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小记之九,看水磨转起来
附近的小公园里有一个二百多年历史的老农庄Historic Walnford ,春季时去过几次,很喜欢那里绿茵茸茸野花幽芳的寂静景象。农庄的小河边有一座外墙漆成亮蓝的木石老建筑,那就是一直让人好奇的老磨坊。前几次去磨坊磨盘都没有开动,昨天从公园系统的日程表上查到这个周末磨坊会运转起来,马上唤上小朋友们前往。
公园和往常一样人影寥寥。我们走到农庄的中心建筑,原庄园主居住的白色大屋前。两个小姑娘被木廊上晒太阳的大黄猫吸引,围着猫玩耍,屋里的工作人员隔着白色木门上洞开的窗子冲我们招呼微笑。
房子初建于1773年,殖民复兴式,建筑面积5000平方英尺(约500平米)。庄园主是费城来的富裕商人,他们依照Quaker习俗在城外建屋定居。那幢房子当时无论在规模尺寸还是功能配备上都少有匹敌,是附近地区屈指可数的“豪宅”。
农庄在家族中传承几代,农田和农事逐渐减少,到十九世纪末那幢房子连同附属的院落完全变为乡村度假别墅。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庄出售后新屋主在里边居住十年,随后捐给郡公园系统。难得的是,虽几次改建修缮,房子的基本架构一直没有大改变,我们参观时看到的朴素简洁的白色内饰,门窗,楼梯,天花板都是旧时模样。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一个房间里布置的展览是关于这个园子的“考古发掘”纪录。这样短短两百多年历史的小农庄居然会有正儿八经的考古发掘,听上去像个认真的玩笑。
领我们参观的姑娘对庄园的了解很全面,有问必答。她是附近学院的历史系学生,毕业以后准备做教师,所以在公园里做这样的义工是她的兴趣和志向所在。我犹豫一下问了那个憋在心里的问题:最后的屋主把房子捐出来的原因。那姑娘笑一下说,屋主是一对老夫妇,他们在这里住满十年,觉得已经很满足,而这房子承载的历史太多,他们希望交由专业人员管理和维护。这显然是最正确的回答。
这地方美丽僻静,但也有与世隔绝之感,老房子的结构功能都无法提供现代生活的基本享受,周围河溪湿地环绕,蛇鼠蚊虫之烦不可小觑,真的生活其中应有很多不便。很难想象真有人会把这么个老树龙钟,青苔覆盖的荒芜老园子当常年住所。这片土地的不动产税,老屋及附属房舍,磨坊的保养修缮应该都是很大的支出。再加那么大的空间那么久的历史,遇到雷雨大风的夜晚,住在其中难面紧张畏惧。。。这样的情况如正常出售恐怕不易寻得买主,如果捐给政府会免去很多麻烦,也可依法得到税务上的补偿,会是最合理的选择。。。郡属公园系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创时的一个24英亩小公园扩大到如今遍布全郡38处,包括公园,草场,林地,花园,古迹,湿地,船坞,海滩,高球场,自然保护地等共14500英亩的公共产业。其中很多产业都是经由业主低价出售或无偿捐赠而获得。还有一些业主在买家竞价的情况下仍愿以较低价格把产业售卖给公园系统,他们只为看到自己曾拥有的土地能被人呵护长葆绿色,免遭私商开发变成让人厌烦的商业地产。
领我们参观的姑娘说那对老夫妇把园子捐出后移居附近,他们依恋这里,常常回来。
唏嘘之后,走出房子,到斜对面的蓝房子参观磨坊。领我们过去的年纪稍长的管理员先搬出一筐干玉米,让两个小姑娘用铸铁的手动脱粒机给玉米脱粒,然后介绍房子尽头正中的石磨构造和工作流程,最后合上电闸,两副石磨飞转起来。刚才我们脱好的玉米粒呼呼啦啦经由藏在木槽中的管道飞入石磨上的槽眼,很快就看到澄黄的玉米碎末从磨盘底飞出,这些碎末再在续接的管道中被过滤,最后分离出粗皮和细面粉。
石磨工作起来轰轰作响,如果沿楼梯下到地下层,可以看到底部轮盘转动。那些复杂的轮子杠杆怎么工作我们完全不明白,只知道这个大家伙上上下下的结构占满三层楼,在两百年前一定是奇迹一样的高精尖技术产物。磨坊在历史上经过三次重建,其中有技术更新,也有遭受火灾毁损后的再建。第一代磨坊动力来自牛马牲畜,第二代是水轮带动发电,由此电力驱动石磨运转,公园接手后把荒废的机器修好并改为完全依靠外来电力。有点遗憾,如今再看不到屋外的河水是如何带动水轮飞转了。
磨坊边的小河水量比春季更小了,河床里的矮堤几乎把水流拦腰截断,被截的水弯到对岸的树林后另觅他途,由树丛后传来带着回音的落水声。我们徘徊一会儿,看到一只蜻蜓两次落到水里再飞起不知是不是在产卵。水边两株桦树细皮翻卷层层叠叠。还有几棵叫不上名的灌木结满蓝紫色的小果子。又有另一拨儿游人来,石磨呼呼转动,我们从磨坊门外经过,看到里边游客是三四个顶着白发的老人。
初次见到它正是春暖时:
公园小记之四,Historic Walnford
公园小记之八,Seven Presidents 海滩的巨浪与微澜
公园和往常一样人影寥寥。我们走到农庄的中心建筑,原庄园主居住的白色大屋前。两个小姑娘被木廊上晒太阳的大黄猫吸引,围着猫玩耍,屋里的工作人员隔着白色木门上洞开的窗子冲我们招呼微笑。
![]() |
老屋宅的前廊 |
房子初建于1773年,殖民复兴式,建筑面积5000平方英尺(约500平米)。庄园主是费城来的富裕商人,他们依照Quaker习俗在城外建屋定居。那幢房子当时无论在规模尺寸还是功能配备上都少有匹敌,是附近地区屈指可数的“豪宅”。
农庄在家族中传承几代,农田和农事逐渐减少,到十九世纪末那幢房子连同附属的院落完全变为乡村度假别墅。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庄出售后新屋主在里边居住十年,随后捐给郡公园系统。难得的是,虽几次改建修缮,房子的基本架构一直没有大改变,我们参观时看到的朴素简洁的白色内饰,门窗,楼梯,天花板都是旧时模样。
![]() |
![]() |
厨房上面的小房间里,有烟囱穿过 |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一个房间里布置的展览是关于这个园子的“考古发掘”纪录。这样短短两百多年历史的小农庄居然会有正儿八经的考古发掘,听上去像个认真的玩笑。
领我们参观的姑娘对庄园的了解很全面,有问必答。她是附近学院的历史系学生,毕业以后准备做教师,所以在公园里做这样的义工是她的兴趣和志向所在。我犹豫一下问了那个憋在心里的问题:最后的屋主把房子捐出来的原因。那姑娘笑一下说,屋主是一对老夫妇,他们在这里住满十年,觉得已经很满足,而这房子承载的历史太多,他们希望交由专业人员管理和维护。这显然是最正确的回答。
这地方美丽僻静,但也有与世隔绝之感,老房子的结构功能都无法提供现代生活的基本享受,周围河溪湿地环绕,蛇鼠蚊虫之烦不可小觑,真的生活其中应有很多不便。很难想象真有人会把这么个老树龙钟,青苔覆盖的荒芜老园子当常年住所。这片土地的不动产税,老屋及附属房舍,磨坊的保养修缮应该都是很大的支出。再加那么大的空间那么久的历史,遇到雷雨大风的夜晚,住在其中难面紧张畏惧。。。这样的情况如正常出售恐怕不易寻得买主,如果捐给政府会免去很多麻烦,也可依法得到税务上的补偿,会是最合理的选择。。。郡属公园系统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创时的一个24英亩小公园扩大到如今遍布全郡38处,包括公园,草场,林地,花园,古迹,湿地,船坞,海滩,高球场,自然保护地等共14500英亩的公共产业。其中很多产业都是经由业主低价出售或无偿捐赠而获得。还有一些业主在买家竞价的情况下仍愿以较低价格把产业售卖给公园系统,他们只为看到自己曾拥有的土地能被人呵护长葆绿色,免遭私商开发变成让人厌烦的商业地产。
![]() |
庄园里树影深深静寂无人 |
![]() |
园中的车库马厩等配套建筑 |
领我们参观的姑娘说那对老夫妇把园子捐出后移居附近,他们依恋这里,常常回来。
唏嘘之后,走出房子,到斜对面的蓝房子参观磨坊。领我们过去的年纪稍长的管理员先搬出一筐干玉米,让两个小姑娘用铸铁的手动脱粒机给玉米脱粒,然后介绍房子尽头正中的石磨构造和工作流程,最后合上电闸,两副石磨飞转起来。刚才我们脱好的玉米粒呼呼啦啦经由藏在木槽中的管道飞入石磨上的槽眼,很快就看到澄黄的玉米碎末从磨盘底飞出,这些碎末再在续接的管道中被过滤,最后分离出粗皮和细面粉。
![]() |
左边的蓝色建筑就是磨坊 |
![]() |
小朋友体验给玉米脱粒 |
![]() |
转动的石磨 |
![]() |
地下层 |
![]() |
磨坊底层的窗 |
石磨工作起来轰轰作响,如果沿楼梯下到地下层,可以看到底部轮盘转动。那些复杂的轮子杠杆怎么工作我们完全不明白,只知道这个大家伙上上下下的结构占满三层楼,在两百年前一定是奇迹一样的高精尖技术产物。磨坊在历史上经过三次重建,其中有技术更新,也有遭受火灾毁损后的再建。第一代磨坊动力来自牛马牲畜,第二代是水轮带动发电,由此电力驱动石磨运转,公园接手后把荒废的机器修好并改为完全依靠外来电力。有点遗憾,如今再看不到屋外的河水是如何带动水轮飞转了。
磨坊边的小河水量比春季更小了,河床里的矮堤几乎把水流拦腰截断,被截的水弯到对岸的树林后另觅他途,由树丛后传来带着回音的落水声。我们徘徊一会儿,看到一只蜻蜓两次落到水里再飞起不知是不是在产卵。水边两株桦树细皮翻卷层层叠叠。还有几棵叫不上名的灌木结满蓝紫色的小果子。又有另一拨儿游人来,石磨呼呼转动,我们从磨坊门外经过,看到里边游客是三四个顶着白发的老人。
![]() |
初次见到它正是春暖时:
公园小记之四,Historic Walnford
公园小记之八,Seven Presidents 海滩的巨浪与微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