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派别及其代表人物。 作者:项小凯
左派和右派,是划分政治派别的最常用标签,然而很不幸,它们在中国的语境下非常具有误导性,基本丧失了本来的含义。左右的划分,起源于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国民议会的座席分布。主张国民权利平等、要求变革旧体制的国民派,多坐于左边席,称为左派;主张保留贵族及僧侣特权、反对变革旧体制的宫廷派,多坐于右边席,称为右派;呼吁调停左右两方、主张引入君主立宪的王政派居于中间,称为中间派。从此,左成为进步的代名词,右变为保守的同义语。
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清左右并不困难。例如,在18世纪的英国,同情非国教新教、要求限制王权、加强议会权力的进步派辉格党,显然属于左派,而赞同国教、支持王权的保守派托利党,明显属于右派。在美国建国初期,主张平民权利、“常人政治”的民主共和党可视为左派,而要求强化中央政府、警惕“过民主”的联邦党可视为右派。
现代的政治制度框架,应当同时包含自由、民主、法治等关键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性平台,是在现代语境下言及左右分野的前提条件。在存在这种平台的前提下,根据进步与保守、平等与自由、多元与传统等价值取向,一般可以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人们的政治倾向进行区分。例如,在制度层面,左派通常要求政治权利平等,而右派则更强调保护个体自由;在经济层面,左派主张高福利,右派呼吁高自由;在文化层面,左派一般更认可文化多元化以及多种价值观并存,而右派一般更着重坚守某种“传统”价值观,如基督教文化。
然而,在列宁式政党执政的共产主义国家,左右标签系统呈现出混乱局面。一方面,列宁式政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实践常常高度分裂,书面一套而实践另一套,成为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这导致书面理论上的“左”,经常变成政治实践中的“右”。
例如,正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赞成全民普选权,这应该是左派主张;但列宁式政党却奉行精英主义的“先锋队”理论以及集权专制的“民主集中制”,无条件延长“无产阶级专政”,这显然是右派行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要创建平等社会,这应该是“左”;但在列宁式共产主义国家,伴随政权建立而崛起的“新阶级”,却比任何历史时期的特权阶级都更为强大,这实际上是“右”。
另一方面,列宁式政党以革命党自居。既然革命是“左”,反革命就是“右”,那么当权者及其相关利益者为“左”,而只要与当权者意见相背,就是“右”。在中国,1957年“反右”运动,使得“右派”一词成为打击异见分子的经典政治标签,用来标识当时执政党及其领袖的批评者与反对者。中国的所谓“右派”,一般具有一定自由主义倾向。列宁式政党激烈反对自由主义,因此凡自由主义者,在历史上皆为该党敌人,自然为“右”。
因此,在中国的这种语境下,过于纠结左右的语义基本没有意义。在笔者看来,中国当下的政治分野大致有两派,一派与现体制有密切利益相关性,基本拥护当前体制,反对进行根本变革,这一派可以称为“体制派”;而另一派与现体制没有密切利益联系,基本不赞成当前体制,支持进行根本变革,这一派可以称为“革新派”。如果按照国际惯用的政治谱系划分方法,“革新派”其实属于进步的左派,“体制派”实际上属于保守的右派。
以体制划线的理由,是因为体制利益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和绑定了人们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人们通常是忽视,而不是夸大了这种相关性的影响和作用。笔者曾多次观察到,一个人的体制利益相关性的变化,如何导致了其政治立场的戏剧性转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
就意识形态而言,当下体制派的核心主张,并不是表面上所声称的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是国家主义(statism),或者叫“政权主义”,即主张强大政府,强调国家民族利益,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实际上是政府)的服从,简言之,即“政权高于人权”。执政党及其成员、当下既得利益集团及其成员,都或多或少属于这一派。
具有讽刺性的是,明确声称主张国家主义的学者并不多,而且一般被视为体制派内的异类。国家主义代表人物何新,近年来影响似乎已经不如以前。
主流体制派,仍然在宣传上沿袭惯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尽管当下的政治经济实践,与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呈现出严重割裂。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主流体制派的立场,那就是“维稳”,即尽力维持当下的秩序不变。
相比于热衷于“维稳”的主流体制派,体制派内的某些“新型官僚”,比较关注体制的法制化与民主化话题,具有一定现代政治学学养,如提出“增量改革”和“民主是个好东西”的俞可平。这一派代表了体制内的技术官僚化趋势。
体制内的进步派,主张在维护体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改革。某些体制内进步派带有民主社会主义倾向,如学者王占阳、谢韬等,他们的政治思想,主要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另外一些体制内的学者受自由主义和宪政主义影响比较大,如已故的宪政学者蔡定剑,以及知名法学学者贺卫方,经济社会学者秦晖、经济学家茅于轼、张维迎等等。他们可以看作是“体制内自由派”,其见解在很大程度上与革新派重合。
体制内的保守派,肯定毛泽东时代的合法性,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的管制力度,尤其是对自由主义思潮的压制。这一派通常以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者自居,也就是常说的“左派”(其实劫持了左派的名称)。这一派包括以重复毛泽东时代话语为主的“老左派”,以及用新观点新理论来为毛泽东时代辩护的“新左派”。二者话语有新旧之分,立场无实质不同。“老左派”主要用于称呼曾经反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权力派,目前基本已淡出前台。“新左派”的代表学者有汪晖、王绍光等。某些经济学者,使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毛泽东时代以及现体制辩护,一般也被归到“新左派”一类,如温铁军、崔之元、胡鞍钢等。
民族主义在当下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民族主义者认为本国本民族利益超然于其它各国各民族利益之上。二战后主要由于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民族主义被认为含有民族歧视情绪,一般被主流自由主义所反对。民族主义很容易与体制派结合,尤其是它们在批评代表自由主义的美国方面,经常能找到共同话题。激进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再加之毛泽东理论的某些元素(尤其是对文革的辩护),构成特殊的混合,成为当下某些体制派的典型思想状态,这一派通常被称为“毛左”。这一派其实是体制派中的远右翼或极右翼,在性质上类似曾经的法西斯主义。其代表人物有张宏良、孔庆东等。
革新派,大致与当下的自由民主派重合。革新派的思想内核是自由主义,主张保护私权,限制公权,简言之,革新派主张“人权高于政权”。按照经济与政治的侧重点不同,革新派中的保守派在部分默认或回避讨论体制合法性的同时,主张经济自由化与市场化改革。这一派简称“市场自由派”,主要包括一些知名经济学家与金融界专家,如陈志武、叶檀等。
革新派中的进步派,更侧重关注现体制的合法性,主张在政治上推进民主宪政建设,所以这一派也称作政治民主派。政治民主派里面再细分,其中较温和的一方,部分承认现体制的合法性,同时警惕激进变革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赞成制度的渐进改良,可以称为“改良派”。最近知名作家韩寒的三篇政治短文“韩三篇”,大致概括了改良派的立场。
革新派偏激进的一方,通常基本否认现体制的合法性,明确主张民主宪政为体制的合法性基础,不排斥激进制度变革的可能性,这一派可以称为“民宪派”。由于民宪派通常
项小凯:中国当下各种派
会受到体制的严厉打压,故这一派的学者多不为人所知,代表人物有莫之许、陈永苗、北风等。
另外,虽然最近某些自称为儒家的学者,引起一些关注,但笔者认为,儒家学说并无成熟的现代政治理论,更没有现代政治的实践经验,因此严格说来,当代儒家够不上形成政治派别的资格。
如果放低标准,仅仅以政治主张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来分析,当下部分儒家属于革新派中的保守派,如主张“儒家宪政”的学者秋风,试图融合儒学思想、自由主义与宪政主义;另有部分儒家属于体制内的保守派,如使用“通三统”理论来解释当代历史,为毛泽东时代辩护的学者甘阳(甘阳同时也被归类于“新左派”);另外,学者蒋庆,大谈儒家的“王道政治”,主张恢复古典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但在现体制的合法性问题上却从不表态,暧昧不清,故目前尚无法判断其体制相关性的倾向。
如果使用二轴坐标法,以“体制相关性”与“进步保守性”为正交系,大致可以标出以上各派的政治坐标。大体而言,相距越近的派别,之间的亲和力就越大;距离越远的派别,相互敌视的程度就越高。
以上就是笔者对中国当下各政治派别的一个泛泛考察,希望能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 |
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清左右并不困难。例如,在18世纪的英国,同情非国教新教、要求限制王权、加强议会权力的进步派辉格党,显然属于左派,而赞同国教、支持王权的保守派托利党,明显属于右派。在美国建国初期,主张平民权利、“常人政治”的民主共和党可视为左派,而要求强化中央政府、警惕“过民主”的联邦党可视为右派。
现代的政治制度框架,应当同时包含自由、民主、法治等关键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性平台,是在现代语境下言及左右分野的前提条件。在存在这种平台的前提下,根据进步与保守、平等与自由、多元与传统等价值取向,一般可以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人们的政治倾向进行区分。例如,在制度层面,左派通常要求政治权利平等,而右派则更强调保护个体自由;在经济层面,左派主张高福利,右派呼吁高自由;在文化层面,左派一般更认可文化多元化以及多种价值观并存,而右派一般更着重坚守某种“传统”价值观,如基督教文化。
然而,在列宁式政党执政的共产主义国家,左右标签系统呈现出混乱局面。一方面,列宁式政党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实践常常高度分裂,书面一套而实践另一套,成为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这导致书面理论上的“左”,经常变成政治实践中的“右”。
例如,正统的马克思共产主义,赞成全民普选权,这应该是左派主张;但列宁式政党却奉行精英主义的“先锋队”理论以及集权专制的“民主集中制”,无条件延长“无产阶级专政”,这显然是右派行径。同时,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要创建平等社会,这应该是“左”;但在列宁式共产主义国家,伴随政权建立而崛起的“新阶级”,却比任何历史时期的特权阶级都更为强大,这实际上是“右”。
另一方面,列宁式政党以革命党自居。既然革命是“左”,反革命就是“右”,那么当权者及其相关利益者为“左”,而只要与当权者意见相背,就是“右”。在中国,1957年“反右”运动,使得“右派”一词成为打击异见分子的经典政治标签,用来标识当时执政党及其领袖的批评者与反对者。中国的所谓“右派”,一般具有一定自由主义倾向。列宁式政党激烈反对自由主义,因此凡自由主义者,在历史上皆为该党敌人,自然为“右”。
因此,在中国的这种语境下,过于纠结左右的语义基本没有意义。在笔者看来,中国当下的政治分野大致有两派,一派与现体制有密切利益相关性,基本拥护当前体制,反对进行根本变革,这一派可以称为“体制派”;而另一派与现体制没有密切利益联系,基本不赞成当前体制,支持进行根本变革,这一派可以称为“革新派”。如果按照国际惯用的政治谱系划分方法,“革新派”其实属于进步的左派,“体制派”实际上属于保守的右派。
以体制划线的理由,是因为体制利益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和绑定了人们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人们通常是忽视,而不是夸大了这种相关性的影响和作用。笔者曾多次观察到,一个人的体制利益相关性的变化,如何导致了其政治立场的戏剧性转变。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
就意识形态而言,当下体制派的核心主张,并不是表面上所声称的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而是国家主义(statism),或者叫“政权主义”,即主张强大政府,强调国家民族利益,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对集体(实际上是政府)的服从,简言之,即“政权高于人权”。执政党及其成员、当下既得利益集团及其成员,都或多或少属于这一派。
具有讽刺性的是,明确声称主张国家主义的学者并不多,而且一般被视为体制派内的异类。国家主义代表人物何新,近年来影响似乎已经不如以前。
主流体制派,仍然在宣传上沿袭惯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尽管当下的政治经济实践,与这种意识形态已经呈现出严重割裂。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主流体制派的立场,那就是“维稳”,即尽力维持当下的秩序不变。
相比于热衷于“维稳”的主流体制派,体制派内的某些“新型官僚”,比较关注体制的法制化与民主化话题,具有一定现代政治学学养,如提出“增量改革”和“民主是个好东西”的俞可平。这一派代表了体制内的技术官僚化趋势。
体制内的进步派,主张在维护体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体制改革。某些体制内进步派带有民主社会主义倾向,如学者王占阳、谢韬等,他们的政治思想,主要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另外一些体制内的学者受自由主义和宪政主义影响比较大,如已故的宪政学者蔡定剑,以及知名法学学者贺卫方,经济社会学者秦晖、经济学家茅于轼、张维迎等等。他们可以看作是“体制内自由派”,其见解在很大程度上与革新派重合。
体制内的保守派,肯定毛泽东时代的合法性,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的管制力度,尤其是对自由主义思潮的压制。这一派通常以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者自居,也就是常说的“左派”(其实劫持了左派的名称)。这一派包括以重复毛泽东时代话语为主的“老左派”,以及用新观点新理论来为毛泽东时代辩护的“新左派”。二者话语有新旧之分,立场无实质不同。“老左派”主要用于称呼曾经反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权力派,目前基本已淡出前台。“新左派”的代表学者有汪晖、王绍光等。某些经济学者,使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为毛泽东时代以及现体制辩护,一般也被归到“新左派”一类,如温铁军、崔之元、胡鞍钢等。
民族主义在当下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民族主义者认为本国本民族利益超然于其它各国各民族利益之上。二战后主要由于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民族主义被认为含有民族歧视情绪,一般被主流自由主义所反对。民族主义很容易与体制派结合,尤其是它们在批评代表自由主义的美国方面,经常能找到共同话题。激进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再加之毛泽东理论的某些元素(尤其是对文革的辩护),构成特殊的混合,成为当下某些体制派的典型思想状态,这一派通常被称为“毛左”。这一派其实是体制派中的远右翼或极右翼,在性质上类似曾经的法西斯主义。其代表人物有张宏良、孔庆东等。
革新派,大致与当下的自由民主派重合。革新派的思想内核是自由主义,主张保护私权,限制公权,简言之,革新派主张“人权高于政权”。按照经济与政治的侧重点不同,革新派中的保守派在部分默认或回避讨论体制合法性的同时,主张经济自由化与市场化改革。这一派简称“市场自由派”,主要包括一些知名经济学家与金融界专家,如陈志武、叶檀等。
革新派中的进步派,更侧重关注现体制的合法性,主张在政治上推进民主宪政建设,所以这一派也称作政治民主派。政治民主派里面再细分,其中较温和的一方,部分承认现体制的合法性,同时警惕激进变革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赞成制度的渐进改良,可以称为“改良派”。最近知名作家韩寒的三篇政治短文“韩三篇”,大致概括了改良派的立场。
革新派偏激进的一方,通常基本否认现体制的合法性,明确主张民主宪政为体制的合法性基础,不排斥激进制度变革的可能性,这一派可以称为“民宪派”。由于民宪派通常
项小凯:中国当下各种派
会受到体制的严厉打压,故这一派的学者多不为人所知,代表人物有莫之许、陈永苗、北风等。
另外,虽然最近某些自称为儒家的学者,引起一些关注,但笔者认为,儒家学说并无成熟的现代政治理论,更没有现代政治的实践经验,因此严格说来,当代儒家够不上形成政治派别的资格。
如果放低标准,仅仅以政治主张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来分析,当下部分儒家属于革新派中的保守派,如主张“儒家宪政”的学者秋风,试图融合儒学思想、自由主义与宪政主义;另有部分儒家属于体制内的保守派,如使用“通三统”理论来解释当代历史,为毛泽东时代辩护的学者甘阳(甘阳同时也被归类于“新左派”);另外,学者蒋庆,大谈儒家的“王道政治”,主张恢复古典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但在现体制的合法性问题上却从不表态,暧昧不清,故目前尚无法判断其体制相关性的倾向。
如果使用二轴坐标法,以“体制相关性”与“进步保守性”为正交系,大致可以标出以上各派的政治坐标。大体而言,相距越近的派别,之间的亲和力就越大;距离越远的派别,相互敌视的程度就越高。
以上就是笔者对中国当下各政治派别的一个泛泛考察,希望能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
豆友XN0UAben54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22 02:10:48
-
娜娜金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1-24 03:55:18
-
几许春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1-20 01:56:49
-
void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6 22:29:49
-
Soyo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2-06 01:47:36
-
莫执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6 16:20:54
-
xxxxsar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2 15:59:43
-
早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18 21:08:51
-
田洛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4-07 12:55:52
-
小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08 18:08:50
-
Le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30 01:03:43
-
CoC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7 21:43:44
-
桑之沃若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5 19:32:46
-
yyyyaoyan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1-14 00:37:57
-
Way-Kwok Chu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8-16 21:00:27
-
tasamenm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6 22: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