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 人】 朱鸿林:“明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 |
朱鸿林著《<明儒学案>选讲》,三联书店,2012年 |
走进朱鸿林的办公室,如同迈入微型历史图书馆,瞬间穿越时光隧道重回五、六百年前的大明帝国。一代诗圣杜甫曾用「风流儒雅亦吾师」来盛赞宋玉,称其学问深湛,气度雍容。用这句诗形容朱鸿林也一点不为过。专研明史的朱鸿林走的是考据明、义理明和弄清事实,然后推理,结合传统中国学术和近代西方史学的研究路数。在他眼中,历史是活的,永远乐趣无穷。
香港,一个被金融业主导的商业社会,多少人被物质金钱冲昏头脑,能够潜心研究「枯燥」历史之人,该是多么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朱鸿林对明代思想潮流、社会及政治历史、宋明理学经典、明人文集等情有独钟,这些内容看似与喧嚣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又不如每日股市来得精彩,但朱鸿林看来,历史却比任何东西更具现实意义。
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文化学系讲座教授朱鸿林在香港出生,先后就读于珠海中学、珠海学院文史系,还在学院的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他曾是已故历史学家、客家学开创者、中国族谱学奠基人之一罗香林的晚年弟子,后负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该校东亚学系创始人、美国中国文化学者的汉学家牟复礼。
朱鸿林专研明史,具体是十四至十七世纪的明朝。朱鸿林认为,明朝是非常重要时期,出过不少重要人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丘浚,其著作《大学衍义补》是对宋朝真德秀《大学衍义》的完美补充。
谈及《大学衍义补》,不得不先从《大学衍义》讲起。四书之《大学》列有八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所编《大学衍义》,以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格物致知之要、诚意正心之要、修身之要、齐家之要为纲目,发挥《大学》要旨,认为人君据此足以治平天下,但却独缺治国、平天下二目。《大学衍义》后来成为历代皇朝统治者及其接班人的教科书,明太祖曾将其写在宫殿墙壁上,朝夕观看参考。但在明代名臣丘浚看来,真德秀对《大学》的诠释是有缺陷的,于是,他花十年编撰出《大学衍义补》,对真德秀所忽略的大学八目中治国、平天下二者有所阐发。
作为明史专家,朱鸿林对这部辉煌巨著独有一番研究。他认为,《大学衍义补》是一本治国者的参考书,不只皇帝可读,文武百官乃至在学生员,凡有治国责任或准备当官的,都应该阅读此书以备参考。此书的内容广泛,涉及官僚体制、礼仪制度、社会、经济、财政、法律、边疆治理、文化教育等。即使时至今日,「任何想做官的人还都可看这本书,甚至连特首都可以考虑参考它。」朱鸿林说,《大学衍义补》约一百万字,从一四八七年一直出版至清朝中叶,至少多达十四个版本。「这本书是同类书籍中我见过翻版最多的」。原本更有日本版和韩国版,此外还有多种节本和批评论著,足见其受人尊重程度。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朱鸿林说,日本人较看重书中的法律和社会经济部分,法律部分有过译注本,社会经济部分是相关研究者必读之书。「如今社会暴富引来仇富现象,明朝亦有这种问题,《大学衍义补》书中主张政府不可仇富、击富,但应藏富于民,建议政府有效节约,不能够苛捐杂税,不允许有钱人拥有太多土地而不纳应该纳的税等等,这些建议都极具现实意义。」
怀抱对历史研究的满腔热情,朱鸿林一九八四年从普林斯顿毕业后留校作博士后研究。那段时间,朱鸿林专门为该校葛斯德图书馆(Gest Library)所藏的明人文集撰写提要。这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却乐在其中。
如今,朱鸿林有不少行政工作要打理,却仍不停下历史研究的步伐。今年,他获资助的研究是重新整理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朱鸿林笑言,此书没有一个版本可靠。他说,一九八五年中华书局推出的版本,他已经指出了其中的点校之误一千四百三十三条。这次,他会将黄宗羲根据的书的原本调出来,然后加以比对,希望三、四年后可为学术界推出一个全新的、超过一百万字的可靠点校版本。
与朱鸿林访问期间,他谈话语速平缓,可能担心用词不为记者熟悉,多次用普通话进行调整,甚至落笔写下以供参考。俗语说,见字如见人,朱鸿林的字帅气漂亮,苍劲有力,如笔走龙蛇般,让记者难忘。
(转见《大公报》2011-3-18)
来源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8858&PostID=33065720
![]() |
朱鸿林教授 |
探索明朝的儒學風尚─ 專訪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朱鴻林
訂正:朱鴻林教授
策劃、主訪:曹宏威教授
紀錄、撰文:李名揚
現任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兼中國文化學系講座教授朱鴻林在香港出生、長大,就讀於珠海中學,畢業後入讀珠海學院文史系,其後又在珠海學院研究所繼續深造,取得碩士學位。1978年,朱鴻林入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博士課程,1984年取得博士學位。
《大學衍義補》適合任何為政之人閱讀
朱鴻林教授是明史研究專家,他的碩士論文,研究範圍是明代廣東理學的發展。幾位明代著名的理學大師,如陳白沙、丘濬、湛若水等,都出生於廣東一帶。朱教授表示,他的論文是第一篇把明代廣東理學家結集一起研究的文章,雖然沒有十分突破性的見解,但也能從中看見廣東地區的獨特性。出身於廣東一帶的名士,其思想往往很有突破。中國傳統上,儒生多強調格物致知,但陳白沙則把靜坐視為為學之端倪,強調求學先要修心養性,這是儒學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朱教授又指出,在中國歷史上,廣東出產的名人雖然不算多,但他們很多都是「響噹噹」的人物,如六祖惠能、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
朱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博士課程時,主要跟隨美國著名漢學家牟復禮教授 (Frederick W. Mote) 進行研習。朱教授的博士論文,名為《丘濬的〈大學衍義補〉及十五世紀中國的經世思想》。眾所周知,《大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當中記載了「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南宋名臣和著名理學家真德秀撰寫《大學衍義》,將《大學》中的「八目」加以發揮,呈給宋理宗,作為治國的參考。不過,真德秀的《大學衍義》,推演到「八目」中的「齊家」便停下來,缺了最後的「治國」和「平天下」。出現這種情形,是因為真德秀認為只要皇帝能做到「齊家」,便自然能「治國」和「平天下」。
到了十五世紀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理學家丘濬認為真德秀的做法不妥當,撇開「治國」和「平天下」,便破壞了《大學》「八目」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丘濬十分重視治國方針和具體政策的重要性,所以決心要對《大學衍義》作出補充,因此撰寫了《大學衍義補》。該書用了一百萬字,補充「治國」和「平天下」兩個條目。朱教授的博士論文,先研究《大學衍義補》的性質。他得出的結論是,《大學衍義補》是治國者的參考書,因其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政治、政制,又有經濟、社會組織、教育、法律、軍事等。另一方面,《大學衍義補》中的很多具體建議,都是針對十五世紀明代的各種社會問題,因此是推動改革的「藍本」。由皇帝到各級官吏,都適合閱讀該著作。
明朝經世思想的發達
朱教授的論文,進一步論述為何丘濬這樣一個出生於廣東偏遠地區的人物,能在政治和學術思想方面有這樣偉大的成就 (丘濬曾出任國子監祭酒、內閣大學士等重要職務)。朱教授嘗試從丘濬的成長經歷,以及當時明代的政治社會環境,解釋丘濬撰寫《大學衍義補》的背景。那麼,為何《大學衍義補》值得研究呢?朱教授指出,本書自1487年出版至清中葉期間,共出現了14個翻印版本,而且有日本、韓國的版本,可見其讀者數量之廣,影響力之大。另一方面,當時也出現了不少針對《大學衍義補》的書評,單是批評的就有4至5本,可見該書的論點極具爭議。
朱教授這篇論文,還批評了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的觀點。黃宗羲認為明代除了理學外,其他一切學術成就都不及前代,特別是宋朝。不過,朱教授認為,明朝學術卓越的地方不單表現在理學,還表現在經世思想方面。晚明時期,經世思想十分蓬勃。丘濬所撰的《大學衍義補》,就是一本偉大的經世著作。丘濬的其中一個中心思想是「體用兼存」,認為空談的儒學不是真正的儒學,真正的儒學是要有應用價值。《大學衍義補》一書,就談及大量政策,也藉此表達出丘濬本人的主張。例如,在社會經濟方面,丘濬提倡藏富於民,政府不應抽取過重的賦稅。
鄉約制度推動社會有效運作
修讀完博士課程後,朱教授留在普林斯頓大學圖晝館從事研究工作,主要負責閱讀館中珍藏的明人文集,然後逐一撰寫提要。另一方面,他又擔任主編,負責編寫學報,名為the Gest Library Journal。1989年,朱教授應邀到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1992至93年間,朱教授獲邀為美國威爾遜國際中心訪問學者,他留駐在華盛頓,閱讀了大量國會圖書館的書籍。當時朱教授主要從事中國鄉約的研究。所謂「鄉約」,即鄉規民約,亦即社區組織自訂的規條,具有很大的自治程度。1995年起,朱教授獲聘為中大歷史系訪問教授,自後他仍穿梭於香港和台灣中研院之間,2000年起才長駐在中大。2009年起,他轉到理大新成立的中國文化學系出任系主任之職。
朱教授的研究興趣比較集中,主要是14至17世紀的中國,亦即明朝的歷史。研究的範圍,則主要是思想和制度兩方面。在台灣中研院期間,朱教授曾撰寫論文,分析湛若水《聖學格物通》一書,探討儒士如何透過經筵制度影響皇帝。另外,朱教授也曾在《燕京學報》發表文章,專門研究明朝時期曾推行過的沙堤鄉約。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政府已有其本身的制度,為何民間還要訂立鄉約呢?朱教授指出,任何制度推行一久都會出現腐化、流弊,面對這種問題,像張居正那樣的鐵腕政治家會以強硬的手段恢復制度的有效運作。然而,所謂人亡政息,政治家一死,改革就會停頓。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只要能夠維持民間良好的社區風俗,社會自然有其運作動力,政府所花的管治力量也會相對較少,在這種思維下,明朝的鄉約制度十分繁盛。
重點《明儒學案》表現嚴謹學風
最近,朱教授獲得研究資助,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重新整理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明儒學案》的重要性在於,後人要瞭解明朝儒學的形態,非讀本書不可。可以說,《明儒學案》對於研究明朝儒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不過,朱教授斷言,本書有一大問題,就是現存的版本都是互相參考校對,沒有一個版本是可靠的。原來,自原作者黃宗羲開始,本書已經不可靠,原因是古代人抄錄文章時,往往有節錄,甚至扭曲、斷章取義的成份。後人不瞭解的話,便會忽略了這些問題。因此,朱教授重新點校,他把黃宗羲引用過的文章,找回原來的文本加以對比。現時,他已找出1400多處有問題的地方,這些問題有些是黃宗羲出錯,有些則是後人的疏忽所造成。例如,朱教授在中華書局點校本中找到一句「性中無分別想,何佛何老」,這句的意思實在難以解釋。朱教授追尋此句原作者的生平和墓誌銘,發現正確的句子應為「性中無分別相,心何佛何老」。原來,古代刻版印刷是直書,而且沒有標點符號的,印刷者錯誤把「相」和「心」合為「想」字,導致整句句子出錯!朱教授希望用三年時間,重新點校《明儒學案》,完成最準確的版本。另一方面,由於《明儒學案》的內容十分複雜,一般讀者看不明白,朱教授計劃將來編撰選注本。另外,透過這項研究,朱教授也希望另行製作一本關於研究明朝思想史的工具手冊,作為研究者的參考。
由是觀之,朱教授不僅是一位作風嚴謹的學者,在推廣學術上他更不遺餘力。我們希望,他的研究項目能早日順利完成!
来源 http://www.bhkaec.org.hk/articles/?do=view&l=299&catalog_id=369&article_id=595
------------------------------------------------
《明儒学案》选讲
作者: 朱鸿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2-8
定价: 29.00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3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