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的智慧
项羽部将季布,勇猛善战,打得刘邦狼狈不堪。项羽败亡后,刘邦悬赏千金追捕季布,下令敢藏匿者罪及三族。季布走投无路,冒充奴仆,被“卖”到鲁人朱家家中。朱豪侠仗义,阅人既多,早已窥破季布身份,却不说穿,任由季布混迹于下人中,自己则急赴洛阳,游说刘邦身边要人滕公夏侯婴,为季布通关节。一番活动大见成效,季布不仅被刘邦赦免,还被召见和重用,成为一代名将。季布的忍辱负重、善处死生为人称赏,朱家的侠名也从此传扬开来。
这个故事的结局,据司马迁的记载是“(朱家)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史记·游侠列传》)。
好一个“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人们读到这里,定会赞美朱家的“侠”,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其实还有一种阐释,那就是朱家洞悉人性幽微的“智”。
人在微贱或困顿时,总会有些日后不堪回首的情事,一旦富贵,不愿被人提及。陈涉变身为陈王,当年一起种地的哥们去看他,要是仅仅说几句“吔,陈涉这个王当得好安逸哦”还无妨,要命的是他们口无遮拦,“言陈王故情”,大约就颇有些偷张家大叔苹果看李家小妹洗澡之类的八卦,很扫陈王面子,陈王一怒,砍了穷哥们的头。季布不是陈涉,但逃亡时穿了破衣,剃了头发,脖子上套着锁链被人像牵狗似地牵着卖到朱家,实在有损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形象。朱家在尊贵了的季布面前出现一次,就重现一次难堪的往事,何苦来,还是不出现为妙。人一发迹就想美化当年,各种自传他传中,名教授小时多是神童,企业家三岁就会算账,高官都没穿过开裆裤,当了皇帝则连父亲也不认,造些蛇啊龙啊的神话,偏要把自己说成人兽结合的产物,人同此心,古今一揆。
退一步说,季布是豪侠人物,成大事不拘小节,不介意当年的屈辱,但他却欠了朱家一个还不起的人情。精明的国人喜欢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涌泉之恩呢,何以为报?欠一斗米可还,欠一条命拿什么还?若是牛二之类的泼皮,可以耍赖:“来来来,首级在此,你斩了去便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就难办了。因此国人又想出一条“大恩不言谢”,不是不言,是根本就没法谢。负债,不好玩;负还不起的债,是无法平复的煎熬。煎熬既久,有什么结果,我不知道,朱家知道,不然他不会选择在季布面前自动消失。
并非我臆测前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人性的曲折幽深本来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想起过去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二战时的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一个犹太商人家族商量向非犹太人寻求帮助,兄弟二人意见不一。弟弟主张向父亲资助发家的某银行家求助,银行家曾多次宣称该犹太家族是他的恩人,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哥哥则认为应求助于在生意上帮助自己家族起步的一位木材商。意见无法统一,兄弟分头行动,从此失去联系。多年后,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国寻找弟弟,弟弟全家已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哥哥从纳粹档案中找到了举报弟弟藏匿处的电话记录,打电话的人,是那位银行家。
该故事不知真伪,我是当寓言读的。人性的问题,复杂,往深了想想,有点可怕。
这个故事的结局,据司马迁的记载是“(朱家)既阴脱季布将军之厄,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也”(《史记·游侠列传》)。
好一个“及布尊贵,终身不见”!人们读到这里,定会赞美朱家的“侠”,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其实还有一种阐释,那就是朱家洞悉人性幽微的“智”。
人在微贱或困顿时,总会有些日后不堪回首的情事,一旦富贵,不愿被人提及。陈涉变身为陈王,当年一起种地的哥们去看他,要是仅仅说几句“吔,陈涉这个王当得好安逸哦”还无妨,要命的是他们口无遮拦,“言陈王故情”,大约就颇有些偷张家大叔苹果看李家小妹洗澡之类的八卦,很扫陈王面子,陈王一怒,砍了穷哥们的头。季布不是陈涉,但逃亡时穿了破衣,剃了头发,脖子上套着锁链被人像牵狗似地牵着卖到朱家,实在有损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形象。朱家在尊贵了的季布面前出现一次,就重现一次难堪的往事,何苦来,还是不出现为妙。人一发迹就想美化当年,各种自传他传中,名教授小时多是神童,企业家三岁就会算账,高官都没穿过开裆裤,当了皇帝则连父亲也不认,造些蛇啊龙啊的神话,偏要把自己说成人兽结合的产物,人同此心,古今一揆。
退一步说,季布是豪侠人物,成大事不拘小节,不介意当年的屈辱,但他却欠了朱家一个还不起的人情。精明的国人喜欢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涌泉之恩呢,何以为报?欠一斗米可还,欠一条命拿什么还?若是牛二之类的泼皮,可以耍赖:“来来来,首级在此,你斩了去便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就难办了。因此国人又想出一条“大恩不言谢”,不是不言,是根本就没法谢。负债,不好玩;负还不起的债,是无法平复的煎熬。煎熬既久,有什么结果,我不知道,朱家知道,不然他不会选择在季布面前自动消失。
并非我臆测前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人性的曲折幽深本来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
想起过去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二战时的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一个犹太商人家族商量向非犹太人寻求帮助,兄弟二人意见不一。弟弟主张向父亲资助发家的某银行家求助,银行家曾多次宣称该犹太家族是他的恩人,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哥哥则认为应求助于在生意上帮助自己家族起步的一位木材商。意见无法统一,兄弟分头行动,从此失去联系。多年后,由木材商冒死相助逃到日本的哥哥回国寻找弟弟,弟弟全家已死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哥哥从纳粹档案中找到了举报弟弟藏匿处的电话记录,打电话的人,是那位银行家。
该故事不知真伪,我是当寓言读的。人性的问题,复杂,往深了想想,有点可怕。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