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流行歌曲和我们的当代史 1 ——《 Fool on the hill》
两千年的时候,也就是所谓千禧年的那一年,我弄到了披头士白色专辑(《White Album》)的复刻版,这张唱片像Back In The USSR(回到苏维埃)之类听起来挺前卫的,据称是乐队达到巅峰的一张唱片,虽然因为打口碟的原因有几首无法播放,但是《While My Guitar Gently Wheeps》、《Happiness Is A Warm Gun》等曲目还是相当符合我的胃口,随光碟附送的海报也不差,还有列侬光溜溜躺在床上的照片,记不起他枕边有没有大野洋子了。
最早听披头士的专辑,大概在九十年代初期,当然那时候还是更喜欢称之为甲壳虫,是他们1973年发行的《The beatles(1962-1966)》,我听的是一张从日本唱片翻录的卡带,磁带盒和歌词上都是不认识的假名,英文歌词也只有选段,封面上除了大大的 beatles字样之外,果然有一只绿色的甲壳虫,因为是精选集,除了怪里怪气的印度迷幻风格之外,温柔的《She Loves You》、辛苦劳作到声嘶力竭的《Eight Days A Week》,充满年轻活力的《Drive My Car》等歌曲都很好听,虽然《Norwegian Wood》没有被音像公司选入,但是让少年的心充满幻想和骚动的《A Hard Day's Night》确实深深的打动了我。
总之,从1959年披头士乐队成立,整个六十年代黄金十年的好作品大多都没有逃过这张专辑,当然,也是1959这一年,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达成了戴维营精神,这也是1947年开始的冷战,首度出现缓和的迹象。
但是和平没那么简单,一向辞夸张、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用鞋底敲桌子,表现自己工人阶级粗鲁、勇猛一面的赫鲁晓夫,在此前的和平攻势当中说过,“如果有人认为我们忘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那么他就错了。除非龙虾学会吹口哨,否则是不可能的。”
他的新对手,1961年当政的肯尼迪,虽然富有人格魅力,但是也有阴冷、凶狠的豪门出身的一面,不仅在越南战场大打出手,苏美争霸在双方的强硬碰撞中愈演愈烈,1960年入侵苏联领空的U2飞机被击落、1961年肯尼迪当政后在古巴搞了失败的猪湾登陆,接下来又提出阿波罗计划与几年前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号的苏联进行太空竞争,发生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直接把人类世界首次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一年之后,肯尼迪遇刺,白花花的脑浆溅满了黑色的加长林肯,这时候,披头士们正在新专辑里讴歌着《All My Loving》、《I Wanna Be Your Man》,还远远未到成为爱与和平的吉祥物的程度。
根据后来的文献,“其实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那些虚张声势的备战姿态,被对方误以为真,以为己方真的在为开战做准备(Ball1992,Ball,1993)。”霍布斯鲍姆指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便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动作。一连数日,不但差点把全世界投入一场毫无意义的战火,事实上也把双方的高层决策人士吓得清醒过来,一时之间,总算变得比较有理性了。”
当然,事后如此看待,当时人们却未必如此认为,退役的富勒将军指出,“今天的世界就被分成了两大阵营,象以前的堑壕战争一样,中间隔出一个无人地带,谁也不敢越过。形成这样一个对峙局势,双方都害怕打破它。而且,又由于害怕另一方会打破这种局面,双方便都疯狂地扩充核军备,以求使世界末日的霹雳无限地延迟下去。”基辛格则认为,“企图以普通的外交方法来对待一个革命的权力,从根本上说来是徒劳的。”
况且在六十年代还有主张世界革命和准备打战、打大战、打核战争的充满危机意识的中国政府,霍布斯鲍姆在著作里说,“1949年开始,中国已由这样一个政府来领导,它不但全力投入了朝鲜战争,而且一心一意准备对付一场真正核大战的爆发——这一点,中共与其他国家所持的“以核止核”心态大异其趣。总而言之,形势诡谲,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总之,在“中国不怕核武器,我们有六亿人口,死了一半还有三亿。”这个基调下中国所走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异次元线路,是不可能和披头士有任何交交集,只能让意大利记者们目瞪口呆,披头士反而钟情苏维埃联盟共和国,苏联人反过来却觉得,“当年,西方世界不惜花费数百万美元成立各种机构,意图使苏联政权垮台。但我确信,这些愚蠢的冷战机构引发的冲击,比区区一支披头士乐队造成的小得多。”被苏联政府严禁的披头士的音乐,对一些苏联人来说,却是“‘铁幕’上出现的第一个孔洞”。
在这方面,我看来,想必披头士们并没什么太多的主张,就连后世异化成为各种摇滚乐手用来骗少不经事的小女孩子的那些背叛、反抗、自由等主张,也绝非约翰列侬、麦卡特尼们发自心底的声音。
苏联的一切政策,在西方观察家看来,不过是“有组织的贫穷”,造就了抗衡并表面上超过西方的特定经济竞争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战争潜力。1958年11月,赫鲁晓夫以这一政策为基础,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拟定了一个1959—1965年的七年计划。他说,这是完成苏联任务的一个决定性步骤——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内,在按人口平均的生产量上,赶上和超过最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所列举的材料中,1968年,美国拥有4300枚核弹头,而苏联仅拥有1300枚,但是苏联引以为傲足以碾压欧亚大陆的钢铁洪流方面,美国仅有8500辆坦克,而除了石油红利之外穷得响叮当的苏联,拥有了32400辆,是将近美国的四倍。
“这也是一个战争宣言。”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对七年计划指出他们的看法,“在这个战争中,经济攻势将成为苏联政策中一个积极的工具,而且,在全面核战争的威胁所造成的恐怖掩护下,军队的地位让给了工厂,武器的地位让给了货物,市场也将成为未来的战场。战争,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它又回到了那种不流血的专制帝王时代。这种战争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经济破产,而不是要毁灭它的军队。”
和在铁幕以西发生的一切不同,正是普遍的贫穷,让民众对披头士歌声里的生活在头脑里再创造了过度的美好想象,这并不取决于政治口号与战争讹诈,而是来自——无线电广播已将音波——音乐与字词——传送到发达世界的家家户户,同时也正继续向世界的落后地区渗透。可是真正让无线电广播普及全球的玩意儿,却是晶体管及长时效电池的发明。
通讯技术的普遍化让音乐无所不在,当然也让其他林林总总无所不在,比方说,在1961年,戴高乐总统就成功地呼吁法国士兵,起来反对他们司令官策动的政变。以大众娱乐业为基础的——电影、广播、电视、流行音乐,以及全是广告和表现消费文化、致力大众商业娱乐的各色事物——在颠覆全球范围对立的政治对手之前,先彻底颠覆了经过两次大战残存下来的西方传统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个人化,即使在四五十年后的中国,也终于感受到了新的传播文化带来的社会冲击,披头士正好在当时这个大潮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后,还有滚石、沙滩男孩各种各样的新鲜花样出现,消费他们的当然是并不太关心政治,更愿意表达自我的“战后的一代”,也就是书籍《麦田的守望者》那些熊孩子和电影《朝圣之路》里女生常常挂在嘴边、不无讥讽之意的BabyBoom。
1970年,披头士宣布解散。
若是要问我对披头士和滚石做比较,那我只能说,我从来没有听过滚石,一次也没有,在我的感觉上,披头士与滚石的差别,更像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詹姆斯邦德》之间的天壤之别,滚石或者其它什么的,不过是个乐队——而披头士,The beatles,是那个时代活的生命。
披头士好听的歌曲太多,《Fool on the hill》我最喜欢的之一吧,出自1967年的专辑《Magical Mysery Tour》,这个专辑反响不是很好,当然,到这时候大众需要更多不同的新鲜声音,而且作为一个音乐组合的披头士,也差不多快曲终人散了。
这首歌当时也不是很热门的歌曲,到现在也同样不是,不过,正如这首歌的名字,在整个六十年代的冷战、核战争、苏美争霸、太空竞赛、第三世界大联合、输出革命、代理人战争等时代舞台大主题下,有些人总像不知名的小山上那个孤零零的背影。
同样,这个时代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在零下几百度的太空中,孤零零的旋转着。
Fool on the hill(部分歌词)
Day after day alone on the hill,
日复一日,孤独的在山间
The man with the foolish grin is keeping perfectly still,
他带着痴痴地笑容 在这里一直完美的呆着
But nobody wants to know him,
没人想去了解他
They can see that he's just a fool,
他们只知道他是个傻子
And he never gives an answer,
但他从来没说过社么
But the fool on the hill
但是 这个山上的傻子
Sees the sun going down,
看到太阳落下去
And the eyes in his head,
他的双眼
See the world spinning around.
看到这个世界 反反复复的周转
……
最早听披头士的专辑,大概在九十年代初期,当然那时候还是更喜欢称之为甲壳虫,是他们1973年发行的《The beatles(1962-1966)》,我听的是一张从日本唱片翻录的卡带,磁带盒和歌词上都是不认识的假名,英文歌词也只有选段,封面上除了大大的 beatles字样之外,果然有一只绿色的甲壳虫,因为是精选集,除了怪里怪气的印度迷幻风格之外,温柔的《She Loves You》、辛苦劳作到声嘶力竭的《Eight Days A Week》,充满年轻活力的《Drive My Car》等歌曲都很好听,虽然《Norwegian Wood》没有被音像公司选入,但是让少年的心充满幻想和骚动的《A Hard Day's Night》确实深深的打动了我。
总之,从1959年披头士乐队成立,整个六十年代黄金十年的好作品大多都没有逃过这张专辑,当然,也是1959这一年,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达成了戴维营精神,这也是1947年开始的冷战,首度出现缓和的迹象。
但是和平没那么简单,一向辞夸张、在联合国大会上脱下皮鞋、用鞋底敲桌子,表现自己工人阶级粗鲁、勇猛一面的赫鲁晓夫,在此前的和平攻势当中说过,“如果有人认为我们忘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思想,那么他就错了。除非龙虾学会吹口哨,否则是不可能的。”
他的新对手,1961年当政的肯尼迪,虽然富有人格魅力,但是也有阴冷、凶狠的豪门出身的一面,不仅在越南战场大打出手,苏美争霸在双方的强硬碰撞中愈演愈烈,1960年入侵苏联领空的U2飞机被击落、1961年肯尼迪当政后在古巴搞了失败的猪湾登陆,接下来又提出阿波罗计划与几年前发射人类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号的苏联进行太空竞争,发生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直接把人类世界首次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一年之后,肯尼迪遇刺,白花花的脑浆溅满了黑色的加长林肯,这时候,披头士们正在新专辑里讴歌着《All My Loving》、《I Wanna Be Your Man》,还远远未到成为爱与和平的吉祥物的程度。
根据后来的文献,“其实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双方最担心的事情,就是那些虚张声势的备战姿态,被对方误以为真,以为己方真的在为开战做准备(Ball1992,Ball,1993)。”霍布斯鲍姆指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便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动作。一连数日,不但差点把全世界投入一场毫无意义的战火,事实上也把双方的高层决策人士吓得清醒过来,一时之间,总算变得比较有理性了。”
当然,事后如此看待,当时人们却未必如此认为,退役的富勒将军指出,“今天的世界就被分成了两大阵营,象以前的堑壕战争一样,中间隔出一个无人地带,谁也不敢越过。形成这样一个对峙局势,双方都害怕打破它。而且,又由于害怕另一方会打破这种局面,双方便都疯狂地扩充核军备,以求使世界末日的霹雳无限地延迟下去。”基辛格则认为,“企图以普通的外交方法来对待一个革命的权力,从根本上说来是徒劳的。”
况且在六十年代还有主张世界革命和准备打战、打大战、打核战争的充满危机意识的中国政府,霍布斯鲍姆在著作里说,“1949年开始,中国已由这样一个政府来领导,它不但全力投入了朝鲜战争,而且一心一意准备对付一场真正核大战的爆发——这一点,中共与其他国家所持的“以核止核”心态大异其趣。总而言之,形势诡谲,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
总之,在“中国不怕核武器,我们有六亿人口,死了一半还有三亿。”这个基调下中国所走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异次元线路,是不可能和披头士有任何交交集,只能让意大利记者们目瞪口呆,披头士反而钟情苏维埃联盟共和国,苏联人反过来却觉得,“当年,西方世界不惜花费数百万美元成立各种机构,意图使苏联政权垮台。但我确信,这些愚蠢的冷战机构引发的冲击,比区区一支披头士乐队造成的小得多。”被苏联政府严禁的披头士的音乐,对一些苏联人来说,却是“‘铁幕’上出现的第一个孔洞”。
在这方面,我看来,想必披头士们并没什么太多的主张,就连后世异化成为各种摇滚乐手用来骗少不经事的小女孩子的那些背叛、反抗、自由等主张,也绝非约翰列侬、麦卡特尼们发自心底的声音。
苏联的一切政策,在西方观察家看来,不过是“有组织的贫穷”,造就了抗衡并表面上超过西方的特定经济竞争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战争潜力。1958年11月,赫鲁晓夫以这一政策为基础,为苏联的经济发展拟定了一个1959—1965年的七年计划。他说,这是完成苏联任务的一个决定性步骤——在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内,在按人口平均的生产量上,赶上和超过最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所列举的材料中,1968年,美国拥有4300枚核弹头,而苏联仅拥有1300枚,但是苏联引以为傲足以碾压欧亚大陆的钢铁洪流方面,美国仅有8500辆坦克,而除了石油红利之外穷得响叮当的苏联,拥有了32400辆,是将近美国的四倍。
“这也是一个战争宣言。”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对七年计划指出他们的看法,“在这个战争中,经济攻势将成为苏联政策中一个积极的工具,而且,在全面核战争的威胁所造成的恐怖掩护下,军队的地位让给了工厂,武器的地位让给了货物,市场也将成为未来的战场。战争,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它又回到了那种不流血的专制帝王时代。这种战争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经济破产,而不是要毁灭它的军队。”
和在铁幕以西发生的一切不同,正是普遍的贫穷,让民众对披头士歌声里的生活在头脑里再创造了过度的美好想象,这并不取决于政治口号与战争讹诈,而是来自——无线电广播已将音波——音乐与字词——传送到发达世界的家家户户,同时也正继续向世界的落后地区渗透。可是真正让无线电广播普及全球的玩意儿,却是晶体管及长时效电池的发明。
通讯技术的普遍化让音乐无所不在,当然也让其他林林总总无所不在,比方说,在1961年,戴高乐总统就成功地呼吁法国士兵,起来反对他们司令官策动的政变。以大众娱乐业为基础的——电影、广播、电视、流行音乐,以及全是广告和表现消费文化、致力大众商业娱乐的各色事物——在颠覆全球范围对立的政治对手之前,先彻底颠覆了经过两次大战残存下来的西方传统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变得越来越大众化、个人化,即使在四五十年后的中国,也终于感受到了新的传播文化带来的社会冲击,披头士正好在当时这个大潮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后,还有滚石、沙滩男孩各种各样的新鲜花样出现,消费他们的当然是并不太关心政治,更愿意表达自我的“战后的一代”,也就是书籍《麦田的守望者》那些熊孩子和电影《朝圣之路》里女生常常挂在嘴边、不无讥讽之意的BabyBoom。
1970年,披头士宣布解散。
若是要问我对披头士和滚石做比较,那我只能说,我从来没有听过滚石,一次也没有,在我的感觉上,披头士与滚石的差别,更像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詹姆斯邦德》之间的天壤之别,滚石或者其它什么的,不过是个乐队——而披头士,The beatles,是那个时代活的生命。
披头士好听的歌曲太多,《Fool on the hill》我最喜欢的之一吧,出自1967年的专辑《Magical Mysery Tour》,这个专辑反响不是很好,当然,到这时候大众需要更多不同的新鲜声音,而且作为一个音乐组合的披头士,也差不多快曲终人散了。
这首歌当时也不是很热门的歌曲,到现在也同样不是,不过,正如这首歌的名字,在整个六十年代的冷战、核战争、苏美争霸、太空竞赛、第三世界大联合、输出革命、代理人战争等时代舞台大主题下,有些人总像不知名的小山上那个孤零零的背影。
同样,这个时代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在零下几百度的太空中,孤零零的旋转着。
Fool on the hill(部分歌词)
Day after day alone on the hill,
日复一日,孤独的在山间
The man with the foolish grin is keeping perfectly still,
他带着痴痴地笑容 在这里一直完美的呆着
But nobody wants to know him,
没人想去了解他
They can see that he's just a fool,
他们只知道他是个傻子
And he never gives an answer,
但他从来没说过社么
But the fool on the hill
但是 这个山上的傻子
Sees the sun going down,
看到太阳落下去
And the eyes in his head,
他的双眼
See the world spinning around.
看到这个世界 反反复复的周转
……
-
龙泉山上一桃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9-04 16: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