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7月荐书
2009年6月起,经济观察网将每月推出推荐书目。所列图书,力求反映一定时期内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走向。不媚俗,不媚雅,力求可读性与思想性兼顾。为读者提供价值阅读,有助于把握这个变化的世界,增进内心的平静。
我们相信,一个机构的阅读选择,至少是部分代表了该机构的总体旨趣和态度。以此,我们将小心使用推荐的权利。
每月图书排名与图书本身推荐价值无涉,仅按照图书内容分类。
【社科:经济学】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
丹尼·罗德里克/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6月
《卫报》的两位记者曾经在自己的新书里感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的危机应对政策是——避免再次过渡依赖西方的投资,而以自有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这样政策选择的结果是——西方不得不向亚洲那些储备丰厚的国家们借钱,以此来购买它们所生产的产品。这一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主体整个的逆转了过来。在这本对“华盛顿共识”进行质疑的书中,作者罗德里克充分肯定了亚洲国家们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意义。跟它们相比,完全照抄“华盛顿共识”的拉美国家们则继续饱受经济折磨。本书的意义在于提出了这种“因地制宜”的具体建议——在摆脱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它具备了全球性的意义。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它的改革经验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一种已经被学界所广泛认识到隐忧依然存在——开始改革的红利,并不能够继续在后改革阶段称为维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动力。
【社科:经济史】
《不确定的时代》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加尔布雷斯的《1929年大崩溃》总是会在经济危机中重版出现。在中国,去世之后的加尔布雷斯反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期,江苏人民出版了一系列的加尔布雷斯著作——包括《美好社会》、《富裕社会》,以及这一本《不确定的时代》。它是一本加尔布雷斯曾经为BBC的电视片所写作的脚本集结修正而来——弗里德曼的那本《自由选择》也是这样得来的——加的文笔一直优美晓畅。而以此,他关注的是200年来那些经济学家们对于我们生活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影响。加尔布雷斯在学术史上的价值依旧尚待探讨,但他所做的工作,对于一般大众来说,不无裨益。
【社科:经济政策】
《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
张春霖/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4月
在创新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企业为了获得竞争实力源泉的前提之下,这本在调研和实证基础上所形成的报告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理清了为什么在进行创新时应该由企业来自主进行,而不是由政府越俎代庖。因此,它的目标读者,或许并不是企业自身而是中国政府。在当下的时刻,政府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但在这一过程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则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政府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这一论域里,本书给予中国各级政府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采取平衡战略;二,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三,提高私营企业的能力;四,强化风险投资业的生态系统。
【社科:观念】
《IT不再重要》
尼古拉斯·卡尔/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0月
公用计算早已悄悄的进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喜欢上youtub看视频,我们去flicker分享照片,而支撑这些网站运营的,往往只有几个人。他们租用亚马逊的服务器和储存空间提供服务,因此节省了一大部分的基础投资。而亚马逊为一年只有一次的圣诞假期所准备的IT服务系统,也因此也派上了用场。这副图景包含了多重的含义。首先,也许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因成本的降低而诞生。其次,那些曾经巨额投资IT业务部门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计算能力转租出去获得收益,这可以减轻技术转型时的痛苦。而这,就是“云计算”所描述的未来。在“云计算”越来越热的今天,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社科:知识分子研究】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谢泳/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
谢泳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研究的兴趣,可以在这本十年前出版但在当时却不被人看好的小书中得到体现。谢泳以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敏锐视角,较早的切入并关注到了西南联合大学这一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及意义。作为在这一领域国内较早的开掘,随着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价值被逐渐认识到,它的再版,既补充了我们对那一段知识分子史的认识。而根据书中的记载,一个应该有学人给予一定关注的领域是——与西南联合大学同期建立的西北联合大学,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二者对比,或许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
【社科:口述史】
《老舍之死口述实录》
傅光明/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老舍先生的110周年诞辰,这本书可以作为一种另外一种形式的纪念。它已经出版多次——这次的再版则增添了更多更珍贵的视角。老舍身故历史的不幸之处在于——作为一个作家的他,虽然具备敏锐的“洞察世事”的能力。但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他的种种经验已经无法让他对自己的所观所遇提供帮助。无从应对之下,他选择了自杀,以此进行摆脱。在这背后,既有我们的扼腕,也有对历史的叹息。
【社科:中国历史】
《大动乱的年代》
王年一/著 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这本第四次出版的书籍意味着,我们依然没有失掉这种反思的精神。
【社科:传播学】
《报道伊斯兰》
萨义德/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5月
当今的西方社会中,对于伊斯兰世界的认知态度,大多是由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所谓的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来形成的。但是,由于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西方基督教社会历史上与伊斯兰教社会的宗教冲突——已经变成了一种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为:将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多样性和良好方面,全部用单一和恶劣来取代。在报道中,伊斯兰世界被脸谱化,恐怖主义化,难以理解因此不必理解化。而即便是如此,这种报道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公开讨论伊斯兰教的机会,几乎都是来自政治危机”。在西方认识伊斯兰世界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误解的恶性循环。”——这本书或许应该跟三联书店同期出版的《一纸瞒天》参照阅读,更能够从内外两种视角对这种现实增加理解。
【社科:自传】
《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
迈克·华莱士/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6月
正是和那些三教九流权力人物们的亲密接触,让华莱士和他的《60分钟》变成了一种观察美国和世界的窗口。并不夸张的说,这种接触的产物在这种书里的表现,既是一种对于他所采访过人物的传记性评论,也是对于20世纪下半叶美国及历史许多重大事件和变迁的独特观察和体悟。而在历经了时间的沉淀之后,这种观察和体悟在最终被华莱士回忆并组织起来之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历史的视角。
【文学:游记】
《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月
阅读这本书的一个角度是:海明威的才华卓绝表现在,即便是已经有一万个人描述过巴黎,他也能够找到第一万零一种方式,来呈现属于他海明威自己的巴黎。他不必引述到底是谁就这座城市说过什么,他只用自己的零碎但却细腻的笔调,就能够在细节中勾勒出它的风貌。读完了它,你或许会知道——为什么“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文学:创业小说】
《创始人》
王强/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这本书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多个创业者或许都会经历的阶段。这能够作为一种参照——而王强似乎并没有给出太多的价值判断。对于读者来说,似乎能够分享的,也并不只是刺激和快感,而是一种创业智慧和启迪。当然,读了创业小说便去创业的,可能真是糊涂蛋。要知道,真正的创业精神绝不是一种人云亦云,一种一时的冲动。曹原的苦楚一点一滴,都得让那些冒失的年轻人们仔细掂量一下:这样的辛劳是否能够承担。更重要的是,假如我成不了曹原,那种失败该如何来承担——这或许是我这种外行人的无端猜测了,创业者,或许真要不得这种半点的犹豫和不决。
我们相信,一个机构的阅读选择,至少是部分代表了该机构的总体旨趣和态度。以此,我们将小心使用推荐的权利。
每月图书排名与图书本身推荐价值无涉,仅按照图书内容分类。
【社科:经济学】
![]() |
《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
丹尼·罗德里克/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6月
《卫报》的两位记者曾经在自己的新书里感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的危机应对政策是——避免再次过渡依赖西方的投资,而以自有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这样政策选择的结果是——西方不得不向亚洲那些储备丰厚的国家们借钱,以此来购买它们所生产的产品。这一次,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主体整个的逆转了过来。在这本对“华盛顿共识”进行质疑的书中,作者罗德里克充分肯定了亚洲国家们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意义。跟它们相比,完全照抄“华盛顿共识”的拉美国家们则继续饱受经济折磨。本书的意义在于提出了这种“因地制宜”的具体建议——在摆脱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它具备了全球性的意义。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它的改革经验得到了充分肯定,但一种已经被学界所广泛认识到隐忧依然存在——开始改革的红利,并不能够继续在后改革阶段称为维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动力。
【社科:经济史】
![]() |
《不确定的时代》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加尔布雷斯的《1929年大崩溃》总是会在经济危机中重版出现。在中国,去世之后的加尔布雷斯反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期,江苏人民出版了一系列的加尔布雷斯著作——包括《美好社会》、《富裕社会》,以及这一本《不确定的时代》。它是一本加尔布雷斯曾经为BBC的电视片所写作的脚本集结修正而来——弗里德曼的那本《自由选择》也是这样得来的——加的文笔一直优美晓畅。而以此,他关注的是200年来那些经济学家们对于我们生活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影响。加尔布雷斯在学术史上的价值依旧尚待探讨,但他所做的工作,对于一般大众来说,不无裨益。
【社科:经济政策】
![]() |
《中国: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
张春霖/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4月
在创新不可避免的成为中国企业为了获得竞争实力源泉的前提之下,这本在调研和实证基础上所形成的报告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理清了为什么在进行创新时应该由企业来自主进行,而不是由政府越俎代庖。因此,它的目标读者,或许并不是企业自身而是中国政府。在当下的时刻,政府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但在这一过程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则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政府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这一论域里,本书给予中国各级政府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一,采取平衡战略;二,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三,提高私营企业的能力;四,强化风险投资业的生态系统。
【社科:观念】
![]() |
《IT不再重要》
尼古拉斯·卡尔/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0月
公用计算早已悄悄的进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喜欢上youtub看视频,我们去flicker分享照片,而支撑这些网站运营的,往往只有几个人。他们租用亚马逊的服务器和储存空间提供服务,因此节省了一大部分的基础投资。而亚马逊为一年只有一次的圣诞假期所准备的IT服务系统,也因此也派上了用场。这副图景包含了多重的含义。首先,也许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因成本的降低而诞生。其次,那些曾经巨额投资IT业务部门的企业可以通过将计算能力转租出去获得收益,这可以减轻技术转型时的痛苦。而这,就是“云计算”所描述的未来。在“云计算”越来越热的今天,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社科:知识分子研究】
![]() |
《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
谢泳/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年5月
谢泳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研究的兴趣,可以在这本十年前出版但在当时却不被人看好的小书中得到体现。谢泳以自己在这一领域的敏锐视角,较早的切入并关注到了西南联合大学这一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及意义。作为在这一领域国内较早的开掘,随着西南联合大学的历史价值被逐渐认识到,它的再版,既补充了我们对那一段知识分子史的认识。而根据书中的记载,一个应该有学人给予一定关注的领域是——与西南联合大学同期建立的西北联合大学,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二者对比,或许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迪。
【社科:口述史】
![]() |
《老舍之死口述实录》
傅光明/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老舍先生的110周年诞辰,这本书可以作为一种另外一种形式的纪念。它已经出版多次——这次的再版则增添了更多更珍贵的视角。老舍身故历史的不幸之处在于——作为一个作家的他,虽然具备敏锐的“洞察世事”的能力。但在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他的种种经验已经无法让他对自己的所观所遇提供帮助。无从应对之下,他选择了自杀,以此进行摆脱。在这背后,既有我们的扼腕,也有对历史的叹息。
【社科:中国历史】
![]() |
《大动乱的年代》
王年一/著 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刘少奇为什么被诬陷致死?“接班人”林彪为什么要叛逃?煊赫一时的“四人帮”为什么变成了阶下囚?……本书都予以详尽研究解答。该书理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混沌一团的历史线索:讲清了“文化大革命”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的失误、弊端、错误;找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正确不能抗拒错误的原因;它对“文化大革命”作了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论述,并以“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教育后人。“能够从灾难中总结吸取教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这本第四次出版的书籍意味着,我们依然没有失掉这种反思的精神。
【社科:传播学】
![]() |
《报道伊斯兰》
萨义德/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5月
当今的西方社会中,对于伊斯兰世界的认知态度,大多是由媒体的新闻报道和所谓的专家学者们的意见来形成的。但是,由于针对伊斯兰世界的恐惧——这种恐惧来自西方基督教社会历史上与伊斯兰教社会的宗教冲突——已经变成了一种倾向。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为:将伊斯兰世界内部的多样性和良好方面,全部用单一和恶劣来取代。在报道中,伊斯兰世界被脸谱化,恐怖主义化,难以理解因此不必理解化。而即便是如此,这种报道的机会也是少得可怜,“公开讨论伊斯兰教的机会,几乎都是来自政治危机”。在西方认识伊斯兰世界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误解的恶性循环。”——这本书或许应该跟三联书店同期出版的《一纸瞒天》参照阅读,更能够从内外两种视角对这种现实增加理解。
【社科:自传】
![]() |
《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
迈克·华莱士/著 中信出版社 2009年6月
正是和那些三教九流权力人物们的亲密接触,让华莱士和他的《60分钟》变成了一种观察美国和世界的窗口。并不夸张的说,这种接触的产物在这种书里的表现,既是一种对于他所采访过人物的传记性评论,也是对于20世纪下半叶美国及历史许多重大事件和变迁的独特观察和体悟。而在历经了时间的沉淀之后,这种观察和体悟在最终被华莱士回忆并组织起来之时,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观察历史的视角。
【文学:游记】
![]() |
《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月
阅读这本书的一个角度是:海明威的才华卓绝表现在,即便是已经有一万个人描述过巴黎,他也能够找到第一万零一种方式,来呈现属于他海明威自己的巴黎。他不必引述到底是谁就这座城市说过什么,他只用自己的零碎但却细腻的笔调,就能够在细节中勾勒出它的风貌。读完了它,你或许会知道——为什么“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文学:创业小说】
![]() |
《创始人》
王强/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
这本书里面,详细的介绍了多个创业者或许都会经历的阶段。这能够作为一种参照——而王强似乎并没有给出太多的价值判断。对于读者来说,似乎能够分享的,也并不只是刺激和快感,而是一种创业智慧和启迪。当然,读了创业小说便去创业的,可能真是糊涂蛋。要知道,真正的创业精神绝不是一种人云亦云,一种一时的冲动。曹原的苦楚一点一滴,都得让那些冒失的年轻人们仔细掂量一下:这样的辛劳是否能够承担。更重要的是,假如我成不了曹原,那种失败该如何来承担——这或许是我这种外行人的无端猜测了,创业者,或许真要不得这种半点的犹豫和不决。
-
JasonH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4-11 18:55:31
-
懵懵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2-06 22:02:06
-
weimeizhiyu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24 11:07:07
-
szbcau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8-18 22:03:39
-
Mirand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23 21:40:16
-
awatermel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7-01 10:44:57
-
毯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30 23:43:12
-
徐小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30 23:32:22
-
百泉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30 22:57:23
-
winterligh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30 20:28:52
-
一日就是一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30 19:33:54
-
王提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30 19:27:12
-
Mo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06-30 18:18:35
-
jia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09年6月起,经济观察网将每月推出推荐书目。所列图书,力求反映一定时期内真正有价值的阅读走向。不媚俗,不媚雅,力求可读性与思想性兼顾。为读者提供价值阅读,有助于把握这个变化的世界,增进内心的平静。
2009-06-30 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