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的《明清史讲义》上
书的行文为白话文言文,似懂非懂地看完。大师的书总是言简意赅,字字讲究。做个笔记记录,明史梗概。按明史书目可以分为:
1、开国
前所未有的,由南向北吞食天地,将蒙古骑兵驱逐出中原。开国皇帝不仅完成建国洪业,还为后代设计了看似完善并不可更改的祖制。还是为了后代,朱太祖朝的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
郭恒案,每个大案都牵连万人,功臣、宿将、贪官都被诛杀。朱太祖,自己将权杖荆棘拔除,然后放心交给文弱的建文帝。
2、靖难
留给建文帝的难题是他的叔父们,削藩。但从小饱读儒家经典的建文帝,所依赖的都是方孝孺那帮的文臣,朝中已无周亚夫。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了侄儿的皇位,皇位的正统性受到质疑,有了方孝孺的诛十族,师门、友人成了第十族被连坐。朱棣是马上天子,多次御驾亲征,巩固北方防线,郑和七次下西洋,扬帆远航宣扬大明国威。
3、夺门
仁宗、宣宗,史称“仁宣之治”,皇帝仁德、任用贤臣能吏,皇朝进入中间的平稳期,内外皆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儒家教化最盛的时期。 内阁大臣依然替代了丞相的职能,同时读了书的太监又回到了权力斗争的舞台。明英宗中期,听信王振的朱祁镇,欲效仿曾祖父朱棣,御驾亲征驱逐瓦剌也先。王振只是个太监的教师,不懂军事,忽悠懵懂的皇帝无辜地被对方包成了饺子,皇帝差点了成为愧对先祖的亡国之君。兵部侍郎于谦成拯救了将倾的大明大厦,稳住了局面,拥立了明代宗景帝。先帝成了弃物,被敌人放回,但心胸狭隘的景帝,将先帝软禁在宫中。英宗依旧奇货可居,投机的大臣和宦官,抬出英宗,夺门之变,大杀拯救社稷的功臣。因为囚犯父亲,常年生活在阴暗角落的明宪宗继位,童年充满阴影的他对御姐万贵妃的天生依赖,阉人当道,朝政浊乱。
4、议礼
文治武功,皇帝大多跟他的官僚集团一样多数是文弱,突然出现个喜欢军事、武功的皇帝,武宗则被所有的手下责难,武宗实在潇洒,依旧我行我素。皇帝不仅是权力中心、天下仲裁者,还是天下的表率,儒家道德的典范,武宗绝对离经叛道,他对于他的国家和臣子最不负责任是事情便是没有留下子嗣。群臣废了好大折腾,拥立旁支的嘉靖皇帝登基,嘉靖皇帝不好惹,他执政能力没有问题,但他要为他的父亲和母亲争名分。古代是以礼治国,礼为何物,它是一切社会行文的准则和规范,现代的我们很难想象那种在封建道德礼仪生活下的压抑和非人性。嘉靖皇帝跟他们官僚集团们一争到底,勉强获胜,但嘉靖皇帝在正直的海瑞眼中依旧是“嘉靖家境,家家干净”。
5、万历的荒怠
口拙且不被嘉靖喜欢的长子做了隆庆皇帝,短暂的统治,内阁权臣的斗争,高拱打倒了徐阶,张居正而后联合冯保扳倒了一向高调的高拱。万历9岁登基,张居正在上得到太后信任,在内有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在外有他任用的能臣武将辅助,明朝的权力集中到了从小便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张江陵手中,这真是已然堕落的明朝的大幸。一条鞭的税法改革、官员的考成法,张居正重整了慵懒庞大的官僚集团,河道得到修整,边防军事因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变得强盛,国库盈丰。张居正的改革是通过个人的权势达到了,万历最初十年无疑是黄金十年,但张居正去世后,一切改革付之东流。那些被压制的反对改革派看到了希望,万历皇帝成年亲政,他如同麦田守望者霍尔顿一样,对成年世界的迷茫和叛逆,长大后他看到的真相跟他从小被教育的世界完全颠倒,如父一样的张贤相并没有如同之前教育他,仁爱、节俭而是奢侈富有,长大后他发现从小都被骗了。皇帝开始不相信这个世界,跟他的官僚臣子们,争礼仪、争国本,争得太累了,他都输了,撂了挑子,爷不陪你们玩了。
门户之争,儒家就是统治者所宣扬的教义,儒家又分为义理和考据,书中写到“义理类乎宗教,考据近乎科学,二者相辅相成便为治世,若二者相倾,考据诽义理空疏,而义理则薄考据玩物丧志”,明代的士大夫多有节气,争义理,不畏皇权。而清一代,高压的统治和可怕的文字狱,清朝的大臣唯唯诺诺,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在野者多考据而不问世事。
6、天崇的乱亡
天启皇帝从小缺乏教育,唯独对木匠和建筑有兴趣,温仁的他任意放纵乳母客氏和魏忠贤,祸国殃民,明朝已经不堪重负,即将垮掉。明崇祯不是亡国之君成了亡国者,从小在魏忠贤的恐吓和阴影中长大,生性多疑猜忌,清太宗用了“蒋干盗书”的反间计就让崇祯皇帝废了自己的手脚,袁崇焕一死,明朝再无抵抗北方大清入中原的能臣了。
7、南明的颠沛
没有细看,无非南朝金粉,福王与潞王相争,末日的荒淫和屠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历史离不开王侯将相,王朝兴衰。皇帝、文臣、武将,明朝以礼治国、儒家教义为正宗。皇帝是天下的仲裁者,也是天下人的表率,皇帝从小便受最好的儒家教育,熟识历史经典。他不仅有慈母,还有严师,更有不时在一旁督促他不可玩物丧志的伙伴(太监)。尽管皇帝有着最好的学习环境,但他背负的理想更沉重,以尧舜为最终榜样,可怕的尧舜之幽魂们令他身心疲惫、无力抵抗,沉重的宫门后,是沉闷的生活,一切都是他妈的别人安排的生活。一月三次的筵席,参与者是文官和皇帝,一切在繁文缛节的礼仪下进行,令人折骨伤筋的节目,名义是皇帝与臣子追求天下大同之治,但令大家都感受到舒服便是节目最后的宴席,似乎之前的一切都空虚的,只有桌上的食物是实在。那些文官是通过更加熬人筋骨、更加漫长的科举仕途,出官入仕看似个人努力的奋斗之结果,背后是先祖的艰苦勤俭、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含辛茹苦,人们只看到状元及第的白马和红花,状元脚下和背后的几许辛酸又有谁知。出官入仕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道德至上的朝廷如同筵席上君臣所追求的天下大同一样,高大上却虚无缥缈。万历朝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看透了他手下的文官集团,他认为他们表面上公开的理想为“阳”,而人们背后不可告人的私欲则为“阴”,他的前任张居正致力改革而得罪群臣并因此死后落得身败名裂、子孙遭殃给了老申切身深刻体验。他夹在懒散的皇帝和结党营私的文官集团之间,早已身心疲惫,消极地调和着“阴阳”,无为而治。党派之间的攻击是那种“去皮见骨”式,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种不署名传单的内容,一个考题的不当等看似小事都可能在朝或在野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可怕的党争。在天朝人们崇尚的是衣着华丽、拥有口若悬河之辩才的文人士子,高中科举、圆通事故是人们公认的成功哲学,军人们在部队实战中历练的胆识、严格、精确的军事技术,以及其它的管理、建筑才能,离开部队,他们变得跟这个儒家世界格格不入,没有出路的武将,军事的没落是必然的。看了那些凋落的明中后期的名将,跳跃一下时空,你就会觉得现代流行的《中国好声音》一些节目是多么恶俗、误人子弟,比郭美美又好不了多少。
看罢明史,想到了历史的车轮,明王朝似乎都在一个底下为方形轮子的超大型人力车上缓慢前行,上面人为少数他们只顾想着如何制定严密的制度,教化和驱赶底层的大部分人拖着这庞然大物前进,无人意识到去改变轮子的形状或改变其他。吃力、缓慢地挪着,直到被骑马的人们赶上和底上的人们欲掀翻车子,又一场大浩劫过后,骑马人赶走最顶上的一些人,团结了车上的大部分人,修补了车子,继续前行。
1、开国
前所未有的,由南向北吞食天地,将蒙古骑兵驱逐出中原。开国皇帝不仅完成建国洪业,还为后代设计了看似完善并不可更改的祖制。还是为了后代,朱太祖朝的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
郭恒案,每个大案都牵连万人,功臣、宿将、贪官都被诛杀。朱太祖,自己将权杖荆棘拔除,然后放心交给文弱的建文帝。
2、靖难
留给建文帝的难题是他的叔父们,削藩。但从小饱读儒家经典的建文帝,所依赖的都是方孝孺那帮的文臣,朝中已无周亚夫。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了侄儿的皇位,皇位的正统性受到质疑,有了方孝孺的诛十族,师门、友人成了第十族被连坐。朱棣是马上天子,多次御驾亲征,巩固北方防线,郑和七次下西洋,扬帆远航宣扬大明国威。
3、夺门
仁宗、宣宗,史称“仁宣之治”,皇帝仁德、任用贤臣能吏,皇朝进入中间的平稳期,内外皆平安无事、百姓安居乐业,儒家教化最盛的时期。 内阁大臣依然替代了丞相的职能,同时读了书的太监又回到了权力斗争的舞台。明英宗中期,听信王振的朱祁镇,欲效仿曾祖父朱棣,御驾亲征驱逐瓦剌也先。王振只是个太监的教师,不懂军事,忽悠懵懂的皇帝无辜地被对方包成了饺子,皇帝差点了成为愧对先祖的亡国之君。兵部侍郎于谦成拯救了将倾的大明大厦,稳住了局面,拥立了明代宗景帝。先帝成了弃物,被敌人放回,但心胸狭隘的景帝,将先帝软禁在宫中。英宗依旧奇货可居,投机的大臣和宦官,抬出英宗,夺门之变,大杀拯救社稷的功臣。因为囚犯父亲,常年生活在阴暗角落的明宪宗继位,童年充满阴影的他对御姐万贵妃的天生依赖,阉人当道,朝政浊乱。
4、议礼
文治武功,皇帝大多跟他的官僚集团一样多数是文弱,突然出现个喜欢军事、武功的皇帝,武宗则被所有的手下责难,武宗实在潇洒,依旧我行我素。皇帝不仅是权力中心、天下仲裁者,还是天下的表率,儒家道德的典范,武宗绝对离经叛道,他对于他的国家和臣子最不负责任是事情便是没有留下子嗣。群臣废了好大折腾,拥立旁支的嘉靖皇帝登基,嘉靖皇帝不好惹,他执政能力没有问题,但他要为他的父亲和母亲争名分。古代是以礼治国,礼为何物,它是一切社会行文的准则和规范,现代的我们很难想象那种在封建道德礼仪生活下的压抑和非人性。嘉靖皇帝跟他们官僚集团们一争到底,勉强获胜,但嘉靖皇帝在正直的海瑞眼中依旧是“嘉靖家境,家家干净”。
5、万历的荒怠
口拙且不被嘉靖喜欢的长子做了隆庆皇帝,短暂的统治,内阁权臣的斗争,高拱打倒了徐阶,张居正而后联合冯保扳倒了一向高调的高拱。万历9岁登基,张居正在上得到太后信任,在内有掌印太监冯保的支持,在外有他任用的能臣武将辅助,明朝的权力集中到了从小便有远大政治抱负的张江陵手中,这真是已然堕落的明朝的大幸。一条鞭的税法改革、官员的考成法,张居正重整了慵懒庞大的官僚集团,河道得到修整,边防军事因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变得强盛,国库盈丰。张居正的改革是通过个人的权势达到了,万历最初十年无疑是黄金十年,但张居正去世后,一切改革付之东流。那些被压制的反对改革派看到了希望,万历皇帝成年亲政,他如同麦田守望者霍尔顿一样,对成年世界的迷茫和叛逆,长大后他看到的真相跟他从小被教育的世界完全颠倒,如父一样的张贤相并没有如同之前教育他,仁爱、节俭而是奢侈富有,长大后他发现从小都被骗了。皇帝开始不相信这个世界,跟他的官僚臣子们,争礼仪、争国本,争得太累了,他都输了,撂了挑子,爷不陪你们玩了。
门户之争,儒家就是统治者所宣扬的教义,儒家又分为义理和考据,书中写到“义理类乎宗教,考据近乎科学,二者相辅相成便为治世,若二者相倾,考据诽义理空疏,而义理则薄考据玩物丧志”,明代的士大夫多有节气,争义理,不畏皇权。而清一代,高压的统治和可怕的文字狱,清朝的大臣唯唯诺诺,以皇帝的是非为是非,在野者多考据而不问世事。
6、天崇的乱亡
天启皇帝从小缺乏教育,唯独对木匠和建筑有兴趣,温仁的他任意放纵乳母客氏和魏忠贤,祸国殃民,明朝已经不堪重负,即将垮掉。明崇祯不是亡国之君成了亡国者,从小在魏忠贤的恐吓和阴影中长大,生性多疑猜忌,清太宗用了“蒋干盗书”的反间计就让崇祯皇帝废了自己的手脚,袁崇焕一死,明朝再无抵抗北方大清入中原的能臣了。
7、南明的颠沛
没有细看,无非南朝金粉,福王与潞王相争,末日的荒淫和屠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历史离不开王侯将相,王朝兴衰。皇帝、文臣、武将,明朝以礼治国、儒家教义为正宗。皇帝是天下的仲裁者,也是天下人的表率,皇帝从小便受最好的儒家教育,熟识历史经典。他不仅有慈母,还有严师,更有不时在一旁督促他不可玩物丧志的伙伴(太监)。尽管皇帝有着最好的学习环境,但他背负的理想更沉重,以尧舜为最终榜样,可怕的尧舜之幽魂们令他身心疲惫、无力抵抗,沉重的宫门后,是沉闷的生活,一切都是他妈的别人安排的生活。一月三次的筵席,参与者是文官和皇帝,一切在繁文缛节的礼仪下进行,令人折骨伤筋的节目,名义是皇帝与臣子追求天下大同之治,但令大家都感受到舒服便是节目最后的宴席,似乎之前的一切都空虚的,只有桌上的食物是实在。那些文官是通过更加熬人筋骨、更加漫长的科举仕途,出官入仕看似个人努力的奋斗之结果,背后是先祖的艰苦勤俭、寡母的自我牺牲、贤妻的含辛茹苦,人们只看到状元及第的白马和红花,状元脚下和背后的几许辛酸又有谁知。出官入仕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道德至上的朝廷如同筵席上君臣所追求的天下大同一样,高大上却虚无缥缈。万历朝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看透了他手下的文官集团,他认为他们表面上公开的理想为“阳”,而人们背后不可告人的私欲则为“阴”,他的前任张居正致力改革而得罪群臣并因此死后落得身败名裂、子孙遭殃给了老申切身深刻体验。他夹在懒散的皇帝和结党营私的文官集团之间,早已身心疲惫,消极地调和着“阴阳”,无为而治。党派之间的攻击是那种“去皮见骨”式,一句经书的解释,一种谐音的讽刺,一种不署名传单的内容,一个考题的不当等看似小事都可能在朝或在野引起轩然大波,这就是可怕的党争。在天朝人们崇尚的是衣着华丽、拥有口若悬河之辩才的文人士子,高中科举、圆通事故是人们公认的成功哲学,军人们在部队实战中历练的胆识、严格、精确的军事技术,以及其它的管理、建筑才能,离开部队,他们变得跟这个儒家世界格格不入,没有出路的武将,军事的没落是必然的。看了那些凋落的明中后期的名将,跳跃一下时空,你就会觉得现代流行的《中国好声音》一些节目是多么恶俗、误人子弟,比郭美美又好不了多少。
看罢明史,想到了历史的车轮,明王朝似乎都在一个底下为方形轮子的超大型人力车上缓慢前行,上面人为少数他们只顾想着如何制定严密的制度,教化和驱赶底层的大部分人拖着这庞然大物前进,无人意识到去改变轮子的形状或改变其他。吃力、缓慢地挪着,直到被骑马的人们赶上和底上的人们欲掀翻车子,又一场大浩劫过后,骑马人赶走最顶上的一些人,团结了车上的大部分人,修补了车子,继续前行。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