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当火车开进上海市区的时候,我正盯着窗外重重灰色的雨幕出神,雨水滑落在窗玻璃上,留下一条蜿蜒的痕迹。在北京呆了这么久,已经习惯了万里无云烈日当空,从小生长在南方湿润土地上的我面对这潮湿的景象也不免皱了皱眉,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出裤脚被雨打湿之后那冰凉的触感。
走出上海火车站,我最好的朋友谈樨正在出站口等我。他在西安交大读本科时,我时常说要去西安骚扰他,却总是不得闲,等他考上了上海交大,口里说着没时间的却是他。可我还是来了,在这个雨水纷纷落下的时节。
雨中的东方明珠灰蒙蒙的,有种苍老的感觉,这很让我惊讶。因为我一向以为它应该全身充满了华丽和优雅,让人见了会激动不已。这座建成于一九九四年的高塔已经风光不再,旁边的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反而更加引人注目。首先乘坐电梯登上350米太空舱,从这里向下看,只有云雾缭绕。因为下雨的缘故,球体玻璃上都是水汽,更加无法窥见地面的景象。整个东方明珠塔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要算是259米处的室外观光层。在塔身周围有一圈钢化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脚下是遥不可及的地面。虽然一向自认为胆大,站在这两百多米的高空,吹着剧烈的风,低头去看脚底下的景物,我的脚还是有点发软,于是就赶紧逃走了。到了较低的层,黄浦江清晰可见,还有江上的船缓缓经过,终于有了点心旷神怡的感受。总的来说东方明珠塔并不有趣,但是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景物,来看一看是很有必要的。
从南京路步行街一路向外滩走去,天色已晚,开始还纷飞的雨到现在已经停了,人潮汹涌,走到外滩才发现江堤正在修缮,无法上去观看浦东夜景了,只能站在远处眺望那灯火繁华的地方。彩色的光在这黑夜里让那些高不可攀的建筑物更添几分神采,这如水的夜啊,置身于这座现代城市的我有种宛如梦幻的新奇感受。上海这座当年小小的渔村,成为今天这样的大都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些古旧的弄堂,仿佛还在纪念着那些业已远逝的岁月。我曾经误入了小巷深处,却亲身接触到了弄堂的浓重炊烟气息,我喜爱这种味道,这是最为朴实最为温暖的人间烟火。弄堂里的房子虽然窄小,却容纳着亲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必然是小心翼翼却又彼此友爱的。
来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是下午,游人稀少,院子的中央有宋庆龄的汉白玉雕像。她当年居住的公馆虽然并不豪华,但是却非常舒适,处处体现了一种大气,馆后有一个大大的草坪,是当年宋庆龄和各方妇女代表聚餐的地方。来到这里,注视着墙上众多的照片,不由得回想起当年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壮观景象,宋氏三姐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国民政府要员孔祥熙,宋庆龄嫁给中华民国大总统,而妹妹宋美龄则与一代枭雄蒋介石结为夫妻,她们三人的故事早已被拍成了电影,足以说明事迹之奇。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时年仅二十二岁,而孙中山已经年届五十,宋庆龄不顾家人反对,与当时流亡日本的孙中山成婚,一时传为美谈。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一直担任政治职务,曾经出任国家副主席,记得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里还曾经记载了她在斯里兰卡给小朋友们分蛋糕的故事。
从宋庆龄故居出来,我便向上海城隍庙去,路上能看见高大的骑楼,正是上海老风貌的体现。我想起了当年看过的电视剧《新七十二家房客》,住在这样的楼里,一定是嬉笑怒骂,故事不断却又充满温馨的吧。
上海城隍庙的周围全部是贩售各种纪念品的商店,去的时候正是国庆,挤满了人,几乎无法行走,外地的游客们操着形形色色的方言,和商贩们讨价还价,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喧闹的气氛才让这个庙会更加的真实。城隍庙里面倒是乏善可陈,于是我一头钻进了豫园。在北京呆久了,经历了颐和园和恭王府的熏陶,再来看这豫园,也不免为其繁复精巧而感叹。院内怪石峥嵘,处处有曲径通幽。时不时还会有鱼池出现,里面是五彩斑斓的锦鲤,灵动可爱。当年修建豫园的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说,豫是愉悦老亲的意思,修建这园是为了孝敬父母,他的父亲是当年明朝刑部尚书潘恩,可谓家世显赫。豫园里面有一头懒散的大白猫,来来往往的游客都愿意和它合影,它毫不害臊,任游人戏耍,我也揪着它的长耳朵拍了张照片。豫园里的点春堂是当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城北指挥部,当年刘丽川率众攻陷上海县城,遥尊洪秀全为领袖,可惜上海为清朝重镇,清廷迅速派出江南大营的兵力收复上海,而天京正遭受江南江北大营的围困,无法派兵增援,刘丽川等人坚持了十七个月,终于失败,但在上海留下了他们英勇不屈的故事,这豫园也因为他们而在柔媚当中带了几分刚强。我和好友谈樨坐在豫园的长廊里,远处是夕阳灿烂的光芒,岁月静好,一切安详而美丽。
上海名人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大概算是鲁迅,鲁迅纪念馆里还有他当年使用过的衣物和文具,许多的照片和手稿可以让人依稀想见他当年以笔为枪震慑敌胆的风采。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尔后更凭借投枪一般犀利的文字独步文坛,成为首屈一指的斗士。他的著作将近千万字,给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间好比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他的经典名言给予我们启迪和智慧。有趣的是在鲁迅纪念馆里还有一家小小的“内山书店”,纪念鲁迅当年和内山完造的友情,可谓别出心裁。
离开上海前的下午,我和谈樨来到了苏州河畔,与黄浦江相比,这儿显得局促了许多,水色并不清澈。这条曲折穿过城市中心的河流,不用说是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四周人烟稀少,就连一边的M50艺术区,也不可避免的带着衰颓的气息。苏州河,河流拥有着简洁的名字,让人联想起苏州的温婉和含蓄。沿着这条河走着,我和好友谈论往事,不觉已是夕阳西沉,苏州河静静地流淌,金色的光辉洒在我们二人的身上,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的少年情怀。不知不觉,年华如水般经过,在岁月的河道里成为传说。昔日朝夕相伴的好友,如今也是难得见一次面。往事如烟留不住,天涯海角珍重!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就要乘车离开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落寞,即将沉寂在我的记忆中了。相比起北京来,我还是更加偏爱北京的古朴和大气,然而不得不说,上海有种让人流连往返的气质,仿佛在它的角落里,沉淀了前世的感伤。再见,上海。
走出上海火车站,我最好的朋友谈樨正在出站口等我。他在西安交大读本科时,我时常说要去西安骚扰他,却总是不得闲,等他考上了上海交大,口里说着没时间的却是他。可我还是来了,在这个雨水纷纷落下的时节。
雨中的东方明珠灰蒙蒙的,有种苍老的感觉,这很让我惊讶。因为我一向以为它应该全身充满了华丽和优雅,让人见了会激动不已。这座建成于一九九四年的高塔已经风光不再,旁边的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反而更加引人注目。首先乘坐电梯登上350米太空舱,从这里向下看,只有云雾缭绕。因为下雨的缘故,球体玻璃上都是水汽,更加无法窥见地面的景象。整个东方明珠塔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要算是259米处的室外观光层。在塔身周围有一圈钢化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脚下是遥不可及的地面。虽然一向自认为胆大,站在这两百多米的高空,吹着剧烈的风,低头去看脚底下的景物,我的脚还是有点发软,于是就赶紧逃走了。到了较低的层,黄浦江清晰可见,还有江上的船缓缓经过,终于有了点心旷神怡的感受。总的来说东方明珠塔并不有趣,但是作为上海的标志性景物,来看一看是很有必要的。
从南京路步行街一路向外滩走去,天色已晚,开始还纷飞的雨到现在已经停了,人潮汹涌,走到外滩才发现江堤正在修缮,无法上去观看浦东夜景了,只能站在远处眺望那灯火繁华的地方。彩色的光在这黑夜里让那些高不可攀的建筑物更添几分神采,这如水的夜啊,置身于这座现代城市的我有种宛如梦幻的新奇感受。上海这座当年小小的渔村,成为今天这样的大都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些古旧的弄堂,仿佛还在纪念着那些业已远逝的岁月。我曾经误入了小巷深处,却亲身接触到了弄堂的浓重炊烟气息,我喜爱这种味道,这是最为朴实最为温暖的人间烟火。弄堂里的房子虽然窄小,却容纳着亲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必然是小心翼翼却又彼此友爱的。
来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是下午,游人稀少,院子的中央有宋庆龄的汉白玉雕像。她当年居住的公馆虽然并不豪华,但是却非常舒适,处处体现了一种大气,馆后有一个大大的草坪,是当年宋庆龄和各方妇女代表聚餐的地方。来到这里,注视着墙上众多的照片,不由得回想起当年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壮观景象,宋氏三姐妹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国民政府要员孔祥熙,宋庆龄嫁给中华民国大总统,而妹妹宋美龄则与一代枭雄蒋介石结为夫妻,她们三人的故事早已被拍成了电影,足以说明事迹之奇。宋庆龄和孙中山结婚时年仅二十二岁,而孙中山已经年届五十,宋庆龄不顾家人反对,与当时流亡日本的孙中山成婚,一时传为美谈。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一直担任政治职务,曾经出任国家副主席,记得在小学语文教科书里还曾经记载了她在斯里兰卡给小朋友们分蛋糕的故事。
从宋庆龄故居出来,我便向上海城隍庙去,路上能看见高大的骑楼,正是上海老风貌的体现。我想起了当年看过的电视剧《新七十二家房客》,住在这样的楼里,一定是嬉笑怒骂,故事不断却又充满温馨的吧。
上海城隍庙的周围全部是贩售各种纪念品的商店,去的时候正是国庆,挤满了人,几乎无法行走,外地的游客们操着形形色色的方言,和商贩们讨价还价,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喧闹的气氛才让这个庙会更加的真实。城隍庙里面倒是乏善可陈,于是我一头钻进了豫园。在北京呆久了,经历了颐和园和恭王府的熏陶,再来看这豫园,也不免为其繁复精巧而感叹。院内怪石峥嵘,处处有曲径通幽。时不时还会有鱼池出现,里面是五彩斑斓的锦鲤,灵动可爱。当年修建豫园的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说,豫是愉悦老亲的意思,修建这园是为了孝敬父母,他的父亲是当年明朝刑部尚书潘恩,可谓家世显赫。豫园里面有一头懒散的大白猫,来来往往的游客都愿意和它合影,它毫不害臊,任游人戏耍,我也揪着它的长耳朵拍了张照片。豫园里的点春堂是当年上海小刀会起义的城北指挥部,当年刘丽川率众攻陷上海县城,遥尊洪秀全为领袖,可惜上海为清朝重镇,清廷迅速派出江南大营的兵力收复上海,而天京正遭受江南江北大营的围困,无法派兵增援,刘丽川等人坚持了十七个月,终于失败,但在上海留下了他们英勇不屈的故事,这豫园也因为他们而在柔媚当中带了几分刚强。我和好友谈樨坐在豫园的长廊里,远处是夕阳灿烂的光芒,岁月静好,一切安详而美丽。
上海名人众多,其中最为有名的大概算是鲁迅,鲁迅纪念馆里还有他当年使用过的衣物和文具,许多的照片和手稿可以让人依稀想见他当年以笔为枪震慑敌胆的风采。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尔后更凭借投枪一般犀利的文字独步文坛,成为首屈一指的斗士。他的著作将近千万字,给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时间好比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他的经典名言给予我们启迪和智慧。有趣的是在鲁迅纪念馆里还有一家小小的“内山书店”,纪念鲁迅当年和内山完造的友情,可谓别出心裁。
离开上海前的下午,我和谈樨来到了苏州河畔,与黄浦江相比,这儿显得局促了许多,水色并不清澈。这条曲折穿过城市中心的河流,不用说是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四周人烟稀少,就连一边的M50艺术区,也不可避免的带着衰颓的气息。苏州河,河流拥有着简洁的名字,让人联想起苏州的温婉和含蓄。沿着这条河走着,我和好友谈论往事,不觉已是夕阳西沉,苏州河静静地流淌,金色的光辉洒在我们二人的身上,让我想起了中学时代的少年情怀。不知不觉,年华如水般经过,在岁月的河道里成为传说。昔日朝夕相伴的好友,如今也是难得见一次面。往事如烟留不住,天涯海角珍重!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就要乘车离开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与落寞,即将沉寂在我的记忆中了。相比起北京来,我还是更加偏爱北京的古朴和大气,然而不得不说,上海有种让人流连往返的气质,仿佛在它的角落里,沉淀了前世的感伤。再见,上海。
明月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汉文帝的权术 (1人喜欢)
- 太平天国为何只是昙花一现?
- 2024年读书35 (3人喜欢)
- 出租车司机的故事2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