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男大电影
跑男,爸爸去哪了,这类娱乐节目我看的少,所以电影就更没兴趣了。但是总看见其票房过亿的头条新闻,也能看见一些人争论不休。跟我的工作没关系,所以没必要去跟人争,但是没事的时候自己也老想,思考这个问题,试着自己理一理。
我本身是相信市场的,既然票房如此高,说明大家爱看,且愿意花钱去看。这并不是靠炒作、靠娱乐节目看的人多就能赢得如此票房的,比方说星爷的大话西游重映,这么多年经常看见人说欠星爷的电影票。所以我以为会创票房纪录的,因为看过大话西游的人>看跑男的人。当我坐在空无一人的电影院,看了一部之前看过无数遍的电影时,能体会到,娱乐大电影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把电视观众拉进电影院的。
我讨厌有人把电影比作艺术,尤其是中国电影。个人观点,电影是娱乐,电影是休闲,看电影是放松。无论什么电影,对观众的启发也好,感动也罢,都是来的快也去的快,因为电影以画面跟声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而不像书,由文字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堆砌画面,对人情感的触碰往往很强烈,但是退却的非常快。经常看一个人说某一部电影对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保质期太短了。而如果能把看电影当成一种休闲方式的时候,问题本身就无争执了。有出品方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方式,观众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价格不贵,时间不长,怎么选择都不行。你不喜欢,不喜欢你别选择呀。
期初,这样的观点在我脑袋里占上风。因为我常拿小时代的舆论来审视自己,是不是大家都批评的就是恶之物,我的结论是否定的,休闲方式就是休闲,是休闲的话就讲个人喜好,讲究放松程度,讲究看得舒服与不舒服跟开心与不开心,而不是挂上道德。不是看一部电影而批评它价值观不正,知道它价值观不正你还去看,那是你个人心术不正。因此,我偏向于观众们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任何电影,因为休闲放松只要不影响他人,不违法,就不要用道德去压榨他人,这才是恶。
豆瓣看见很多人,吐槽说看见同事、朋友去看跑男大电影,因此暴露了此人的肤浅。心里想,得多无知的人会把这样无知的话po出来吐槽一部电影啊,虽然粗看是能引起不喜欢这电影的人的共鸣,但是稍加细线,这种大妈式的无知,简直愚昧。你不喜欢的电影,他人去电影院看了就是肤浅?肤浅跟高雅的界限就在是否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吗?当然,这是小众心思,而且只是过过嘴瘾。
我这两天又在心里想到,如果联系到我自己行业的话,会不会有另外一个角度。
在我们电气行业,我最反感山寨了。但有些山寨厂家特别有理,因为有客户就喜欢用山寨的,山寨的便宜,XX品牌卖10万,山寨货只要6万,客户愿意用,看似奸商跟客户双赢,但是客户一旦使用出现问题,到最后,肯定会影响XX品牌,以及客户对这个产品的认知。有时候,明明是客户技术用了一个山寨的变频器,但是最后的问题却怪罪成是变频器的问题,客户老板指明以后只用伺服启动,这就殃及池鱼了。如果我是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只怕我也不能这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去包容所有的烂电影了。
因为目前的市场,即便是全部观众都无法坚持看完的烂片,差评率90%,也是不能退票的。那么,就有一部分观众是被忽悠进电影院的。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营销做的好,这是很棒的商业行为。但是,肯定真实有一种可能,本来没进过电影院的人,被朋友拉进电影院看了这样的烂片,那么下次他愿意去电影院的驱动力就减少了很多。
从我个人的生活经验看,大部分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只是没真正享受过在电影院看一部好电影带来的愉快体验而已。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是从“干嘛要去电影院啊,在电脑上看不是一样吗?”慢慢变得经常跟我们一起去看电影。那么烂片的话,会伤害这个市场。所以从业者鄙视、愤怒,也是有理由的。
商人的第一道德是赚钱。
所以出品方投资的时候,当然是以回报作为优先考虑的。如果是我投资,当然也是看回报率多少,而不是还想观众看了是什么心情。
从制片、导演这一系列岗位,像产线工人一样,能自助的创立起一个品牌来。如何创立维护这个品牌,就能保持自己长久的盈利。比如像冯小刚这一类导演,也是一部两部慢慢积累起自己的品牌号召力,从而保持长久的盈利能力。而像《十万个为什么》,我现在连他们视频都不想看了,完全是被欺骗的感觉。
一个商业行为,不能光用道德来评价。但是从观众的角度、从投资者的角度、从从业者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争议是正常。这个争议不是输赢之争,而是一种探讨,探讨一下是否可以持续,是否可以纠正,是否可以新尝试。而且各方都得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包括观众,都是有消费能力的人,该为自己的消费负责任。
我本身是相信市场的,既然票房如此高,说明大家爱看,且愿意花钱去看。这并不是靠炒作、靠娱乐节目看的人多就能赢得如此票房的,比方说星爷的大话西游重映,这么多年经常看见人说欠星爷的电影票。所以我以为会创票房纪录的,因为看过大话西游的人>看跑男的人。当我坐在空无一人的电影院,看了一部之前看过无数遍的电影时,能体会到,娱乐大电影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把电视观众拉进电影院的。
我讨厌有人把电影比作艺术,尤其是中国电影。个人观点,电影是娱乐,电影是休闲,看电影是放松。无论什么电影,对观众的启发也好,感动也罢,都是来的快也去的快,因为电影以画面跟声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而不像书,由文字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堆砌画面,对人情感的触碰往往很强烈,但是退却的非常快。经常看一个人说某一部电影对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是这个影响,保质期太短了。而如果能把看电影当成一种休闲方式的时候,问题本身就无争执了。有出品方提供各种各样的休闲方式,观众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价格不贵,时间不长,怎么选择都不行。你不喜欢,不喜欢你别选择呀。
期初,这样的观点在我脑袋里占上风。因为我常拿小时代的舆论来审视自己,是不是大家都批评的就是恶之物,我的结论是否定的,休闲方式就是休闲,是休闲的话就讲个人喜好,讲究放松程度,讲究看得舒服与不舒服跟开心与不开心,而不是挂上道德。不是看一部电影而批评它价值观不正,知道它价值观不正你还去看,那是你个人心术不正。因此,我偏向于观众们可以选择自己想看的任何电影,因为休闲放松只要不影响他人,不违法,就不要用道德去压榨他人,这才是恶。
豆瓣看见很多人,吐槽说看见同事、朋友去看跑男大电影,因此暴露了此人的肤浅。心里想,得多无知的人会把这样无知的话po出来吐槽一部电影啊,虽然粗看是能引起不喜欢这电影的人的共鸣,但是稍加细线,这种大妈式的无知,简直愚昧。你不喜欢的电影,他人去电影院看了就是肤浅?肤浅跟高雅的界限就在是否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吗?当然,这是小众心思,而且只是过过嘴瘾。
我这两天又在心里想到,如果联系到我自己行业的话,会不会有另外一个角度。
在我们电气行业,我最反感山寨了。但有些山寨厂家特别有理,因为有客户就喜欢用山寨的,山寨的便宜,XX品牌卖10万,山寨货只要6万,客户愿意用,看似奸商跟客户双赢,但是客户一旦使用出现问题,到最后,肯定会影响XX品牌,以及客户对这个产品的认知。有时候,明明是客户技术用了一个山寨的变频器,但是最后的问题却怪罪成是变频器的问题,客户老板指明以后只用伺服启动,这就殃及池鱼了。如果我是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只怕我也不能这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去包容所有的烂电影了。
因为目前的市场,即便是全部观众都无法坚持看完的烂片,差评率90%,也是不能退票的。那么,就有一部分观众是被忽悠进电影院的。从市场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营销做的好,这是很棒的商业行为。但是,肯定真实有一种可能,本来没进过电影院的人,被朋友拉进电影院看了这样的烂片,那么下次他愿意去电影院的驱动力就减少了很多。
从我个人的生活经验看,大部分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只是没真正享受过在电影院看一部好电影带来的愉快体验而已。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是从“干嘛要去电影院啊,在电脑上看不是一样吗?”慢慢变得经常跟我们一起去看电影。那么烂片的话,会伤害这个市场。所以从业者鄙视、愤怒,也是有理由的。
商人的第一道德是赚钱。
所以出品方投资的时候,当然是以回报作为优先考虑的。如果是我投资,当然也是看回报率多少,而不是还想观众看了是什么心情。
从制片、导演这一系列岗位,像产线工人一样,能自助的创立起一个品牌来。如何创立维护这个品牌,就能保持自己长久的盈利。比如像冯小刚这一类导演,也是一部两部慢慢积累起自己的品牌号召力,从而保持长久的盈利能力。而像《十万个为什么》,我现在连他们视频都不想看了,完全是被欺骗的感觉。
一个商业行为,不能光用道德来评价。但是从观众的角度、从投资者的角度、从从业者的角度,不同的角度看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争议是正常。这个争议不是输赢之争,而是一种探讨,探讨一下是否可以持续,是否可以纠正,是否可以新尝试。而且各方都得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包括观众,都是有消费能力的人,该为自己的消费负责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