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答“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喜欢做幼稚或极端行为引别人注意”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636077/answer/37498106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喜欢做幼稚或极端行为引别人注意?
我从小就这样了,
通常遇到挫折或心情低落,愈容易出现这种行为,
用力拍胸脯,扮低智能人士,当众脱衣服
为什么?
---------------------------------------------
答:
记得小时候,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她平时是一个很孤僻的人,不爱和周围人说话,包括同桌的我也是。听说她父母刚刚搬到本市,她是以借读的身份入学的。她学习上十分刻苦,就是有一点不太合群。这个不合群而又孤僻的女孩,有一次却留给我们很大的印象。
有一次好像是同桌男生和她争执,无意间轻轻拉扯了她的衣服,她就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不停地和周围同学说男生欺负她。书本文具摔得到处都是,她一度还坐在地上不肯起来。老师和同学劝了很长时间,她在渐渐平静下来。后来老师害怕出意外还联系了家长,可是他们并没有来。她的父母很忙,平时也很少来接她,一学期以后,因为她父母离开本市,她也离开了我们班。
那时正好是期末考试紧张复习的时候,这个事件被同学们当成了花边新闻一直讨论。大家都对她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大学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她充满戏剧化的发泄行为,其实和她当时焦虑无助有关。父母没时间关心照顾她,自己学习方面压力太大,一件小事变成她发泄内心焦虑的出口。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这些表演性的冲动行为,源于内心无意识的羞耻和恐惧,是对别人关注的强烈依赖愿望。他们的内心有很多强烈而冲突的情绪,包括害怕、耻辱和罪感。因为社会和自身的压抑无法充分表达出来。而偶尔发作的表演行为,其实是内心无意识冲突的一种体现。他们寻求注意是渴望获得接纳的无意识的需求,他们极端的情感,是对即将面临的事情极度焦虑,特别是向自认强大的人表达自己。通过幼稚化和自我贬低,他们不指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倾向于放大自己的情绪来缓解焦虑,同时暗示自己的态度并非严肃认真的。
这种心理模式如何形成的?可以讲一个内在小孩的故事。一个敏感和饥渴的女孩,儿时需要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可是母亲的行为没能满足她需求的安全和奖赏。于是,她对母亲非常地失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会贬低自己的母亲,与之分离;她会认同自己的父亲,过分依赖。她渴望强大和力量,厌恶弱小和卑微。可是面对力量和权力,她充满了矛盾纠结。她向往权力和力量,可有害怕它的危险。她内心充满了需求,却又压抑着需求。对需求的纠结和冲突,让她的情绪不稳、行为冲动。
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可对竞争又感到焦虑和虚弱无力。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充满孩子气,弱小、害怕又充满矛盾。他们在做各种极端行动时,内心无意识通常是害怕的,可是行为上表现出相反的行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比他人卑微,却又喜欢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害怕攻击和侵犯,却喜欢表现出勇敢英雄的姿态;他们害怕权威,却又向它挑衅。这种行为既是一种掩盖,也是一种呼唤,呼唤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却压抑了自己对自己的感知。过于压抑的他们容易接受暗示和催眠。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是协助他们去关注自己的无意识需求,避免压抑导致焦虑、幻想和躯体化症状,学会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自身真正价值。这样自己可以发展出更加成熟的自我人格,也避免和减少过分焦虑造成的极端行为。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有价值,欢迎点一个赞:)
心理学上,如何解释喜欢做幼稚或极端行为引别人注意?
我从小就这样了,
通常遇到挫折或心情低落,愈容易出现这种行为,
用力拍胸脯,扮低智能人士,当众脱衣服
为什么?
---------------------------------------------
答:
记得小时候,我们班里有一个女生。她平时是一个很孤僻的人,不爱和周围人说话,包括同桌的我也是。听说她父母刚刚搬到本市,她是以借读的身份入学的。她学习上十分刻苦,就是有一点不太合群。这个不合群而又孤僻的女孩,有一次却留给我们很大的印象。
有一次好像是同桌男生和她争执,无意间轻轻拉扯了她的衣服,她就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不停地和周围同学说男生欺负她。书本文具摔得到处都是,她一度还坐在地上不肯起来。老师和同学劝了很长时间,她在渐渐平静下来。后来老师害怕出意外还联系了家长,可是他们并没有来。她的父母很忙,平时也很少来接她,一学期以后,因为她父母离开本市,她也离开了我们班。
那时正好是期末考试紧张复习的时候,这个事件被同学们当成了花边新闻一直讨论。大家都对她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在大学学了心理学才知道,她充满戏剧化的发泄行为,其实和她当时焦虑无助有关。父母没时间关心照顾她,自己学习方面压力太大,一件小事变成她发泄内心焦虑的出口。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这些表演性的冲动行为,源于内心无意识的羞耻和恐惧,是对别人关注的强烈依赖愿望。他们的内心有很多强烈而冲突的情绪,包括害怕、耻辱和罪感。因为社会和自身的压抑无法充分表达出来。而偶尔发作的表演行为,其实是内心无意识冲突的一种体现。他们寻求注意是渴望获得接纳的无意识的需求,他们极端的情感,是对即将面临的事情极度焦虑,特别是向自认强大的人表达自己。通过幼稚化和自我贬低,他们不指望别人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倾向于放大自己的情绪来缓解焦虑,同时暗示自己的态度并非严肃认真的。
这种心理模式如何形成的?可以讲一个内在小孩的故事。一个敏感和饥渴的女孩,儿时需要母亲细致入微的照顾。可是母亲的行为没能满足她需求的安全和奖赏。于是,她对母亲非常地失望,在成长的过程中,她会贬低自己的母亲,与之分离;她会认同自己的父亲,过分依赖。她渴望强大和力量,厌恶弱小和卑微。可是面对力量和权力,她充满了矛盾纠结。她向往权力和力量,可有害怕它的危险。她内心充满了需求,却又压抑着需求。对需求的纠结和冲突,让她的情绪不稳、行为冲动。
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可对竞争又感到焦虑和虚弱无力。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充满孩子气,弱小、害怕又充满矛盾。他们在做各种极端行动时,内心无意识通常是害怕的,可是行为上表现出相反的行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比他人卑微,却又喜欢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害怕攻击和侵犯,却喜欢表现出勇敢英雄的姿态;他们害怕权威,却又向它挑衅。这种行为既是一种掩盖,也是一种呼唤,呼唤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却压抑了自己对自己的感知。过于压抑的他们容易接受暗示和催眠。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是协助他们去关注自己的无意识需求,避免压抑导致焦虑、幻想和躯体化症状,学会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自身真正价值。这样自己可以发展出更加成熟的自我人格,也避免和减少过分焦虑造成的极端行为。
如果觉得我的回答有价值,欢迎点一个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