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事】| <音画禅笛>& <Children of Singapore>&黑塞
晚上本打算码文或者看资料,但窗外人声喧沸,有人在院子里庆祝生日,沙哑的大叔大妈嗓欢乐的在唱happy birthday to you。我跟着听了几分钟的热烈音乐,只觉得和心情不符,于是还是戴起了耳机。忽然又想起了去年看的国家文物局和日本NHK早在90年代制作的纪录片《敦煌》(其实是NHK发行了上下两集的电影《莫高窟》,我国发行了《敦煌》系列片,前者如今容易找到,后者反而不常见了),其中偶尔有一段配乐十分喜欢,一时间寻找了各种关于敦煌的音乐,试图找到它的出处,无果。
倒是无心插柳,找到了王健霖的《音画禅笛》,觉得也是不错的一张笛子CD。尤其喜爱《避暑山庄图》和《西方净土变》二曲。不过王先生的笛子水平和譬如俞逊发这样的大师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但不影响我在过去的一年中已听了无数次。
有时心情就是如此,譬如其实更喜欢俞振飞先生(自然是!)的《千忠戮•惨睹》(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但81年录像的音质实在……,于是也兼听计镇华先生的版本。个人也是很喜爱计先生的,他的嗓音有着天然的磁性。但,论表演方面,还是更喜欢俞老先生的儒雅和内敛。一个步子,一个转身,都是多么完美。(除了完美也没什么更好的形容词了)
言归正传,今天又在youtube上翻出了《敦煌》,直接进入321窟,熟悉的音乐响起,youtube下面多了一个购买链接,一看,是一首曲名,Jon Mark的《Children of Singapore》,一点击itune试听,果然就是那首配乐!youtube你也越来越神奇了…… :P
原来,这是英国吉他手兼作曲家Jon Mark 1996年专辑《Asia Journey》的一首新世纪风格的曲子。不知道谁竟然会想到用这首曲子来配《敦煌》,侵权了有没有?O(∩_∩)O~。
曲名是《新加坡的孩子》,自然写的是童年了。用童年的无邪之感来给净土变配乐,不仅使我想到过去在读一本社会学的专著时,首页是H. Hesse(赫尔曼•黑塞)的一首诗,幸有记下:
Der Weg führt aus der Unschuld in die Schuld,
aus der Schuld in die Verzweiflung,
aus der Verzweiflung entweder zum Untergang
oder zur Erlösung: nämlich nicht wieder hinter
Moral und Kultur zurück ins Kinderparadies,
sondern über sie hinaus in das Lebenkönnen
kraft seines Glaubens.
(道路从无罪通向有罪,
从有罪成为绝望,
从绝望或者走向沉没,
或者通往解脱:不是因为再次背离
道德和文化回到童年的天堂,
而是由此升华,进入信仰力量的
生命之能)
本人的翻译不太好,自认为还是没水平翻译诗歌,但其中心意义是我们在长大后,永不能再回到单纯的童年,童年的无罪是因为无邪的本心,而成人后要再度“无罪”,必须是通过道德的束缚,文化的洗礼,而最终拥有信仰力量。若非如此,则人生之路必将因有罪而进入绝望,再由绝望陷入灭亡。
黑塞虽然是地道德语作家,但因出生在印度(父母是外交官),所以诗歌里颇有禅味。
《Children of Singapore》:
试听下载链接:
https://archive.org/download/JonMark-AsiaJourney1996/myzuka.ru_08_children_of_singapore.mp3
倒是无心插柳,找到了王健霖的《音画禅笛》,觉得也是不错的一张笛子CD。尤其喜爱《避暑山庄图》和《西方净土变》二曲。不过王先生的笛子水平和譬如俞逊发这样的大师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但不影响我在过去的一年中已听了无数次。
有时心情就是如此,譬如其实更喜欢俞振飞先生(自然是!)的《千忠戮•惨睹》(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但81年录像的音质实在……,于是也兼听计镇华先生的版本。个人也是很喜爱计先生的,他的嗓音有着天然的磁性。但,论表演方面,还是更喜欢俞老先生的儒雅和内敛。一个步子,一个转身,都是多么完美。(除了完美也没什么更好的形容词了)
言归正传,今天又在youtube上翻出了《敦煌》,直接进入321窟,熟悉的音乐响起,youtube下面多了一个购买链接,一看,是一首曲名,Jon Mark的《Children of Singapore》,一点击itune试听,果然就是那首配乐!youtube你也越来越神奇了…… :P
原来,这是英国吉他手兼作曲家Jon Mark 1996年专辑《Asia Journey》的一首新世纪风格的曲子。不知道谁竟然会想到用这首曲子来配《敦煌》,侵权了有没有?O(∩_∩)O~。
曲名是《新加坡的孩子》,自然写的是童年了。用童年的无邪之感来给净土变配乐,不仅使我想到过去在读一本社会学的专著时,首页是H. Hesse(赫尔曼•黑塞)的一首诗,幸有记下:
Der Weg führt aus der Unschuld in die Schuld,
aus der Schuld in die Verzweiflung,
aus der Verzweiflung entweder zum Untergang
oder zur Erlösung: nämlich nicht wieder hinter
Moral und Kultur zurück ins Kinderparadies,
sondern über sie hinaus in das Lebenkönnen
kraft seines Glaubens.
(道路从无罪通向有罪,
从有罪成为绝望,
从绝望或者走向沉没,
或者通往解脱:不是因为再次背离
道德和文化回到童年的天堂,
而是由此升华,进入信仰力量的
生命之能)
本人的翻译不太好,自认为还是没水平翻译诗歌,但其中心意义是我们在长大后,永不能再回到单纯的童年,童年的无罪是因为无邪的本心,而成人后要再度“无罪”,必须是通过道德的束缚,文化的洗礼,而最终拥有信仰力量。若非如此,则人生之路必将因有罪而进入绝望,再由绝望陷入灭亡。
黑塞虽然是地道德语作家,但因出生在印度(父母是外交官),所以诗歌里颇有禅味。
《Children of Singapore》:
试听下载链接:
https://archive.org/download/JonMark-AsiaJourney1996/myzuka.ru_08_children_of_singapore.mp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林雁飞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游事】|补记台湾 (1) — 从台北到高雄 (3人喜欢)
- 【家事】|一个🤪的长周末 (6人喜欢)
- 【故事】|他从南宋来(91)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