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自卑的意义
这是一个约稿,回应某心理咨询机构的来访者提问
在这样没有互动的设置下,试试积极取向和焦点解决的方式,不知是否有帮助?
嗯,希望得到一些感受上的反馈
====================
来访者:
老师,爸爸是个脾气很不好的人,特别是喝完酒之后,那个骂人说话的声音更大。爸妈经常吵架,于是我从小就变成一个很胆小的人,每次说什么做什么都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我在家每次都要讨好爸爸,不然他就会生气的那种为人处事!就像今天我明明知道我的充电器放在另一个房间但门被关了,我就不敢说了。这样我晚上就会手机没电。这种情景就像在家里要是忘了什么爸爸就会用可以杀死我的眼神。我好累啊,一直拖着这样的一个讨好别人,害怕性格比较强的人,胆小不自信的壳在生活着,我好累,我不知道怎么走出来。
------------------------
这段描述让我联想到一个“战战兢兢的小兔子”的形象,对应的则是一个“未知的残暴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始终处于不安的状态,确实很辛苦的。但我想这对你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在自然界,当动物遇到危险时,有三种基本的反应:战斗、逃跑、木僵。我们人类也一样,这是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生存技能。但是人当然比动物要复杂得多,出于不同的认知模式和神经特质,对三种基本反应会有个人的倾向性,以及发展出独特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上称之为“防御机制”。
比如喝完酒发脾气的爸爸,甚至随时会出手打人,对小孩子来说就像一头危险的攻击性的野兽;而爸妈经常吵架,甚至摔锅砸盆,对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生存的世界天崩地裂、一片混乱,这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呢?
也许你曾经“战斗”过,愤怒地对爸爸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和妈妈!”但是可能招来更猛烈的责骂;于是你学会了“逃跑”,躲进自己的房间里,或者去外面,可是紧张的家庭关系依然时常让你不得安宁,焦虑随时又要爆发家庭战争,而且逃要逃去哪里呢;而“木僵”是怎样?比如当动物发现自己跑不掉,于是干脆原地倒下,它是吓傻了吓晕了,意思是“我受不了了,快让我失去知觉吧……”人的木僵也是类似,长期处于既不能战斗也不能逃跑的环境中,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我们会发展出一种与自己的感觉隔离的生存状态,好让自己不用去体验那些恐惧和焦虑,但同时,我们也因此失去了自由选择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我想这几种情况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都有过,而且你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防御方式,从中我看到你也有你的智慧。首先,一定程度上的情感隔离对你是有意义的,连忘了拿充电器这样的小事也会招来责骂,就好像你的一举一动都是错的,这个环境下适当地减少自己的主张,能让我们感觉更安全自在一些,这是有必要的;进一步说,不良的家庭环境也并没有令你变得完全“木僵”,只会被动地听天由命,很多时候你还是能够选择逃跑,比如胆小、害怕性格强的人,说明你对危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且选择了谨慎的处世态度;更加积极的方面是,你还学会用讨好的方式与人相处,一个坏脾气的父亲使你对别人的情绪有敏感的觉知,而且擅长安抚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其实也是主动保护了自己。这些都是你过去积累的宝贵资源,可以说真是“狡兔三窟,自为潜身之计。”
还有更让我欣赏的是,你并不安于已有的防御方式,只求自保地过一辈子,现在你想要走出自己的保护壳了。这是你的内心力量在壮大的表现,你开始有勇气去探索更大的空间。
要怎么走出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你拥有的能力,而且你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你关注心理学,主动寻求帮助,能够说出自己想要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后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1、澄清目标:什么样的表现会让我知道,我正在“走出来”?如果周围的人看到我有了变化,他们会看到什么样的表现?
2、寻找例外情况:曾经有没有过比较自信,感觉比较好的情况?当时我是怎么做到的?
3、走出一小步:对于现状我给自己打几分,如果只是多一分会是怎样?我可以做什么?
4、资源:同时我也知道,即使当我感觉自己做不到,还是可以用擅长的防御方式保护自己,我是安全的。
更广泛地说,面对未知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害怕、不自信的时候。当我们躲在壳里时,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危险残酷的,会被来源于过去、深深刻进身心里的自动反应所淹没,而顾不上去看看外面真实的情况是怎样。而且越是恐惧,越是会看到别人攻击性的一面,但这不是错,只是不够完整。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和别人真实相处的机会,而作为一个永远小心谨慎、照顾别人的好人,是否也是一个不真实的面具呢?我想,这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成长主题,也就是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为何采取这样的方式应对生活,同时也感觉到这个壳子不再适合自己,那就换掉它吧!
在这样没有互动的设置下,试试积极取向和焦点解决的方式,不知是否有帮助?
嗯,希望得到一些感受上的反馈
====================
来访者:
老师,爸爸是个脾气很不好的人,特别是喝完酒之后,那个骂人说话的声音更大。爸妈经常吵架,于是我从小就变成一个很胆小的人,每次说什么做什么都要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我在家每次都要讨好爸爸,不然他就会生气的那种为人处事!就像今天我明明知道我的充电器放在另一个房间但门被关了,我就不敢说了。这样我晚上就会手机没电。这种情景就像在家里要是忘了什么爸爸就会用可以杀死我的眼神。我好累啊,一直拖着这样的一个讨好别人,害怕性格比较强的人,胆小不自信的壳在生活着,我好累,我不知道怎么走出来。
------------------------
这段描述让我联想到一个“战战兢兢的小兔子”的形象,对应的则是一个“未知的残暴的世界”,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始终处于不安的状态,确实很辛苦的。但我想这对你一定是有意义的,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在自然界,当动物遇到危险时,有三种基本的反应:战斗、逃跑、木僵。我们人类也一样,这是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生存技能。但是人当然比动物要复杂得多,出于不同的认知模式和神经特质,对三种基本反应会有个人的倾向性,以及发展出独特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上称之为“防御机制”。
比如喝完酒发脾气的爸爸,甚至随时会出手打人,对小孩子来说就像一头危险的攻击性的野兽;而爸妈经常吵架,甚至摔锅砸盆,对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生存的世界天崩地裂、一片混乱,这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呢?
也许你曾经“战斗”过,愤怒地对爸爸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和妈妈!”但是可能招来更猛烈的责骂;于是你学会了“逃跑”,躲进自己的房间里,或者去外面,可是紧张的家庭关系依然时常让你不得安宁,焦虑随时又要爆发家庭战争,而且逃要逃去哪里呢;而“木僵”是怎样?比如当动物发现自己跑不掉,于是干脆原地倒下,它是吓傻了吓晕了,意思是“我受不了了,快让我失去知觉吧……”人的木僵也是类似,长期处于既不能战斗也不能逃跑的环境中,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我们会发展出一种与自己的感觉隔离的生存状态,好让自己不用去体验那些恐惧和焦虑,但同时,我们也因此失去了自由选择和自主行动的能力。
我想这几种情况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都有过,而且你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防御方式,从中我看到你也有你的智慧。首先,一定程度上的情感隔离对你是有意义的,连忘了拿充电器这样的小事也会招来责骂,就好像你的一举一动都是错的,这个环境下适当地减少自己的主张,能让我们感觉更安全自在一些,这是有必要的;进一步说,不良的家庭环境也并没有令你变得完全“木僵”,只会被动地听天由命,很多时候你还是能够选择逃跑,比如胆小、害怕性格强的人,说明你对危险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而且选择了谨慎的处世态度;更加积极的方面是,你还学会用讨好的方式与人相处,一个坏脾气的父亲使你对别人的情绪有敏感的觉知,而且擅长安抚别人,照顾别人的感受,其实也是主动保护了自己。这些都是你过去积累的宝贵资源,可以说真是“狡兔三窟,自为潜身之计。”
还有更让我欣赏的是,你并不安于已有的防御方式,只求自保地过一辈子,现在你想要走出自己的保护壳了。这是你的内心力量在壮大的表现,你开始有勇气去探索更大的空间。
要怎么走出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你拥有的能力,而且你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你关注心理学,主动寻求帮助,能够说出自己想要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后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
1、澄清目标:什么样的表现会让我知道,我正在“走出来”?如果周围的人看到我有了变化,他们会看到什么样的表现?
2、寻找例外情况:曾经有没有过比较自信,感觉比较好的情况?当时我是怎么做到的?
3、走出一小步:对于现状我给自己打几分,如果只是多一分会是怎样?我可以做什么?
4、资源:同时我也知道,即使当我感觉自己做不到,还是可以用擅长的防御方式保护自己,我是安全的。
更广泛地说,面对未知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害怕、不自信的时候。当我们躲在壳里时,好像整个世界都是危险残酷的,会被来源于过去、深深刻进身心里的自动反应所淹没,而顾不上去看看外面真实的情况是怎样。而且越是恐惧,越是会看到别人攻击性的一面,但这不是错,只是不够完整。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和别人真实相处的机会,而作为一个永远小心谨慎、照顾别人的好人,是否也是一个不真实的面具呢?我想,这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成长主题,也就是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如果我们了解自己为何采取这样的方式应对生活,同时也感觉到这个壳子不再适合自己,那就换掉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