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感触汇到一句话——坚持
无聊中打开油管首页推荐的李健在央视《夜话》的访谈。
大学的时候我对李健已经很了解了。对我来言他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音乐习惯,习惯了人淡如菊的他,习惯有他那种宁静隽永的力量注入生活。是以,我其实很少对李健的人生,乃至我自己的人生做过刻意的思考。
没想到,在节目中间,李健的高中、清华同学高鹏说了一番话,把我触动了。高鹏曾是清华合唱团团长,目前是金融家,在外人眼里有着非常体面的生活和工作。他和李健有着完全相似的校园轨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能完全理解这种表面的相似,主要是校园里选择相对局限的这种客观因素造成的。无论升学、保研、出国、找工作,高中大学校园里最重要的社会衡量标准,无非还是高考成绩、绩点、寄托成绩和文章数量此类。然而清华北大里,哪个人不是三头六臂,才艺加身,远的不说吧,我的三位室友就分别会弹古筝,拉小提琴,弹钢琴。可是仔细想想,有多少人是出自真心对艺术的喜爱,出自和李健相似的对音乐的痴迷。如今坚持音乐理想的人凤毛麟角,在李健那个年代(2000)还算正常,但在今天,却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
其后,乐嘉尖锐地指出高鹏是为了物质生活而放弃了艺术生涯。这本来就是个司空见惯的道德谴责,也有着同样司空见惯的套路去应对。但高鹏的回答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意识到事情的另一面。他说:"如果和李健相比,我认为我从来没有热爱过艺术。"
高鹏和李健一起学吉他,一起合唱,但他在校园里充当的角色更多像是精于世故的兄长、领导。他披露自己对李健看法的变化:“我以前认为李健的人生缺少规划,觉得他很幼稚,如今说实话其实我觉得我很幼稚。”高鹏说自己幼稚,其实带了点矫情的成分在里面。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幼稚,只是羡慕一种他过去不打算做,将来也做不到的生活轨迹。我们这些自诩有情怀有节操的人,大多数都还是高鹏这样的,参加一些社团闹一闹,可能图个新鲜,图个阅历,图个与众不同,但内心知道自己并不可能持之以恒地做这些无益于未来前途的事情。
所以就有了高鹏这样的自白:“四十岁了我至今感到很困惑——但李健从一开始他并不是很困惑,他一直按照他人生命运给他带来的这种东西,自己沿着这个方向一直执着地走,不管外界怎么干扰——而我们却不停地被外界干扰,我们是用大众认可的价值观在生活。”
我们都知道不要和别人比,可事实上我们就是一直这样做的。也许比较本身没有问题,但比较的对象可能有问题。我高中室友是一个神级的存在(我就不用天才神童这种带有人群歧视色彩的词汇了),她青少时期的夺目成就是童年时期艰苦训练铸就的。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拿不同环境成长的人和自己比较是不公平的,是对优秀者的不公平。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即使和经历相类的同龄人比较,也是不公平的。成功背后付出的多少艰辛和泪水,你看不到,有的只是因怀疑对方凭什么比你收获更多而产生的不甘和嫉妒。稍微合理的,就是以偶像做标杆,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劲。看看我们自己的世界,随着年月增长,还剩下什么。
纵向比较,却也无法断绝外界的干扰。阿米什人退居一隅,眼不见为净,似乎有点道理。可细细一想,被外力干扰,主要还是定力不足;逃避,是因为还没有能力正视自己的欲望。张益唐、曼德博罗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过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你必须在内心中有强大的自我。”这个自我,应该包容有缺点的我,有欲望的我,而强大之处恰恰就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觉得幸福应该来自于这两样东西:一是找到自己的理想,二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我当前的成就在外人看来是成功的,我觉得这却并非自己的理想,我与理想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太遥远了”。高鹏还精准地描述了我的困惑——徘徊在理想与大众价值观之间的无力感。我不想被大众价值观绑架,可是我又有什么能力脱离大众呢?看飞屋环游记老爷爷抛弃满屋家具的时候,我真想痛声大哭。屋子涵义太深,有人解读为对失落理想的坚守,我却把它理解为成长环境、价值三观对自己的牵绊,里面有理想信仰,生活烙印和情感依赖。否定过去,割舍过去,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除非有大智大勇,人一般是要到绝望的时候才会这么孤注一掷地和过去一刀两断。
所以,当我听到李健唱陀螺的时候,我深深感动落泪了。
如果我可以停下来
我想把眼睛睁开
看着你怎么离开
可是我不能停下来
也无法为你喝彩
……
在阳光灿烂的一天
你用手捂着你的脸
对我说你很疲倦
你扔下手中的道具
开始咒骂这场游戏
说你一直想放弃
但不能停止转
每个人都有无奈的地方,我们所做的唯有坚持,唯有走下去。
大学的时候我对李健已经很了解了。对我来言他不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音乐习惯,习惯了人淡如菊的他,习惯有他那种宁静隽永的力量注入生活。是以,我其实很少对李健的人生,乃至我自己的人生做过刻意的思考。
没想到,在节目中间,李健的高中、清华同学高鹏说了一番话,把我触动了。高鹏曾是清华合唱团团长,目前是金融家,在外人眼里有着非常体面的生活和工作。他和李健有着完全相似的校园轨迹,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
我能完全理解这种表面的相似,主要是校园里选择相对局限的这种客观因素造成的。无论升学、保研、出国、找工作,高中大学校园里最重要的社会衡量标准,无非还是高考成绩、绩点、寄托成绩和文章数量此类。然而清华北大里,哪个人不是三头六臂,才艺加身,远的不说吧,我的三位室友就分别会弹古筝,拉小提琴,弹钢琴。可是仔细想想,有多少人是出自真心对艺术的喜爱,出自和李健相似的对音乐的痴迷。如今坚持音乐理想的人凤毛麟角,在李健那个年代(2000)还算正常,但在今天,却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
其后,乐嘉尖锐地指出高鹏是为了物质生活而放弃了艺术生涯。这本来就是个司空见惯的道德谴责,也有着同样司空见惯的套路去应对。但高鹏的回答还是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意识到事情的另一面。他说:"如果和李健相比,我认为我从来没有热爱过艺术。"
高鹏和李健一起学吉他,一起合唱,但他在校园里充当的角色更多像是精于世故的兄长、领导。他披露自己对李健看法的变化:“我以前认为李健的人生缺少规划,觉得他很幼稚,如今说实话其实我觉得我很幼稚。”高鹏说自己幼稚,其实带了点矫情的成分在里面。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幼稚,只是羡慕一种他过去不打算做,将来也做不到的生活轨迹。我们这些自诩有情怀有节操的人,大多数都还是高鹏这样的,参加一些社团闹一闹,可能图个新鲜,图个阅历,图个与众不同,但内心知道自己并不可能持之以恒地做这些无益于未来前途的事情。
所以就有了高鹏这样的自白:“四十岁了我至今感到很困惑——但李健从一开始他并不是很困惑,他一直按照他人生命运给他带来的这种东西,自己沿着这个方向一直执着地走,不管外界怎么干扰——而我们却不停地被外界干扰,我们是用大众认可的价值观在生活。”
我们都知道不要和别人比,可事实上我们就是一直这样做的。也许比较本身没有问题,但比较的对象可能有问题。我高中室友是一个神级的存在(我就不用天才神童这种带有人群歧视色彩的词汇了),她青少时期的夺目成就是童年时期艰苦训练铸就的。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拿不同环境成长的人和自己比较是不公平的,是对优秀者的不公平。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即使和经历相类的同龄人比较,也是不公平的。成功背后付出的多少艰辛和泪水,你看不到,有的只是因怀疑对方凭什么比你收获更多而产生的不甘和嫉妒。稍微合理的,就是以偶像做标杆,和过去的自己比,较劲。看看我们自己的世界,随着年月增长,还剩下什么。
纵向比较,却也无法断绝外界的干扰。阿米什人退居一隅,眼不见为净,似乎有点道理。可细细一想,被外力干扰,主要还是定力不足;逃避,是因为还没有能力正视自己的欲望。张益唐、曼德博罗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过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你必须在内心中有强大的自我。”这个自我,应该包容有缺点的我,有欲望的我,而强大之处恰恰就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觉得幸福应该来自于这两样东西:一是找到自己的理想,二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我当前的成就在外人看来是成功的,我觉得这却并非自己的理想,我与理想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太遥远了”。高鹏还精准地描述了我的困惑——徘徊在理想与大众价值观之间的无力感。我不想被大众价值观绑架,可是我又有什么能力脱离大众呢?看飞屋环游记老爷爷抛弃满屋家具的时候,我真想痛声大哭。屋子涵义太深,有人解读为对失落理想的坚守,我却把它理解为成长环境、价值三观对自己的牵绊,里面有理想信仰,生活烙印和情感依赖。否定过去,割舍过去,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除非有大智大勇,人一般是要到绝望的时候才会这么孤注一掷地和过去一刀两断。
所以,当我听到李健唱陀螺的时候,我深深感动落泪了。
如果我可以停下来
我想把眼睛睁开
看着你怎么离开
可是我不能停下来
也无法为你喝彩
……
在阳光灿烂的一天
你用手捂着你的脸
对我说你很疲倦
你扔下手中的道具
开始咒骂这场游戏
说你一直想放弃
但不能停止转
每个人都有无奈的地方,我们所做的唯有坚持,唯有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