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随堂讲稿——杜牧诗选摘与随笔评析
前言:
时人多已不读诗。所谓诗,不过初高中语文课上,敷衍塞责,不知所云而硬背者;所谓诗人,不过教材提及寥寥数位。尝于课上叹息,以庾开府之大才,尚不得有篇章入于教材,而湮没不为人知。其于牧之,亦若是也。六十四学时之内,竟不能得一字,余窃不平。所谓“千首诗轻万户侯”,非独誉张祜,亦自注也。观其平生,怀才而不能为用,风流而鲜能始终,则时事弄人之甚,岂信然邪?
诗人生平:
杜牧(803~853)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号为“小李杜”。
(按):予甚薄义山。其于诗之造诣,固不必论;然其为人,不见出群。牧之有风流名,然观其诗见真挚;义山每怀悼亡之叹,然观其诗常见无行。至于政事,牧之能晓进退,于不如意时抽身远遁;而义山则徘徊两党之间,知不可为而不能弃,终郁郁死。金庸先生曾有“北乔峰南慕容”之语,其如慕容不及萧峰何!
——————————————————————————————————————————
自宣城赴官上京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此首置于开篇,系牧之诗中予所深爱之作。人皆知其十年扬州一梦,却不知牧之潇洒于宣城山水之间,亦十年也。宣城乃谢公旧所宿处,此溪想来亦有“澄江静如练”之意。以牧之风流,常流连于苏小门前,自不必说。其于《宛溪柳有感》中言:“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烟柳满巷,春风十里,总是江南。故此云山千里,京华不似宣城景致;平生襟韵,为官未有游宴风流。未曾赴京,先言挂冠,似非吉兆,其后牧之仕途坎坷,也果然去京外调,终老樊川,正应此言。世事不如意常八九,如意者总有一二;相较晚唐众多文人一生颠沛,牧之已足可庆幸。
——————————————————————————————————————————
将赴京留赠僧院
九衢尘土递追攀,马迹轩车日暮间。
玄发尽惊为客换,白头曾见几人闲。
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谢却从前受恩地,归来依止叩禅关。
牧之与僧院相往还,已非平生第一遭。少年时他高中进士,春风得意,与三五同科好友寻访寺院,和僧人攀谈。其时他已小有文名,自以为天下人大半皆识我,谁想老僧却茫然不晓,不禁唏嘘赋曰:“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那时他意气风发,还未曾想见日后的生活会将他磨砺成怎样的一般模样。而到了这首诗中,人生无定,流年弹指的慨叹已经深重得挥之不去,少年早已白发生,不变的也就只有寺院内的晨钟暮鼓,追逐车马而在红尘中浮浮沉沉,或许也未必及得上禅门清净无争。
——————————————————————————————————————————
怀紫阁山
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
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
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
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
紫阁山乃终南名山,有道家传统和诸多修仙传说。牧之于僧道两途并未厚此薄彼,而是都怀有崇敬之心,方式虽不同,但追求清静而远离纷扰的思想却是统一的。仙人王子乔也好,惊才绝艳的谢朓也罢,都已是不知多少个百年前的人物,站在紫阁山上,风声过耳,一切的荣辱是非都归于沉寂,再过上几十年,自己也会如这样一般归于沉寂,可能还留不下如此二位一般响亮的名声。人人皆知不如归去,可又有几人能抽身归去呢?说到底,人啊是一种功利的生物,任他闲时想尽千般,临了还是无法看破,牧之亦然,这山里的“隐者”亦然,所谓归入青山,也不过是垂钓渭水之心罢了。
——————————————————————————————————————————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生年不满百,何必忧千岁?此篇遣词未见华美,然字里行间自有名家气度。颔联乃传唱名句,《庄子》有言:“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人生欢笑既难得,更应常怀宽心,少生忧闷;虽有纷扰,我以对酌解之;虽有琐屑,我以旷达待之。则张公遭贬之恨,杜郎怀才之叹,尽付与此壶中,但笑佳节,不问前途,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很多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就像00后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年代,90后无法想象没有电视的年代,就像今人无法想象过去有一个年代,车,马,邮件都慢,一次离别可能是一辈子。牧之送别的裴坦,此时正值中举,春风得意,而自己则已宦海浮沉多年,早不复当初的少年意气了。纵有千言万语想要嘱咐于仕途还茫然无知的友人,却是不合时宜,无从说起;待要再见,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了。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说到底,雪落了又融,春天来了又走,知交聚了又散,时间从未停驻,我们都是这天地间,寂寥而不由自主的客人。
——————————————————————————————————————————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后世公论,牧之并不长于五言。作摘注时,偶然翻至此篇,虽言语浅近却意思深长,竟不输与其七言风韵。“离恨渐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句,其出于此间乎?开篇四句,语意连绵,一气呵成,人间最无奈是离别,只余“长江水无语东流”之叹。流水,春草,孤鸿,垂柳,简单而连缀的意象仿佛在共同诉说着:我所记得的这些景致,都是与我所怀想的人一道,而今人不在了,这些景致也便如同被剥除生命一般黯然失色了。
——————————————————————————————————————————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
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
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
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
前述《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系写别时;而本篇乃述相聚,文采飞扬,辞章俊逸。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四句,画面感呼之欲出。旧友久不曾见,重逢自当一醉,于是“一醉六十日”“始见醉中情”,即将再度分别的愁绪,已然抛诸杯底,留下只有对酒高歌的旷达。至于“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此四句,绝类太白风度,超然世外,不与人同。
——————————————————————————————————————————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不如意者难免偶一低沉,纵有旷达名亦难能外。而所谓旷达,其实也人人不同。东坡旷达,乃心旷达,无分黄州惠州儋州,总能寻得己身归属。幼安旷达,乃身旷达,纵然白发生,依旧常怀铁马渡江之志。比之上述两位,牧之旷达,充其量是个嘴旷达。不过也总好过整天儿女情长,离愁别绪个没完的某类诗人。老杜能为“漫卷诗书喜欲狂”,太白亦有“萧萧班马鸣”,然回头纵观全篇,仍不失己之风格,可见所谓气度,不在题材而在人。本篇虽首句便写行乐及时,然通篇并无颓废逃避的气息,即便无法达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也要诗酒平生,寻景访友,不失精彩地活着。
——————————————————————————————————————————
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语及牧之,不能不论其咏史诗。他的咏史诗已经初具弹幕风格,为后世金圣叹等吐槽党开了个不大不小的先河。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句,掺杂个人感情因素较多,姑且不论。而这一首,私以为咏史之绝唱,全诗不着言语而讥刺者众。“细腰宫”一句,丝毫不提楚王,而其荒淫可以想见,则息夫人其命运之由亦不难想见;“可怜”一句,丝毫不提息夫人,只言绿珠殉死而息夫人独生,则孰优孰劣亦不难想见。当然,所谓“守节”也不过是老黄历旧观念,从这一点上来讲,诗的格调不高,受时代的局限性很深;以如此重笔来黑一个本无反抗之力的弱女子,也未见得宽容有量——然而,这种隐晦而尖锐的笔触,我个人是极喜欢的,虽不需过多解释便能了然,但终究是隔了一层,尚需想彻方能拍案叫绝。对读《红楼梦》中引诗:“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可知境界不同。
——————————————————————————————————————————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
名家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是能否适应多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创作上达到一个全面的境界。当然,很多诗人词人终生只写一种风格的作品,并且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相较之下,十项全能显然要更拉风一些——虽然这种转型有时候还是脱不开浓重的个人风格,比如上述这一首,努力想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氛围,但相对最出众的颈联,其气魄还是出卖了整首诗。中学时做诗词鉴赏题,常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诸词,也不明其意,如今想来,这不就是颈联的最好注脚么,“彩弦时伴一声歌”突兀却不做作,景如此,情也便在不言当中了。
——————————————————————————————————————————
摘句点评: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赠别》
牧之诗中,常有十年之语,不是简单的意象重复可以解释,而是他的人生真的是常按一个又一个十年上下的阶段来划分的。(真不是刻意黑他让人等了十年还不赴约什么的)古来文人为官,平顺者做京官,坎坷者到处当刺史。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扬州时代,到宣州时代,再到最后四处流离为官的暮年时代,当初兼济天下的梦想早已不知去向,人生只有知交与酒。亦有句云:“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正此谓也。
——————————————————————————————————————————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牧之之重张祜,与其说是因对方的才华而钦慕,不如说是从张祜身上折射出了同样不如意的自己。张素有文名,一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传遍大江南北,而为元稹之流所轻,竟终生不得为官。而牧之自己,也并非一介文弱书生,他是自负知兵通武的,但除了献计平虏一遭外,余生竟再未有施展才华的机遇。相同际遇的人总是容易成为狐朋狗友,啊不,知交朋友。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两位真性情的大诗人出入于酒肆青楼之间,偶尔联个诗来赌小妓,或者到某个古迹一起喝个大醉,趁酒兴破坏一会儿文物(虽说他们题的字后来也成了文物)。在晚唐那个时代,能这样过一生就很不错了,今人欲求而不得呢,只能说,他们对自己的才华太过了解了,而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也太高了。再早生几十年,逢着安史之乱,免不了一生颠沛;再晚生几十年,藩镇割据,大唐将倾,也没什么好日子。若市井沽屠之辈,衣食难全,浑噩终日,又有谁知。人心终是不足。
——————————————————————————————————————————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唐诗少闲情。这里的“闲情”不是指广义上的闲时的情怀,而是狭义上的,像明清诗那种处处见小的意境。这是因为盛唐气象,唐人眼界开阔,为诗自也不局限于一个小天地。唐人在意的,是田园之美,边塞之壮,别离之愁;而像这种为自己旧居单独题一首诗的情致,在宋人词中常见,而唐诗中似不为多。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把捉,其实是较为难能可贵的。“千岁鹤归”一句,实不知典出何处了,因为鉴赏辞典不在手边。至于网上?连个像样的注释版都不可得。只能猜测“白鹤修成仙道,千载归来,惊乎旧居已不存,为之黯然”之类的桥段吧?反正古代这样的传说不胜枚举,表达的都是那几个相同的意思。其实牧之你就算是纯杜撰的,后人也看不出来,因你大名高才,还会想法设法附会出传说,甚至伪造一个“鹤归处”之类的古迹出来,当景点,收门票,拉动GDP……得,已经扯到没边了。
——————————————————————————————————————————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便归来”——《留赠》
有人表示很喜欢杜牧这个类型的诗。个人意见是,要读这个类型的诗,李义山强过牧之太多……倒也不是厚此薄彼,只是人家专门写这个的,再没点地位总是说不太过去。我是不甚喜欢,前面的摘录里也没录他的情诗。姑且选一句吧,以示他还写过这个类型。忘了这首是赠哪个姑娘的了(反正姑娘多),也忘了他最后归没归来了(反正有前科)。总之挺深情的,对,挺深情的。——好吧这明明就是一句敷衍好吗!就像千古以来的负心汉说“打完这一仗我就回老家娶你”然后就人间蒸发一样好吗!——唔,还是说正题。以前读周邦彦一句“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回味良久,以为佳句,后来翻牧之诗作看到这一首,方知有出处,颇有幻灭之感。为啥古人抄和化用的作品,也成了传世名篇,今人抄的作品,就要被百多个编剧联名控告。活着真是不易。
——————————————————————————————————————————
在讲稿的最后,谨摘一段我最喜欢的《阿房宫赋》原文如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THE END
特此鸣谢陆老师本学期的悉心教诲。
时人多已不读诗。所谓诗,不过初高中语文课上,敷衍塞责,不知所云而硬背者;所谓诗人,不过教材提及寥寥数位。尝于课上叹息,以庾开府之大才,尚不得有篇章入于教材,而湮没不为人知。其于牧之,亦若是也。六十四学时之内,竟不能得一字,余窃不平。所谓“千首诗轻万户侯”,非独誉张祜,亦自注也。观其平生,怀才而不能为用,风流而鲜能始终,则时事弄人之甚,岂信然邪?
诗人生平:
杜牧(803~853) 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号为“小李杜”。
(按):予甚薄义山。其于诗之造诣,固不必论;然其为人,不见出群。牧之有风流名,然观其诗见真挚;义山每怀悼亡之叹,然观其诗常见无行。至于政事,牧之能晓进退,于不如意时抽身远遁;而义山则徘徊两党之间,知不可为而不能弃,终郁郁死。金庸先生曾有“北乔峰南慕容”之语,其如慕容不及萧峰何!
——————————————————————————————————————————
自宣城赴官上京
潇洒江湖十过秋,酒杯无日不淹留。
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
尘冠挂却知闲事,终把蹉跎访旧游。
此首置于开篇,系牧之诗中予所深爱之作。人皆知其十年扬州一梦,却不知牧之潇洒于宣城山水之间,亦十年也。宣城乃谢公旧所宿处,此溪想来亦有“澄江静如练”之意。以牧之风流,常流连于苏小门前,自不必说。其于《宛溪柳有感》中言:“宛溪垂柳最长枝,虽被春风尽日吹。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烟柳满巷,春风十里,总是江南。故此云山千里,京华不似宣城景致;平生襟韵,为官未有游宴风流。未曾赴京,先言挂冠,似非吉兆,其后牧之仕途坎坷,也果然去京外调,终老樊川,正应此言。世事不如意常八九,如意者总有一二;相较晚唐众多文人一生颠沛,牧之已足可庆幸。
——————————————————————————————————————————
将赴京留赠僧院
九衢尘土递追攀,马迹轩车日暮间。
玄发尽惊为客换,白头曾见几人闲。
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谢却从前受恩地,归来依止叩禅关。
牧之与僧院相往还,已非平生第一遭。少年时他高中进士,春风得意,与三五同科好友寻访寺院,和僧人攀谈。其时他已小有文名,自以为天下人大半皆识我,谁想老僧却茫然不晓,不禁唏嘘赋曰:“家住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老僧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气味长。”那时他意气风发,还未曾想见日后的生活会将他磨砺成怎样的一般模样。而到了这首诗中,人生无定,流年弹指的慨叹已经深重得挥之不去,少年早已白发生,不变的也就只有寺院内的晨钟暮鼓,追逐车马而在红尘中浮浮沉沉,或许也未必及得上禅门清净无争。
——————————————————————————————————————————
怀紫阁山
学他趋世少深机,紫阁青霄半掩扉。
山路远怀王子晋,诗家长忆谢玄晖。
百年不肯疏荣辱,双鬓终应老是非。
人道青山归去好,青山曾有几人归。
紫阁山乃终南名山,有道家传统和诸多修仙传说。牧之于僧道两途并未厚此薄彼,而是都怀有崇敬之心,方式虽不同,但追求清静而远离纷扰的思想却是统一的。仙人王子乔也好,惊才绝艳的谢朓也罢,都已是不知多少个百年前的人物,站在紫阁山上,风声过耳,一切的荣辱是非都归于沉寂,再过上几十年,自己也会如这样一般归于沉寂,可能还留不下如此二位一般响亮的名声。人人皆知不如归去,可又有几人能抽身归去呢?说到底,人啊是一种功利的生物,任他闲时想尽千般,临了还是无法看破,牧之亦然,这山里的“隐者”亦然,所谓归入青山,也不过是垂钓渭水之心罢了。
——————————————————————————————————————————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生年不满百,何必忧千岁?此篇遣词未见华美,然字里行间自有名家气度。颔联乃传唱名句,《庄子》有言:“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人生欢笑既难得,更应常怀宽心,少生忧闷;虽有纷扰,我以对酌解之;虽有琐屑,我以旷达待之。则张公遭贬之恨,杜郎怀才之叹,尽付与此壶中,但笑佳节,不问前途,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很多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就像00后无法想象没有手机的年代,90后无法想象没有电视的年代,就像今人无法想象过去有一个年代,车,马,邮件都慢,一次离别可能是一辈子。牧之送别的裴坦,此时正值中举,春风得意,而自己则已宦海浮沉多年,早不复当初的少年意气了。纵有千言万语想要嘱咐于仕途还茫然无知的友人,却是不合时宜,无从说起;待要再见,又不知是何年何月了。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说到底,雪落了又融,春天来了又走,知交聚了又散,时间从未停驻,我们都是这天地间,寂寥而不由自主的客人。
——————————————————————————————————————————
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后世公论,牧之并不长于五言。作摘注时,偶然翻至此篇,虽言语浅近却意思深长,竟不输与其七言风韵。“离恨渐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句,其出于此间乎?开篇四句,语意连绵,一气呵成,人间最无奈是离别,只余“长江水无语东流”之叹。流水,春草,孤鸿,垂柳,简单而连缀的意象仿佛在共同诉说着:我所记得的这些景致,都是与我所怀想的人一道,而今人不在了,这些景致也便如同被剥除生命一般黯然失色了。
——————————————————————————————————————————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
城高跨楼满金碧,下听一溪寒水声。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
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
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画堂檀板秋拍碎,一引有时联十觥。
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对酒不敢起,逢君还眼明。 云罍看人捧,波脸任他横。
一醉六十日,古来闻阮生。 是非离别际,始见醉中情。
今日送君话前事,高歌引剑还一倾。
江湖酒伴如相问,终老烟波不计程。
前述《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系写别时;而本篇乃述相聚,文采飞扬,辞章俊逸。 “梅花落径香缭绕,雪白玉珰花下行。萦风酒旆挂朱阁,半醉游人闻弄笙。”四句,画面感呼之欲出。旧友久不曾见,重逢自当一醉,于是“一醉六十日”“始见醉中情”,即将再度分别的愁绪,已然抛诸杯底,留下只有对酒高歌的旷达。至于“老闲腰下丈二组,尘土高悬千载名。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此四句,绝类太白风度,超然世外,不与人同。
——————————————————————————————————————————
湖南正初招李郢秀才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
高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
看著白蘋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不如意者难免偶一低沉,纵有旷达名亦难能外。而所谓旷达,其实也人人不同。东坡旷达,乃心旷达,无分黄州惠州儋州,总能寻得己身归属。幼安旷达,乃身旷达,纵然白发生,依旧常怀铁马渡江之志。比之上述两位,牧之旷达,充其量是个嘴旷达。不过也总好过整天儿女情长,离愁别绪个没完的某类诗人。老杜能为“漫卷诗书喜欲狂”,太白亦有“萧萧班马鸣”,然回头纵观全篇,仍不失己之风格,可见所谓气度,不在题材而在人。本篇虽首句便写行乐及时,然通篇并无颓废逃避的气息,即便无法达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也要诗酒平生,寻景访友,不失精彩地活着。
——————————————————————————————————————————
题桃花夫人庙
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语及牧之,不能不论其咏史诗。他的咏史诗已经初具弹幕风格,为后世金圣叹等吐槽党开了个不大不小的先河。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句,掺杂个人感情因素较多,姑且不论。而这一首,私以为咏史之绝唱,全诗不着言语而讥刺者众。“细腰宫”一句,丝毫不提楚王,而其荒淫可以想见,则息夫人其命运之由亦不难想见;“可怜”一句,丝毫不提息夫人,只言绿珠殉死而息夫人独生,则孰优孰劣亦不难想见。当然,所谓“守节”也不过是老黄历旧观念,从这一点上来讲,诗的格调不高,受时代的局限性很深;以如此重笔来黑一个本无反抗之力的弱女子,也未见得宽容有量——然而,这种隐晦而尖锐的笔触,我个人是极喜欢的,虽不需过多解释便能了然,但终究是隔了一层,尚需想彻方能拍案叫绝。对读《红楼梦》中引诗:“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可知境界不同。
——————————————————————————————————————————
郡斋秋夜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
名家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是能否适应多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创作上达到一个全面的境界。当然,很多诗人词人终生只写一种风格的作品,并且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相较之下,十项全能显然要更拉风一些——虽然这种转型有时候还是脱不开浓重的个人风格,比如上述这一首,努力想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氛围,但相对最出众的颈联,其气魄还是出卖了整首诗。中学时做诗词鉴赏题,常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诸词,也不明其意,如今想来,这不就是颈联的最好注脚么,“彩弦时伴一声歌”突兀却不做作,景如此,情也便在不言当中了。
——————————————————————————————————————————
摘句点评: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赠别》
牧之诗中,常有十年之语,不是简单的意象重复可以解释,而是他的人生真的是常按一个又一个十年上下的阶段来划分的。(真不是刻意黑他让人等了十年还不赴约什么的)古来文人为官,平顺者做京官,坎坷者到处当刺史。从意气风发的少年扬州时代,到宣州时代,再到最后四处流离为官的暮年时代,当初兼济天下的梦想早已不知去向,人生只有知交与酒。亦有句云:“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正此谓也。
——————————————————————————————————————————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牧之之重张祜,与其说是因对方的才华而钦慕,不如说是从张祜身上折射出了同样不如意的自己。张素有文名,一句“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传遍大江南北,而为元稹之流所轻,竟终生不得为官。而牧之自己,也并非一介文弱书生,他是自负知兵通武的,但除了献计平虏一遭外,余生竟再未有施展才华的机遇。相同际遇的人总是容易成为狐朋狗友,啊不,知交朋友。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两位真性情的大诗人出入于酒肆青楼之间,偶尔联个诗来赌小妓,或者到某个古迹一起喝个大醉,趁酒兴破坏一会儿文物(虽说他们题的字后来也成了文物)。在晚唐那个时代,能这样过一生就很不错了,今人欲求而不得呢,只能说,他们对自己的才华太过了解了,而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也太高了。再早生几十年,逢着安史之乱,免不了一生颠沛;再晚生几十年,藩镇割据,大唐将倾,也没什么好日子。若市井沽屠之辈,衣食难全,浑噩终日,又有谁知。人心终是不足。
——————————————————————————————————————————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唐诗少闲情。这里的“闲情”不是指广义上的闲时的情怀,而是狭义上的,像明清诗那种处处见小的意境。这是因为盛唐气象,唐人眼界开阔,为诗自也不局限于一个小天地。唐人在意的,是田园之美,边塞之壮,别离之愁;而像这种为自己旧居单独题一首诗的情致,在宋人词中常见,而唐诗中似不为多。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把捉,其实是较为难能可贵的。“千岁鹤归”一句,实不知典出何处了,因为鉴赏辞典不在手边。至于网上?连个像样的注释版都不可得。只能猜测“白鹤修成仙道,千载归来,惊乎旧居已不存,为之黯然”之类的桥段吧?反正古代这样的传说不胜枚举,表达的都是那几个相同的意思。其实牧之你就算是纯杜撰的,后人也看不出来,因你大名高才,还会想法设法附会出传说,甚至伪造一个“鹤归处”之类的古迹出来,当景点,收门票,拉动GDP……得,已经扯到没边了。
——————————————————————————————————————————
“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便归来”——《留赠》
有人表示很喜欢杜牧这个类型的诗。个人意见是,要读这个类型的诗,李义山强过牧之太多……倒也不是厚此薄彼,只是人家专门写这个的,再没点地位总是说不太过去。我是不甚喜欢,前面的摘录里也没录他的情诗。姑且选一句吧,以示他还写过这个类型。忘了这首是赠哪个姑娘的了(反正姑娘多),也忘了他最后归没归来了(反正有前科)。总之挺深情的,对,挺深情的。——好吧这明明就是一句敷衍好吗!就像千古以来的负心汉说“打完这一仗我就回老家娶你”然后就人间蒸发一样好吗!——唔,还是说正题。以前读周邦彦一句“待得蔷薇花谢便归来”,回味良久,以为佳句,后来翻牧之诗作看到这一首,方知有出处,颇有幻灭之感。为啥古人抄和化用的作品,也成了传世名篇,今人抄的作品,就要被百多个编剧联名控告。活着真是不易。
——————————————————————————————————————————
在讲稿的最后,谨摘一段我最喜欢的《阿房宫赋》原文如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THE END
特此鸣谢陆老师本学期的悉心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