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入会等等: 一篇提前完成的离世新闻稿件
如果要用思想的停止来判断一个思想者的死亡,那么他一个多月前就离开我们了;如果要用呼吸的终止来证明他的死亡,他离开的具体时间是2014年10月31日凌晨5时。他的告别式定在了11月6日的上午10点,筹备的时间还比较从容。许多人去送别了他最后一程,市领导、媒体、校领导、系领导、家人、朋友、同事、学生、听过他课的人、读过他书的人、仰慕他名的人……这里面,我听到了一件特别的事。
插曲的当事人有几个,一个是国内某大报的记者,另外的是他的采访对象。可以说,这是一群文化的精英——记者的归属是中央大报,受访的对象是著作等身、身居高位,他们占据了文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文化的脊梁。可就是这样的人凝聚在了一起,诞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关于名师过世的一篇重要新闻稿,在名师昏迷后的几周,离世前的半个月炮制完成了!记者问的深入,受访者回答的煽情。当名师猝然离世,许多人还猝不及防的时候,这篇细节丰满的文章已经发出并被广泛转载了。
最初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气愤。真是无比的气愤!好像一篇纪念一个人离世的新闻稿就安静的躺在某部电脑里,只等待着或者说催促着当事人的离去。我义愤填膺的拨通了好朋友的电话,因为急需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当我以机枪扫射的速度陈述完这一串事件后,我们俩都沉默了。因为都做过媒体人,知道这个事除了气愤以外,真是有太多的理由了:1.名人去世的新闻稿一定要第一时间播报,这说明只有几个小时最多半天的时间来采访、资料整理以及最后的写作。2.对名人离世的采访对象一般也都是名人,很难在几个小时内都一一采访到,并且能够给足记者时间采访并带出细节。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理由。
然而想到这些理由后,我剩下的还是气愤。也许这群占据着重要岗位的人,都schedule满满,也许这个社会已经让很多人忙碌到都来不及等待了。我想起了那些刚上电梯明明还有空位就按关闭的人,我想起了那些绿灯刚亮斑马线上还有行人就不停鸣笛催促的人。是的,社会节奏太快了,人们太忙碌了,等待对于一个上班要按时刷卡的人或者急于见客户的人就是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篇离世的稿件,可以等等吗?难道一个人的死亡都不能阻止你们再等等吗?
作者是谁?
等等:乱入会神秘作者NO.1。
关注我们:
插曲的当事人有几个,一个是国内某大报的记者,另外的是他的采访对象。可以说,这是一群文化的精英——记者的归属是中央大报,受访的对象是著作等身、身居高位,他们占据了文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可以说是中国当下文化的脊梁。可就是这样的人凝聚在了一起,诞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关于名师过世的一篇重要新闻稿,在名师昏迷后的几周,离世前的半个月炮制完成了!记者问的深入,受访者回答的煽情。当名师猝然离世,许多人还猝不及防的时候,这篇细节丰满的文章已经发出并被广泛转载了。
最初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气愤。真是无比的气愤!好像一篇纪念一个人离世的新闻稿就安静的躺在某部电脑里,只等待着或者说催促着当事人的离去。我义愤填膺的拨通了好朋友的电话,因为急需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当我以机枪扫射的速度陈述完这一串事件后,我们俩都沉默了。因为都做过媒体人,知道这个事除了气愤以外,真是有太多的理由了:1.名人去世的新闻稿一定要第一时间播报,这说明只有几个小时最多半天的时间来采访、资料整理以及最后的写作。2.对名人离世的采访对象一般也都是名人,很难在几个小时内都一一采访到,并且能够给足记者时间采访并带出细节。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理由。
然而想到这些理由后,我剩下的还是气愤。也许这群占据着重要岗位的人,都schedule满满,也许这个社会已经让很多人忙碌到都来不及等待了。我想起了那些刚上电梯明明还有空位就按关闭的人,我想起了那些绿灯刚亮斑马线上还有行人就不停鸣笛催促的人。是的,社会节奏太快了,人们太忙碌了,等待对于一个上班要按时刷卡的人或者急于见客户的人就是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篇离世的稿件,可以等等吗?难道一个人的死亡都不能阻止你们再等等吗?
作者是谁?
等等:乱入会神秘作者NO.1。
关注我们: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