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庶民真善美的电影大师
第三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将终身成就奖授予日本老导演山田洋次,其最新作品《母亲》并成为电影节开幕式电影,回望山田的电影生涯,这份荣誉可谓实至名归。山田最令人钦佩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继拍出炉火纯青的“武士三部曲”后,又将镜头对准了二战时期的寻常人家。影片根据黑泽明生前的御用场记及后期作品的制作人野上照代女士作品《给父亲的安魂曲》改编。国宝级的女演员吉永小百合饰演片中的母亲,将喧嚣的战争乱世下庶民的悲哀和女性达观坚毅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二战时曾在中国度过少年时代的山田洋次,将影片的背景设于广岛,反战立场一目了然,同时以仁爱、豁达、苦中不忘作乐的手法,讴歌了庶民心灵的美善与真。
讴歌庶民生活的真善美,几乎是山田洋次毕生所有作品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日本前辈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等庶民剧大师的衣钵。山田洋次的作品,没有刻意求工的表现手法和语不惊人的电影语言和风格,乍看平平无奇,然再三细味,才让人体会到他的不凡之处,那就是他有意追求一种通俗的境界,凡有井水处,人人可以看到也看得懂他的电影,简单的故事里包含着丰富的人性、人情的深刻内涵。
中国的电影观众对于山田洋次的电影其实并不会陌生,他的影片,就象在其国内曾经受到大众的喜爱一样,也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共鸣。
《幸福的黄手帕》:人情之美
央视崔永元策划过一档节目《电影传奇》,其中特别回顾了一些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外国电影,这其中就有山田洋次两部作品《幸福的黄手帕》和《远山的呼唤》。其中《幸福的黄手帕》更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那是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中国人的感情刚刚从十年的禁锢中解冻,《幸福的黄手帕》以其清新真挚的风格,唤起中国观众强烈的感情涟漪。片中主演高仓健的酷酷的冷面小生形象,激起无数中国女性观众的狂热喜爱和无数男青年的争相模仿。而影片纯挚的人情之美,更是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幸福的黄手帕》根据一个美国故事改编,讲述一个坐了十几年牢后被释放的男人,面对归乡的路,情绪却相当复杂。原来,他在狱前曾经和他心爱的女人约定,他刑满出狱,如果女人还爱他,就在家门前挂上一条黄手帕。影片就在他对过去的回忆(可以视为《幸福的黄手帕》的男主角的前生)和现在矛盾的心情中来回切换,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当影片结尾,当看到女人家门前满挂着一树的黄手帕时,观众和男主角一样,揪紧的心中终于放下了一块大石。那满树的黄手帕,淋漓尽致地象征了一种淳朴的爱情,和平民特别是女性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人情之美。片中忧郁沧桑的高仓健,魅力无穷;守望爱情的纯朴的倍赏千惠子,同样令人动容。
《寅次郎的故事》:寻找日本人心灵的避风港
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的故事》(又译《男人真命苦》)是一个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系列电影,以大约每年两部的纪录,二十七年中拍了四十八部,直到主角扮演者渥美清逝世才停止。每年夏冬两季这个系列的影片上映,都引发“寅次郎”热潮,以至于每年看这部电影已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仪式,几同他们的春天来临时的神社参拜。
对于外国人来说,剧情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寅次郎故事》竟然能够几十年红下去,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影片的主角是渥美清扮演的名为车寅次郎的中年胖男人,穿着土里土气,像是一个不入流的市场推销员:夸张的方格花纹西装、毛料的束腹、衬衫、脚踩木屐、头戴一顶破烂的帽子。他多情善感,在美丽的女人面前又木讷难言;他是急性子,又是热心肠,有时又带些自作聪明的狡黠;他热爱生命,具有无穷的同情心;虽然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他做事总没有一件成功,然而却总能家人的关爱和陌生人的帮助。
美国作家卡林顿这样总结这个系列电影中阿寅的公式:阿寅来到某个美丽的日本小镇,竭力推销他的商品,然后遇到一位当地美丽的女子,迅速地堕入爱河(单方面的!),就在即将结婚或者表白之际,他却又临时反悔,最终放弃爱人,回到东京柴又的老家中,和叔父叔母妹妹等人团聚,连喝清酒,连唠叨反省自己的错误。
要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对寅次郎的故事如何喜爱,可能要从一个山田洋次自己在《寅次郎的教育论》中讲过的一个故事说起:一次,山田认识了一位在色情场所工作的男人,他说在土耳其浴场(类似中国的桑拿浴这种变相的色情场所)工作,从早到晚均看到男女在做爱,久而久之连看到人都觉得厌烦。然而,一有寅次郎的影片上映,他一定购票入场,在他看来,寅次郎虽然每次均会爱上不同的女性,但均全心全意从爱念出发,而与性欲无关,让他看完电影后有安心而归的抚慰感觉。
《寅次郎的故事》走红的二十几年,正是日本社会因走向现代化的变幻剧烈时期,人产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处,却丧失了心灵的宁静。《寅次郎的故事》中浓郁的东京下町人情之美、日本乡土小镇纯朴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对于心灵流离失所的观众来说,无疑提供了最佳的心灵避难所。山田洋次不止一次在文章和访谈话中说过,他其实是想透过流浪漂泊的寅次郎来反省营营役役的众生“何谓幸福”这个问题,寅次郎四处飘泊,看似可怜,然而他总是有一个温暖的柴又家乡在等着他。山田说:“日本人有空调、汽车、电视及唱机,他们的生活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却没有时间一家人吃顿饭。他们或许在物质上不再贫乏,可是全拥有饥渴的心灵。”
在一个变化动荡的世界,《寅次郎的故事》以不变应万变,成功地击中日本人心中最软弱的部分。就象东京柴又的家是飘泊天涯的避风港一样,寅次郎的故事,也成了日本人集体的避风港。
武士三部曲:古装版的寅次郎
2002年至2006年,山田洋次连续将作家藤泽周平的三部小说改编成时代剧电影,从《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和《武士的一分》,叫好又叫座。虽然三部电影的主角都是武士,但是山田洋次的武士却和过往日本武士片的武士形象不同,他极少表现(山田洋次甚至讨厌打斗)武士的侠义和打斗行为,更关注他们的家庭和人情世界。这些下级武士安乐道、独善其身,与其职业相比,他们更喜欢过庶民那种宁静而平凡的生活。在《黄昏清兵卫》中,在上司和同僚眼里十分落魄的武士清兵卫,却是一个热爱家庭生活、关心孩子的好男人。
熟悉山田洋次作品的人都很清楚,这些作品中的下级武士,不过是披上了古装的寅次郎而已,他们的武士刀,就象是今日上班族的公事包。对于惨淡卑微的人生,他们淡然处之,不到人性和尊严的最后关头,隐忍不发。山田洋次在这些下级武士身上,寄予了他对泡沫经济之后的工薪阶层的深刻同情和激励,同时,再一次引日本人反思真正的幸福为何。这些下级武士身上体现的真善美品质,像寅次郎一样,将长久地激励着日本人。
通俗而不媚俗的大师
台湾电影人吴念真曾访问过山田洋次,山田说当他发现电影已然有它被期待的性格时,电影已经不是导演自己的了。他说:当所有人都感动于美人鱼的歌声时,你愿意为了让她拥有跟你一样的脚,而让她失去人间少有的嗓音吗?吴念真说,人间少有的嗓音与动人的歌声,来自于山田导演绝对自觉和的通俗的创造。
好的通俗其实不易做到,既要俗,还要通,这个通就是通情达理。通人情,达义理。山田的电影,虽然某些情节尤其是结尾部分往往有煽情之嫌,但是因为电影的整体很扎实,言之有物,而且他的煽情掌握一个度,有一个分寸,不至于流于媚俗。山田之所以不至于媚俗,就是因为他始终怀抱平民主义的人道主义视角,这是他的通俗的基点。
吴念真这样总结山田洋次的通俗的魅力:“通俗是一种功力,绝对自觉的通俗更是一种绝对的功力。透过那样自觉的通俗传播,即使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人,都能得到和高阶阅读者一样的感动、快乐、共鸣,而且和所谓的知识和文化自然顺畅的接轨。也许因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俗气的自己始终顽固地相信:讲理念容易讲故事难,讲人人皆懂皆能入迷的故事更难,而,能随时把这样的故事讲个不停的人,绝对值得立碑立传。”
这可以视为是对山田洋次最高的赞誉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拍完《武士的一分》后,网上有影迷在文章中写道:山田洋次先生,你一定要健康啊。这不但是对山田洋次继续拍出好作品的期望,同时也是对大师纷纷逝去的日本影坛的领军人物的嘱托。
日本电影在长期的衰退之后,近几年略有起色,不过一批成就斐然的大师级导演纷纷离去,让人对日本电影的未来不能不有一丝担心。去年,新浪潮电影大师今村昌平和写实派巨匠、《望乡》导演熊井启导演去世,今年年初,精力旺盛的影坛多面手、大师市川昆的离去,更是日本影坛的重大损失。事实上,今村昌平和市川昆两位大师毕生创作力旺盛,晚年更是迎来二度春天,今村昌平的《鳗鱼》和《赤桥下的暖流》续写其以“低下层及下半生”为主题的大作,市川昆更可谓作品等身,九十多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奋战在影坛第一线,继翻拍其名作《犬神家族》后,在最新合集影片《梦十夜》也拍了其中的一段。
今村昌平、市川昆、山田洋次,加上小众的若松孝二,可谓是近年来活跃于日本影坛的老一代导演,也可以说是日本电影的精神领袖。现在,随着今村和市川的离去,筱田正浩的退休,主流影圈,只剩下山田洋次一人独力支撑。
山田洋次以松竹的片厂出身,亲历了日本电影第二个黄金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不断衰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拍出如云佳作,票房和口碑同样高企。对于山田这样的实力派而言,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圈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实力派和中流砥柱。山田洋次的影片,完美地将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既通俗易懂,又能深入人心。这样的导演,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圈和观众之福。
以他的阅历和在电影圈几十年磨炼的经验,山田洋次无疑是日本影坛的定海神针似的人物。在大师纷去的日本影坛,他的表现就更为重要。而他和国宝级影星吉永小百合合作的《母亲》,可算是他对影迷期待的漂亮回答。
山田导演,请一定健康地活下去,为观众拍出更多的好影片!
讴歌庶民生活的真善美,几乎是山田洋次毕生所有作品的主题。在这一点上,他继承了日本前辈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等庶民剧大师的衣钵。山田洋次的作品,没有刻意求工的表现手法和语不惊人的电影语言和风格,乍看平平无奇,然再三细味,才让人体会到他的不凡之处,那就是他有意追求一种通俗的境界,凡有井水处,人人可以看到也看得懂他的电影,简单的故事里包含着丰富的人性、人情的深刻内涵。
中国的电影观众对于山田洋次的电影其实并不会陌生,他的影片,就象在其国内曾经受到大众的喜爱一样,也在中国引起强烈的共鸣。
《幸福的黄手帕》:人情之美
央视崔永元策划过一档节目《电影传奇》,其中特别回顾了一些在中国影响深远的外国电影,这其中就有山田洋次两部作品《幸福的黄手帕》和《远山的呼唤》。其中《幸福的黄手帕》更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那是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中国人的感情刚刚从十年的禁锢中解冻,《幸福的黄手帕》以其清新真挚的风格,唤起中国观众强烈的感情涟漪。片中主演高仓健的酷酷的冷面小生形象,激起无数中国女性观众的狂热喜爱和无数男青年的争相模仿。而影片纯挚的人情之美,更是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幸福的黄手帕》根据一个美国故事改编,讲述一个坐了十几年牢后被释放的男人,面对归乡的路,情绪却相当复杂。原来,他在狱前曾经和他心爱的女人约定,他刑满出狱,如果女人还爱他,就在家门前挂上一条黄手帕。影片就在他对过去的回忆(可以视为《幸福的黄手帕》的男主角的前生)和现在矛盾的心情中来回切换,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当影片结尾,当看到女人家门前满挂着一树的黄手帕时,观众和男主角一样,揪紧的心中终于放下了一块大石。那满树的黄手帕,淋漓尽致地象征了一种淳朴的爱情,和平民特别是女性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性人情之美。片中忧郁沧桑的高仓健,魅力无穷;守望爱情的纯朴的倍赏千惠子,同样令人动容。
《寅次郎的故事》:寻找日本人心灵的避风港
山田洋次的《寅次郎的故事》(又译《男人真命苦》)是一个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系列电影,以大约每年两部的纪录,二十七年中拍了四十八部,直到主角扮演者渥美清逝世才停止。每年夏冬两季这个系列的影片上映,都引发“寅次郎”热潮,以至于每年看这部电影已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仪式,几同他们的春天来临时的神社参拜。
对于外国人来说,剧情几十年一成不变的《寅次郎故事》竟然能够几十年红下去,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影片的主角是渥美清扮演的名为车寅次郎的中年胖男人,穿着土里土气,像是一个不入流的市场推销员:夸张的方格花纹西装、毛料的束腹、衬衫、脚踩木屐、头戴一顶破烂的帽子。他多情善感,在美丽的女人面前又木讷难言;他是急性子,又是热心肠,有时又带些自作聪明的狡黠;他热爱生命,具有无穷的同情心;虽然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他做事总没有一件成功,然而却总能家人的关爱和陌生人的帮助。
美国作家卡林顿这样总结这个系列电影中阿寅的公式:阿寅来到某个美丽的日本小镇,竭力推销他的商品,然后遇到一位当地美丽的女子,迅速地堕入爱河(单方面的!),就在即将结婚或者表白之际,他却又临时反悔,最终放弃爱人,回到东京柴又的老家中,和叔父叔母妹妹等人团聚,连喝清酒,连唠叨反省自己的错误。
要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对寅次郎的故事如何喜爱,可能要从一个山田洋次自己在《寅次郎的教育论》中讲过的一个故事说起:一次,山田认识了一位在色情场所工作的男人,他说在土耳其浴场(类似中国的桑拿浴这种变相的色情场所)工作,从早到晚均看到男女在做爱,久而久之连看到人都觉得厌烦。然而,一有寅次郎的影片上映,他一定购票入场,在他看来,寅次郎虽然每次均会爱上不同的女性,但均全心全意从爱念出发,而与性欲无关,让他看完电影后有安心而归的抚慰感觉。
《寅次郎的故事》走红的二十几年,正是日本社会因走向现代化的变幻剧烈时期,人产获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好处,却丧失了心灵的宁静。《寅次郎的故事》中浓郁的东京下町人情之美、日本乡土小镇纯朴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对于心灵流离失所的观众来说,无疑提供了最佳的心灵避难所。山田洋次不止一次在文章和访谈话中说过,他其实是想透过流浪漂泊的寅次郎来反省营营役役的众生“何谓幸福”这个问题,寅次郎四处飘泊,看似可怜,然而他总是有一个温暖的柴又家乡在等着他。山田说:“日本人有空调、汽车、电视及唱机,他们的生活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却没有时间一家人吃顿饭。他们或许在物质上不再贫乏,可是全拥有饥渴的心灵。”
在一个变化动荡的世界,《寅次郎的故事》以不变应万变,成功地击中日本人心中最软弱的部分。就象东京柴又的家是飘泊天涯的避风港一样,寅次郎的故事,也成了日本人集体的避风港。
武士三部曲:古装版的寅次郎
2002年至2006年,山田洋次连续将作家藤泽周平的三部小说改编成时代剧电影,从《黄昏清兵卫》、《隐剑鬼爪》和《武士的一分》,叫好又叫座。虽然三部电影的主角都是武士,但是山田洋次的武士却和过往日本武士片的武士形象不同,他极少表现(山田洋次甚至讨厌打斗)武士的侠义和打斗行为,更关注他们的家庭和人情世界。这些下级武士安乐道、独善其身,与其职业相比,他们更喜欢过庶民那种宁静而平凡的生活。在《黄昏清兵卫》中,在上司和同僚眼里十分落魄的武士清兵卫,却是一个热爱家庭生活、关心孩子的好男人。
熟悉山田洋次作品的人都很清楚,这些作品中的下级武士,不过是披上了古装的寅次郎而已,他们的武士刀,就象是今日上班族的公事包。对于惨淡卑微的人生,他们淡然处之,不到人性和尊严的最后关头,隐忍不发。山田洋次在这些下级武士身上,寄予了他对泡沫经济之后的工薪阶层的深刻同情和激励,同时,再一次引日本人反思真正的幸福为何。这些下级武士身上体现的真善美品质,像寅次郎一样,将长久地激励着日本人。
通俗而不媚俗的大师
台湾电影人吴念真曾访问过山田洋次,山田说当他发现电影已然有它被期待的性格时,电影已经不是导演自己的了。他说:当所有人都感动于美人鱼的歌声时,你愿意为了让她拥有跟你一样的脚,而让她失去人间少有的嗓音吗?吴念真说,人间少有的嗓音与动人的歌声,来自于山田导演绝对自觉和的通俗的创造。
好的通俗其实不易做到,既要俗,还要通,这个通就是通情达理。通人情,达义理。山田的电影,虽然某些情节尤其是结尾部分往往有煽情之嫌,但是因为电影的整体很扎实,言之有物,而且他的煽情掌握一个度,有一个分寸,不至于流于媚俗。山田之所以不至于媚俗,就是因为他始终怀抱平民主义的人道主义视角,这是他的通俗的基点。
吴念真这样总结山田洋次的通俗的魅力:“通俗是一种功力,绝对自觉的通俗更是一种绝对的功力。透过那样自觉的通俗传播,即使连大字都不识一个的人,都能得到和高阶阅读者一样的感动、快乐、共鸣,而且和所谓的知识和文化自然顺畅的接轨。也许因为这些活生生的例子,俗气的自己始终顽固地相信:讲理念容易讲故事难,讲人人皆懂皆能入迷的故事更难,而,能随时把这样的故事讲个不停的人,绝对值得立碑立传。”
这可以视为是对山田洋次最高的赞誉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拍完《武士的一分》后,网上有影迷在文章中写道:山田洋次先生,你一定要健康啊。这不但是对山田洋次继续拍出好作品的期望,同时也是对大师纷纷逝去的日本影坛的领军人物的嘱托。
日本电影在长期的衰退之后,近几年略有起色,不过一批成就斐然的大师级导演纷纷离去,让人对日本电影的未来不能不有一丝担心。去年,新浪潮电影大师今村昌平和写实派巨匠、《望乡》导演熊井启导演去世,今年年初,精力旺盛的影坛多面手、大师市川昆的离去,更是日本影坛的重大损失。事实上,今村昌平和市川昆两位大师毕生创作力旺盛,晚年更是迎来二度春天,今村昌平的《鳗鱼》和《赤桥下的暖流》续写其以“低下层及下半生”为主题的大作,市川昆更可谓作品等身,九十多岁高龄仍然孜孜不倦奋战在影坛第一线,继翻拍其名作《犬神家族》后,在最新合集影片《梦十夜》也拍了其中的一段。
今村昌平、市川昆、山田洋次,加上小众的若松孝二,可谓是近年来活跃于日本影坛的老一代导演,也可以说是日本电影的精神领袖。现在,随着今村和市川的离去,筱田正浩的退休,主流影圈,只剩下山田洋次一人独力支撑。
山田洋次以松竹的片厂出身,亲历了日本电影第二个黄金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不断衰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拍出如云佳作,票房和口碑同样高企。对于山田这样的实力派而言,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圈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实力派和中流砥柱。山田洋次的影片,完美地将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在一起,既通俗易懂,又能深入人心。这样的导演,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圈和观众之福。
以他的阅历和在电影圈几十年磨炼的经验,山田洋次无疑是日本影坛的定海神针似的人物。在大师纷去的日本影坛,他的表现就更为重要。而他和国宝级影星吉永小百合合作的《母亲》,可算是他对影迷期待的漂亮回答。
山田导演,请一定健康地活下去,为观众拍出更多的好影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