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文稿)艾丽丝•萨拉•奥特的格里格音乐会
2015年上海之新年,着实有点春寒料峭的感觉,好在我们将在3月7日迎来一位德日混血的年轻女钢琴家艾莉丝·纱良·奥特。记得《小王子》中的狐狸说:“你在你的玫瑰上花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艾莉丝的演奏也确能在春天的果园里激起玫瑰色的夏季小宇宙 。她仅仅23岁,现居慕尼黑,身影经常出现在全世界重要的音乐厅, 早在十多岁时就屡次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艾莉丝的第一张专辑是2004年的李斯特作品,包含帕格尼尼主题练习曲与安慰曲,第二匈牙利狂想曲是她天才的初露峥嵘,当时她只有14岁。第二张其实是Fono Forum杂志于2007年11月附赠的、“非正式”的鲁尔钢琴音乐节录音。接下来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是艾莉丝受到好评最多的一张,人们开始意识到,年纪小小的她居然对李斯特“理性与野蛮”兼具的精神有着独特的理解,似乎潜意识里那儿本该是拉扎尔. 贝尔曼或贝列佐夫斯基的后院。接着就是2011年的贝多芬奏鸣曲了,我惊奇地发现在贝多芬第三奏鸣曲(Op.2)的柔板乐章里,艾莉丝表现出了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醇厚。
笔者认为艾莉丝•萨拉•奥特表现最佳的还是那张双钢琴的《Scandale》。艾莉丝评价其中的斯特拉文斯基时用了“完全不是美丽的,而是让人颤栗的”字眼。 同样年轻的卢森堡籍钢琴家 Francesco Tristano Schlimé与艾莉丝一起用双钢琴造出了《春之祭》里时空叠加的幻觉,像是当代先锋的声音剧场内才会发生的事。而《天方夜谭》这样的改编曲同样惊艳:所有原本交响性的音响被缓慢、悄无声息地侵蚀,而真正投下一缕晨光的竟然是反复单音节的轻唱。 当人们以为艾莉丝的曲路只局限于肖邦或者李斯特,以清新、流畅、绵柔为胜时,没想到她又录制了皇皇巨制的李斯特与老柴钢协——这也是她的第一张协奏曲录音。 接下去目标会是巴赫,还是舒伯特、舒曼呢?
这次上海音乐会上,艾莉丝将为我们呈现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与之搭配的是下半场奥斯莫·万斯卡带来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毕生所写的唯一一部钢琴协奏曲,它据说颇受李斯特和安东.鲁宾斯坦的青睐,这一因素加快了它的普及。事实上,它不是在挪威,而是在丹麦完成的,当时作曲家希望在如画的希勒吕德(Sölleröd)乡村找到一片可以安静创作的桃源。与他同行的还有出版商霍内曼、钢琴家纽珀特(Edmund Neupert),后者就是这首钢协的首演者。自然,在创作过程中,格里格和纽珀特有过技术上的协商,但传言说纽珀特参与了华彩片段的创作则有些夸张。作品的结构是较传统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的柔板似乎有点贝多芬“皇帝”的影子在,而末乐章就像一驾马车在苍翠的田间小道上轻快地行驶,无疑与格里格对挪威民间舞蹈的兴趣有关——他那个年代里,舞蹈在挪威式的婚礼中必不可少。全曲真正的美正于旋律与和声的清新感,这在以炫技为主旋律的钢协体裁中一支独秀,就像是一丛蓬勃生长中的北欧树林。那可能正是门德尔松口中的“Ossianic manner”,即盖尔民族的奥西恩风格吧。事实上你可以注意到,格里格钢协的开场旋律与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题在轮廓上很相近。而格里格的另一个营养源泉则是舒曼的钢协。两者都有着单刀直入的豁达开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许多唱片将这两首钢协放在一起的缘故。如果说格里格向前致敬了舒曼与门德尔松,那么往后则大大启发了波兰音乐家帕德雷夫斯基 ,据说帕氏1888年创作的a小调钢协就是一边摊着格里格的乐谱,一边完成的。
诚实地说,艾莉丝•萨拉•奥特受西方乐迷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外表的半异国情调(德语媒体中称之为“semi-exotische”),可是单凭这一点显然无法持久。我觉得,可能今天已经有太多无与伦比的肖邦录音 ,反而显示出艾莉丝的肖邦似乎停留在音符的表面化,相比李斯特略弱一些,可是换到清澈的格里格时恐怕是更加契合其悟性的了。她自己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10年在慕尼黑、2011年在BBC Proms、2013年在阿什肯纳齐指挥的伦敦音乐会上艾莉丝都一再选择了格里格。3月7日晚,我们必将听到艾莉丝冥思遐想的敲击与万斯卡舒缓自如的伴奏,像清澈的水与琥珀色的蜂蜜一般交融在上交新厅的夜。
对于这次上海之行,奥特表示,虽是首次来沪,却早已听闻上交音乐厅杰出的声学环境,所以不担心表现力会打折扣。“我那日本籍的外婆5年前去世,她总是说每天起床时,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快乐。如果是的,那你就做对事了,如果不是,请改变它。因为你自己不快乐时,也很难让别人快乐。这就是我的座右铭。“读到这番话时,我恰巧翻出了奥特的李斯特专辑,一袭白衫的封面,微笑地注视着你。修拉名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的中央,同样也有个穿白衣服的小女孩 ,当画面中所有其他人的侧面都像是埃及壁画般僵硬时,小女孩竟然是画中唯一直视我们的人,也是唯一没有被修拉的色点所覆盖的人。我想,倘若今天的音乐界真的被潜规则与复杂化了,希望这位艾莉丝小姐依旧保持着白衣小女孩的本色。
![]() |
笔者认为艾莉丝•萨拉•奥特表现最佳的还是那张双钢琴的《Scandale》。艾莉丝评价其中的斯特拉文斯基时用了“完全不是美丽的,而是让人颤栗的”字眼。 同样年轻的卢森堡籍钢琴家 Francesco Tristano Schlimé与艾莉丝一起用双钢琴造出了《春之祭》里时空叠加的幻觉,像是当代先锋的声音剧场内才会发生的事。而《天方夜谭》这样的改编曲同样惊艳:所有原本交响性的音响被缓慢、悄无声息地侵蚀,而真正投下一缕晨光的竟然是反复单音节的轻唱。 当人们以为艾莉丝的曲路只局限于肖邦或者李斯特,以清新、流畅、绵柔为胜时,没想到她又录制了皇皇巨制的李斯特与老柴钢协——这也是她的第一张协奏曲录音。 接下去目标会是巴赫,还是舒伯特、舒曼呢?
这次上海音乐会上,艾莉丝将为我们呈现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与之搭配的是下半场奥斯莫·万斯卡带来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格里格毕生所写的唯一一部钢琴协奏曲,它据说颇受李斯特和安东.鲁宾斯坦的青睐,这一因素加快了它的普及。事实上,它不是在挪威,而是在丹麦完成的,当时作曲家希望在如画的希勒吕德(Sölleröd)乡村找到一片可以安静创作的桃源。与他同行的还有出版商霍内曼、钢琴家纽珀特(Edmund Neupert),后者就是这首钢协的首演者。自然,在创作过程中,格里格和纽珀特有过技术上的协商,但传言说纽珀特参与了华彩片段的创作则有些夸张。作品的结构是较传统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的柔板似乎有点贝多芬“皇帝”的影子在,而末乐章就像一驾马车在苍翠的田间小道上轻快地行驶,无疑与格里格对挪威民间舞蹈的兴趣有关——他那个年代里,舞蹈在挪威式的婚礼中必不可少。全曲真正的美正于旋律与和声的清新感,这在以炫技为主旋律的钢协体裁中一支独秀,就像是一丛蓬勃生长中的北欧树林。那可能正是门德尔松口中的“Ossianic manner”,即盖尔民族的奥西恩风格吧。事实上你可以注意到,格里格钢协的开场旋律与门德尔松“苏格兰”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题在轮廓上很相近。而格里格的另一个营养源泉则是舒曼的钢协。两者都有着单刀直入的豁达开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许多唱片将这两首钢协放在一起的缘故。如果说格里格向前致敬了舒曼与门德尔松,那么往后则大大启发了波兰音乐家帕德雷夫斯基 ,据说帕氏1888年创作的a小调钢协就是一边摊着格里格的乐谱,一边完成的。
诚实地说,艾莉丝•萨拉•奥特受西方乐迷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外表的半异国情调(德语媒体中称之为“semi-exotische”),可是单凭这一点显然无法持久。我觉得,可能今天已经有太多无与伦比的肖邦录音 ,反而显示出艾莉丝的肖邦似乎停留在音符的表面化,相比李斯特略弱一些,可是换到清澈的格里格时恐怕是更加契合其悟性的了。她自己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10年在慕尼黑、2011年在BBC Proms、2013年在阿什肯纳齐指挥的伦敦音乐会上艾莉丝都一再选择了格里格。3月7日晚,我们必将听到艾莉丝冥思遐想的敲击与万斯卡舒缓自如的伴奏,像清澈的水与琥珀色的蜂蜜一般交融在上交新厅的夜。
对于这次上海之行,奥特表示,虽是首次来沪,却早已听闻上交音乐厅杰出的声学环境,所以不担心表现力会打折扣。“我那日本籍的外婆5年前去世,她总是说每天起床时,应该问问自己是否快乐。如果是的,那你就做对事了,如果不是,请改变它。因为你自己不快乐时,也很难让别人快乐。这就是我的座右铭。“读到这番话时,我恰巧翻出了奥特的李斯特专辑,一袭白衫的封面,微笑地注视着你。修拉名作《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的中央,同样也有个穿白衣服的小女孩 ,当画面中所有其他人的侧面都像是埃及壁画般僵硬时,小女孩竟然是画中唯一直视我们的人,也是唯一没有被修拉的色点所覆盖的人。我想,倘若今天的音乐界真的被潜规则与复杂化了,希望这位艾莉丝小姐依旧保持着白衣小女孩的本色。
![]() |
-
豆友18064566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04 16:55:54
-
Seus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7 07:24:43
-
食住嘢睇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5 19: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