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海的十个夜晚(十)
(19)破碎拥抱
没怎么看过新浪潮和希区柯克,没看到《三只猴子》,对一些死硬派影迷来说,没看过这些片子,SIFF变得意义全无。可能因为这样我有了说不完的倾诉欲望,还好在最后一天,去看了《堤》和《短角情事》。这一场放映之前出事故的,算是特地补映的。
《堤》挺好看,想像下上世纪60年代的前卫穿越片,了不得。即便会闷,跟《短角情事》一比,那后者的短处就是纤毫毕现。我不大喜欢这部瓦尔达作品,就像出场时有个家伙说女主角实在不符合他对西方人的审美感。一边是两个人的絮絮叨叨,一边是短岬村的生活大事,个人与环境形成一种呼应。你也可以认为它什么都没讲,基本上我也说不出更多的好话了。
我记不得最后一两天还发生了什么事,时间都给评论综述的稿子占满了,也懒得再跑一趟遥远的大剧院。赶去和老吴吃饭的路上,车子又一次上了高架,两边尽是既相似又不同的高楼。那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二十四城记》的片尾曲《未来在哪里》(老吴同志痛批狂贬的一片)。片子有趣就在于我会觉得里面有些东西特别肉麻特别假,但在《浅醉一生》的音乐声渐强时又会有单纯的感动。人生匆匆,真的没必要纠缠于计较跟明白。没记错的话,直到走前那一天,和老吴觉人吃饭时我才第一次沾碰了酒。一直有人纳闷问你不抽烟不爱喝咖啡没有娱乐活动,到底是怎么撑下码字的生活。事实上我还真不清楚,大概我的生活真比较无聊吧,连喝酒的机会都是那么少。当然我也有不爽快的一面,比如跟领导还有不搭调的人喝,我觉得那比坏酒掺喝还要命。
欢乐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这就是电影与生活的组合。Broken Embraces,Enter the Void。我翻出了别人的戛纳感言,放在了签名档上。
(20)十个夜晚
十个夜晚的名字听着暧昧,也容易给人附庸风雅的错觉,“十日谈”到“梦十夜”,不就这么来着?实际上我一点都不善于高谈阔论,最近也没时间做梦。只是借用了夜晚的心情来回忆,这些东西在白天里是很难记起的。
系列起于SIFF带给我的一些开心与感动,有些段落和内容被误解也是事先预想到的,无非感觉太良好或者鸡毛蒜皮一地。很多东西只是我一人的看法,在别人看来这是太过认真,反过来我又希望知情人不要太认真。这个名字最直接的起源可能是《与安娜的四个夜晚》,一个系列下来没怎么个好法,基本是围绕着电影节和电影说开。由于涉及了太多ID名字和需要注释的地方,晦涩地方就不多费口舌了。
SIFF的日程数比戛纳要短上几天,来不及展开,没见到精彩的影子,发现电影节就要结束了。戛纳都够不上真正的fortnight,无非是连了两个周末在一起,所以十天的上海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的不感兴趣,外国的老油条们也是三缄其口。
有网友回复要我去哪里看看那些真正热爱SIFF的人,那大可不必了。前天和油菜在咖啡店小坐,我们找到了很多人写的小纸片,满是情侣们的思念。有一张上面写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字还算好看,四五行里有出现了近十个“爱”字,我想不少人已经把这种不停强调的爱意表达等同于真正情感,它们在一些场合制造出甜蜜的虚假幻象。
《与安娜的四个夜晚》中,卑琐软弱的男主角缺少话语,偷偷摸摸。他的个人追求和现实身份一样见不得光,在黑暗的夜晚中他一次次靠近安娜,相近、接近但无法达到真正的亲密。他采用了注定会被误解和拒绝的方式来表达渴慕的爱,如果一定要理性分析这种努力本身,这两个人即便能和解也不可能会在一起。很多电影要我们相信人世间有无限可能,但这部电影不信,它表现出彻底的绝望,在两个人和彼此心灵间矗立起一堵厚实的高墙。
我知道那个人不是你,但我还是要远离你。你是真心好意的,但我接受不了你。看过电影的结尾,对人对事,这一系列的真实意义差不多如此。
没怎么看过新浪潮和希区柯克,没看到《三只猴子》,对一些死硬派影迷来说,没看过这些片子,SIFF变得意义全无。可能因为这样我有了说不完的倾诉欲望,还好在最后一天,去看了《堤》和《短角情事》。这一场放映之前出事故的,算是特地补映的。
《堤》挺好看,想像下上世纪60年代的前卫穿越片,了不得。即便会闷,跟《短角情事》一比,那后者的短处就是纤毫毕现。我不大喜欢这部瓦尔达作品,就像出场时有个家伙说女主角实在不符合他对西方人的审美感。一边是两个人的絮絮叨叨,一边是短岬村的生活大事,个人与环境形成一种呼应。你也可以认为它什么都没讲,基本上我也说不出更多的好话了。
![]() |
我记不得最后一两天还发生了什么事,时间都给评论综述的稿子占满了,也懒得再跑一趟遥远的大剧院。赶去和老吴吃饭的路上,车子又一次上了高架,两边尽是既相似又不同的高楼。那个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二十四城记》的片尾曲《未来在哪里》(老吴同志痛批狂贬的一片)。片子有趣就在于我会觉得里面有些东西特别肉麻特别假,但在《浅醉一生》的音乐声渐强时又会有单纯的感动。人生匆匆,真的没必要纠缠于计较跟明白。没记错的话,直到走前那一天,和老吴觉人吃饭时我才第一次沾碰了酒。一直有人纳闷问你不抽烟不爱喝咖啡没有娱乐活动,到底是怎么撑下码字的生活。事实上我还真不清楚,大概我的生活真比较无聊吧,连喝酒的机会都是那么少。当然我也有不爽快的一面,比如跟领导还有不搭调的人喝,我觉得那比坏酒掺喝还要命。
欢乐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这就是电影与生活的组合。Broken Embraces,Enter the Void。我翻出了别人的戛纳感言,放在了签名档上。
(20)十个夜晚
十个夜晚的名字听着暧昧,也容易给人附庸风雅的错觉,“十日谈”到“梦十夜”,不就这么来着?实际上我一点都不善于高谈阔论,最近也没时间做梦。只是借用了夜晚的心情来回忆,这些东西在白天里是很难记起的。
系列起于SIFF带给我的一些开心与感动,有些段落和内容被误解也是事先预想到的,无非感觉太良好或者鸡毛蒜皮一地。很多东西只是我一人的看法,在别人看来这是太过认真,反过来我又希望知情人不要太认真。这个名字最直接的起源可能是《与安娜的四个夜晚》,一个系列下来没怎么个好法,基本是围绕着电影节和电影说开。由于涉及了太多ID名字和需要注释的地方,晦涩地方就不多费口舌了。
SIFF的日程数比戛纳要短上几天,来不及展开,没见到精彩的影子,发现电影节就要结束了。戛纳都够不上真正的fortnight,无非是连了两个周末在一起,所以十天的上海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的不感兴趣,外国的老油条们也是三缄其口。
有网友回复要我去哪里看看那些真正热爱SIFF的人,那大可不必了。前天和油菜在咖啡店小坐,我们找到了很多人写的小纸片,满是情侣们的思念。有一张上面写了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字还算好看,四五行里有出现了近十个“爱”字,我想不少人已经把这种不停强调的爱意表达等同于真正情感,它们在一些场合制造出甜蜜的虚假幻象。
《与安娜的四个夜晚》中,卑琐软弱的男主角缺少话语,偷偷摸摸。他的个人追求和现实身份一样见不得光,在黑暗的夜晚中他一次次靠近安娜,相近、接近但无法达到真正的亲密。他采用了注定会被误解和拒绝的方式来表达渴慕的爱,如果一定要理性分析这种努力本身,这两个人即便能和解也不可能会在一起。很多电影要我们相信人世间有无限可能,但这部电影不信,它表现出彻底的绝望,在两个人和彼此心灵间矗立起一堵厚实的高墙。
我知道那个人不是你,但我还是要远离你。你是真心好意的,但我接受不了你。看过电影的结尾,对人对事,这一系列的真实意义差不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