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来信 2010
心下来信 2010
(一)2010/11/22
人脑有自我保护机制,避免由于Stress,体内产生Stress hormones而导致脑筋短路(精神分裂、忧郁症)。酗酒、吸毒、上网等等当然是错误的做法,但它们是脑自我保护的方式。你太太粘在网上,对此你应该知道:帮她一下子排除内心的不安是很难的(很多的不安是潜意识里的,不是脑皮层里能意识到、说得出来的),她能用这种方式得到静,降低体内的Stress hormones,总比生病好多了,不是吗?
要是处在你的位置上,当太太沉浸于网路的时候,我会给她端杯水、送杯茶、沏一杯咖啡,送些小点,保障她每天摄取的水分在1,5--2升,保障她的体能,并且趁机给她一些关爱的动作,如:拍一拍肩膀、胡撸后背、摸一摸后脑勺、抚摸亲吻一下脸蛋... 并告知她:你看你的,我不多打搅,有什么事情也不用她管,她可以安心继续做她的事... ...
当丈夫的急躁,会更加剧太太的不安,她就更需要粘网来逃避。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作法。
即便你太太说过”冷暴力“,但气并不一定是冲你,也不一定就是你造成的。因为你是她最亲近的人,所以她才就用惩罚你的方式,来期待得到你的关爱的表示。你太太的语言和行为,其实发出的是”求救“信号,跟戴安娜王妃怀孕时,特意跌到,为了吸引眼球是一个道理的。
我相信你是大男人,能用你的智慧、爱心和坚强的胸膛把太太支撑起来、给她呵护、安全感、爱和Geborgenheit!
Geborgenheit在英、法、俄语里都没有。它的意思是:有安全感,感到很舒服。这个词比”安全感“的寓意要深刻,不光是有安全感,受保护和不受伤害,而且还让人感到人之间的亲近、温暖、平静与和平。这个词在2004年被选为德语里最美的词的Nr.2.你能根据它的意思,想出一个相应的汉语词吗?
(二)2010/6/22
请把人脑的结构想象为一个葱头。哈,哈...
图中主要用蓝、桔黄和浅黄三色来表示层次,但有的层次中还有颜色变化,如绿、浅绿到基本发白的区分。层次中的颜色变化表示了顺序:由深到浅。
蓝色层次标示的是脑干(Stammhirn)。
功能是:管生理反射和身体器官控制(control system )。(比如:维持人活的呼吸、心跳,别让人摔倒等等)。
桔黄色层次表示的是脑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其中海马、杏仁体都包在内)。
左1:心情(Stimmungen), 右1情感(Gefühl);
左2情感的表达Display(Ausdrucksverhalten),
右2适应的反应(Anpassungsreaktionen);在不同情况下做出的不同反应。
浅黄色层次是大脑皮层(Grosshirnrinde)。
左1思维(Denken),
右1任意、随意的身体运动(willkürliche Bewegungen);
左2有意识的体验(bewusstes Erleben), 右2语言;
左3代价-有益度的评估(Kosten-Nutzen-Analyse),右3作出行为的计划(Handlungsplanung)。
(三)2010/6/5
女性的大脑有193亿神经元,男性的有228亿。刚出生的婴儿,脑袋瓜虽然特小,但已经具备了这么庞大的神经元数量。人在出生后,脑要经历一个神经元与神经元连接,形成神经网络的过程。换种方式简单说:从婴儿脑长成成人脑那么大,长的不是神经元的数量,而是神经的数量和神经的粗度。粗神经比细神经的传动速度高30~40倍。只有在神经高速传动的情况下,神经连接才能为进行信息加工所用。
神经传动的速度首先取决于包裹神经的油脂绝缘层的形成(道理类似电线)。人长到成年,油脂长到占脑量的60%。孩童的脑神经绝缘层油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幼儿脑先长动作神经绝缘层油脂。这时候让幼儿多动,多练习,让他们用身体去丈量空间、认识高低、危险等等,是配合和促进幼儿脑神经发育的方式;相反,让幼儿坐着,面对屏幕学外语,是在幼儿脑缺乏生理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的强制;这样的强制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体验,使孩子把学习跟烦躁情绪自动联系在一起,视学习为畏途,因此,基于脑生理,我在上面的贴里建议家长别”拔苗助长“。猩猩兄说”脑尊重“,满好的。对于小孩脑,我不主张“脑保养”,而是让它们能得以绽放。
补:
Myelin那张图中左上是新生儿的、右上是少年的、下面是成年人的脑图。深色(灰、黑)表示的是包裹神经油脂的多少、在脑里的分布和生成的走向(从中间往外、从底层往上)。应该就是管生理反射和身体器官控制control system和管心情和情感的脑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了。
从5岁开始,人脑的结构和功能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时,脑重量基本达到成人的90%。脑电波测量显示,处在theta波的成人是处于睡眠状态的,而5岁的孩子在醒的时候,其theta波还比alpha波多。在5岁到7岁之间,theta和alpha波基本是一样的了。从7岁开始,孩子在清醒状态下,alpha波就明显超出了。神经元髓鞘Myelin(即上面贴里说的”油脂“)增多,使得神经传动速度增快,并且突触synapse的数量也大量地增多。到8岁的时候,这个增长进程才达到相对稳定的一个高度。虽然实验还不能完全弄清楚,给出一个因、果关系的确定说法,但还是可以认为,这跟脑发展的复杂机理有关,比如:人开始自行思维了,记忆的幅度扩展了。
目前比较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脑的这个发展取决于摄取经验的过程。在人与人相处融合过程中,人脑的活动被激发起来了、加强了,脑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在处理人与人的依附联系(参见Attachment theory依恋理论: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theory)上,开始由脑生物物理控制系统来掌控、指挥了。
换种简单的方式讲:脑生理发展了,孩子在与人相处时,开始有意识了。与人的相处,让孩子的脑活起来了;与人相处的机会越多,脑袋越活。到底是人际关系使脑先活起来,还是脑先活起来,让孩子会处理人际关系,科学家还没个说法。
(四)2010/7/2
下图解说:左为新生儿的;中为6岁孩子的;右为成年人的。
为了让人从心理上免除对"玄学”的畏惧,就不提截图是脑什么部位的了--简化。只想就图中的6岁和成人脑神经图(中、右两图)进行简说:
1.儿童时期的脑神经连接是底层的铺垫,密集;
2.在底层密集铺垫的基础上,到成年时不能都留下,所以图中的神经网”稀疏“了;
3.铺垫的神经连接越多,成年后留下的才可能多(网密);
4.原则上是,铺垫越多,为成年留下的连接模式越多。但必须关注:铺垫和留下的模式是什么样的!明确说:要是底层铺垫是负面的话,成年后留下的模式也跟着是负面的,多多不善!或者相反。
5.作为家长,在开发孩子脑,让他们的神经连接发达的时候,特别要重视从一开始就打下正面的底层铺垫。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给成人打下好基础。就图中和图右来说吧:中图密集神经网要是由于”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等形成的话,右边成年留下的模式也随之:愤恨、仇恨、报复、冷酷、人性灭绝... ...
对现在家长从小“抓”孩子教育的方法,是对、是错,首先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愿望、知识水平等做出的选择。据我的认知,中国人往往愿望好,但作法错,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到此我就打住了,为了不太刺激只知“含辛茹苦”,但不一定知道为嘛“含辛茹苦”的家长们...
补:
neuronetzwerk那张图是脑前额叶外皮(prefrontal cortex)的截图。左是新生儿的、中是6岁幼童的、右是成人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6岁儿童的神经网络比成人的要密集。这是因为:
幼童的神经网络是第一层次的,也就是为今后奠定基础。因为幼童的神经还细、传动的速度不够和形成的突触不够多,虽有神经连接,但不结实,所以到成年的时,神经连接不能都保留下来。
换种方式讲:要想成人时脑子里留下的神经连接多,就必须要在幼年时打下密集的神经网络基础。这就要让孩子多动、多接触社会(尤其是让孩子玩是非常重要的),让日常生活的不同状况刺激脑发育,使神经网越密集越好,到成人时才能留下可能多的神经连接。
把孩子拴在家里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因为孩子的脑还没有发育好,逻辑思维等还没有,对学习的内容不理解。此外,孩子不能玩是反其生理的),给孩子脑铺下“学习=烦躁”的神经连接,以后孩子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除了“知识学习”(一盘散沙的、没有系统和条理的、孩子不懂的知识)的神经网之外,其他功能的神经网不能形成(特别是体力、精细动作、创意、社会化、同情心等的,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这实质上是阻碍孩子脑发育(不让孩子脑绽放)、导致孩子脑残的做法。
(五)heicuo的畅想
心下老师通过电邮、chat和论坛留言等为我科普脑科学,我则喜欢抓住一点就形而上之。例如,当我读到“粗神经比细神经的传动速度高30~40倍。只有在神经高速传动的情况下,神经连接才能为进行信息加工所用”,我猜想:信息加工偏爱走粗神经,而不走细神经,尤其信息加工对象“复杂”,要求神经高速传动的情况下。那么,粗神经得到练达,会越来越粗,细神经得不到机会,会越来越细。用进废退,到头来,当初细密的神经网络只演化成粗壮且稀疏之网。我称之为【信息加工的粗壮脑神经绑架效应】。
虽然脑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还是善意地猜想:细微神经的废退情况比预想中稍好。因为意识能处理的信息加工量远小于潜意识,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意识之下,潜意识的信息加工一直没有停止。
补:心下 2010/6/12
【现在的认知,简单总结几条是:1.潜意识要比意识多得多。2.潜意识不能,也不可能都上升到脑皮层,让脑皮层进行信息精加工,脑皮层没有这么大的Capacity;3.人的行为往往是受潜意识支配的;4.潜意识是在人小时候形成的,并以婴儿头3年最为关键(参照婴儿脑油脂的图:存储潜意识的脑部位先有油脂,颜色深,而脑皮层,存储意识的地方基本是空白);4.现在将意识还划分为前意识和意识。前意识指存储在脑皮层里的,不为脑所用的信息,如:考完试就扔到脑后的那些东西... ...】
对于人脑纷扰的意识,有一个比喻,来自BBC纪录片Brain Story讲述人,顶尖的神经科学教授Susan Greenfiled。她提及,所有你曾经留意过、触摸过、想过的,好比细雨在你意识的水面上激起微弱的涟漪,虽然微弱,但会一直扩散下去,永(wo)不(shuo)消(de)失。而人的意识总是被那些最大的雨点所激起的起伏最大的涟漪所吸引,便意识不到那些细密的小涟漪了,乃至以为它们不存在。
我将这个比喻进行了改写。怿婷这篇日记:【所有你曾经留意过、触摸过、想过的,定不负你。终有一天,它们会变成你困顿时的领悟,词穷之际的灵感。它们千里迢迢的来,只为了不辜负你对生命曾有过的那份天真与好奇,那种认真与善意。】只有困顿时才能领悟么?词穷之际才有灵感么?说好念念不忘,其实是忘到一边去了,忘到千里迢迢之外去了? 我的比喻是,它们其实一直都在,从未离开过,只是平时我们意识不到它们。白天里也有繁星,只是日光太亮,我们看不见繁星,乃至忘了它们的存在。只有那日光掩去,曾经的一切便浮现进意识,Wow,我的一生原来如此璀璨。【终极意义上,这是人临终弥留之际的异象吧,整个人生无非是对这个异象的模拟演练,即通过掩去意识中最强烈的那个日光来瞥见繁星。】
还有一个更人文的比喻:真正的的远方在万千小径。自打有了高速公路,回乡总是只沿这条路直来直去。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的旧日时光渐行渐远。万千小径荒芜不可寻。何时才能暂别大道而重拾万千小径呢?何时才能暂别太阳而重拾满天繁星呢?
(六)heicuo回答(一)中的提问
【荷尔德林始终并不属于早期浪漫派,但他毫无疑问地属于这个浪漫主义的传统之中。其笔下也不断出现“故乡”的意象,且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更获得了一 种生存论上的意义。但荷尔德林的“返乡”往往是一种受迫性的精神存在。即 故乡是荷尔德林个人的庇护所,诗人想要在对故乡的想象获得一种Geborgenheit。 “回乡显示了返回一个永恒所在,返回那个超越时间永恒存续的疗救区域的慰籍意义。” 】
在请教小熊熊熊啊之后,我们暂把Geborgenheit译为归宿感。(心下的回复是:在某些情景下,把Geborgenheit翻译成“归属感”也行。我翻译成“呵护”的原因在:小孩依附于父母,因此小孩处于被动地位,而父母是主动的。当父母与小孩建立起很好的依附关系(参见依附理论 http://de.wikipedia.org/wiki/Bindungstheorie),孩子才能得到Geborgenheit (安全、受保护和不受伤害的感觉,意味着亲近、温暖、平静,及和平)。)
当老父亲整天煲电视看脑残片儿的时候,当媳妇儿粘在电脑前看网络小说打发全部业余时间的时候,我能做什么呢?我万万不能再去强化那些粗壮脑神经了呀!我只能沏上一壶好茶、冲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削几个鲜美的水果,送上几句柔润的家常话,让那些细微脑神经得到滋养。柔情地去爱,堆积至将来。我希望自己能逐步洗尽粗砺,柔润生活,细密自己,不误导孩子。
(一)2010/11/22
人脑有自我保护机制,避免由于Stress,体内产生Stress hormones而导致脑筋短路(精神分裂、忧郁症)。酗酒、吸毒、上网等等当然是错误的做法,但它们是脑自我保护的方式。你太太粘在网上,对此你应该知道:帮她一下子排除内心的不安是很难的(很多的不安是潜意识里的,不是脑皮层里能意识到、说得出来的),她能用这种方式得到静,降低体内的Stress hormones,总比生病好多了,不是吗?
要是处在你的位置上,当太太沉浸于网路的时候,我会给她端杯水、送杯茶、沏一杯咖啡,送些小点,保障她每天摄取的水分在1,5--2升,保障她的体能,并且趁机给她一些关爱的动作,如:拍一拍肩膀、胡撸后背、摸一摸后脑勺、抚摸亲吻一下脸蛋... 并告知她:你看你的,我不多打搅,有什么事情也不用她管,她可以安心继续做她的事... ...
当丈夫的急躁,会更加剧太太的不安,她就更需要粘网来逃避。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作法。
即便你太太说过”冷暴力“,但气并不一定是冲你,也不一定就是你造成的。因为你是她最亲近的人,所以她才就用惩罚你的方式,来期待得到你的关爱的表示。你太太的语言和行为,其实发出的是”求救“信号,跟戴安娜王妃怀孕时,特意跌到,为了吸引眼球是一个道理的。
我相信你是大男人,能用你的智慧、爱心和坚强的胸膛把太太支撑起来、给她呵护、安全感、爱和Geborgenheit!
Geborgenheit在英、法、俄语里都没有。它的意思是:有安全感,感到很舒服。这个词比”安全感“的寓意要深刻,不光是有安全感,受保护和不受伤害,而且还让人感到人之间的亲近、温暖、平静与和平。这个词在2004年被选为德语里最美的词的Nr.2.你能根据它的意思,想出一个相应的汉语词吗?
(二)2010/6/22
![]() |
葱头的层状 |
请把人脑的结构想象为一个葱头。哈,哈...
图中主要用蓝、桔黄和浅黄三色来表示层次,但有的层次中还有颜色变化,如绿、浅绿到基本发白的区分。层次中的颜色变化表示了顺序:由深到浅。
蓝色层次标示的是脑干(Stammhirn)。
功能是:管生理反射和身体器官控制(control system )。(比如:维持人活的呼吸、心跳,别让人摔倒等等)。
桔黄色层次表示的是脑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其中海马、杏仁体都包在内)。
左1:心情(Stimmungen), 右1情感(Gefühl);
左2情感的表达Display(Ausdrucksverhalten),
右2适应的反应(Anpassungsreaktionen);在不同情况下做出的不同反应。
浅黄色层次是大脑皮层(Grosshirnrinde)。
左1思维(Denken),
右1任意、随意的身体运动(willkürliche Bewegungen);
左2有意识的体验(bewusstes Erleben), 右2语言;
左3代价-有益度的评估(Kosten-Nutzen-Analyse),右3作出行为的计划(Handlungsplanung)。
(三)2010/6/5
![]() |
左上是新生儿的、右上是少年的、下面是成年人的脑图 |
女性的大脑有193亿神经元,男性的有228亿。刚出生的婴儿,脑袋瓜虽然特小,但已经具备了这么庞大的神经元数量。人在出生后,脑要经历一个神经元与神经元连接,形成神经网络的过程。换种方式简单说:从婴儿脑长成成人脑那么大,长的不是神经元的数量,而是神经的数量和神经的粗度。粗神经比细神经的传动速度高30~40倍。只有在神经高速传动的情况下,神经连接才能为进行信息加工所用。
神经传动的速度首先取决于包裹神经的油脂绝缘层的形成(道理类似电线)。人长到成年,油脂长到占脑量的60%。孩童的脑神经绝缘层油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幼儿脑先长动作神经绝缘层油脂。这时候让幼儿多动,多练习,让他们用身体去丈量空间、认识高低、危险等等,是配合和促进幼儿脑神经发育的方式;相反,让幼儿坐着,面对屏幕学外语,是在幼儿脑缺乏生理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的强制;这样的强制会给孩子留下不好的体验,使孩子把学习跟烦躁情绪自动联系在一起,视学习为畏途,因此,基于脑生理,我在上面的贴里建议家长别”拔苗助长“。猩猩兄说”脑尊重“,满好的。对于小孩脑,我不主张“脑保养”,而是让它们能得以绽放。
补:
Myelin那张图中左上是新生儿的、右上是少年的、下面是成年人的脑图。深色(灰、黑)表示的是包裹神经油脂的多少、在脑里的分布和生成的走向(从中间往外、从底层往上)。应该就是管生理反射和身体器官控制control system和管心情和情感的脑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了。
从5岁开始,人脑的结构和功能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孩子到了入学年龄时,脑重量基本达到成人的90%。脑电波测量显示,处在theta波的成人是处于睡眠状态的,而5岁的孩子在醒的时候,其theta波还比alpha波多。在5岁到7岁之间,theta和alpha波基本是一样的了。从7岁开始,孩子在清醒状态下,alpha波就明显超出了。神经元髓鞘Myelin(即上面贴里说的”油脂“)增多,使得神经传动速度增快,并且突触synapse的数量也大量地增多。到8岁的时候,这个增长进程才达到相对稳定的一个高度。虽然实验还不能完全弄清楚,给出一个因、果关系的确定说法,但还是可以认为,这跟脑发展的复杂机理有关,比如:人开始自行思维了,记忆的幅度扩展了。
目前比较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脑的这个发展取决于摄取经验的过程。在人与人相处融合过程中,人脑的活动被激发起来了、加强了,脑结构也有了新的变化;特别在处理人与人的依附联系(参见Attachment theory依恋理论: http://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theory)上,开始由脑生物物理控制系统来掌控、指挥了。
换种简单的方式讲:脑生理发展了,孩子在与人相处时,开始有意识了。与人的相处,让孩子的脑活起来了;与人相处的机会越多,脑袋越活。到底是人际关系使脑先活起来,还是脑先活起来,让孩子会处理人际关系,科学家还没个说法。
(四)2010/7/2
![]() |
左为新生儿的;中为6岁孩子的;右为成年人的 |
下图解说:左为新生儿的;中为6岁孩子的;右为成年人的。
为了让人从心理上免除对"玄学”的畏惧,就不提截图是脑什么部位的了--简化。只想就图中的6岁和成人脑神经图(中、右两图)进行简说:
1.儿童时期的脑神经连接是底层的铺垫,密集;
2.在底层密集铺垫的基础上,到成年时不能都留下,所以图中的神经网”稀疏“了;
3.铺垫的神经连接越多,成年后留下的才可能多(网密);
4.原则上是,铺垫越多,为成年留下的连接模式越多。但必须关注:铺垫和留下的模式是什么样的!明确说:要是底层铺垫是负面的话,成年后留下的模式也跟着是负面的,多多不善!或者相反。
5.作为家长,在开发孩子脑,让他们的神经连接发达的时候,特别要重视从一开始就打下正面的底层铺垫。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给成人打下好基础。就图中和图右来说吧:中图密集神经网要是由于”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等形成的话,右边成年留下的模式也随之:愤恨、仇恨、报复、冷酷、人性灭绝... ...
对现在家长从小“抓”孩子教育的方法,是对、是错,首先是家长根据自己的愿望、知识水平等做出的选择。据我的认知,中国人往往愿望好,但作法错,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到此我就打住了,为了不太刺激只知“含辛茹苦”,但不一定知道为嘛“含辛茹苦”的家长们...
补:
neuronetzwerk那张图是脑前额叶外皮(prefrontal cortex)的截图。左是新生儿的、中是6岁幼童的、右是成人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6岁儿童的神经网络比成人的要密集。这是因为:
幼童的神经网络是第一层次的,也就是为今后奠定基础。因为幼童的神经还细、传动的速度不够和形成的突触不够多,虽有神经连接,但不结实,所以到成年的时,神经连接不能都保留下来。
换种方式讲:要想成人时脑子里留下的神经连接多,就必须要在幼年时打下密集的神经网络基础。这就要让孩子多动、多接触社会(尤其是让孩子玩是非常重要的),让日常生活的不同状况刺激脑发育,使神经网越密集越好,到成人时才能留下可能多的神经连接。
把孩子拴在家里学习,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因为孩子的脑还没有发育好,逻辑思维等还没有,对学习的内容不理解。此外,孩子不能玩是反其生理的),给孩子脑铺下“学习=烦躁”的神经连接,以后孩子不仅不爱学习,而且除了“知识学习”(一盘散沙的、没有系统和条理的、孩子不懂的知识)的神经网之外,其他功能的神经网不能形成(特别是体力、精细动作、创意、社会化、同情心等的,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需的技能)。这实质上是阻碍孩子脑发育(不让孩子脑绽放)、导致孩子脑残的做法。
(五)heicuo的畅想
心下老师通过电邮、chat和论坛留言等为我科普脑科学,我则喜欢抓住一点就形而上之。例如,当我读到“粗神经比细神经的传动速度高30~40倍。只有在神经高速传动的情况下,神经连接才能为进行信息加工所用”,我猜想:信息加工偏爱走粗神经,而不走细神经,尤其信息加工对象“复杂”,要求神经高速传动的情况下。那么,粗神经得到练达,会越来越粗,细神经得不到机会,会越来越细。用进废退,到头来,当初细密的神经网络只演化成粗壮且稀疏之网。我称之为【信息加工的粗壮脑神经绑架效应】。
虽然脑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还是善意地猜想:细微神经的废退情况比预想中稍好。因为意识能处理的信息加工量远小于潜意识,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意识之下,潜意识的信息加工一直没有停止。
补:心下 2010/6/12
【现在的认知,简单总结几条是:1.潜意识要比意识多得多。2.潜意识不能,也不可能都上升到脑皮层,让脑皮层进行信息精加工,脑皮层没有这么大的Capacity;3.人的行为往往是受潜意识支配的;4.潜意识是在人小时候形成的,并以婴儿头3年最为关键(参照婴儿脑油脂的图:存储潜意识的脑部位先有油脂,颜色深,而脑皮层,存储意识的地方基本是空白);4.现在将意识还划分为前意识和意识。前意识指存储在脑皮层里的,不为脑所用的信息,如:考完试就扔到脑后的那些东西... ...】
对于人脑纷扰的意识,有一个比喻,来自BBC纪录片Brain Story讲述人,顶尖的神经科学教授Susan Greenfiled。她提及,所有你曾经留意过、触摸过、想过的,好比细雨在你意识的水面上激起微弱的涟漪,虽然微弱,但会一直扩散下去,永(wo)不(shuo)消(de)失。而人的意识总是被那些最大的雨点所激起的起伏最大的涟漪所吸引,便意识不到那些细密的小涟漪了,乃至以为它们不存在。
我将这个比喻进行了改写。怿婷这篇日记:【所有你曾经留意过、触摸过、想过的,定不负你。终有一天,它们会变成你困顿时的领悟,词穷之际的灵感。它们千里迢迢的来,只为了不辜负你对生命曾有过的那份天真与好奇,那种认真与善意。】只有困顿时才能领悟么?词穷之际才有灵感么?说好念念不忘,其实是忘到一边去了,忘到千里迢迢之外去了? 我的比喻是,它们其实一直都在,从未离开过,只是平时我们意识不到它们。白天里也有繁星,只是日光太亮,我们看不见繁星,乃至忘了它们的存在。只有那日光掩去,曾经的一切便浮现进意识,Wow,我的一生原来如此璀璨。【终极意义上,这是人临终弥留之际的异象吧,整个人生无非是对这个异象的模拟演练,即通过掩去意识中最强烈的那个日光来瞥见繁星。】
还有一个更人文的比喻:真正的的远方在万千小径。自打有了高速公路,回乡总是只沿这条路直来直去。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的旧日时光渐行渐远。万千小径荒芜不可寻。何时才能暂别大道而重拾万千小径呢?何时才能暂别太阳而重拾满天繁星呢?
(六)heicuo回答(一)中的提问
【荷尔德林始终并不属于早期浪漫派,但他毫无疑问地属于这个浪漫主义的传统之中。其笔下也不断出现“故乡”的意象,且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更获得了一 种生存论上的意义。但荷尔德林的“返乡”往往是一种受迫性的精神存在。即 故乡是荷尔德林个人的庇护所,诗人想要在对故乡的想象获得一种Geborgenheit。 “回乡显示了返回一个永恒所在,返回那个超越时间永恒存续的疗救区域的慰籍意义。” 】
在请教小熊熊熊啊之后,我们暂把Geborgenheit译为归宿感。(心下的回复是:在某些情景下,把Geborgenheit翻译成“归属感”也行。我翻译成“呵护”的原因在:小孩依附于父母,因此小孩处于被动地位,而父母是主动的。当父母与小孩建立起很好的依附关系(参见依附理论 http://de.wikipedia.org/wiki/Bindungstheorie),孩子才能得到Geborgenheit (安全、受保护和不受伤害的感觉,意味着亲近、温暖、平静,及和平)。)
当老父亲整天煲电视看脑残片儿的时候,当媳妇儿粘在电脑前看网络小说打发全部业余时间的时候,我能做什么呢?我万万不能再去强化那些粗壮脑神经了呀!我只能沏上一壶好茶、冲上一杯香浓的咖啡、削几个鲜美的水果,送上几句柔润的家常话,让那些细微脑神经得到滋养。柔情地去爱,堆积至将来。我希望自己能逐步洗尽粗砺,柔润生活,细密自己,不误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