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选择中文系时我选择了什么
礼拜五和红军聊了很久,他把读中文系说的很可怕,但我也了解了很多红军的故事。既然他对我敞开心扉,那我当然要报之以琼琚。于是有了这篇东西,红军看了之后说理解并支持我!
老师昨天谈到的问题,其实我早就考虑过,因为从高中开始我就天天写日记,而昨天谈到的问题就是日记里绕不开的主题之一。高一高二可以说是在迷茫与挣扎中度过的,但如今我也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生存问题。如果大学四年之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走学术道路(能早发现也挺好),中文系出来其实不愁没工作。北大中文系近两年的就业率一直在98%到100%之间,就业领域包括国家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地方高校,军队,外企,金融机构等。如果是我,或许会选择教育和文化产业。教育是立国之本,文化是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如果走学术道路的话,那我早就准备好接受清苦了,在我的想象中曾无数次出现窝在地下室啃馒头过咸菜的场景。高二有段时间数学总是考不好,很烦恼,我就和自己说,你是一个要经历苦难的人,这点小挫折算什么?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做学问就是要耐住寂寞的。有人会说,你何必去搞学术,轻松混一辈子不是挺好?你又不一定能搞出什么名堂,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但总得有人搞学术,总得有人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总得有人去解决现代化的困境。根据存在主义哲学,我的行为是要为全人类负责的,行为本身就创造价值。只要我选择了学术,我就证明了学术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理性的我不会选择一个对我来说更坏的东西;如果我不搞学术,那我可能就证明了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是胜过对精神的追求。我不想去证明一个我不太认同的价值观。又有人会说,那有别人去学术啊,为什么一定要你去呢?可是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都不学术怎么办?或许他又会说,这不可能发生。但否定这种可能性的人用萨特的话来说就是“逃避”。“逃避”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中国成立至今没有产生过大师,所以我并不真的指望自己会有超过前辈的成就。但只要还有“卢天诚”愿意走学术的路,在千千万个“卢天诚”之后我们总会迎来那个不世出的天才,迎来那个“大师”。正如同中国近代的革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死在胜利之前,但他们的血并没有白流。或许还会有人搬出《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理论:革命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但如果所有的“卢天诚”都因为搞学术清苦而放弃学术,等到天才出生时,他根本不会走学术的道路,因为学术早已被抛弃。说不定天才就成了高智商罪犯。
所以走学术之路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价值,它是保留火种的行为。
更何况,我究竟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就真的不是那个不世出的天才呢?
至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是读中文的料这个问题。其实在如此呆板的教育体制下,我也真不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料,是块什么级别的料。与其把宝押在我不太喜欢的理工科上,干嘛不选择我喜欢的中文呢?何况,中文出来绝不至于没饭吃。
我还很年轻,还没有看过太多这个世界,我认识的世界更多是道听途说来的,但根据这些道听途说,轻松混一辈子的快乐并不见得很多。生活的庸常会使生命变得无聊,人间万事细如毛,鸡毛蒜皮能把人磨死。这是又该怎么办呢?重新振奋闯荡一番?但年华已逝!或者是在庸常中拥有一双发现美和趣味的眼睛,但很多时候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情趣,而是矫情和“媚俗”(也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谓kitsch)。广阔的平原确实适于人类居住,但险峻的山峰,激荡的海洋,飞泻的瀑布才能给人美的联想。
何况年青人还是应该有梦想的(虽然梦想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只要是梦想,就会有风险,总不能每个人都因为可能面对的苦难而裹足不前吧?与其为没有尝试而抱憾终生,不如撞得遍体鳞伤,彻底失败后的死而无憾。
我清楚的知道失败的可能,只是还没有真正品尝失败的滋味,所以不敢说自己一定经得起失败。但起码我有准备了,我已经扎稳马步,拉住栏杆了。
但干嘛要把参加高考去读中文系说成一件殉道一样的事呢?我最初想起读中文只是因为喜欢读小说,喜欢诗,自己也想写点什么,觉得做个文艺青年很酷(至今仍这么认为)。起码进了中文系我有4年时间可以自由阅读,学的课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是很好吗?仅仅是享受当下,不考虑其他,不是很好吗?毕业之后的事等毕业之后再说为什么就一定来不及了呢?
老师昨天谈到的问题,其实我早就考虑过,因为从高中开始我就天天写日记,而昨天谈到的问题就是日记里绕不开的主题之一。高一高二可以说是在迷茫与挣扎中度过的,但如今我也找到了答案。
首先是生存问题。如果大学四年之后发现自己不适合走学术道路(能早发现也挺好),中文系出来其实不愁没工作。北大中文系近两年的就业率一直在98%到100%之间,就业领域包括国家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地方高校,军队,外企,金融机构等。如果是我,或许会选择教育和文化产业。教育是立国之本,文化是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如果走学术道路的话,那我早就准备好接受清苦了,在我的想象中曾无数次出现窝在地下室啃馒头过咸菜的场景。高二有段时间数学总是考不好,很烦恼,我就和自己说,你是一个要经历苦难的人,这点小挫折算什么?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做学问就是要耐住寂寞的。有人会说,你何必去搞学术,轻松混一辈子不是挺好?你又不一定能搞出什么名堂,人生苦短,不如及时行乐!但总得有人搞学术,总得有人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总得有人去解决现代化的困境。根据存在主义哲学,我的行为是要为全人类负责的,行为本身就创造价值。只要我选择了学术,我就证明了学术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为理性的我不会选择一个对我来说更坏的东西;如果我不搞学术,那我可能就证明了对物质,名誉的追求是胜过对精神的追求。我不想去证明一个我不太认同的价值观。又有人会说,那有别人去学术啊,为什么一定要你去呢?可是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都不学术怎么办?或许他又会说,这不可能发生。但否定这种可能性的人用萨特的话来说就是“逃避”。“逃避”并不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新中国成立至今没有产生过大师,所以我并不真的指望自己会有超过前辈的成就。但只要还有“卢天诚”愿意走学术的路,在千千万个“卢天诚”之后我们总会迎来那个不世出的天才,迎来那个“大师”。正如同中国近代的革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死在胜利之前,但他们的血并没有白流。或许还会有人搬出《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理论:革命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但如果所有的“卢天诚”都因为搞学术清苦而放弃学术,等到天才出生时,他根本不会走学术的道路,因为学术早已被抛弃。说不定天才就成了高智商罪犯。
所以走学术之路这个行为本身就有价值,它是保留火种的行为。
更何况,我究竟又怎么能知道自己就真的不是那个不世出的天才呢?
至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是读中文的料这个问题。其实在如此呆板的教育体制下,我也真不知道自己是块什么料,是块什么级别的料。与其把宝押在我不太喜欢的理工科上,干嘛不选择我喜欢的中文呢?何况,中文出来绝不至于没饭吃。
我还很年轻,还没有看过太多这个世界,我认识的世界更多是道听途说来的,但根据这些道听途说,轻松混一辈子的快乐并不见得很多。生活的庸常会使生命变得无聊,人间万事细如毛,鸡毛蒜皮能把人磨死。这是又该怎么办呢?重新振奋闯荡一番?但年华已逝!或者是在庸常中拥有一双发现美和趣味的眼睛,但很多时候这并不是真正的生活情趣,而是矫情和“媚俗”(也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谓kitsch)。广阔的平原确实适于人类居住,但险峻的山峰,激荡的海洋,飞泻的瀑布才能给人美的联想。
何况年青人还是应该有梦想的(虽然梦想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只要是梦想,就会有风险,总不能每个人都因为可能面对的苦难而裹足不前吧?与其为没有尝试而抱憾终生,不如撞得遍体鳞伤,彻底失败后的死而无憾。
我清楚的知道失败的可能,只是还没有真正品尝失败的滋味,所以不敢说自己一定经得起失败。但起码我有准备了,我已经扎稳马步,拉住栏杆了。
但干嘛要把参加高考去读中文系说成一件殉道一样的事呢?我最初想起读中文只是因为喜欢读小说,喜欢诗,自己也想写点什么,觉得做个文艺青年很酷(至今仍这么认为)。起码进了中文系我有4年时间可以自由阅读,学的课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是很好吗?仅仅是享受当下,不考虑其他,不是很好吗?毕业之后的事等毕业之后再说为什么就一定来不及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