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写的一些日记汇总
本来是发在别的网站上的,现在转帖到这里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钱 伟人 杂志
从小觉得钱没有什么,不过知道多数人很喜欢钱。现在开始发现,虽然我物欲很淡相当环保抵制某些消费,还是很需要钱。
从小很崇敬伟人,觉得他们真是了不起,自己也曾经想做个什么人物。
回国发现国内时尚杂志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发现,很多时尚杂志的文章来得其实如此廉价。
今天突然想到,这三个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其实很有相似处。就是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社会而存在或被树立的。钱本身没什么宝贵,但是让我们无数目的可以无需太多单独的谈判交涉比较容易地办到,所谓降低交易成本。伟人看上去伟大,其实他们成功前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如何伟大,而且他们各自的时代比他们活得辛苦努力的人恐怕大有人在;伟人应该都是事后被选择的、由于这个社会需要某些符号性的人物令其凝结起来,并倡导某些价值观而被树立的吧;时尚杂志,虽然有时候无聊甚至读者都知道其无聊,但毕竟是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和背景学习而可以被大众理解的东西,就像韩剧和美剧的流行一样,一个社会的人需要一定量的共同知识从而让人们能够有共同的话题甚至某些共同的选择趋向;因此时尚杂志也是存在得很合适的。
所以现在觉得,钱还是有一点好,够我做我要做的事情就行;求功名是最不靠谱的一件事;时尚杂志人家读读也好,不过我还是宁愿花时间做点别的。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跑完马拉松,很是跟在清华学生的大旗后跑了一阵。当年上学的时候曾经那么不喜欢清华,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也依然存恨在心,然而今天开心地和那么多弟弟妹妹一起高呼“清华加油”,有些事情该忘记了,有些事情该承认了。想想当年大学里过的空洞无味的日子,自己的责任还是蛮大的。清华人还是可敬的。
晚上瘫在电脑前,发现yahoo邮箱里有某俱乐部发来的一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讯PNAS上发表的讲话稿,搜了搜提到的文章,发现个有趣的关于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讲到创新速率和城市规模间的指数关系。想起去年实验室里我们发了那篇PNAS文章之后老板从自豪转向怀疑的有趣过程,感觉好亲切。转而搜了搜近期PNAS的文章,突然觉得每篇文章都那么有意思,突然好怀念原来傻乎乎做研究生的状态,每天脑子里想着那么玄的东西好像世界在我胸中。那到底是符合我本性的生活状态,还是不过是个虚拟空间呢?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小学时候觉得能跑长跑的孩子很牛。我一跑步就很难受,常常不及格。
初中时候觉得数学学得好的孩子很牛。我对数学的兴趣因为小学拼命考迎春杯丧失殆尽,可是依然敬仰数学。
高中时候觉得电脑高手很牛。家里96年就买了电脑,可是我从来兴趣不大;和数学一样,敬而远之。
大学时候觉得能出国读博的人很牛。就是觉得,为什么美国人写的书比中国人写的好那么多。
我练了很多年长跑,现在很能跑不过不怎么会打球;为了升学和科研到底是克服了数学恐惧症虽然依然比较水;电脑依然接近菜鸟不过热情在升高;出国之后发现很多国人读博是因为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然后我发现其实牛人没有唯一解。我还不是自己眼中的牛人。
现在我眼中的牛人,很多无非是执着地做着小时候感兴趣的事情罢了。
%%%%%%%%%%%%%%%%%%%%%%
对了,昨天听到一句话(据说某公司女厕所里的),很受用: “如果你的面前有阴影,那是因为你身后有阳光。”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还有一周就要去重返北京马拉松了。期待。脚上长了个大泡,挑破了事。
今天给一个朋友回信,讲到我对历史的兴趣,觉得好像还沾边:
“我对文明史最感兴趣,原来受汤因比的影响很大。另外喜欢看人类学社会学视角的历史著作。原来看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近代的种种回忆录也是兴味盎然。过去几年住在美国,对美国历史也开始关心起来,觉得应该有很多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不过可惜没有太多时间阅读。夏天去了趟欧洲,印象深刻的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意大利一个个小城邦真是有趣的试验田。
总之,我是兴趣一直不减,不过书读的越来越少,回国之后就读了点经济史。如果有人能一同谈谈,应该很爽。”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妈妈夜复一夜地查着售房信息,爸爸日复一日地看新闻联播关心着自己控制不了的国家大事,爷爷年复一年地给自己的小楼加高好盖过邻居家,我么...大家都想在无聊的生活里用自己的行为织造出一点意义来吧。以前我会自以为是地说他们无聊,现在觉得,还是这样比较好,大概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了。
今天突然想到不过两个月前每天谈论的话题还是贝叶斯统计模型、MCMC参数估计和怎么用C做实验的图像编程,身边的人炫耀的还是学了某个深奥的数学课或者拿了哪个NIH的grant;今天身边所有人谈论的都是以钱为目标打拼,怎么炒股,某某人买了几处房子(我知道这就是这里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不知哪里是梦境。
今天在公交车上想为什么美国的年轻人可以做把那么多酷的想法变成自己的事业,而中国的年轻人,虽然很多原本有着梦想,却只能最终现实地加入追随着主流利益集团的大军以求温饱富足,问题大概真的是个平台的问题,是资源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钱都在那些保守的老官僚和老商人手里呢?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长这么大才明白:
人是分小圈子的。
如果想生活得如意,就要进入适合自己的小圈子。
如果境况不如意,要么就换个小圈子,要么就在小圈子里看看,找更小的圈子。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钱 伟人 杂志
从小觉得钱没有什么,不过知道多数人很喜欢钱。现在开始发现,虽然我物欲很淡相当环保抵制某些消费,还是很需要钱。
从小很崇敬伟人,觉得他们真是了不起,自己也曾经想做个什么人物。
回国发现国内时尚杂志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发现,很多时尚杂志的文章来得其实如此廉价。
今天突然想到,这三个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其实很有相似处。就是他们都是为了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社会而存在或被树立的。钱本身没什么宝贵,但是让我们无数目的可以无需太多单独的谈判交涉比较容易地办到,所谓降低交易成本。伟人看上去伟大,其实他们成功前恐怕谁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如何伟大,而且他们各自的时代比他们活得辛苦努力的人恐怕大有人在;伟人应该都是事后被选择的、由于这个社会需要某些符号性的人物令其凝结起来,并倡导某些价值观而被树立的吧;时尚杂志,虽然有时候无聊甚至读者都知道其无聊,但毕竟是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和背景学习而可以被大众理解的东西,就像韩剧和美剧的流行一样,一个社会的人需要一定量的共同知识从而让人们能够有共同的话题甚至某些共同的选择趋向;因此时尚杂志也是存在得很合适的。
所以现在觉得,钱还是有一点好,够我做我要做的事情就行;求功名是最不靠谱的一件事;时尚杂志人家读读也好,不过我还是宁愿花时间做点别的。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跑完马拉松,很是跟在清华学生的大旗后跑了一阵。当年上学的时候曾经那么不喜欢清华,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也依然存恨在心,然而今天开心地和那么多弟弟妹妹一起高呼“清华加油”,有些事情该忘记了,有些事情该承认了。想想当年大学里过的空洞无味的日子,自己的责任还是蛮大的。清华人还是可敬的。
晚上瘫在电脑前,发现yahoo邮箱里有某俱乐部发来的一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通讯PNAS上发表的讲话稿,搜了搜提到的文章,发现个有趣的关于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讲到创新速率和城市规模间的指数关系。想起去年实验室里我们发了那篇PNAS文章之后老板从自豪转向怀疑的有趣过程,感觉好亲切。转而搜了搜近期PNAS的文章,突然觉得每篇文章都那么有意思,突然好怀念原来傻乎乎做研究生的状态,每天脑子里想着那么玄的东西好像世界在我胸中。那到底是符合我本性的生活状态,还是不过是个虚拟空间呢?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小学时候觉得能跑长跑的孩子很牛。我一跑步就很难受,常常不及格。
初中时候觉得数学学得好的孩子很牛。我对数学的兴趣因为小学拼命考迎春杯丧失殆尽,可是依然敬仰数学。
高中时候觉得电脑高手很牛。家里96年就买了电脑,可是我从来兴趣不大;和数学一样,敬而远之。
大学时候觉得能出国读博的人很牛。就是觉得,为什么美国人写的书比中国人写的好那么多。
我练了很多年长跑,现在很能跑不过不怎么会打球;为了升学和科研到底是克服了数学恐惧症虽然依然比较水;电脑依然接近菜鸟不过热情在升高;出国之后发现很多国人读博是因为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然后我发现其实牛人没有唯一解。我还不是自己眼中的牛人。
现在我眼中的牛人,很多无非是执着地做着小时候感兴趣的事情罢了。
%%%%%%%%%%%%%%%%%%%%%%
对了,昨天听到一句话(据说某公司女厕所里的),很受用: “如果你的面前有阴影,那是因为你身后有阳光。”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还有一周就要去重返北京马拉松了。期待。脚上长了个大泡,挑破了事。
今天给一个朋友回信,讲到我对历史的兴趣,觉得好像还沾边:
“我对文明史最感兴趣,原来受汤因比的影响很大。另外喜欢看人类学社会学视角的历史著作。原来看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和近代的种种回忆录也是兴味盎然。过去几年住在美国,对美国历史也开始关心起来,觉得应该有很多中国可以借鉴的地方,不过可惜没有太多时间阅读。夏天去了趟欧洲,印象深刻的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历史,意大利一个个小城邦真是有趣的试验田。
总之,我是兴趣一直不减,不过书读的越来越少,回国之后就读了点经济史。如果有人能一同谈谈,应该很爽。”
2009年9月11日 星期五
妈妈夜复一夜地查着售房信息,爸爸日复一日地看新闻联播关心着自己控制不了的国家大事,爷爷年复一年地给自己的小楼加高好盖过邻居家,我么...大家都想在无聊的生活里用自己的行为织造出一点意义来吧。以前我会自以为是地说他们无聊,现在觉得,还是这样比较好,大概这就是生活的真谛了。
今天突然想到不过两个月前每天谈论的话题还是贝叶斯统计模型、MCMC参数估计和怎么用C做实验的图像编程,身边的人炫耀的还是学了某个深奥的数学课或者拿了哪个NIH的grant;今天身边所有人谈论的都是以钱为目标打拼,怎么炒股,某某人买了几处房子(我知道这就是这里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不知哪里是梦境。
今天在公交车上想为什么美国的年轻人可以做把那么多酷的想法变成自己的事业,而中国的年轻人,虽然很多原本有着梦想,却只能最终现实地加入追随着主流利益集团的大军以求温饱富足,问题大概真的是个平台的问题,是资源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钱都在那些保守的老官僚和老商人手里呢?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长这么大才明白:
人是分小圈子的。
如果想生活得如意,就要进入适合自己的小圈子。
如果境况不如意,要么就换个小圈子,要么就在小圈子里看看,找更小的圈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