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殇,从青楼到殿堂——潘玉良(上)
【艺匠阁】《闲窗小记中》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句话看起来飘逸脱俗,轻松豁达,但我辈皆是红尘凡胎,又有几人可以真正“万象无声”,做到真正的纯粹?又或者如“淤泥之荷”,需出落于最污秽的地方?像今天开始要谈的一代画魂——潘玉良。
潘玉良是我一直想聊,但总觉下要说的太多:
说艺术,她是中国女性艺术家第一人,提出“合中西于一治”的理念;说风情,她沦落风尘,巧遇贵人,赴西从艺,终成大家;说痛苦,她漂流半生,归国而不被理解;说幸福,她遇潘赞化,从青楼变成殿堂…她的一生,每每给思考,思考:性别差异,审美文化,社会政治,甚至是肉体情欲。说她是一代画魂,更多是说她画出东方文化,这个特殊伦理, 道德体系束缚下,对女性的“消费”和女性对自己的认知的问题。
随着1995年,2003年电影和电视剧版的《画魂》上映,在内地掀起了一阵“潘玉良”热潮,多本她的画册,传记随之出版,跟随而来的还有若干规模不大的画展。但说实话,无论对书,对影像,对展览还是对业绩,民间关注的点,笔者都颇为失望:
l 我们关心什么?
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她受辱如青楼的前半生。所有的故事都有这么一个开头:在贫穷毫无道德约束的农村,一个瘦弱的孤女被丧尽天良的舅舅卖到青楼…整个作品看下来了,你会发现无非是一个“琼瑶”版本的立志故事。我们的艺术家在哪儿?她讨论人生,人性,反思的作品在哪儿?哪个有着复杂人生经历的前半生中国女人,后半生世界女性的潘玉良在哪儿?没有这些,即便美如李嘉欣,艳如巩俐又如何?
l 潘玉良关心什么?
潘玉良的作品按时间可分为:受东方艺术影响较大的白描和受西方影像较大彩墨和油画;按主题粗略可分为:自画像,人体画和静物。那么,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到底关注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至少有几点:
1. 在东西方文化错落中的“寻找中国”:生于扬州的潘玉良13岁卖入青楼,在最底层社会感受中国文化最“肮脏”的一切;嫁给潘赞化后来到芜湖;后两度赴法国留学和生活。她根植于东方,成长于西方,痛在东方的彻骨和美在西方的灿烂,以及在交错中必然产生“定位错失”,对敏感的艺术生命有巨大影响,于是她在艺术交错中“寻找中国”,“寻找自己的‘根’”。这点在其人体艺术中有巨大体现。她的技法,构图,表现手法都是西方的,但为什么会有一条东方的“黑线”圈起来?为什么会有欲说还休的遮盖?
2. 在对自我的拷问中“寻找自我”:生于贫苦,长在青楼,成于法国,学生归国,不被理解,再度出国…环境的复杂使得潘玉良比其他艺术家,尤其是男性艺术家多了一种对“女性”,对“人体”,对“东方女性”的思考。在男权社会,女人是被欣赏的,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但当一个女人拿起画笔,去面对女人裸体,去表现自己时,“我”到底在哪里?她的一张张自画像,说不完道不尽的“思考”和“困惑”。
3. 在各种流派尝试中“寻找完美艺术”:同时代的徐悲鸿追求的是西方学院派技法,认为艺术需要学院派的严格,严肃和一丝不苟;而融入西方的“公子哥”画家常玉却追求完全的自我和自由。但潘玉良却“取其中,道各法”,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合中西于一治”是最好的答案。东方的根基不能丢,西方新生各流派都可以有,于是,她的作品中,喧腾的野兽派,点彩的印象派,中国传统水墨,百描都可看到。
关于这个陈独秀嘴里:“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体,玉良以为然乎?廿六年初夏独秀”的潘玉良,我们可以欣赏挖掘的点实在太多。但在进入之前,我必须要说:赏画,请忘记她的过去!
![]() |
《画魂》电影海报 和 潘玉良《自画像》 |
潘玉良是我一直想聊,但总觉下要说的太多:
说艺术,她是中国女性艺术家第一人,提出“合中西于一治”的理念;说风情,她沦落风尘,巧遇贵人,赴西从艺,终成大家;说痛苦,她漂流半生,归国而不被理解;说幸福,她遇潘赞化,从青楼变成殿堂…她的一生,每每给思考,思考:性别差异,审美文化,社会政治,甚至是肉体情欲。说她是一代画魂,更多是说她画出东方文化,这个特殊伦理, 道德体系束缚下,对女性的“消费”和女性对自己的认知的问题。
![]() |
自画像和女人体 |
随着1995年,2003年电影和电视剧版的《画魂》上映,在内地掀起了一阵“潘玉良”热潮,多本她的画册,传记随之出版,跟随而来的还有若干规模不大的画展。但说实话,无论对书,对影像,对展览还是对业绩,民间关注的点,笔者都颇为失望:
![]() |
关于潘玉良的书 |
l 我们关心什么?
几乎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把关注焦点放在了她受辱如青楼的前半生。所有的故事都有这么一个开头:在贫穷毫无道德约束的农村,一个瘦弱的孤女被丧尽天良的舅舅卖到青楼…整个作品看下来了,你会发现无非是一个“琼瑶”版本的立志故事。我们的艺术家在哪儿?她讨论人生,人性,反思的作品在哪儿?哪个有着复杂人生经历的前半生中国女人,后半生世界女性的潘玉良在哪儿?没有这些,即便美如李嘉欣,艳如巩俐又如何?
![]() |
《画魂》电视剧和电影 |
l 潘玉良关心什么?
潘玉良的作品按时间可分为:受东方艺术影响较大的白描和受西方影像较大彩墨和油画;按主题粗略可分为:自画像,人体画和静物。那么,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到底关注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至少有几点:
1. 在东西方文化错落中的“寻找中国”:生于扬州的潘玉良13岁卖入青楼,在最底层社会感受中国文化最“肮脏”的一切;嫁给潘赞化后来到芜湖;后两度赴法国留学和生活。她根植于东方,成长于西方,痛在东方的彻骨和美在西方的灿烂,以及在交错中必然产生“定位错失”,对敏感的艺术生命有巨大影响,于是她在艺术交错中“寻找中国”,“寻找自己的‘根’”。这点在其人体艺术中有巨大体现。她的技法,构图,表现手法都是西方的,但为什么会有一条东方的“黑线”圈起来?为什么会有欲说还休的遮盖?
![]() |
潘玉良的寻找之旅I:女体 |
2. 在对自我的拷问中“寻找自我”:生于贫苦,长在青楼,成于法国,学生归国,不被理解,再度出国…环境的复杂使得潘玉良比其他艺术家,尤其是男性艺术家多了一种对“女性”,对“人体”,对“东方女性”的思考。在男权社会,女人是被欣赏的,无论是现实还是艺术。但当一个女人拿起画笔,去面对女人裸体,去表现自己时,“我”到底在哪里?她的一张张自画像,说不完道不尽的“思考”和“困惑”。
![]() |
潘玉良的寻找之旅II:自画像 |
3. 在各种流派尝试中“寻找完美艺术”:同时代的徐悲鸿追求的是西方学院派技法,认为艺术需要学院派的严格,严肃和一丝不苟;而融入西方的“公子哥”画家常玉却追求完全的自我和自由。但潘玉良却“取其中,道各法”,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合中西于一治”是最好的答案。东方的根基不能丢,西方新生各流派都可以有,于是,她的作品中,喧腾的野兽派,点彩的印象派,中国传统水墨,百描都可看到。
![]() |
潘玉良的寻找之旅III:风格融化唯一 |
关于这个陈独秀嘴里:“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体,玉良以为然乎?廿六年初夏独秀”的潘玉良,我们可以欣赏挖掘的点实在太多。但在进入之前,我必须要说:赏画,请忘记她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