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桃花源
1
东晋太元年间,刘子骥到武陵地方去找桃花源。据他说,桃花源是这般模样:风景秀美,民风纯朴,位置偏僻。去到桃花源得先要坐船,其后穿山,前前后后要花去好几天。但这样的村落在武陵地方实在太多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想找的是哪个。
刘子骥是当时的名人。东晋时候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据官方史书说,实乃难得一见之太平盛世。可惜东晋末年战乱不已,隋朝一统天下后,为彰显功劳,竟将史书恶意篡改,将东晋写得一文不值——这是后话,此处且暂打住,无需多提。
刘子骥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好游山玩水,且在文人圈里享有盛名——彼时著名作家陶渊明就是他的远房表亲——被刘子骥钦点过的风景名胜,无一不成为全国旅游热点,每逢节假日,都要被四面八方涌入的游客踏破门槛,大大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于是乎,凡是城里有条河,河边有座山,山上有座观,观里有个年龄超过五十岁老道士的地方,都想请刘子骥来为他们写篇游记,好点石成金,一夜暴富。只是刘子骥润笔费颇高,不是一般县衙请得起的,所以好多风景秀美的 贫困县只能“望刘兴叹”,想着哪天能撞上大运,刘子骥浪迹天涯时,无意中就闯到自己家门口来了。
武陵县太爷撞上这样的大运,兴奋得连鞋都 顾不上穿,只套着袜子,三步并作两步地从里间冲了出来。刘子骥见县太爷只觉得眼熟,大概因为全国的县太爷都长得一般模样。因为他们总是微笑,眼睛只能一直 眯着,嘴角永远放不下来,就算家里老母亲出殡,也都还是这幅模样;腰杆是虾着的,肚腩则拖到了地上,手上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膝盖上头也是,都是因为跪得多了。刘子骥在看他们时,眼神一直在闪烁着,目光从没在脸上停留过超出三秒,他觉得,盯着一个丑人目不转睛地看,乃是对丑人最大的不敬,除非你跟他有仇,想当众羞辱他。县太爷看刘子骥眼神飘忽,心里恨得要死,和刘子骥分手回府时,还不忘对老婆说,妈妈的!那个小白脸当众羞辱我!
前文说过了, 东晋时候乃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因此文化异常发达,像刘子骥这样的文化名人到了,县衙肯定大大欢迎,只是再有名,刘子骥也是外来人口,按照规 定,是必须先要到县衙登记注册的,否则便要罚款——东晋依法治国,不能因为是名人就网开一面,因此也不能说刘子骥这人沾了铜臭,脚尖还没在武陵站稳便跑来 攀龙附贵。他握着县太爷的手,说,你好,我来这儿是想去个地方。县太爷问,不知先生想去哪儿?刘子骥说,桃花源。县太爷就说,我们这儿没有桃花源,你走 吧。刘子骥有点生气,你连我话都没听完,怎么就说没有呢。气氛一下子搞得很僵,幸亏这时师爷走了出来打圆场:大人,您就听他把话说完吧,兴许是在临县呢? 与此同时,好多衙役已经捧着板子围了上来,脸比板子还板,像是刘子骥欠了他们一人一百两银子。刘子骥心头发虚,说道:你们想做什么?县太爷翻了个白眼:我 们什么都不想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你要是没干违法犯法的事,没说违法犯法的话,还怕了我们不成?刘子骥就发起火来,我怎么做违法犯法的事了?好多人都去过你们这里的桃花源,千真万确,言辞凿凿,就他们看得,偏我看不得?刘子骥虽然只是个文人,但个子很高大,而且当时文人流行练剑,衙役不知虚实,看他发脾气也不敢上去拉住他一通乱打。
刘子骥正公然咆哮公堂时,还是师爷有办法,转身从内堂取出一条柳枝,轻轻在他身上抽了一下,刘子骥便 顿时老实了。这柳枝并非什么厉害兵器,三尺多长,一折就断,但这东西是仅公家才有的,所以代表了权威,不由得刘子骥不肃然起敬,想起这里可是县衙。县太爷 似乎也被柳条提醒,想起自己才是父母官,全没有怕他的道理,眉毛胡子一瞪,开始了一段严肃的对话。
你且静静——你到底是干什么来的。
找桃花源。
你叫什么? 刘子骥。
从哪儿来? 南阳郡安众县。
安众那个地方是没有王法的吗? 大人您说笑了,都是东晋的地方,哪能没有王法呢! 我看不一定,也许别人都守法,就你知法犯法,你的证明文件呢!拿来我看看!
刘子骥只能点头哈腰,乖乖奉上官府开具的盖章文件——其后过了一千多年,查暂住证时,还是跟这场景相差无几。
2
刘子骥只好先在武陵住下来,向别人打听桃花源该怎么去。据他说,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他胸无大志,只想写诗作赋,寄情山水。东晋的名山大川都去得差不多了,唯独这桃花源,听闻是人间仙境,自己却从未踏足,不免心生遗憾,因此这回辞了公职,变卖了房舍田产,遣散了家里的仆童老妈子,只想去那儿开个客 栈,安度余生。他都如此虔诚了,别人也不好扫了兴,但因为此地人人都未听过有桃花源这般地方,只能应付一下说,要有消息,肯定奔走相告。不仅如此,每每在街上撞到他时,还要问上一句,刘先生,你找到桃花源了吗。如果他失望地摇摇头,也会好心安慰他两句。
前文说过,武陵的县太爷总是眯着眼,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眯着眼,好多东西他便看不见,既然看不见,那就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于是也少了很多麻烦。可是纵然如此,他还是撞上了麻烦,那就是 刘子骥这个读书人。本来武陵县一直太平无事,这小子却突然冒出来,说要找什么桃花源,还敢咆哮公堂——何况这小子在全国颇有文名,要是顶撞了他,只怕他回家乱写,叫自己焦头烂额。
从县太爷那眯着的一双眼睛里头看去,武陵是这样一个地方:县城有七横八纵十五条街,街上有很多房子,房子里头住很多人,每个人他差不多都认识。磨剪子的,造菜刀的,点豆腐的,卖绸缎的,弹棉花的等等等等。不但认得,县太爷还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比如绸缎庄 家的女儿小红,一直暗恋磨剪子家的小李,但小李喜欢的是豆腐铺子家的小杏。这里的人做什么,他眯着眼睛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这里的人想什么,他眯着眼睛也能 想得一清二楚——可现在突然多了个刘子骥,来找一个不存在的桃花源,这事儿想想都觉得麻烦。
县太爷还以为,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敌人,凡是不属于我们的,那就肯定是敌人,此乃万古不变的真理。可惜武陵县里头好多人不知好歹,不能分清敌我矛盾,不仅没有孤立刘子骥,还跟他 闲聊,向他通风报信,实在是糊涂得很。他呼吁大家最好离刘子骥远些,免得自误,但没几个人听他说话,只是讲,得了吧大人,您只是跟他拌过嘴,对他有成见,其实他这人不坏!县太爷听了,气得永远半眯着的眼睛都快瞪圆了。
武陵县城绸缎庄的老板姓杜,长得很富态,又因从前上过私塾,显得很文气,坐在那儿像尊弥勒佛。因为同是读书人,刘子骥觉得他格外亲切些。杜老板说话很慢,仿佛说出来的每个字都是用他人格担保过的,他还告诉刘子骥,我说的每句话都是亲眼所见,耳闻的我不告诉你。刘子骥便觉得他的话格外可信了。
杜老板泡了茶请刘子骥喝,刘子骥喝了一口问,杜老板,你可知道桃花源在什么地方?杜老板说他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而且他从未听过有桃花源这么个地方。刘子骥纳闷了,说,武陵县有个渔夫,可是说过他去过桃花源的。杜老板想了想,说,你说的桃花源我没见过,你说的那个渔夫我似乎见过,你不妨先在武陵城里问问罢。刘子骥心里又燃起一丝希望,无论如何,既然那渔夫确有其人,这桃花源总还有一丝找到的希望。
刘子骥向武陵县城里头的人打听渔夫,倒多少有点收获,起码和打听桃花源时的情景不一样。有人说,他们见过那渔夫,也有人说没见过。说见过的人里头,对渔夫的外貌描述也各不相同,有人说他是个高个子大块头,脸黑黑的,上房揭瓦,下地凿洞,什么事都干;有人说他是个小矮子,脸圆圆的,安静老实,除了打渔什么都不会。既然有人记得他的模样,就可能会找到他,找到渔夫后,桃花源说不定就出现了。就是因为这原因,虽然渔夫难找,但刘子骥不肯放弃。
3
刘子骥去找桃花源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人在二十六时,脑子灵光,浑身有劲儿,什么事都想干,但往往一事无成。因为我们在二十六岁时,喜欢胡思乱想,相信一些有的没的鬼话,不懂人情练达,难免会碰钉子。武陵县城里有居民好心劝刘子骥,说,刘相公,你为什么非找桃花源不可呢?我们武陵有的是好山好水,哪里不是一样的?女人脱了裙子一样,男人脱了裤子也一样,其实我们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刘子骥对这些话是大大的不同意,但一时间也找不到什么好词来反驳。假如刘子骥非找到桃花源不可,那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情感,比如说,理想。
刘子骥来武陵的时候是春天,转眼三个月,已经到夏天了。三个月里,武陵城里的诸君子,对他态度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头来那几天还将他当客人,客客气气地款待;但住得久了,自然嫌他麻烦,这般情景,倒是古今无不同——外头有人来京城开会了,自然要关门闭户,整理清路,好吃好喝伺候;若外头有人要搬来京城长住了,自然要怒目圆瞪,厉声呵斥,捂而掩鼻地跑开,生怕他坏了此地的风水。刘子骥为人也不太地道,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有点没法融入武陵本地的生活圈子。东晋知识分子流行炼丹,服用以后浑身燥热,喜欢穿着暴露地上街散步。于是他一上街,武陵城里所有的女人,美的丑的,少胳膊缺腿儿的,上到九十岁老太婆,下到三岁小姑娘都要逃跑,边跑还要边捂着裤裆,生怕他犯下兽行。根据以上情形,武陵县民对刘子骥有了如此判断:他是个来历不明的变态、流氓、露阴癖。
可除了一身正直、嫉恶如仇的县太爷外,大家还是要和他打交道,因为他有钱。若真撵他走,开客栈的钱老板和开酒楼的孙老板头两个不答应。武陵在东晋既不临水路,也不靠官道,猴年马月也没几个人来住店,最多此处有人结婚,嫌家里住得不气派,去他那儿开个双人间,还顺带捎来一屋子的跳蚤。刘子骥在他们那儿吃住三个月,顶了平时一年的营业额,而且他出手阔绰,一喝醉就赏小费,连卖酒姑娘怀里正在吃奶的小孩儿都有份。因此县太爷几次在街坊会议上提出撵走刘子骥,都没人附和。
刘子骥到武陵县找桃花源,桃花源却总是找不到,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开始找起了那个传说见过桃花源的渔夫,后来这个目标又淡化了,他只想知道到底有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藏在云里雾里,有的人说见过,有的人说没有,让刘子骥非常苦闷,夜夜以酒浇愁。某天客栈的钱老板和他一起喝,直到醉了开始说混话,方才告诉他,桃花源是什么地方他真不知道,但他知道那渔夫,那渔夫已经死了。刘子骥大惊失色,忙问,怎么死的。孙老板说,是被官府砍头的。当时他就站在客栈二楼的窗户旁,看着那渔夫被绑在一头瘦牛拉的破车里,愁眉苦脸,面如死灰,耷拉着脑袋游街示众——本来武陵杀人,一般就随随便便找个荒山砍头,然后挖洞埋了。但考虑到渔夫犯的错很有代表性,应该让大家看看,受受教育,便找了个车游街。马都被征去上战场了,武陵这儿剩的只有牛,于是马拉车变成了牛拉车,千真万确,杜老板那天也在街上,脖子伸得老长地在看,咦,他竟然没有告诉你吗?
刘子骥的酒一下醒了,他忙推着钱老板肥胖的身子,让他告诉自己更多点细节,比如那渔夫究竟是犯了什么罪,还有马被征去哪个战场了,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何处来的打仗?可钱老板说完这通胡话就醉死了,在八仙桌上趴成一堆烂泥。第二天一早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昨晚说过那些昏话,只大骂街头卖酒的姑娘良心大大地坏了,竟造了这些假酒来坑人发昏。
4
那一年前秦撤军后,东晋重新收复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对长江沿岸居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朝秦暮楚、严重不爱国行为,圣上大为震怒,要把这些城市座座涤荡干净,男的砍头,女的充为官妓,家产收归国库,先在武陵县隔壁的泗州县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全国。我国人民平时软得像棉花,但真碰到身家性命攸关的事儿,是敢于把脑袋悬裤腰带上去拼的,泗州县全县官民同仇敌忾,以竹竿、鱼叉、锄头、斧子御敌,连小孩都带上弹弓上了战场,官兵死伤惨重,大战七七四十九天才攻进了泗州。不过圣上似乎不清楚贵国人民贫困潦倒,缴获的家产里头没有金银玉器,有几样铜锅铁盆,早被马蹄踩得稀烂,其余都是些烂桌子旧衣服,堆成小山,只能当柴火烧。攻城将军还告诉圣上说,这城里居民武功十分厉害,兵器也很精良,战士们遭遇了很大伤亡。有些小孩子用弹弓扔石头,打破了官兵的脑袋;部队进城时,城里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像杀猪般嚎叫,震聋了官兵的耳朵。圣上见如此,觉得从前的圣旨不划算,便把代笔那人杀了,重新下了一道旨:只要各郡各县愿意交出本地百分之十的人口充军为奴,其他人就算了。
各郡各县喜出望外,纷纷称赞皇上圣明,开始摊开地图划圈,商量着该把家里的谁谁谁跟谁谁谁交出去。武陵县最后决定交出治下的桃花源村——这个地方偏僻,藏在武陵大山深出,只要堵住唯一一条山路,不怕官兵逮不着那些村民。如此情景,也是古今无不同,就像八年抗战时,那些引着皇军进城的良民一般。这些东西在正史上自然找不到记载,当时的人也不知道,正如你穿越回清朝,问一个满族人什么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他也准说不知道。奇怪得很,武陵人不知道自己有座村子叫桃花源,泗州人却知道;正如泗州人不知道自己曾和东晋军队大战过七七四十九天,武陵人却知道。
这事发生在三十年前,县太爷今年六十八,按理说是该有印象的,可是他又仿佛记不起。他也很奇怪,为什么刘子骥一开口说要找桃花源,自己明明不知道这么个地方,心里却莫名其妙地颤了一下。莫非真有这么个地方,是自己老糊涂给忘了?他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思索这回事,想来想去睡不着,于是唤来师爷,两人连夜翻看县志,确定县志里头没有记载,才心安理得地回去睡了。同时两人一齐将那刘子骥大骂一顿,说他们这些文化人,就是喜欢无中生有,没事找事,尽给我们添麻烦。
如果说县太爷今年五十八,是老糊涂了,可钱老板今年才四十八,相信还没到犯老年痴呆的年纪。那晚被假酒所误后,他稀里糊涂地说了些昏话,第二天起来越想越惊,越想越怕,他模模糊糊地想起那渔夫在县城中心被处死的样子。东晋时候杀人,还没有发明后来许多可怕的刑法,比如凌迟,比如点天灯,比如灌水银等等,可见时代也并不总是在进步。那时的罪犯大多死得比较简单,不是砍头,就是上吊。可这死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家里有点小钱的,会塞点钱给刽子手,求他下手利落点,死得痛快点,如果再发发慈悲,能留个全尸下葬,就该感天谢地了。可这渔夫实在穷得卖裤衩,官府又诚心让他不痛快,前前后后砍了十四刀才断气。每砍一刀,站在旁边的官员都会向人群吼一声道:看到了吗?
大伙儿朗声回答:看到了!
以后还敢乱说吗?
不敢了!
钱老板那时还年轻,不太明白渔夫到底犯了什么事,只是从此以后便不再敢乱说了。其实到底什么是乱说,什么不是乱说,他心里也没有个准绳,既然官府的人说那渔夫乱说,那么他便是乱说吧。直到现在,关于什么是乱说,什么不是乱说,我们心里仍然没有条准绳,所以时常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生怕什么话说出来就变成“乱说”了。尤其那时还只有砍头跟上吊,现在过了一千多年,又多出了许多花样,说话更该小心些了。
5
钱老板去找杜老板商量,杜老板是读书人,见多识广,如果真有烦心事,该去找他商量商量。杜老板是读书人,也是个聪明人,身上带着中国文人向来的好品格,就是忘性大,尤其是那些血淋淋的事情,像砍头呀,屠村呀,一律想不起来了。这些事太血腥,太恐怖,不是读书人该想的事儿。读书人就该想想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哀而不怨,悲而不伤,方才算不辱斯文。
杜老板隐隐约约记得渔夫被砍头的事儿,更早之前的事情,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犹如一团混沌了。杜老板倒不记得自己伸长了脖子看渔夫砍头的事儿;要不是钱老板提醒,他压根连渔夫砍头这事儿都不记得了。他刚支支吾吾地送走钱老板,刘子骥又找上门来,他实在头痛得很,果不其然,刘子骥拉住他,满脸嗔怪,怪他明明见过渔夫,为什么瞒着不告诉他;既然在这件事上有所隐瞒,那说不定在桃花源这事上也有隐瞒了。
杜老板顿时火了,怒目圆瞪地说,刘相公,你这是在诋毁我读书人的名节,我老杜从来只有忘掉的事,没有隐瞒的事,我是武陵县一等一的直肠子,从不诓人的!武陵县有两个直肠子,一个是杜老板,直得什么都忘了;一个是钱老板,他不同,直得什么都想了起来。因为那顿假酒,因为刘子骥的穷追猛打,他不仅想起了渔夫,还想起他是怎么死的——是了,是了,他说他看到了桃花源。好吧,为什么说看到桃花源就要被砍头呢?桃花源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他从杜老板家出来后,急匆匆地往县衙直奔,全武陵县就数县太爷最年长,虽然已经六十八岁了,但仍有廉颇之勇,心儿跟明镜似的,一切该记得的他都记得,绝不像杜老板般健忘。听钱老板说了一阵后,县太爷脸色往下一沉,大概是想起来了,倒是师爷在旁边说:钱老板,你别乱说好不好?什么砍头?什么官兵屠城?屠了哪座城?官兵和百姓心连心,他们围咱们干什么?今天你要是不讲清楚,就别想踏出这县衙大门!
钱老板被师爷一唬,吓得连连摆手说他不说了,他不说了。钱老板后来跑回客栈,就马上交待他的老婆说,不管谁来问,就说我去隔壁县串亲戚了。至于隔壁哪个县,串的哪家亲戚都没说。之后杜老板好几次想找他都没找到,便知道这胆小鬼躲起来了。再后来等事情风平浪静,听说杜老板来找过自己,钱老板还特意上门问,您前几天找我啦?杜老板眼睛一翻,莫名其妙地说,我找你了吗?没有哇。然后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6
刘子骥最后还是问到了桃花源的下落。原因很简单,他带着一把三尺长的大刀,是真正寒光闪闪的大刀,不是那种装模作样的柳条,谁都能看出来,这刀砍刀西瓜上,西瓜能裂两半;砍到脑袋上,脑袋也能裂两半。刘子骥提着刀,气势汹汹地去找杜老板。为什么要找杜老板呢?因为从古至今,读书人都只敢欺负读书人,别的人他们是惹不起的。杜老板一看到大刀就慌了,大嚷道,刘相公,你不能这样,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刘子骥却说,今天老子就要动手,你把老子咋的?看到刘子骥一脸横肉的凶相,杜老板一下子惊得什么都想了起来。据说人在生死边缘时常常能爆发不可思议的能力,看来这话不假,杜老板被刘子骥用货真价实的砍刀一威胁,连记性都一下变好了,顺嘴喊道:桃花源老早就被烧平了!那渔夫也被砍头了!
这世界上的东西,当大家都说有的时候,或当大家都说没有的时候,那就是必然有诈的,刘子骥身为读书人,自然明白这一点。只一点,当时他仅仅二十六岁,还不懂人情练达,非要头撞南墙地去找桃花源。后来他游遍东晋的名山大川,见过许多地方的人,他们都听说过桃花源,且一致认为那个地方就在武陵——偏偏武陵人自己却不知道。以前他不懂这道理,后来他懂了,也就不再去寻找桃花源。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困难重重,刘子骥估计自己永远也找不到桃花源。
东晋太元年间,刘子骥到武陵地方去找桃花源。据他说,桃花源是这般模样:风景秀美,民风纯朴,位置偏僻。去到桃花源得先要坐船,其后穿山,前前后后要花去好几天。但这样的村落在武陵地方实在太多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到底想找的是哪个。
刘子骥是当时的名人。东晋时候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乐业,据官方史书说,实乃难得一见之太平盛世。可惜东晋末年战乱不已,隋朝一统天下后,为彰显功劳,竟将史书恶意篡改,将东晋写得一文不值——这是后话,此处且暂打住,无需多提。
刘子骥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好游山玩水,且在文人圈里享有盛名——彼时著名作家陶渊明就是他的远房表亲——被刘子骥钦点过的风景名胜,无一不成为全国旅游热点,每逢节假日,都要被四面八方涌入的游客踏破门槛,大大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于是乎,凡是城里有条河,河边有座山,山上有座观,观里有个年龄超过五十岁老道士的地方,都想请刘子骥来为他们写篇游记,好点石成金,一夜暴富。只是刘子骥润笔费颇高,不是一般县衙请得起的,所以好多风景秀美的 贫困县只能“望刘兴叹”,想着哪天能撞上大运,刘子骥浪迹天涯时,无意中就闯到自己家门口来了。
武陵县太爷撞上这样的大运,兴奋得连鞋都 顾不上穿,只套着袜子,三步并作两步地从里间冲了出来。刘子骥见县太爷只觉得眼熟,大概因为全国的县太爷都长得一般模样。因为他们总是微笑,眼睛只能一直 眯着,嘴角永远放不下来,就算家里老母亲出殡,也都还是这幅模样;腰杆是虾着的,肚腩则拖到了地上,手上有一层厚厚的老茧,膝盖上头也是,都是因为跪得多了。刘子骥在看他们时,眼神一直在闪烁着,目光从没在脸上停留过超出三秒,他觉得,盯着一个丑人目不转睛地看,乃是对丑人最大的不敬,除非你跟他有仇,想当众羞辱他。县太爷看刘子骥眼神飘忽,心里恨得要死,和刘子骥分手回府时,还不忘对老婆说,妈妈的!那个小白脸当众羞辱我!
前文说过了, 东晋时候乃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太平盛世,因此文化异常发达,像刘子骥这样的文化名人到了,县衙肯定大大欢迎,只是再有名,刘子骥也是外来人口,按照规 定,是必须先要到县衙登记注册的,否则便要罚款——东晋依法治国,不能因为是名人就网开一面,因此也不能说刘子骥这人沾了铜臭,脚尖还没在武陵站稳便跑来 攀龙附贵。他握着县太爷的手,说,你好,我来这儿是想去个地方。县太爷问,不知先生想去哪儿?刘子骥说,桃花源。县太爷就说,我们这儿没有桃花源,你走 吧。刘子骥有点生气,你连我话都没听完,怎么就说没有呢。气氛一下子搞得很僵,幸亏这时师爷走了出来打圆场:大人,您就听他把话说完吧,兴许是在临县呢? 与此同时,好多衙役已经捧着板子围了上来,脸比板子还板,像是刘子骥欠了他们一人一百两银子。刘子骥心头发虚,说道:你们想做什么?县太爷翻了个白眼:我 们什么都不想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你要是没干违法犯法的事,没说违法犯法的话,还怕了我们不成?刘子骥就发起火来,我怎么做违法犯法的事了?好多人都去过你们这里的桃花源,千真万确,言辞凿凿,就他们看得,偏我看不得?刘子骥虽然只是个文人,但个子很高大,而且当时文人流行练剑,衙役不知虚实,看他发脾气也不敢上去拉住他一通乱打。
刘子骥正公然咆哮公堂时,还是师爷有办法,转身从内堂取出一条柳枝,轻轻在他身上抽了一下,刘子骥便 顿时老实了。这柳枝并非什么厉害兵器,三尺多长,一折就断,但这东西是仅公家才有的,所以代表了权威,不由得刘子骥不肃然起敬,想起这里可是县衙。县太爷 似乎也被柳条提醒,想起自己才是父母官,全没有怕他的道理,眉毛胡子一瞪,开始了一段严肃的对话。
你且静静——你到底是干什么来的。
找桃花源。
你叫什么? 刘子骥。
从哪儿来? 南阳郡安众县。
安众那个地方是没有王法的吗? 大人您说笑了,都是东晋的地方,哪能没有王法呢! 我看不一定,也许别人都守法,就你知法犯法,你的证明文件呢!拿来我看看!
刘子骥只能点头哈腰,乖乖奉上官府开具的盖章文件——其后过了一千多年,查暂住证时,还是跟这场景相差无几。
2
刘子骥只好先在武陵住下来,向别人打听桃花源该怎么去。据他说,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居乐业,他胸无大志,只想写诗作赋,寄情山水。东晋的名山大川都去得差不多了,唯独这桃花源,听闻是人间仙境,自己却从未踏足,不免心生遗憾,因此这回辞了公职,变卖了房舍田产,遣散了家里的仆童老妈子,只想去那儿开个客 栈,安度余生。他都如此虔诚了,别人也不好扫了兴,但因为此地人人都未听过有桃花源这般地方,只能应付一下说,要有消息,肯定奔走相告。不仅如此,每每在街上撞到他时,还要问上一句,刘先生,你找到桃花源了吗。如果他失望地摇摇头,也会好心安慰他两句。
前文说过,武陵的县太爷总是眯着眼,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眯着眼,好多东西他便看不见,既然看不见,那就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于是也少了很多麻烦。可是纵然如此,他还是撞上了麻烦,那就是 刘子骥这个读书人。本来武陵县一直太平无事,这小子却突然冒出来,说要找什么桃花源,还敢咆哮公堂——何况这小子在全国颇有文名,要是顶撞了他,只怕他回家乱写,叫自己焦头烂额。
从县太爷那眯着的一双眼睛里头看去,武陵是这样一个地方:县城有七横八纵十五条街,街上有很多房子,房子里头住很多人,每个人他差不多都认识。磨剪子的,造菜刀的,点豆腐的,卖绸缎的,弹棉花的等等等等。不但认得,县太爷还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比如绸缎庄 家的女儿小红,一直暗恋磨剪子家的小李,但小李喜欢的是豆腐铺子家的小杏。这里的人做什么,他眯着眼睛就能看得一清二楚;这里的人想什么,他眯着眼睛也能 想得一清二楚——可现在突然多了个刘子骥,来找一个不存在的桃花源,这事儿想想都觉得麻烦。
县太爷还以为,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我们,一种是敌人,凡是不属于我们的,那就肯定是敌人,此乃万古不变的真理。可惜武陵县里头好多人不知好歹,不能分清敌我矛盾,不仅没有孤立刘子骥,还跟他 闲聊,向他通风报信,实在是糊涂得很。他呼吁大家最好离刘子骥远些,免得自误,但没几个人听他说话,只是讲,得了吧大人,您只是跟他拌过嘴,对他有成见,其实他这人不坏!县太爷听了,气得永远半眯着的眼睛都快瞪圆了。
武陵县城绸缎庄的老板姓杜,长得很富态,又因从前上过私塾,显得很文气,坐在那儿像尊弥勒佛。因为同是读书人,刘子骥觉得他格外亲切些。杜老板说话很慢,仿佛说出来的每个字都是用他人格担保过的,他还告诉刘子骥,我说的每句话都是亲眼所见,耳闻的我不告诉你。刘子骥便觉得他的话格外可信了。
杜老板泡了茶请刘子骥喝,刘子骥喝了一口问,杜老板,你可知道桃花源在什么地方?杜老板说他不知道,不仅不知道,而且他从未听过有桃花源这么个地方。刘子骥纳闷了,说,武陵县有个渔夫,可是说过他去过桃花源的。杜老板想了想,说,你说的桃花源我没见过,你说的那个渔夫我似乎见过,你不妨先在武陵城里问问罢。刘子骥心里又燃起一丝希望,无论如何,既然那渔夫确有其人,这桃花源总还有一丝找到的希望。
刘子骥向武陵县城里头的人打听渔夫,倒多少有点收获,起码和打听桃花源时的情景不一样。有人说,他们见过那渔夫,也有人说没见过。说见过的人里头,对渔夫的外貌描述也各不相同,有人说他是个高个子大块头,脸黑黑的,上房揭瓦,下地凿洞,什么事都干;有人说他是个小矮子,脸圆圆的,安静老实,除了打渔什么都不会。既然有人记得他的模样,就可能会找到他,找到渔夫后,桃花源说不定就出现了。就是因为这原因,虽然渔夫难找,但刘子骥不肯放弃。
3
刘子骥去找桃花源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人在二十六时,脑子灵光,浑身有劲儿,什么事都想干,但往往一事无成。因为我们在二十六岁时,喜欢胡思乱想,相信一些有的没的鬼话,不懂人情练达,难免会碰钉子。武陵县城里有居民好心劝刘子骥,说,刘相公,你为什么非找桃花源不可呢?我们武陵有的是好山好水,哪里不是一样的?女人脱了裙子一样,男人脱了裤子也一样,其实我们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刘子骥对这些话是大大的不同意,但一时间也找不到什么好词来反驳。假如刘子骥非找到桃花源不可,那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情感,比如说,理想。
刘子骥来武陵的时候是春天,转眼三个月,已经到夏天了。三个月里,武陵城里的诸君子,对他态度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头来那几天还将他当客人,客客气气地款待;但住得久了,自然嫌他麻烦,这般情景,倒是古今无不同——外头有人来京城开会了,自然要关门闭户,整理清路,好吃好喝伺候;若外头有人要搬来京城长住了,自然要怒目圆瞪,厉声呵斥,捂而掩鼻地跑开,生怕他坏了此地的风水。刘子骥为人也不太地道,他是个高级知识分子,有点没法融入武陵本地的生活圈子。东晋知识分子流行炼丹,服用以后浑身燥热,喜欢穿着暴露地上街散步。于是他一上街,武陵城里所有的女人,美的丑的,少胳膊缺腿儿的,上到九十岁老太婆,下到三岁小姑娘都要逃跑,边跑还要边捂着裤裆,生怕他犯下兽行。根据以上情形,武陵县民对刘子骥有了如此判断:他是个来历不明的变态、流氓、露阴癖。
可除了一身正直、嫉恶如仇的县太爷外,大家还是要和他打交道,因为他有钱。若真撵他走,开客栈的钱老板和开酒楼的孙老板头两个不答应。武陵在东晋既不临水路,也不靠官道,猴年马月也没几个人来住店,最多此处有人结婚,嫌家里住得不气派,去他那儿开个双人间,还顺带捎来一屋子的跳蚤。刘子骥在他们那儿吃住三个月,顶了平时一年的营业额,而且他出手阔绰,一喝醉就赏小费,连卖酒姑娘怀里正在吃奶的小孩儿都有份。因此县太爷几次在街坊会议上提出撵走刘子骥,都没人附和。
刘子骥到武陵县找桃花源,桃花源却总是找不到,于是他退而求其次,开始找起了那个传说见过桃花源的渔夫,后来这个目标又淡化了,他只想知道到底有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藏在云里雾里,有的人说见过,有的人说没有,让刘子骥非常苦闷,夜夜以酒浇愁。某天客栈的钱老板和他一起喝,直到醉了开始说混话,方才告诉他,桃花源是什么地方他真不知道,但他知道那渔夫,那渔夫已经死了。刘子骥大惊失色,忙问,怎么死的。孙老板说,是被官府砍头的。当时他就站在客栈二楼的窗户旁,看着那渔夫被绑在一头瘦牛拉的破车里,愁眉苦脸,面如死灰,耷拉着脑袋游街示众——本来武陵杀人,一般就随随便便找个荒山砍头,然后挖洞埋了。但考虑到渔夫犯的错很有代表性,应该让大家看看,受受教育,便找了个车游街。马都被征去上战场了,武陵这儿剩的只有牛,于是马拉车变成了牛拉车,千真万确,杜老板那天也在街上,脖子伸得老长地在看,咦,他竟然没有告诉你吗?
刘子骥的酒一下醒了,他忙推着钱老板肥胖的身子,让他告诉自己更多点细节,比如那渔夫究竟是犯了什么罪,还有马被征去哪个战场了,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何处来的打仗?可钱老板说完这通胡话就醉死了,在八仙桌上趴成一堆烂泥。第二天一早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昨晚说过那些昏话,只大骂街头卖酒的姑娘良心大大地坏了,竟造了这些假酒来坑人发昏。
4
那一年前秦撤军后,东晋重新收复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土地。对长江沿岸居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朝秦暮楚、严重不爱国行为,圣上大为震怒,要把这些城市座座涤荡干净,男的砍头,女的充为官妓,家产收归国库,先在武陵县隔壁的泗州县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全国。我国人民平时软得像棉花,但真碰到身家性命攸关的事儿,是敢于把脑袋悬裤腰带上去拼的,泗州县全县官民同仇敌忾,以竹竿、鱼叉、锄头、斧子御敌,连小孩都带上弹弓上了战场,官兵死伤惨重,大战七七四十九天才攻进了泗州。不过圣上似乎不清楚贵国人民贫困潦倒,缴获的家产里头没有金银玉器,有几样铜锅铁盆,早被马蹄踩得稀烂,其余都是些烂桌子旧衣服,堆成小山,只能当柴火烧。攻城将军还告诉圣上说,这城里居民武功十分厉害,兵器也很精良,战士们遭遇了很大伤亡。有些小孩子用弹弓扔石头,打破了官兵的脑袋;部队进城时,城里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像杀猪般嚎叫,震聋了官兵的耳朵。圣上见如此,觉得从前的圣旨不划算,便把代笔那人杀了,重新下了一道旨:只要各郡各县愿意交出本地百分之十的人口充军为奴,其他人就算了。
各郡各县喜出望外,纷纷称赞皇上圣明,开始摊开地图划圈,商量着该把家里的谁谁谁跟谁谁谁交出去。武陵县最后决定交出治下的桃花源村——这个地方偏僻,藏在武陵大山深出,只要堵住唯一一条山路,不怕官兵逮不着那些村民。如此情景,也是古今无不同,就像八年抗战时,那些引着皇军进城的良民一般。这些东西在正史上自然找不到记载,当时的人也不知道,正如你穿越回清朝,问一个满族人什么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他也准说不知道。奇怪得很,武陵人不知道自己有座村子叫桃花源,泗州人却知道;正如泗州人不知道自己曾和东晋军队大战过七七四十九天,武陵人却知道。
这事发生在三十年前,县太爷今年六十八,按理说是该有印象的,可是他又仿佛记不起。他也很奇怪,为什么刘子骥一开口说要找桃花源,自己明明不知道这么个地方,心里却莫名其妙地颤了一下。莫非真有这么个地方,是自己老糊涂给忘了?他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思索这回事,想来想去睡不着,于是唤来师爷,两人连夜翻看县志,确定县志里头没有记载,才心安理得地回去睡了。同时两人一齐将那刘子骥大骂一顿,说他们这些文化人,就是喜欢无中生有,没事找事,尽给我们添麻烦。
如果说县太爷今年五十八,是老糊涂了,可钱老板今年才四十八,相信还没到犯老年痴呆的年纪。那晚被假酒所误后,他稀里糊涂地说了些昏话,第二天起来越想越惊,越想越怕,他模模糊糊地想起那渔夫在县城中心被处死的样子。东晋时候杀人,还没有发明后来许多可怕的刑法,比如凌迟,比如点天灯,比如灌水银等等,可见时代也并不总是在进步。那时的罪犯大多死得比较简单,不是砍头,就是上吊。可这死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家里有点小钱的,会塞点钱给刽子手,求他下手利落点,死得痛快点,如果再发发慈悲,能留个全尸下葬,就该感天谢地了。可这渔夫实在穷得卖裤衩,官府又诚心让他不痛快,前前后后砍了十四刀才断气。每砍一刀,站在旁边的官员都会向人群吼一声道:看到了吗?
大伙儿朗声回答:看到了!
以后还敢乱说吗?
不敢了!
钱老板那时还年轻,不太明白渔夫到底犯了什么事,只是从此以后便不再敢乱说了。其实到底什么是乱说,什么不是乱说,他心里也没有个准绳,既然官府的人说那渔夫乱说,那么他便是乱说吧。直到现在,关于什么是乱说,什么不是乱说,我们心里仍然没有条准绳,所以时常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生怕什么话说出来就变成“乱说”了。尤其那时还只有砍头跟上吊,现在过了一千多年,又多出了许多花样,说话更该小心些了。
5
钱老板去找杜老板商量,杜老板是读书人,见多识广,如果真有烦心事,该去找他商量商量。杜老板是读书人,也是个聪明人,身上带着中国文人向来的好品格,就是忘性大,尤其是那些血淋淋的事情,像砍头呀,屠村呀,一律想不起来了。这些事太血腥,太恐怖,不是读书人该想的事儿。读书人就该想想风花雪月、儿女情长,哀而不怨,悲而不伤,方才算不辱斯文。
杜老板隐隐约约记得渔夫被砍头的事儿,更早之前的事情,就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犹如一团混沌了。杜老板倒不记得自己伸长了脖子看渔夫砍头的事儿;要不是钱老板提醒,他压根连渔夫砍头这事儿都不记得了。他刚支支吾吾地送走钱老板,刘子骥又找上门来,他实在头痛得很,果不其然,刘子骥拉住他,满脸嗔怪,怪他明明见过渔夫,为什么瞒着不告诉他;既然在这件事上有所隐瞒,那说不定在桃花源这事上也有隐瞒了。
杜老板顿时火了,怒目圆瞪地说,刘相公,你这是在诋毁我读书人的名节,我老杜从来只有忘掉的事,没有隐瞒的事,我是武陵县一等一的直肠子,从不诓人的!武陵县有两个直肠子,一个是杜老板,直得什么都忘了;一个是钱老板,他不同,直得什么都想了起来。因为那顿假酒,因为刘子骥的穷追猛打,他不仅想起了渔夫,还想起他是怎么死的——是了,是了,他说他看到了桃花源。好吧,为什么说看到桃花源就要被砍头呢?桃花源到底是什么地方呢?他从杜老板家出来后,急匆匆地往县衙直奔,全武陵县就数县太爷最年长,虽然已经六十八岁了,但仍有廉颇之勇,心儿跟明镜似的,一切该记得的他都记得,绝不像杜老板般健忘。听钱老板说了一阵后,县太爷脸色往下一沉,大概是想起来了,倒是师爷在旁边说:钱老板,你别乱说好不好?什么砍头?什么官兵屠城?屠了哪座城?官兵和百姓心连心,他们围咱们干什么?今天你要是不讲清楚,就别想踏出这县衙大门!
钱老板被师爷一唬,吓得连连摆手说他不说了,他不说了。钱老板后来跑回客栈,就马上交待他的老婆说,不管谁来问,就说我去隔壁县串亲戚了。至于隔壁哪个县,串的哪家亲戚都没说。之后杜老板好几次想找他都没找到,便知道这胆小鬼躲起来了。再后来等事情风平浪静,听说杜老板来找过自己,钱老板还特意上门问,您前几天找我啦?杜老板眼睛一翻,莫名其妙地说,我找你了吗?没有哇。然后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6
刘子骥最后还是问到了桃花源的下落。原因很简单,他带着一把三尺长的大刀,是真正寒光闪闪的大刀,不是那种装模作样的柳条,谁都能看出来,这刀砍刀西瓜上,西瓜能裂两半;砍到脑袋上,脑袋也能裂两半。刘子骥提着刀,气势汹汹地去找杜老板。为什么要找杜老板呢?因为从古至今,读书人都只敢欺负读书人,别的人他们是惹不起的。杜老板一看到大刀就慌了,大嚷道,刘相公,你不能这样,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刘子骥却说,今天老子就要动手,你把老子咋的?看到刘子骥一脸横肉的凶相,杜老板一下子惊得什么都想了起来。据说人在生死边缘时常常能爆发不可思议的能力,看来这话不假,杜老板被刘子骥用货真价实的砍刀一威胁,连记性都一下变好了,顺嘴喊道:桃花源老早就被烧平了!那渔夫也被砍头了!
这世界上的东西,当大家都说有的时候,或当大家都说没有的时候,那就是必然有诈的,刘子骥身为读书人,自然明白这一点。只一点,当时他仅仅二十六岁,还不懂人情练达,非要头撞南墙地去找桃花源。后来他游遍东晋的名山大川,见过许多地方的人,他们都听说过桃花源,且一致认为那个地方就在武陵——偏偏武陵人自己却不知道。以前他不懂这道理,后来他懂了,也就不再去寻找桃花源。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困难重重,刘子骥估计自己永远也找不到桃花源。
-
cinemacinema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25 21:31:06
-
Lil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2 02:01:06
-
豆友68990206 赞了这篇日记 2016-10-19 15:33:3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2-18 23:54:47
-
山茱萸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22 15:38:36
-
糖糖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1 15:28:12
-
freedom♪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0 13:06:45
-
Mic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13 08:34:36
-
富士山之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13 01:45:36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8 08:57:56
-
akir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4 13:17:25
-
酒神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4 07:16:09
-
睡睡睡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23:22:41
-
哀家害喜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23:09:10
-
掃把腳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20:54:10
-
高贵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20:37:18
-
意大利之夏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19:55:00
-
一生所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15:11:29
-
丸总是个小仙女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11:47:04
-
西红柿炒鸡蛋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11:29:04
-
晴天霹雳娇娃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09:49:14
-
Gioi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07:16:06
-
蝴蝶骨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02:43:56
-
御风的飞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00:36:32
-
青青果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01 00:25:26
-
De porc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9 09:10:11
-
鸿禧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9 00:46:33
-
幻觉大得很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8 21:03:00
-
蓝天777麦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8 19: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