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秘密(之四)
(4)浑河史
正是因为浑河改道的事情在各类方志通史中并明确记载,因此,在释名“沈阳“时,常常矛盾不断。常规而普遍的说法是,浑河别名“沈水”,“沈水”即水质浑浊之意。因濒临“沈水”,辽代有了“沈州”的名字。《奉天通志》也说:“浑河之名,著自辽史”。但在《盛京通志》上、卷二十五、山川一节在谈及盛京城南的那条河时,则称之为:“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曰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案,《春秋.谷梁传》,水北曰阳,故名沈阳,辽金沈州,元沈阳路,明沈阳中卫,并以此水得名。”这段话中,既承认以前沈阳的名字来自“小沈水”,又指出“小沈水”不是浑河,这样的矛盾常常让读者一头雾水。直到晚近的时候,学者们才考证出“浑河”是一个随着河流改道而不断移动的名字,也就是说,在辽代、甚至明代,五里河都是浑河的主河道,号称“沈水”别名“浑河”,这才有了“沈阳”的称谓。而在《盛京通志》编撰的年代(清.乾隆),浑河主道已经移到了十里河的位置上去了,留下原来的城池面对着一处主要通过大量地下水源(万泉)来补给的内河。这条内河,在民国30年的光景上,终于干涸了。由于天然水源已无,五里河解放后被修建成为人工补水的南运河。
至于浑河的主河道,它“源出长白山纳噜窝集【窝集,满语中的古老森林】,名纳噜河。西流入英峩门,会噶桑阿河,是为浑河。国语谓瑚努瑚河。又经兴京界有硕宾河、苏子河—国语苏克素护河—来注之,又绕盛京城南太子河来会焉。。。浑河又西和辽河,为三汊河,行六百五十余里入海”(《盛京通志》上、卷十六)。《盛京通志》上的这段文字已经把浑河的来龙去脉描述得十分清楚。而且,我们现在还知道了浑河之名始于辽代。当然,昔日浑河之浑仅仅是因为多些泥沙而已,并无现在的重工业污染物,其浑浊的状态很有可能也只是季节性的。例如,我们会在清代诗人诸多描写浑河的诗篇中读到迥然不同的画面。既有:“卷地东来山作障,排空西去海为门,声摧雪浪惊雷起,势压风湍阵马奔”,也有“沙岸人换舟,波明起鸥鹭”(清代 廖润绂“浑河晚渡”)。前者是惊涛骇浪,后者是清波荡漾,同一条河,气象不一。况且,“河中水族,迹而可捕而取之”(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转引自张志强 1993:p.88),水质应该不错。
此外,我们在乾隆皇帝吟咏“盛京土产十二首”中,也可以找到一些清代中期时,浑河水源地处水土保持尚好的间接证据。乾隆赞叹了盛京一带的五谷、东珠、人参、松花玉、貂、鹿、熊罴、堪达汉【满语;即麋鹿】、海东青【北方一种鹫】、鲟鳇鱼、松子、温普【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山果”,一种东北的榲桲】的同时(《盛京通志》上、卷十五,天章六),并称“盛京多窝集,茂密蓊郁,连林数十里”。通志的编撰者上特地注明熊在当时的东北各处都有,罴 “只有吉林、盛京始有,他处无也”。还有,当时的盛京围场是长白山野鹿在冬天的栖息地:野鹿在八九月迁至长白山避暑,冬天返回。
在一种“连林数十里”、时有熊罴和野鹿出没的环境里,我们的确很难想象浑河之浑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不错,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从战国开始到两汉时期,中原政权对辽东的开拓。从考古的证据看,赤峰、建平、敖汉、奈曼、朝阳、锦州、抚顺、鞍山、旅顺、宽甸、桦甸,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出土。而出土的两汉时期铁制农具不仅数量众多且分工细致,足见当时的辽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水平几乎不亚于中原(李殿福 1978)。不错,深耕对表土沙化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有关东北土地沙化的进程问题上,衣保中等人已经给予了详尽的论述,恕不赘述)。但是“人祸说”对于解释古代浑河之浑似乎还不太恰当。尽管明中期,辽东开垦之风甚盛,据李三谋的估算,明代嘉靖年间,辽东镇有屯田316万亩、民科田约300万亩。估计总人口在100万左右(其中,军人占1/10)(李三谋 1999),但是,辽东的主要开垦地主要集中在辽河下游、辽西,在辽东地区也主要集中在辽阳附近。而抚顺以东一直较少在农耕文化的控制范围内。努尔哈赤祖上的六个部落,就曾占领着苏克苏浒上游的几个山谷,这里也是浑河上游的汇水区。不过,这些女真部落的聊生手段,主要是渔猎,辅以少量的农耕,很难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既然不是“人祸”,那浑河水质季节性浑浊的原因只能从“天灾”和“地貌“上去找了。所谓“天灾”,这里指的是近250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地貌环境的整体变化。在气温持续走低后,温湿环境下栎等阔叶林消失了,耐寒的松树增加,湖沼迅速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土物源增加,沙土堆积(周昆吾 1991:p.228)。与此同时,在总体气候变干变凉的趋势下,降雨集中,短时间地表径流增大。这些都应该是浑河变浑的宏观条件。如果7000年前的那些阔叶林还在的话,如果地表上沉积着厚厚的腐殖质的话,浑河自然不会发浑。
其次,就具体地貌和地质条件而言,浑河流入沈阳前,聚集在一个山谷里,这个山谷,在满语里叫“萨尔浒”,就是“厨柜”【汉人叫“大伙房”】,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山体围合态势,说明水流到这里必定高度汇集。可浑河出了萨尔浒,就进入了古老的花岗混合片麻岩地带,东陵地区在长期剥蚀作用下形成低缓的丘陵,岩石风化剧烈。一旦水流湍急,表土极易流失。跟着,浑河进入了坡度平缓的平原,如果河道出现淤积之后,容易漫流、改道。相信正是在这样特殊而脆弱的地貌和地质条件下,浑河得到了土源。
而浑河易于漫流的地方,就是今天北运河、灰山水库泄洪渠及浑河主道的交汇点附近(现在叫下木厂)。在那儿,乾隆皇帝曾降旨修建了一座“浑河神庙”。对此,《盛京通志》上、卷十六、天章七中有着两处简短的记录:“戊戌岁,特敕于盛京城东,建立浑河河神庙,以志风水镐京之绩。” “浑河神庙在城东十里,木厂浑河北岸。乾隆四十三年,奉敕建。大殿三楹,配殿四楹,左右配庑各三楹,左右耳房各一楹。垂花门一座,大门三楹。左右群房各六楹,碑亭一座。有御书灵脉精禋匾额,恭悬殿内。原奉谕旨,恭载纶音门”(《盛京通志》下、卷九七、祠祀一)。仔细想想,这座浑河神庙的位置大有来头,绝非偶然。
然而,浑河神庙终究没有保佑住浑河两岸的水土。随着清末浑河上游的森林砍伐、随着近代沿岸地区的高度城市化及重工业化,浑河给沿岸带来的是外洪内涝、水土流失、盐渍化、河床淤积、河岸坍塌。浑河里携带的也不再是黄沙,而是工矿直接排出的废水。很多年来,已经很少听到谁敢在浑河里游泳或者吃河里的鱼虾(如果有的话)。真正导致浑河垂死挣扎的因素已不再是天灾、地貌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国运的衰败和社会生态伦理的沦丧。伴随浑河破败的,是一部坎坷的东北近代史。
正是因为浑河改道的事情在各类方志通史中并明确记载,因此,在释名“沈阳“时,常常矛盾不断。常规而普遍的说法是,浑河别名“沈水”,“沈水”即水质浑浊之意。因濒临“沈水”,辽代有了“沈州”的名字。《奉天通志》也说:“浑河之名,著自辽史”。但在《盛京通志》上、卷二十五、山川一节在谈及盛京城南的那条河时,则称之为:“小沈水,城南四里,俗名五里河。自东关观音阁东泉眼发源。一曰万泉河,至骡子圈,南入浑河。案,《春秋.谷梁传》,水北曰阳,故名沈阳,辽金沈州,元沈阳路,明沈阳中卫,并以此水得名。”这段话中,既承认以前沈阳的名字来自“小沈水”,又指出“小沈水”不是浑河,这样的矛盾常常让读者一头雾水。直到晚近的时候,学者们才考证出“浑河”是一个随着河流改道而不断移动的名字,也就是说,在辽代、甚至明代,五里河都是浑河的主河道,号称“沈水”别名“浑河”,这才有了“沈阳”的称谓。而在《盛京通志》编撰的年代(清.乾隆),浑河主道已经移到了十里河的位置上去了,留下原来的城池面对着一处主要通过大量地下水源(万泉)来补给的内河。这条内河,在民国30年的光景上,终于干涸了。由于天然水源已无,五里河解放后被修建成为人工补水的南运河。
![]() |
感谢网友“迷藏”这张浑河流向、流域图 |
至于浑河的主河道,它“源出长白山纳噜窝集【窝集,满语中的古老森林】,名纳噜河。西流入英峩门,会噶桑阿河,是为浑河。国语谓瑚努瑚河。又经兴京界有硕宾河、苏子河—国语苏克素护河—来注之,又绕盛京城南太子河来会焉。。。浑河又西和辽河,为三汊河,行六百五十余里入海”(《盛京通志》上、卷十六)。《盛京通志》上的这段文字已经把浑河的来龙去脉描述得十分清楚。而且,我们现在还知道了浑河之名始于辽代。当然,昔日浑河之浑仅仅是因为多些泥沙而已,并无现在的重工业污染物,其浑浊的状态很有可能也只是季节性的。例如,我们会在清代诗人诸多描写浑河的诗篇中读到迥然不同的画面。既有:“卷地东来山作障,排空西去海为门,声摧雪浪惊雷起,势压风湍阵马奔”,也有“沙岸人换舟,波明起鸥鹭”(清代 廖润绂“浑河晚渡”)。前者是惊涛骇浪,后者是清波荡漾,同一条河,气象不一。况且,“河中水族,迹而可捕而取之”(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四,转引自张志强 1993:p.88),水质应该不错。
此外,我们在乾隆皇帝吟咏“盛京土产十二首”中,也可以找到一些清代中期时,浑河水源地处水土保持尚好的间接证据。乾隆赞叹了盛京一带的五谷、东珠、人参、松花玉、貂、鹿、熊罴、堪达汉【满语;即麋鹿】、海东青【北方一种鹫】、鲟鳇鱼、松子、温普【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山果”,一种东北的榲桲】的同时(《盛京通志》上、卷十五,天章六),并称“盛京多窝集,茂密蓊郁,连林数十里”。通志的编撰者上特地注明熊在当时的东北各处都有,罴 “只有吉林、盛京始有,他处无也”。还有,当时的盛京围场是长白山野鹿在冬天的栖息地:野鹿在八九月迁至长白山避暑,冬天返回。
在一种“连林数十里”、时有熊罴和野鹿出没的环境里,我们的确很难想象浑河之浑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不错,前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从战国开始到两汉时期,中原政权对辽东的开拓。从考古的证据看,赤峰、建平、敖汉、奈曼、朝阳、锦州、抚顺、鞍山、旅顺、宽甸、桦甸,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出土。而出土的两汉时期铁制农具不仅数量众多且分工细致,足见当时的辽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水平几乎不亚于中原(李殿福 1978)。不错,深耕对表土沙化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有关东北土地沙化的进程问题上,衣保中等人已经给予了详尽的论述,恕不赘述)。但是“人祸说”对于解释古代浑河之浑似乎还不太恰当。尽管明中期,辽东开垦之风甚盛,据李三谋的估算,明代嘉靖年间,辽东镇有屯田316万亩、民科田约300万亩。估计总人口在100万左右(其中,军人占1/10)(李三谋 1999),但是,辽东的主要开垦地主要集中在辽河下游、辽西,在辽东地区也主要集中在辽阳附近。而抚顺以东一直较少在农耕文化的控制范围内。努尔哈赤祖上的六个部落,就曾占领着苏克苏浒上游的几个山谷,这里也是浑河上游的汇水区。不过,这些女真部落的聊生手段,主要是渔猎,辅以少量的农耕,很难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既然不是“人祸”,那浑河水质季节性浑浊的原因只能从“天灾”和“地貌“上去找了。所谓“天灾”,这里指的是近250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地貌环境的整体变化。在气温持续走低后,温湿环境下栎等阔叶林消失了,耐寒的松树增加,湖沼迅速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土物源增加,沙土堆积(周昆吾 1991:p.228)。与此同时,在总体气候变干变凉的趋势下,降雨集中,短时间地表径流增大。这些都应该是浑河变浑的宏观条件。如果7000年前的那些阔叶林还在的话,如果地表上沉积着厚厚的腐殖质的话,浑河自然不会发浑。
其次,就具体地貌和地质条件而言,浑河流入沈阳前,聚集在一个山谷里,这个山谷,在满语里叫“萨尔浒”,就是“厨柜”【汉人叫“大伙房”】,形象地描绘了这里的山体围合态势,说明水流到这里必定高度汇集。可浑河出了萨尔浒,就进入了古老的花岗混合片麻岩地带,东陵地区在长期剥蚀作用下形成低缓的丘陵,岩石风化剧烈。一旦水流湍急,表土极易流失。跟着,浑河进入了坡度平缓的平原,如果河道出现淤积之后,容易漫流、改道。相信正是在这样特殊而脆弱的地貌和地质条件下,浑河得到了土源。
而浑河易于漫流的地方,就是今天北运河、灰山水库泄洪渠及浑河主道的交汇点附近(现在叫下木厂)。在那儿,乾隆皇帝曾降旨修建了一座“浑河神庙”。对此,《盛京通志》上、卷十六、天章七中有着两处简短的记录:“戊戌岁,特敕于盛京城东,建立浑河河神庙,以志风水镐京之绩。” “浑河神庙在城东十里,木厂浑河北岸。乾隆四十三年,奉敕建。大殿三楹,配殿四楹,左右配庑各三楹,左右耳房各一楹。垂花门一座,大门三楹。左右群房各六楹,碑亭一座。有御书灵脉精禋匾额,恭悬殿内。原奉谕旨,恭载纶音门”(《盛京通志》下、卷九七、祠祀一)。仔细想想,这座浑河神庙的位置大有来头,绝非偶然。
然而,浑河神庙终究没有保佑住浑河两岸的水土。随着清末浑河上游的森林砍伐、随着近代沿岸地区的高度城市化及重工业化,浑河给沿岸带来的是外洪内涝、水土流失、盐渍化、河床淤积、河岸坍塌。浑河里携带的也不再是黄沙,而是工矿直接排出的废水。很多年来,已经很少听到谁敢在浑河里游泳或者吃河里的鱼虾(如果有的话)。真正导致浑河垂死挣扎的因素已不再是天灾、地貌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国运的衰败和社会生态伦理的沦丧。伴随浑河破败的,是一部坎坷的东北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