗马帝国衰亡以来的西方人是否一直了解古典世界的罗马是什么状况?也不是一直都是如此,这期间有很长的时间,他们看见了Forum破败的样子,好像有时候也搞不清楚它原来的状况,或者有时候自以为是明白了,其实却搞错了。
西罗马帝国在五世纪灭亡之后,罗马的情况不太乐观。有一千年的时间都没有人太关心它过去真实的样子,那些古代的废墟只是新建筑物的原料工场,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家对古代罗马“突然”又有了兴趣——这种兴趣很是紧要,因为我们现在建筑学的知识都是拜那段时期所赐,我们脑海中的罗马建筑,希腊建筑,尤其是那些比例啦,构图原则啊,很多都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教给我们的,他们口中的古典传统其实被他们的眼睛过滤过好多遍——我们现在何尝也不是这样?我们理解城市的一个最下意识的模式,就是此刻你们听讲座的样子:1)所有的人对着一个方向看;2)前方有一扇“窗户”;3)窗户营造出了一个幻觉中的世界,延续着室内的经验;4)同时那个世界又是使人放心的,不会有老虎狮子从里面跑出来,它们和我们隔着看不见的玻璃——手机、电脑、电视屏幕……很多“看”都是如此。但古代的罗马人不会这样“看”城市,当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的这些人来到罗马时,他们有迫切的冲动想了解和解释这座城市,这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不太容易意识到的“偏见”,就像我们此刻习惯我们听讲座和玩手机的方式一样。
大批英国人、北欧人、西欧人……从十七世纪开始去意大利旅行,实地接受古典传统的熏陶,叫做Grand Tour(也许可以翻译成中国人常说的“壮游”),当然,是有点钱的人才能这么干,19世纪的火车旅行普及之后这件事才算结束。这也像极了今天的中国人走出国门,纷纷去世界各地到此一游:一方面是学习知识,一方面实际上也肯定了一种新的城市生活的方式,这种方式用不着等到出国,在国内已经通过电影电视、通俗小说……各种方式深入人心了。“壮游”的贵族子弟对罗马的知识像我们了解长安一样,都是纸上文章,这种欢乐的青少年旅途上,大概没多少人会像《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作者爱德华·吉本一样,初次来到这里时已经有了丰厚的知识。人们旅行的目的通常都是为了发现未来而不是为了深挖过去,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是不在眼前的这片乏善可陈的废墟上。
络绎不绝地来到罗马的很多人都抱怨在这样的地方没什么可看的,福塞尔(Paul Fussell)说,因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和预计好的行程,今天的世界上已经不再有真正的“旅行”了,剩下的只有“旅游”。过去旅行的乐趣往往是建立在一种真正的“意外”的基础上,今天的旅行意外顶多就是行李丢了什么的,过去却可能有生命危险,因为“江湖多风波”,在罗马的旅行者们就有这样那样的“意外”:早在14世纪,彼得拉克(Francesco Petrarch)被驴踢了,18世纪瓦尔珀尔(Horace Walpole)的狗被狼吃了。还有一种比较吸引人的“意外”是文艺复兴以来在意大利变得时髦的,奥斯本(Francis Osborne) 警告他的儿子说:一个“英俊的没有胡子的年轻人”,在去意大利时要非常警惕和留心周遭,既要提防男人的欲望,也要小心女人的风情。
在今天的西安,说实话,如果一个人要建立起对于过去的兴趣,想象力可能得更加丰富才可以。因为在被“取消”的历史面前,知识和现实的差距相当大。那种被修饰一新的重要建筑(比如被“修复”或者说重新“创造”出来的的青龙寺,曲江,大明宫……)可能给你一种“梦回大唐”的感觉——我时常觉得它们比真正的盛世唐朝还要壮观——但是我们更加关心的城市微观组织,构成城市的更广泛的细胞,却似乎踪影皆无,也不大可能通过主题公园式的表演再得到恢复,而且越是习惯了现代的这些“复古建筑”,就越觉得那些几乎没有痕迹的“历史”索然乏味。我曾经在西安城里漫游,寻找我所感兴趣的一些长安的遗迹,它们只能通过微妙的地形起伏,片段的考古发现和依然充满意义的地名更替呈现出来——在我看来它们还在这座城市繁忙的世俗生活里,就是眼前似乎什么都没有,害得同行的建筑师都嘲笑我的矫情。
但是,关于时间和空间中城市的裂变,恰恰就是这种巨大的反差是最使人触动的东西。吉本18世纪中叶来到罗马听到了丘比特神庙中赤足修士的苦吟,在巨大的震撼面前他“既不能释怀,也不能表达他强烈的情感”。“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从鲍照的《芜城赋》到苏轼的《凌虚台记》,类似的对于历史城市废墟的兴趣并非不存在——“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对于建筑生命和人的命运间的关节,中国文学家也有着强烈的兴趣。然而,出于某种原因,在中国城市之中被荒置而逃过改造的真正“历史”属于凤毛麟角。面对被肆意修改或者干脆取消掉的“历史”想象力也无处容身了。
![]() |
▲ Forum,1902年平面图
![]() |
▲ 近代的大道穿过帝国时期的Forum
今天被我们称作Forum的这个区域其实也是一个谜。它的历史并没有它看起来这么直观,以至于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要怎么来翻译它——“论坛”?“广场”?和它的字面意义都不太沾边。文艺复兴后来罗马旅行的人也不太清楚这个空间是用来干嘛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张平面图似乎有悖于他们对古典传统的认知,Forum最大的特点是这些建筑遗址都是七零八落的聚集在一起,加上在上方(北面)一条近代的大道穿过了古代的城市内部,把它截断成了两截。被分割开来的主要是罗马帝国时期(主要在公元后)的Forum,下面(南面)相对完整的则是共和国时期的Forum。即使同样是不理解,Forum本身还有个历史层次:帝国时期的建筑物似乎更接近我们的习惯一点,建筑的体量比较庞大而完整,各自有自己的对称轴和内含的空间,还算是井然有序。南面的那片共和国时代的Forum则不甚规则,后来它被完整发掘,像是一个拼图游戏只剩下仅有的几片供人们去展开各种各样的想象。
我们在规划史上学到的罗马人建设城市的方法好像不是这样。在北非等地建设殖民城市时,罗马的城市总是像兵营一样,建成四四方方的格子,但在他们的大本营,中心区建筑的布局很让人困惑,也没有一条Appia那样的大道(现在我们知道它是区域的道路)整个儿穿过,并没有显著的标志告诉你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开放空间——后来我意识到,在罗马的历史上这块区域的用途一直发生着变化,这是问题症结所在,Forum其实最早是卖菜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其实是一块公共的商业空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帝国时期开始才有所改变,而且直到近代,西方的城市也有把政治空间(比如Town Hall)和商业空间(marketplace)重叠的传统。看看下面西塞罗时期的Forum假想图,卖菜的地方和纪念性空间的本质不同,是它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秩序,在于它没有专制的秩序需要你去朝拜,这样的秩序顶多只在局部有效,也不太有一个占据中心地位的统治性建筑物,就像那个偏在一角的元老院(下图左边最靠里面的那幢建筑)一样。这似乎也解释了东方城市和西方城市的起源阶段就发生的巨大差异,我们的城市中心往往叫做“禁城”,看不见也进不去,它对应着“以不见为见”“听而不闻”(韩非子)的政治实践,城市中几乎没有公共空间。而罗马的统治中心却首先是用来聚集和贸易,然后才有了政治上的重要性。元老院的精英讨论政治议题的地方用不着太大,献给神的祭祀空间(比如各种temple)也不太大,相反,罗马的公共建筑(比如basilica的建筑样式)往往规模巨大。
![]() |
▲ 西塞罗时期的罗马Forum假想图
这种曲折不规则的城市空间对于“壮游”的人们而言是不够有意思的,更何况那时候图上的建筑物们都已经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对于一个独自面对着想象中的古典世界的个人而言,多个时刻的城市面貌,多种声音的聚合赶不上一幅完整清晰的构图来得有趣。他首先把他面对的世界看做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影,将它浪漫化,穿越这样的罗马也相当于走过了近代西方的心灵史,旅行画家成了现在的摄影师,为这样的心灵世界摄影留念——这群人中出现的有名人物比如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他对建筑图绘领域的影响之大以至于我们有的软件就以他命名,后面也会出现他的作品。今天侧重讨论的是另一个艺术家,叫做潘尼尼(Giovanni Paolo Pannini),十八世纪很多的著名的旅行画家,像后来在德累斯顿等其他欧洲城市工作的卡纳雷托(Bernardo Bellotto,以Canaletto知名),也画Forum的侯利(Antonio Joli)都是他工作室的学生。中国画家通常会把一个地方的风景画得非常“写意”而语焉不详,和后来的皮拉内西一样,潘尼尼画了很多Forum区域的栩栩如生的作品,却常常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加以肆意改变,要不是和其它类似的作品以及现况进行对比,我们还以为这就是当时的旧况。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明信片”并不是真正的“摄影”,而是他在Forum里“愿意”看到的东西。
![]() |
▲ Pannini,罗马Forum西北-东南视线
【对罗马Forum的印象与误会】
我们如果来到罗马Forum的中心,背靠着Capitoline山丘向斗兽场看去,这个长条形空间大致是就是潘尼尼和他的学生们反复描绘的景色,它们的“误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画作中各不相同。最早的这一幅作品可能过于浪漫,增加了太多的东西,比如画面中心的这个圆形的神庙就是子虚乌有——从那些古装的人物我们看得出来,他的“废墟”可能是在描绘他想象中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但是,后来的一些创作和现实或历史的差距就不是那么容易辨认的了。
下面这一系列关于Forum的作品角度类似,但每一幅都有细微的差别,原来我们不太能理解的杂乱无序的古代世界的残垣断壁,在不同的画家笔下体现出了自己的意义。前景中左边残破的凯旋门是塞维鲁凯旋门(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的一部分,每个画面都以它为前景,以远处的某一个点为终点——那个点依稀是提图斯凯旋门(Arch of Titus)。这幅画中显著的纵深感似乎在有意无意的告诉你,可以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画面左侧的空地边缘因此显得格外齐整了,连带着左边的艾美利亚圣堂(Basilica Aemilia,左方向Forum突出的有柯林斯柱式的建筑物)也和它的邻居们连成了一条线。
![]() |
▲ View Of The Roman Forum(1747)by Giovanni Paolo Panini
![]() |
▲ 三座凯旋门的轴线
潘尼尼的学生们比如侯利也画了很多著名的Forum场景。当时称得上印刷品的东西很有限,而且也只有一部分有钱人才买得起画,他们的作品构成了当时代欧洲人对于Forum秩序认知的最主要参照物,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帮我们熟悉名胜景致的“明信片”。这些明信片和真实记录最大的差别不在于建筑物本身的误差,而在于它提示的若现若隐的空间的“视差”——或者说“心灵的误差”。看看上面的图或许就可以明白,除了塞维鲁凯旋门和提图斯凯旋门之外还有中央已经基本看不见形状的奥古斯都凯旋门(Arch of August)。这三条标示它们轴线的红线表明,其实它们任何两个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且它们的轴线也不是精确地平行。这种结论和今天建筑学立足的土壤有所出入,因为我们总相信古典世界充满着各种和谐——勒·柯布西耶在游历帕特农神庙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发现,但他试图把这种误差看成“大匠”们对于空间秩序的一种更先进的修正,于是,越是现代的心灵,“心灵的误差”就越显著。在17世纪时就有人开始尝试在Forum区域种树,也许是一种类型的“城市美化运动”的先驱,也许在当时教皇的统治下,这个有驴有牛有鸡的区域有伤大雅?但是把它改造成公园的努力必将面对这样的尴尬:既然凯旋门并不真的在一条直线上,种两行树,它们的行列如何能够周正?
![]() |
▲ Giuseppe Vasi,Grand View of Campo Vaccino,1765
![]() |
▲ 电影《宾虚》中想象和夸大了的“罗马凯旋”,暗示着以上图绘的心理基础
这个问题难不倒1765年的艺术家们,像皮拉内西充满表现力的版画一样,两行树的一部分只要稍微有点歪斜就解决了这种误差,似乎有一种力量把它往画面左边拽了一下,把两个并没有正对着的凯旋门联系到了一起,看一看罗马帝国时期这一地区的正确复原,你会发现这种浩浩荡荡的大道根本就不存在,每个凯旋门各有自己的礼仪空间——甚至每一幢建筑物都有自己的礼仪秩序,它们附带的开放空间遵循着这样的秩序,只在西侧的近端(靠近Capitoline山丘)留下很少的真正的空地。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政府开始挖掘Forum地区,开始理解它过去的样子的同一时期,英国的著名画家透纳来到了罗马,他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他站在Capitoline山丘俯瞰Forum画下的素描中,透纳很难回避这样的潜在矛盾,他的林荫道向画面左方扭曲,他画面中左侧的Forum边缘显得异常参差。但是以描绘动荡不安的风暴著名的透纳到底是“印象派”的祖师爷,在他的油画中他轻易地就把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给模糊过去了,古典的世界让他描绘成了波涛起伏的大洋,未知的Forum的秩序被丢到了脑后。
透纳的作品恰恰站到了考古学家的反面。这也许正是我们在长安所面对的一切:我们想象中的唐朝受到了一系列现代通俗作品的影响,当我们漫步于真正的废墟之中时因此感到意兴阑珊,也不能理解这种不同面貌的历史和我们的关系。于是,会有善于“曲笔”的透纳出现,在不破坏它大面儿的真实(印象)的同时偷偷变换了画面的结构,模糊了本来可以提示真相的细节,终于,通过把Forum地区以这样的方式“恢复原貌”,荒弃的瓦砾堆终于变成讨人欢喜的怀古场面——现在一切都是“入画”也“入戏”的历史了。
![]() |
![]() |
▲ 透纳作品
也许对于城市的认知并不仅仅只有一种。当你在特定的时间穿行在城市中时,你永远只能感受到片段的秩序,随着不同时代的大气息潜入你的潜意识,这些秩序又会进一步发生变化。在我看来,最初的罗马人似乎并没有太在乎连续的统一空间的构成,没有想在这里建成一条香榭丽舍大道,类似这种古代的罗马地图可能只是想告诉你,在这个区域有一块空地,我想这就是他想告诉大家的全部事实,至于那种把世界转化成抽象结构和数字的想法,只是笛卡尔所代表的近代思想后来塞到我们脑子里去的。当近代的城市,类似于十九世纪的巴黎、维也纳、巴塞罗那的城市出现时,罗马人对他们的城市的感受也立刻变成了另外的样子,即使是不太好理解的古典世界里的Forum的秩序也跟着被扭转,变成了如此美妙几何图案中的一部分——这种变化的结果,就是很快在Forum的北边就出现了那条切断了帝国时期建筑的大道,它通往今天Capitoline山丘上被人们戏称为“奶油蛋糕”的伊曼努尔国王纪念碑。
![]() |
▲ 这可能更接近于罗马人对空间的认知
![]() |
▲ 近代罗马的地图,其中Forum被整合进更晚近的秩序里
【纽约的三岔口:利润,意义和规模】
我们现在快速地闪回到纽约。长安好歹还剩下小街僻巷,罗马还有切入Forum废墟的荆棘路,但纽约却是一座平时不能穿越的城市——在这里我要稍微放慢语速强调一下,不管是讲座还是学习和读书,你总得从城市历史中爬出来回到当下的现实。这个现实并不十分遥远而是和我们每个人有关。“长安不见”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变化得过于迅猛,对于罗马的误读来自于古今对于“空间”的不同理解,但是纽约的傲慢却是因为非常当下的原因,这是一座被巨量的私人资本垄断着的城市,全世界的有钱人聚集在这里的时候,你经常看到的不是热心向你指引道路的老大爷,而是翻着白眼的戴白手套有金边帽子的旅馆门童。
原则上而言,纽约是一个水泄不通的被各种方形边界限定着的城市,你不太容易看到它的“里面”是什么样,一个旅游者想上免费厕所都不是太容易。在“911”恐怖袭击之后,纽约摩天大楼的门禁变得格外严格,以前有过的一些公益性的参观项目现在也不太常见了。View——不是那种狭窄的街道上面对面尴尬的互相打量,而是不受遮挡的视线,在纽约真的是可以卖出高价的。
我是在有一天去打听房市时才第一次有幸看到纽约里面是什么样,平时看到的城市都是像一开始放给大家看的那样被刀切过的街面。但是穿过不太友好的门禁和黑咕隆咚的过道,一个卖房子的人带我爬到顶层的天台,我才发现是街区内部原来是这样。在这里你不太能分辨得出小街和大道的位置,更多的只是像残破的城墙那样的景观,无名的建筑物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视觉联系,无论它们在地面的关系究竟如何,相对于它们地面的彼此分离和光秃秃的大街,街区内部蔓延的绿色“织毯”将一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一整个高低起伏的巨硕的人造物,很有点“城春草木深”的趣味。
![]() |
▲ 纽约街区内部景象
在寡淡地重复着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总希望能在一个瞬间里找到一种秘道让自己“穿越”进去,除了需要管理员钥匙的这种向内寻访之外,我在纽约城市的秩序里多少也找到了一些另外的头绪,那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百老汇大街。
也感谢纽约最早的建设者给我们留下了漏洞,如果纽约只是一些方方正正的大街建成的城市,一切就变得毫无趣味。所幸的是具有特殊地形的曼哈顿岛让早期的纽约沿着等高线形成了一条斜向的街道——最初作为区域道路存在的百老汇大街。后来大街留在了完全建成的这座横平竖直的城市中,就有了直线和斜线发生关系的过程。在19世纪末叶,城市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百老汇和刚才提到的东西向南北向的正交街道相接时,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尴尬。
最早的面对这种尴尬的著名实例,是23街和百老汇交接处的所谓“熨斗大楼”(Flatiron Building)。它的设计者是规划了芝加哥的著名建筑师丹尼尔·布南姆(Daniel Burnham)。“熨斗大楼”所在的三角形街区是如此的异形,平面又是如此的窄小,以至于他无法在它25度角的尖端上安排一套独立的住宅,只能试图把整层做成一套公寓,尖端算作其中一个特殊的房间。在这种窄小的建筑基地上为了有利可图还要建造得尽量高一些,在他那个时代,这幢22层,307英尺(约94米)高的建筑物当得起“摩天楼”的说法了。
![]() |
▲ 纽约“熨斗大楼”(Flatiron Building)
这里我们着重的还不是“熨斗大楼”的建筑设计,而是它对于城市的意义——这种意义必然和百老汇这条斜街有关。为了把直线街道和斜线街道之间的地块能利用上赚取利润,就只能不停地往上加建,靠建得高弥补了基地面积的不足;当时也没有完善地限制建高的规划法规,资本主义城市的摩天楼成了现代性的奇观之一——“地面的一味(向上)累积”。但是这样的城市未免乏味。库哈斯说它解决了利益的问题但却不能产生完满的意义,摩天楼真正成为曼哈顿未来的建筑类型,还有三点需要同时满足,都是《癫狂的纽约》的原话:一是世界的再造(Reproduction of the World);二是塔的兼并(Annexation of Towers);三是街区的独处(Block Alone)。我给大家通俗地解说一下这些说法的意思:这三种机制合在一起,第一,建筑要解决利益问题,只有把楼疯狂地建得足够高,才能有足够的利润支撑“异想天开的技术”;第二,建筑需要有最起码的形象(不能只是一幢尴尬的三角形的楼),以衔接到传统的建筑—城市的谱系里面去,为一个可以运转的世界注入意义的动力;第三,建筑要最大限度地占有尽可能大的“都市单元的最大自我”,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小世界。于是,就在这个时代的三岔路口,“熨斗大楼”所在的这个叫做麦迪逊广场的空间里正在孕育着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的炼金术。
今天的纽约已经实现了早期摩天楼的理想。我们今天看到的另一个百老汇穿越的岔路口就是纽约时报所在的区域,叫做时报广场(“时代广场”的翻译是错的)。下面是一段纽约时报广场附近区域的动画,从十九世纪末空荡荡的样子一直演变到今天爬满着纳斯达克指数,世界名牌广告和剧院海报的摩天楼的“广场”。如果这个片段大家来不及看清楚,可以去看电影《超体》——结尾处也有一段时报广场区域时间回溯的画面。纽约时报的这段历史,恰恰见证了百老汇大街如何使得一个城市街区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之所的过程,它恰如其分地实现了库哈斯所提出的主张:它有“利润”,这一点自不待言,它也有“形象”,三角形的尖端尽头现在是一面窄“墙”,全世界最有名的广告投放的平面“终端”,它并且把前进的动态和一个大略的围合不可思议地集中在一起,以数目不详的摩天楼群的联合,加上使人眼花缭乱的图像和信息,完成了对于整个世界的模拟。
![]() |
▲ 纽约时代广场(时报广场),1935年
![]() |
▲ 纽约时代广场
我自己也曾经无数次顺着这条大路,从“熨斗大楼”的区域,断断续续地走向时代广场(全程其实也只要二十多分钟,有时候偶然拐到别的街道,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我在这个城市里走路主要是为了抓住难得的锻炼时间,平时已经在各种黑格子里对着计算机屏幕久了,白天就不再想再在地铁中不见天日。确实也正是置身在纽约你才意识到库哈斯观点的有趣和敏锐,他看到的甚至也不仅仅是纽约的关节,也正是现代城市的关节——在过去的城市中,比如共同堆积着无数财富的罗马和长安(但它们因为过于巨大的尺度被稀释了),特别富于象征和意义的东方帝国首都(因为不可见,这些意义反而更加可感),形象鲜明未必一定有工整秩序的西方小城市(尤其生动,但规模有限,在今天可能难以为继),人们很难把它们共同的特点集中在一个人际感受的空间中,作为一个有着明确身份、社会性和时代烙印的个体,一个人似乎也无法同时把握这些古往今来的城市特征。现在,纽约做到了这一点——在一个有限而确定的时间和地点。难怪很多在纽约生活过的人都为这样的情景着了魔。
只是在时报广场中,我们依然是“一起孤独”。每天穿行于百老汇大街的那段漫步,也只能是想象中的“穿行世界之旅”。
库哈斯后来自己提出了设想中的“斯芬克斯酒店”这个方案,显示了一个人如何可以以一己的心智穿行于城市—世界之中:“在百老汇大街和第七大道的交点处,斯芬克斯酒店横跨两个街区。曼哈顿这块地方的情形是它没能产生出自己的城市形态的类型学(只有极少的例外)。它坐向面朝时报广场,它的爪子攫住南边的街区,它的两条尾巴冲着北边,翅膀展开跨越48街……”斯芬克斯酒店是库哈斯构想的一座包罗万象规模巨大的豪华酒店,它的利润自然不是问题,它自己同时也是整个“世界”,像蜘网般复杂的网络联结着时报广场区域所有的地铁车站,并且通过自动扶梯连接世界上所有类型的生活设施:剧院、礼堂、舞厅、会议室和宴会厅……最后,它拥有和创造着形象:“覆盖着塔楼表面的观念形态的招牌表明着它们自己的身份,并传递着自己的信息,和时报广场现有的符号和象征争奇斗艳……带有游泳池、蒸汽浴、桑拿和按摩房,天体的轨迹可以编演的天文馆、半环形酒吧的斯芬克斯脸部“注视”城市的不同地点,“呼应着大都会整体神经能量的水平,整个头部可以抬上落下……”
![]() |
▲ 库哈斯的斯芬克斯酒店设想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走过了一条漫长得可怕的旅途。我从纽约的城市理论出发,一头栽进罗马的过去,又面对着不甚可见的长安。在我们演示如何漫步于这些城市中得时候,我提示过,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有意义的,符合这些城市自身演变过程的道路,在长安是显示帝国威仪并依然影响着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的朱雀大街,在罗马是Forum上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读解的进入空间的蹊径,纽约则是这条和我本人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每天都似乎处于狂欢节中的百老汇大街,走进它会不停地撞击着已有的秩序,就像在短时间内把握了整个世界的体验。
但是,最终我们还是要跟随着自己的直觉:每座城市的穿越都是为了解决当下我们对于“城市”——或者说,我们此刻的生活——的某种疑惑。我们无法解决所有城市的问题,但完全可以“入乎其内”最终又“出乎其外”,在一个穿过城市的切面中,并非仅仅是拥有整个世界并陷身于其中,而是找到有意义的变化与成长的动力。
连载结束,谢谢。
编辑:张远博
———————————————————————————————————————————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有方所有,转载需保证内容完整且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有方(微信号:youfang502)”。部分照片信息版权缺失,请版权作者联系我们加注。
投稿邮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 |
-
yyhiamher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3-23 13: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