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无期
第一次看《后会无期》是在影院的一个大厅,大屏幕呈现出的辽阔的蓝绿色的海洋有一种细腻的质感,我仿佛闻到咸咸的湿润的海风,同时,配上韩寒刚劲洒脱的字体,这种迎面而来的清新的感觉让我一开篇就喜欢上这部片子了,一见倾心。看完以后,感觉文艺但不矫情,叙述非常自然,舍不得看完舍不得离开,意犹未尽。
当晚看完已经是23:10,但影院内还有大半的观众留下来听完片尾的《平凡之树》,在感谢的人里面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我想他们也是因为喜欢的心情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人太多或者外面下雨所以才等一等才走的。
大概作家当导演都会陷入太珍爱自己的台词的情结,比如郭敬明,电影三部《小时代》(扫过几眼原著但没有细看过)里的人物个个都是损人尖酸刻薄应对处处口齿伶俐的表现。在这方面,出于宣传需要吧,韩寒也在影片首映之前也在微博贴出了一些电影里人物的“金句”台词,在影片开播之前就引发大量关注、转发和改段子的参与互动。
我不大喜欢在看电影之前看预告片或者简介,看影评就更是煞风景了,众所周知,预告片呈献出来的信息量不应该是影片的全部信息,否则就失去了观影的意义了,甚至我认为应该少于1/3的信息量才是适当的,重要的信息点放过多在预告片里就是剧透啊!毁剧!我始终认为任何会有过多“剧透”的画面、台词都不应该在观影前过多地透露给观众,或多或少会让观众带有先入为主的观点(inception嘛),这样在进入正片的时候容易缺乏恰恰铺垫到那一瞬的惊喜和感动了。
《后会无期》里的台词我是很喜欢的,即使韩寒没有贴出金句,我相信观众还是会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和喜爱。因此,韩寒不贴出“金句”,让观众自己观看之后自己去体会和感受的话,我想观影效果会更佳。此外,看文艺片,更应该去好的影院好的影厅欣赏,美的画面所带来的感受才让你的观影感受非同一般,才更少地削弱影片想要传达出来的东西。
喜欢本片的审美,从取景到人物造型。看到最后字幕发现美术设计是韩国的的团队做的,音乐是日本团队做的,但我认为是导演的审美要求决定最终的风格呈现,导演还是最大的决定性因素。除了东极岛风吹拂过的草、攀附在老房子上面的爬山虎、风雨中的雕像、阳光沙滩这些美丽的画面,炸掉的老房子、旅途入住的旅馆、停车的加油站、江河老师想把名片冲走的公共男厕、路边墙壁的小广告、浩汉和刘莺莺告别时站的街边小店、路边的修车厂、随便吃吃的面,这些都非常写实……还有男性角色是粗犷的,生活化的,这样的设定却看得出来是有意为之。当然并不是说我会喜欢这样的景和这样风格的男性人物,我们平时拍照也不会选取这样的背景,我们喜欢干净整洁的男孩子,但在片中这些就显得非常合理。
非常喜欢陈柏霖和王珞丹的对手戏。打开门以后,镜头没有给苏米正面,而是跟随苏米转身的脚步——此时适时跳动的音符预示着江河初见一个陌生女人苏米时愉悦又拨动心弦的心情,走到江河面前。进门以后王珞丹手机铃声响起,江河因为呆滞而悠然自若地边涂辣椒酱边念起了歌词,手机铃声即将结束时背景音乐又起,很完整的句式的观感。据《台前幕后》中陈柏霖说,原本剧本中并没有念歌词这一段,是有一天韩寒在拍摄间隙找陈柏霖聊天时陈柏霖聊到了这首歌,韩寒觉得很好,后来就想办法把这一段加入了情节中。陈柏霖也对自己参与了电影当中的创作部分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个人认为加入这个情节以后人物情感的发生也会显得更合情合理。
从演员的表现来说,王珞丹让我惊艳,从造型到表演,几乎摆脱了原先那种干瘦的逗逼贫嘴小女孩的形象,发型和大衣让她变得非常有女人味,这让我有点意外,说明“适合”自己的造型实在太重要了,对应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啊,所以即使长得丑也不能甘于丑,要不停摆脱丑!(艾玛看出励志来了!)
陈柏霖的表演延续了《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的呆萌和憨厚,可说是本色表演吧。江河老师是一位生活在小岛上未出过远门的单纯的男青年,一身正气,是非观强烈,很容易相信人,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是未被社会污染的人。(他在说“你这样是不对的”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摩羯男的即视感。)
以前对冯浩峰无感,没有关注过他任何作品,拍摄这部片子之后他似乎瘦了黑了,反倒对他有了几分好感。他所饰演的马浩汉是个失意青年,影片一开头他就放下豪言“不管我在哪里拉屎,都有人给我送纸”,后来他接近国境线的那天晚上说,自己遍地都是朋友,这种语气可说非常熟悉,因为那种爱吹牛的社会青年往往都是这么说的。而在此片的路上,除了邻居周沫和同父异母的姐姐刘莺莺,哪里还出现过什么朋友呢?说朋友多也是是爱虚荣也许是自欺欺人吧。再从他口中也终于得知他在社会上的这么些年所做的工作有开出租、跑运输、保安,都是不那么体面的,可以猜测马浩汉在这些年的生活中是受过伤害的,他的社会经验肯定比较多为人也比较老练,但实际并没有他自以为的那么历经沧桑和对一切有把握,反倒表现出他有天真的一面。
袁泉,N年前在不知道她和夏雨有任何关系时就很喜欢,喜欢她美得很特别。能够演话剧的演员都给人一种表演很有张力的感受,比如黄磊(奇怪的是谢娜就没给人这感觉,就整个人来疯)。袁泉的戏份,台球厅来一局告白真相的情节感觉好难演,袁泉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拍摄的前两天比较紧张,几乎精神都集中在球上面。
钟汉良那场描述旅行者攀上岩石慷慨激昂自顾自演说的一段,看不是很懂,没有太有共鸣,但节奏很喜欢,给后面情节的转变做铺垫,使得人物感情的变化更有说服力。
片中加油站那场戏,浩汉看到前天晚上旅馆门口那辆熟悉的车朝自己疾驰而来,马上就领悟到昨天晚上这是一个局。当时我也没有完全想到这一点,而是猜测是不是警察又追来了。(这说明我的社会经验也尚浅啊。)来电显示里面的No.3 Uncle还让我以为三叔是其中一个包养她的男人呢。
电影中,”妈的”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浩汉抱怨东极岛的路窄,一次是阿吕抱怨交通拥堵,这两次语气是一样的。因为是编剧设定的比较口语化的语气,个人感觉因为是两个不同人物还可以尝试换一种口气来区分人物性格的。
片中安排的幽默有几处的处理也是一样的,就在对白和镜头的切换中,人物有好几次“口是心非”。如:逃跑时,江河老师口中坚持要开车,下个镜头切换成浩汉;苏米说自己要保持清醒,下一个镜头就到早晨睡梦中;车进入隧道以为隧道很短所以不开灯……苏米睡着那个例子感觉镜头的切换还可以慢几秒或者多几个镜头,就像网友说的,说相声嘛,抖包袱早一秒晚一秒都不合适,就是exactly要在那个时刻才对,又或者换一种幽默的叙述方式。
因为看过不止一遍,所以还发现了片中一个疑似穿帮镜头:公共男厕中,江河老师多次想把苏米的名片冲下去,镜头切分时,原先放在马桶左边的纸篓又成了放在右边了。算不算?
还有些小细节,胡生路上穿的军绿色夹克外套难道不是浩汉的吗;苏米和江河的衣服是情侣款啊;浩汉离开刘莺莺的时候车外面实际上是在下雪呢,先前我还以为是飘的柳絮或者飞的雨滴;三叔原本应该很酷的角色却因为下车时衣角被夹住和离开绝尘而去时衣角仍然被夹在车门外而显得颓唐又悲情,那句“只有家里人会对你好啊”(没想到韩寒也说最被这句感动的,他在微博说【朋友们都很喜欢#后会无期#中那些所谓精彩台词,但我每次都会被三叔边拍自己风衣边说的那一句最朴实的“只有家里人才会对你好”所深深感动。】);马达加斯加换了好几只啊,狗脸都长得不一样啊,好多狗替啊……
故事的后来江河回到了东极岛,此时的东极岛的旅游潜力已经被开发,其实我真心是认为最后说完要去忙事业就没有再出现的马浩汉是又回到了家乡,遇到对的朋友找到门路排除万难,又巧妙结合江河其时《旅行者》一书的发行,真正振兴了家乡的旅游业。
电影播出后有很多的解读,我没有来翻豆瓣影评,倒是把他们微博转发的一些长微博影评和相关的台前幕后的拍摄花絮、采访等等看了个遍。喜欢的力量就是这样吧,想知道更多关于你的,想了解更多你的,喜欢所以就会去“放肆”搜索了。就像喜欢一个人,即使是感受到对方在婉拒,可是没办法啊,控制不了自己的喜欢,还是会不停想去接近,带着克制的隐忍的不敢袒露的心情。越是放肆也越是克制啊。
这是一部非常韩寒的电影,个人风格很强烈,我很喜欢,很偏爱。很多经典的影片很好,但因为口味的原因未必会喜欢,很难得遇到一部这样非常喜欢的。就像是看帅哥嘛,帅就可以吗?当然不够!我就喜欢你帅得刚刚好,那才对味!
韩寒说,后会无期并不是说以后都不再见,而是说,没有约好什么具体时候再见,可能不经意再见了,可能很久都不会再见。这么说,后会无期算是一种浪漫吧。
当晚看完已经是23:10,但影院内还有大半的观众留下来听完片尾的《平凡之树》,在感谢的人里面看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我想他们也是因为喜欢的心情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人太多或者外面下雨所以才等一等才走的。
大概作家当导演都会陷入太珍爱自己的台词的情结,比如郭敬明,电影三部《小时代》(扫过几眼原著但没有细看过)里的人物个个都是损人尖酸刻薄应对处处口齿伶俐的表现。在这方面,出于宣传需要吧,韩寒也在影片首映之前也在微博贴出了一些电影里人物的“金句”台词,在影片开播之前就引发大量关注、转发和改段子的参与互动。
我不大喜欢在看电影之前看预告片或者简介,看影评就更是煞风景了,众所周知,预告片呈献出来的信息量不应该是影片的全部信息,否则就失去了观影的意义了,甚至我认为应该少于1/3的信息量才是适当的,重要的信息点放过多在预告片里就是剧透啊!毁剧!我始终认为任何会有过多“剧透”的画面、台词都不应该在观影前过多地透露给观众,或多或少会让观众带有先入为主的观点(inception嘛),这样在进入正片的时候容易缺乏恰恰铺垫到那一瞬的惊喜和感动了。
《后会无期》里的台词我是很喜欢的,即使韩寒没有贴出金句,我相信观众还是会发自内心地产生共鸣和喜爱。因此,韩寒不贴出“金句”,让观众自己观看之后自己去体会和感受的话,我想观影效果会更佳。此外,看文艺片,更应该去好的影院好的影厅欣赏,美的画面所带来的感受才让你的观影感受非同一般,才更少地削弱影片想要传达出来的东西。
喜欢本片的审美,从取景到人物造型。看到最后字幕发现美术设计是韩国的的团队做的,音乐是日本团队做的,但我认为是导演的审美要求决定最终的风格呈现,导演还是最大的决定性因素。除了东极岛风吹拂过的草、攀附在老房子上面的爬山虎、风雨中的雕像、阳光沙滩这些美丽的画面,炸掉的老房子、旅途入住的旅馆、停车的加油站、江河老师想把名片冲走的公共男厕、路边墙壁的小广告、浩汉和刘莺莺告别时站的街边小店、路边的修车厂、随便吃吃的面,这些都非常写实……还有男性角色是粗犷的,生活化的,这样的设定却看得出来是有意为之。当然并不是说我会喜欢这样的景和这样风格的男性人物,我们平时拍照也不会选取这样的背景,我们喜欢干净整洁的男孩子,但在片中这些就显得非常合理。
非常喜欢陈柏霖和王珞丹的对手戏。打开门以后,镜头没有给苏米正面,而是跟随苏米转身的脚步——此时适时跳动的音符预示着江河初见一个陌生女人苏米时愉悦又拨动心弦的心情,走到江河面前。进门以后王珞丹手机铃声响起,江河因为呆滞而悠然自若地边涂辣椒酱边念起了歌词,手机铃声即将结束时背景音乐又起,很完整的句式的观感。据《台前幕后》中陈柏霖说,原本剧本中并没有念歌词这一段,是有一天韩寒在拍摄间隙找陈柏霖聊天时陈柏霖聊到了这首歌,韩寒觉得很好,后来就想办法把这一段加入了情节中。陈柏霖也对自己参与了电影当中的创作部分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个人认为加入这个情节以后人物情感的发生也会显得更合情合理。
从演员的表现来说,王珞丹让我惊艳,从造型到表演,几乎摆脱了原先那种干瘦的逗逼贫嘴小女孩的形象,发型和大衣让她变得非常有女人味,这让我有点意外,说明“适合”自己的造型实在太重要了,对应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啊,所以即使长得丑也不能甘于丑,要不停摆脱丑!(艾玛看出励志来了!)
陈柏霖的表演延续了《我可能不会爱你》里面的呆萌和憨厚,可说是本色表演吧。江河老师是一位生活在小岛上未出过远门的单纯的男青年,一身正气,是非观强烈,很容易相信人,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是未被社会污染的人。(他在说“你这样是不对的”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摩羯男的即视感。)
以前对冯浩峰无感,没有关注过他任何作品,拍摄这部片子之后他似乎瘦了黑了,反倒对他有了几分好感。他所饰演的马浩汉是个失意青年,影片一开头他就放下豪言“不管我在哪里拉屎,都有人给我送纸”,后来他接近国境线的那天晚上说,自己遍地都是朋友,这种语气可说非常熟悉,因为那种爱吹牛的社会青年往往都是这么说的。而在此片的路上,除了邻居周沫和同父异母的姐姐刘莺莺,哪里还出现过什么朋友呢?说朋友多也是是爱虚荣也许是自欺欺人吧。再从他口中也终于得知他在社会上的这么些年所做的工作有开出租、跑运输、保安,都是不那么体面的,可以猜测马浩汉在这些年的生活中是受过伤害的,他的社会经验肯定比较多为人也比较老练,但实际并没有他自以为的那么历经沧桑和对一切有把握,反倒表现出他有天真的一面。
袁泉,N年前在不知道她和夏雨有任何关系时就很喜欢,喜欢她美得很特别。能够演话剧的演员都给人一种表演很有张力的感受,比如黄磊(奇怪的是谢娜就没给人这感觉,就整个人来疯)。袁泉的戏份,台球厅来一局告白真相的情节感觉好难演,袁泉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拍摄的前两天比较紧张,几乎精神都集中在球上面。
钟汉良那场描述旅行者攀上岩石慷慨激昂自顾自演说的一段,看不是很懂,没有太有共鸣,但节奏很喜欢,给后面情节的转变做铺垫,使得人物感情的变化更有说服力。
片中加油站那场戏,浩汉看到前天晚上旅馆门口那辆熟悉的车朝自己疾驰而来,马上就领悟到昨天晚上这是一个局。当时我也没有完全想到这一点,而是猜测是不是警察又追来了。(这说明我的社会经验也尚浅啊。)来电显示里面的No.3 Uncle还让我以为三叔是其中一个包养她的男人呢。
电影中,”妈的”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浩汉抱怨东极岛的路窄,一次是阿吕抱怨交通拥堵,这两次语气是一样的。因为是编剧设定的比较口语化的语气,个人感觉因为是两个不同人物还可以尝试换一种口气来区分人物性格的。
片中安排的幽默有几处的处理也是一样的,就在对白和镜头的切换中,人物有好几次“口是心非”。如:逃跑时,江河老师口中坚持要开车,下个镜头切换成浩汉;苏米说自己要保持清醒,下一个镜头就到早晨睡梦中;车进入隧道以为隧道很短所以不开灯……苏米睡着那个例子感觉镜头的切换还可以慢几秒或者多几个镜头,就像网友说的,说相声嘛,抖包袱早一秒晚一秒都不合适,就是exactly要在那个时刻才对,又或者换一种幽默的叙述方式。
因为看过不止一遍,所以还发现了片中一个疑似穿帮镜头:公共男厕中,江河老师多次想把苏米的名片冲下去,镜头切分时,原先放在马桶左边的纸篓又成了放在右边了。算不算?
还有些小细节,胡生路上穿的军绿色夹克外套难道不是浩汉的吗;苏米和江河的衣服是情侣款啊;浩汉离开刘莺莺的时候车外面实际上是在下雪呢,先前我还以为是飘的柳絮或者飞的雨滴;三叔原本应该很酷的角色却因为下车时衣角被夹住和离开绝尘而去时衣角仍然被夹在车门外而显得颓唐又悲情,那句“只有家里人会对你好啊”(没想到韩寒也说最被这句感动的,他在微博说【朋友们都很喜欢#后会无期#中那些所谓精彩台词,但我每次都会被三叔边拍自己风衣边说的那一句最朴实的“只有家里人才会对你好”所深深感动。】);马达加斯加换了好几只啊,狗脸都长得不一样啊,好多狗替啊……
故事的后来江河回到了东极岛,此时的东极岛的旅游潜力已经被开发,其实我真心是认为最后说完要去忙事业就没有再出现的马浩汉是又回到了家乡,遇到对的朋友找到门路排除万难,又巧妙结合江河其时《旅行者》一书的发行,真正振兴了家乡的旅游业。
电影播出后有很多的解读,我没有来翻豆瓣影评,倒是把他们微博转发的一些长微博影评和相关的台前幕后的拍摄花絮、采访等等看了个遍。喜欢的力量就是这样吧,想知道更多关于你的,想了解更多你的,喜欢所以就会去“放肆”搜索了。就像喜欢一个人,即使是感受到对方在婉拒,可是没办法啊,控制不了自己的喜欢,还是会不停想去接近,带着克制的隐忍的不敢袒露的心情。越是放肆也越是克制啊。
这是一部非常韩寒的电影,个人风格很强烈,我很喜欢,很偏爱。很多经典的影片很好,但因为口味的原因未必会喜欢,很难得遇到一部这样非常喜欢的。就像是看帅哥嘛,帅就可以吗?当然不够!我就喜欢你帅得刚刚好,那才对味!
韩寒说,后会无期并不是说以后都不再见,而是说,没有约好什么具体时候再见,可能不经意再见了,可能很久都不会再见。这么说,后会无期算是一种浪漫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