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印象之洛阳桥
洛阳桥古称万安桥,位于泉州东面的洛阳镇,建在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是中国古代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这一点就足够让人动心跑去看看。
一大早搭乘公交到站。周围没有任何标识,环卫大姐没明白意思,指了新修的洛阳桥。结果我起一大早赶一晚集,兜了个大圈子才走到古桥处。不过这一圈让我对周边环境有了一些了解。
洛阳桥修建于1053年,北宋年间。当时做泉州知府的蔡襄也是主要参与者,建成后为桥题词,蔡襄是大书法家,所以若干岁月之后此桥名气就和他的题词有很大关系了。
各种石桥见过不少,洛阳桥样子要质朴很多。一千多年了,石桥仍然稳稳当当十分坚固,现在还是两头村子日常穿行的主要路径。
石桥的桥基全部都是船型,别以为这是当时古人玩另类,或者弄个特殊造型报个高造价吸引眼球用。这与其修建方式有关。当时洛阳江水流湍急,做地基的石条放入江中就冲跑了。后来古人想了个办法,在退潮的时候,往船里装满石条沉下去,此后桥基就在这个船做的地基上修起来,所以桥墩子就都成了船型。联想起现在宣传造势的各种第一高,第一大,并伴随各种奇特模样的建筑物,只能尴尬一笑了。
一到石桥附近我就发现,桥下都是传统牡蛎养殖区,显得有些凌乱。话说,这么重要的国家重点文物,怎么不弄的整齐漂亮点。实际上,在桥下养牡蛎起的是在给桥基不停的浇灌混凝土的作用。牡蛎有个特点,它的两个壳一个会粘附在礁石上,另一个则会在粘另外一个牡蛎上,所以牡蛎一般都大片大片的附在礁石上,很难铲下来。当时的人利用这个原理,在桥墩上养了牡蛎,牡蛎繁殖很快,不久就把所有带缝的地方填满了,也把那些本来独立的石条粘合成了牢固整体,而且无工程保修期,时间越长越牢靠。
曾经这里的洛阳江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现在这里是福建的一个湿地保护区,是很多鸟类的栖息地。十二月底的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白鹭和牛背鹭,看着大片的红树林,想着它们在这不愁吃喝的过日子,还挺美的!
但其实上,由于早上兜了个大圈子,从北面新修大桥的工地一路走过来,沿途的建筑垃圾就够多了,生活垃圾也是大堆大堆的丢弃在这个“保护区”内。保护区实际能称之为保护区的面积,很可能是一年比一年小。但是相比而言,这里情况要比我后来在四川广元看到的名存实亡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情况好很多。不知道如果我明年再来,能不能在晨雾初起的早晨到这里观鸟了。不容乐观啊!
桥东头出去可以去蔡襄祠,不知道为什么当日兴致完全不在看看蔡襄的大字上。所以索性直接去渔村穿一圈。这个村子叫洛安村,好像说里面有蔡襄的后代,由于语言问题实在没法多问。呵呵呵!一旦对方只会说闽南语我就只能面带微笑内心崩溃。渔村现在还有一些老房子,有些巷子真心窄,遇到办红白事儿的就在岔道口贴个告知,说前面有什么事,车辆不能进来,大家就都自觉了。
一直走到村头,看到一个卖面线糊的早点铺,就是洛安村村委会一层底商。要了面线糊和油条。哎呀妈呀,那面线糊真是太好吃了,比市区的好吃不知多少倍。想想也是,周围都是街坊邻居肯定要用真材实料,加上是渔村,那各种食材都是最新鲜的。汤底绝对不用味素调味,实实在在熬制的鲜美浓汤,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说到这里必须要介绍下泉州面线糊。面线是什么呢?我这么理解,面线就相当于是做成糊状的米线。如果我们把米线当成豆腐,面线就相当于北方的豆腐脑。吃法有点像西北的羊杂碎。面线配高汤然后配料你自己选了添加,什么鱿鱼,虾米,蛤蛎子,各种贝类肉,鸭肉,大肉,香肠、糖醋排骨之类的,反正少的十几种,多的二三十样,每种配料都有价格,多加几种就贵点,少加那就便宜点。最后胡椒面一撒,来两根油条当主食,你就吃的嗨皮去吧。看着特简单,拿起相机你也没办法给它拍的美艳动人,但是那味道真心不赖。如果来泉州一定要找犄角旮旯的小店多吃几次,越吃越好吃。我在泉州两天对面线糊是情有独钟,只有泉州饭店对面牛肉记的牛肉稍微能与之媲美一下下。
(ps:泉州面线糊和厦门面线糊那绝对不是一个档次,如果你在厦门被迫害了,在这里还能挽回回来。但是要吃姜母鸭,那厦门的更够味!)
点击阅读原文
————————传说中的分割线————————
微信帐号:边走边看
微信号:bzbk777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和关注,谢谢!
![]() |
![]() |
一大早搭乘公交到站。周围没有任何标识,环卫大姐没明白意思,指了新修的洛阳桥。结果我起一大早赶一晚集,兜了个大圈子才走到古桥处。不过这一圈让我对周边环境有了一些了解。
洛阳桥修建于1053年,北宋年间。当时做泉州知府的蔡襄也是主要参与者,建成后为桥题词,蔡襄是大书法家,所以若干岁月之后此桥名气就和他的题词有很大关系了。
![]() |
各种石桥见过不少,洛阳桥样子要质朴很多。一千多年了,石桥仍然稳稳当当十分坚固,现在还是两头村子日常穿行的主要路径。
![]() |
石桥的桥基全部都是船型,别以为这是当时古人玩另类,或者弄个特殊造型报个高造价吸引眼球用。这与其修建方式有关。当时洛阳江水流湍急,做地基的石条放入江中就冲跑了。后来古人想了个办法,在退潮的时候,往船里装满石条沉下去,此后桥基就在这个船做的地基上修起来,所以桥墩子就都成了船型。联想起现在宣传造势的各种第一高,第一大,并伴随各种奇特模样的建筑物,只能尴尬一笑了。
![]() |
一到石桥附近我就发现,桥下都是传统牡蛎养殖区,显得有些凌乱。话说,这么重要的国家重点文物,怎么不弄的整齐漂亮点。实际上,在桥下养牡蛎起的是在给桥基不停的浇灌混凝土的作用。牡蛎有个特点,它的两个壳一个会粘附在礁石上,另一个则会在粘另外一个牡蛎上,所以牡蛎一般都大片大片的附在礁石上,很难铲下来。当时的人利用这个原理,在桥墩上养了牡蛎,牡蛎繁殖很快,不久就把所有带缝的地方填满了,也把那些本来独立的石条粘合成了牢固整体,而且无工程保修期,时间越长越牢靠。
![]() |
![]() |
曾经这里的洛阳江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不知道了。现在这里是福建的一个湿地保护区,是很多鸟类的栖息地。十二月底的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白鹭和牛背鹭,看着大片的红树林,想着它们在这不愁吃喝的过日子,还挺美的!
![]() |
![]() |
但其实上,由于早上兜了个大圈子,从北面新修大桥的工地一路走过来,沿途的建筑垃圾就够多了,生活垃圾也是大堆大堆的丢弃在这个“保护区”内。保护区实际能称之为保护区的面积,很可能是一年比一年小。但是相比而言,这里情况要比我后来在四川广元看到的名存实亡的城市湿地公园的情况好很多。不知道如果我明年再来,能不能在晨雾初起的早晨到这里观鸟了。不容乐观啊!
![]() |
桥东头出去可以去蔡襄祠,不知道为什么当日兴致完全不在看看蔡襄的大字上。所以索性直接去渔村穿一圈。这个村子叫洛安村,好像说里面有蔡襄的后代,由于语言问题实在没法多问。呵呵呵!一旦对方只会说闽南语我就只能面带微笑内心崩溃。渔村现在还有一些老房子,有些巷子真心窄,遇到办红白事儿的就在岔道口贴个告知,说前面有什么事,车辆不能进来,大家就都自觉了。
![]() |
![]() |
![]() |
一直走到村头,看到一个卖面线糊的早点铺,就是洛安村村委会一层底商。要了面线糊和油条。哎呀妈呀,那面线糊真是太好吃了,比市区的好吃不知多少倍。想想也是,周围都是街坊邻居肯定要用真材实料,加上是渔村,那各种食材都是最新鲜的。汤底绝对不用味素调味,实实在在熬制的鲜美浓汤,实在没什么好说的。
![]() |
说到这里必须要介绍下泉州面线糊。面线是什么呢?我这么理解,面线就相当于是做成糊状的米线。如果我们把米线当成豆腐,面线就相当于北方的豆腐脑。吃法有点像西北的羊杂碎。面线配高汤然后配料你自己选了添加,什么鱿鱼,虾米,蛤蛎子,各种贝类肉,鸭肉,大肉,香肠、糖醋排骨之类的,反正少的十几种,多的二三十样,每种配料都有价格,多加几种就贵点,少加那就便宜点。最后胡椒面一撒,来两根油条当主食,你就吃的嗨皮去吧。看着特简单,拿起相机你也没办法给它拍的美艳动人,但是那味道真心不赖。如果来泉州一定要找犄角旮旯的小店多吃几次,越吃越好吃。我在泉州两天对面线糊是情有独钟,只有泉州饭店对面牛肉记的牛肉稍微能与之媲美一下下。
![]() |
(ps:泉州面线糊和厦门面线糊那绝对不是一个档次,如果你在厦门被迫害了,在这里还能挽回回来。但是要吃姜母鸭,那厦门的更够味!)
![]() |
点击阅读原文
————————传说中的分割线————————
微信帐号:边走边看
微信号:bzbk777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和关注,谢谢!
-
晴耕雨读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01 20: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