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冈与现代小资们
《万科周刊》 五朵云专栏 (09年2月)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08年年末再版了《你好,忧愁》,淡雅的封面迎合了现代都市青年人的口味。这本经典著作出自法国著名才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coise Sagan)的笔下。这也是萨冈在18岁的时候写下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五年内就被翻译成22种外国语言,销售量达到了五百万册,毫不亚于中国这几年出现的畅销书名家。书写孤独与爱情——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注定了萨冈日后的职业写作道路,同时也注定了这部书畅销半个世纪而不衰。
如果你有幸生在法国或者去巴黎旅游,在左岸的咖啡馆里和几个友人讨论一番高深的存在主义,即使在今天也不见得过时。那里正是小资的发源地。小资们钟情于复古享受,在哲学、文学、史学、艺术、时尚等领域的素养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我们不是什么名作家,也干着和文化产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可以说萨冈是整个时代的幸运儿。离经叛道,个性张扬,疯狂赌博和飙车,备受关注与争议,但是名扬天下的萨冈没有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或者被授予法兰西院士。写作上的严肃,生活上的放纵,出生于豪门,少年成名,这使她很像一个淘气的小恶魔。处女作《你好,忧愁》使萨冈成为畅销书作家。是的,丰厚的版税可以购买香车,可以开Party,周末还可以和情人一起去海滩边享受灿烂的阳光。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上,我们看到留着短发的女子总是面带笑容,包括她飙车出车祸后出院时的轻松直率。她可以在法庭上作秀一番,她可不怕,她有诸多的支持者和粉丝团足以把法院砸个稀巴烂。这样看来,她被评论家们认为是“通俗小说作家”也不无道理。
萨冈本人也是无法将通俗与高雅调和得当,使她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得更远。物质崇拜与品味高雅,看似矛盾却是小资精神的精髓所在。虽然后世研究者们没有对“小资阶级”的产生、发展做过专门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会赞成小资们最基本的特征一定会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物质生活的奢华要求、精益求精,二是精神上一定有品味(独特、优雅、复古)。如果只具备第一个方面,就会堕入“恶俗”,要么他是暴发户;如果只具备第二个方面,很容易陷入孤寂、愤世嫉俗、心理不平衡,其中落魄文人居多。“通俗小说作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本钱和素养。
当然,萨冈还是一支著名的文坛交际花,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混圈子”呗,这很简单,而且也很自然。《我最美好的回忆》中,萨冈追溯了她和萨特共进晚餐的荣幸,同许多年轻而时尚的小资一样,她也是一个萨特迷,萨特叫她“调皮的莉莉”。即使萨特双目失明后,萨冈见到她的这位崇拜者时还是会紧张与激动,并陪他走过了最后的岁月。她还声称过自己与萨特同一天生日,刚好小30岁整。1978年萨特失明之际,萨冈录制了一盘磁带情书给他。在这本回忆录中还涉及到田纳西•威廉姆斯、威廉•福克纳、奥森•威尔斯、比莉•霍利黛等诸多世界名人。萨冈写到“孤独猎手”的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一个高大、瘦弱、身穿短运动裤的女子,她深邃的蓝眼睛里流露出迷茫的神情,一只手被夹板固定着”。在诸多追忆之中,基本上只有萨冈活到了21世纪,因为她很年轻,永远年轻而时尚。2004年萨冈逝世,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称她是“引领潮流的作家”。
或许萨冈用这么多名声显赫的文人墨客来给自己的书增添筹码。其实“萨冈”这个词已经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符号了。混圈子大致也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成名后不得不结识一些人;一种是期望通过结识名人得以成名。很明显,萨冈属于具有主导地位的前一类。这样看来,现代社会的“伪小资”基本上就属于后者了。
现代小资确实以都市女性为主,外表上的天生丽质是前提,“精雕细琢”也必不可少,高品位的衣服、首饰,再加上睿智的谈吐、优雅的举止更是让男人们无不甘心拜倒。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显出自己童稚与充满爱心的一面,同时要求身边的男士不要太粗鲁。有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基本功,又混了圈子,举手投足之间若有“大师风范”,关注公益、底层,睿智与爱心并举——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小资就培养成了。如果你还能掌握一两门外语尤其是优美的法语的话,身价又会提高一个档次。同时,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告诉过我们,先进的事物总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小资一定要在顺应潮流的同时略微(是“略微”)偏离主流文化,光穿一身名牌是不够的,还得着一些手工制造的地摊货和民族服饰。“文艺女青年”和“干物女”虽然在近年来很流行、很火爆,但是这两种稍微偏于苦行和不成熟的模式绝对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小资,层次更高,也有自己稳定的事业和独特魅力。换句干脆的话说就是,小资们绝不能模仿那些宅男宅女们一天窝在出租房里看书、看电影、上网聊天或者拿个相机到处徒步旅行。现代小资应该更稳重、知性。信仰一种主义或宗教,并能说出一番自己的理由。婚姻,在必要的时候才予以考虑。而爱情,只是一种智商游戏,是生活的调味剂而非主食。
萨冈在这方面可以被列为楷模,启示着现代小资们该如何前行,若读者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番,尽可能不要模仿她的飙车、吸食违禁品以及其挥金如土的豪迈气概。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08年年末再版了《你好,忧愁》,淡雅的封面迎合了现代都市青年人的口味。这本经典著作出自法国著名才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Francoise Sagan)的笔下。这也是萨冈在18岁的时候写下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五年内就被翻译成22种外国语言,销售量达到了五百万册,毫不亚于中国这几年出现的畅销书名家。书写孤独与爱情——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注定了萨冈日后的职业写作道路,同时也注定了这部书畅销半个世纪而不衰。
如果你有幸生在法国或者去巴黎旅游,在左岸的咖啡馆里和几个友人讨论一番高深的存在主义,即使在今天也不见得过时。那里正是小资的发源地。小资们钟情于复古享受,在哲学、文学、史学、艺术、时尚等领域的素养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我们不是什么名作家,也干着和文化产业完全不相关的工作。
![]() |
可以说萨冈是整个时代的幸运儿。离经叛道,个性张扬,疯狂赌博和飙车,备受关注与争议,但是名扬天下的萨冈没有获得过龚古尔文学奖或者被授予法兰西院士。写作上的严肃,生活上的放纵,出生于豪门,少年成名,这使她很像一个淘气的小恶魔。处女作《你好,忧愁》使萨冈成为畅销书作家。是的,丰厚的版税可以购买香车,可以开Party,周末还可以和情人一起去海滩边享受灿烂的阳光。在一张张黑白照片上,我们看到留着短发的女子总是面带笑容,包括她飙车出车祸后出院时的轻松直率。她可以在法庭上作秀一番,她可不怕,她有诸多的支持者和粉丝团足以把法院砸个稀巴烂。这样看来,她被评论家们认为是“通俗小说作家”也不无道理。
萨冈本人也是无法将通俗与高雅调和得当,使她在这条不归路上走得更远。物质崇拜与品味高雅,看似矛盾却是小资精神的精髓所在。虽然后世研究者们没有对“小资阶级”的产生、发展做过专门研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会赞成小资们最基本的特征一定会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物质生活的奢华要求、精益求精,二是精神上一定有品味(独特、优雅、复古)。如果只具备第一个方面,就会堕入“恶俗”,要么他是暴发户;如果只具备第二个方面,很容易陷入孤寂、愤世嫉俗、心理不平衡,其中落魄文人居多。“通俗小说作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本钱和素养。
当然,萨冈还是一支著名的文坛交际花,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混圈子”呗,这很简单,而且也很自然。《我最美好的回忆》中,萨冈追溯了她和萨特共进晚餐的荣幸,同许多年轻而时尚的小资一样,她也是一个萨特迷,萨特叫她“调皮的莉莉”。即使萨特双目失明后,萨冈见到她的这位崇拜者时还是会紧张与激动,并陪他走过了最后的岁月。她还声称过自己与萨特同一天生日,刚好小30岁整。1978年萨特失明之际,萨冈录制了一盘磁带情书给他。在这本回忆录中还涉及到田纳西•威廉姆斯、威廉•福克纳、奥森•威尔斯、比莉•霍利黛等诸多世界名人。萨冈写到“孤独猎手”的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一个高大、瘦弱、身穿短运动裤的女子,她深邃的蓝眼睛里流露出迷茫的神情,一只手被夹板固定着”。在诸多追忆之中,基本上只有萨冈活到了21世纪,因为她很年轻,永远年轻而时尚。2004年萨冈逝世,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称她是“引领潮流的作家”。
或许萨冈用这么多名声显赫的文人墨客来给自己的书增添筹码。其实“萨冈”这个词已经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符号了。混圈子大致也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成名后不得不结识一些人;一种是期望通过结识名人得以成名。很明显,萨冈属于具有主导地位的前一类。这样看来,现代社会的“伪小资”基本上就属于后者了。
现代小资确实以都市女性为主,外表上的天生丽质是前提,“精雕细琢”也必不可少,高品位的衣服、首饰,再加上睿智的谈吐、优雅的举止更是让男人们无不甘心拜倒。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显出自己童稚与充满爱心的一面,同时要求身边的男士不要太粗鲁。有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基本功,又混了圈子,举手投足之间若有“大师风范”,关注公益、底层,睿智与爱心并举——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小资就培养成了。如果你还能掌握一两门外语尤其是优美的法语的话,身价又会提高一个档次。同时,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告诉过我们,先进的事物总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小资一定要在顺应潮流的同时略微(是“略微”)偏离主流文化,光穿一身名牌是不够的,还得着一些手工制造的地摊货和民族服饰。“文艺女青年”和“干物女”虽然在近年来很流行、很火爆,但是这两种稍微偏于苦行和不成熟的模式绝对是不可取的。真正的小资,层次更高,也有自己稳定的事业和独特魅力。换句干脆的话说就是,小资们绝不能模仿那些宅男宅女们一天窝在出租房里看书、看电影、上网聊天或者拿个相机到处徒步旅行。现代小资应该更稳重、知性。信仰一种主义或宗教,并能说出一番自己的理由。婚姻,在必要的时候才予以考虑。而爱情,只是一种智商游戏,是生活的调味剂而非主食。
萨冈在这方面可以被列为楷模,启示着现代小资们该如何前行,若读者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番,尽可能不要模仿她的飙车、吸食违禁品以及其挥金如土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