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亿:和尚斩猫
![]() |
池州南泉寺里有两拨和尚争一只猫,他们的师父看见了,便拎起那只猫,对众人说,道得既不斩。大家一时间无言以对。于是这个叫普愿的禅师挥刀斩了那只猫。
《碧岩录》里的故事。读的我心有触动。当然这个故事还有下文,普愿禅师后来拿着这个事去问他的徒弟赵州从谂和尚。赵州听完一语不发,脱下自己的草鞋顶在头上,然后径直走去。普愿禅师看着他的背影,这才一笑,道,当时你要是在那里,那猫也不至于一死。
禅的故事,就是这么任性,很多时候就像哑谜。至于怎么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聊的人看到无聊,有机心自然看到发散。
胡兰成解这个公案是说,面对纠纷,禅师所做的行为是当机立断,即使有失偏颇,也果断而为。如同古代的王子,面对一堆乱麻,快刀斩之。宋代雪窦禅师诗说:“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莫奈何。幸得南泉举得令,一刀两断任偏颇。”
然后不论是非这样妥当吗?
以前热衷于评议时政,评论多了,也多少有些自以为是。但后来看,许多明明可以不要这样做的事情,当局非要如此做。于是不免要骂他们颟顸愚蠢。最近读史景迁的《皇帝与秀才》一书,讲的是雍正时候,一个叫曾静的读书人想说服大将军岳钟琪谋反的事情。这事情很快败露,曾静一干人等被捕,但雍正却不打算将他们一杀了之。反而做了许多说服工作。拿许多他处理过的奏章给曾静看,看治理一国事务是如何的两难而不能周到。比如为了鼓励深耕土地促进生产,而禁止杀牛。却让回民觉得大有不便,甚至觉得就是针对他们的歧视政策。所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是有着一定道理的。比如说私心想,计划生育这事情即便天怒人怨,但为了保住庞大的计生从业者的饭碗,还是要坚持计生工作一样。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君不见当年明王朝不就裁撤一些公务员的岗位,一个失业的邮政人员,就夺了朱家天下。以计生人员素来杀心之重,自然要是再三计量。。
很多事情,都是机缘。相互关系,彼此影响。所以抓住其中的一个枝节,连带着其他的所有枝节跟着一起联动。但毕竟影响由远及近,所以日后洪水滔天,不及当下阴沟的脏水湿脚。所以我们愿意批评好遥远的政府,但不会说眼跟前的事情。更远的影响我们并不介意。但眼下的触肤之痛难以忽略。所以普愿执断,不论是非,但就拿这只猫说事,既然一切皆由猫起,那手起刀落,杀猫再说。难得却先问一句,你们想明白没有。
诸和尚闲则脑残,自然想不明白,要紧的是,或许都不明白师父叫他们想明白什么。更没有想到师父手辣。斩的如此利落。但这个故事要往下讲,本来无一事,却未必后来无的纯粹,每个人执念依旧,利益当头。往小处说,猫咪没有了,猫肉还在。明月照寺院,松涛声入耳。越强调清修的地方,越凸显内心的繁杂。于是无声无息,暗流汹涌。
所以普愿禅师,也是心有不定当。便去问不在场的徒弟。换个环境,换个处境。自然有人会想明白,所谓之道得,可得何道?得道又如何,仅是延寿那只猫吗?自然不是。是风波既起,便想着如何才能风平浪静。
赵州只是不语,脱下草鞋,顶在头上,按说这是给明白人看到举止,何必如此夸张。但徒弟知道师父的杀心重,说不得。非荒诞举止不点醒。再说深些,赵州听说此事,心上也是认定,什么道得?便是普愿师父,也何尝想到明白。
此举止何意。
普愿点醒,与其说那些和尚本末倒置,还不如师傅倒行逆施而已。
想让别人想明白,却用极端手段让自己陷入糊涂。
普愿嘴上留分寸,赵州你要在,猫何至于会死。
但心中也算想到明白。
道得否?
自打那只猫在,便已求之不得。
怎奈还斩上一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