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富豪榜首富江南: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新华字典》
作者:葛佳男 牛三剁
来源:《人物》
Who is 江南?2013 年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畅销小说领军人物、内地幻想文学代表。
【天下第一】
江南先生从来没想过要当一个寂寞的“大神”型作者,他的目标是在 45 岁之前做一个畅销书作家,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故事有多牛逼。
得知自己是“2013 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的时候,他正在成都出差。那是去年年末的一天,成都漫天大雨,他走着去吃晚饭,不经意抬头,看见酒店外巨大的屏幕正在播放榜单,“江南”两个字排在最上面,版税收入 2550 万元,代表作品《龙族》系列。接下来依次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童话大王”郑渊洁。
《龙族》系列的责编、知音动漫副总经理杨小邪在江南旁边,两人并肩站在那个大屏幕下拍了一张合影。杨小邪对江南回忆起《龙族》第一次签售的时候,也是在成都,他们合住一个房间,早上各自拎着一麻袋书前往书店。“那天也下着雨,那天我们都还没想到要做天下第一。”
怀着这样的心境站在富豪榜下,江南“只觉得唏嘘,并没有觉得高兴”。他当晚陪陌生人喝酒,之后也没有庆祝。
江南告诉《人物》记者,自从开始写作起,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籍籍无名过”。
他的第一部作品《此间的少年》在网络连载时就引起轰动。有中学生以几小时一次的频率刷论坛追最新情节,然后打印出来装订到一起,塞在课本底下偷偷地瞄。那是 2001 年,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尚未兴起,在网上看小说的人大多也是写小说的人,每篇文章点击量最高 100 左右——其中还包括重复点击和作者自己点的。江南那时刚到美国一个“走 5 公里都买不到啤酒”的地方念化学分析硕士。他不是标准的学霸式中国学生,每天中午才到实验室,无聊之下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代指北京大学旧友,一点点把大学故事写出来,随便贴在网上。忽然之间,不混论坛的人也开始追他的连载,点击量从 100 多蹿到了 5000 多,他知道自己写红了。出版社找上门来要求出版,首印 2 万册。他本名杨治,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江南,理由单纯得让后来的众多粉丝有点儿幻灭,“对于江南和春天的憧憬缘于我怕冷”。
后来江南转向奇幻写作,一脚迈进中国奇幻文学发展最繁盛的时代。他跟 6 个作者一起构架了一块虚幻大陆,为那个叫做“九州”的世界设定天文地理、种族文明,开始写以“九州”为背景的系列奇幻小说《九州·缥缈录》。其中的金句“铁甲依然在!”被孩子们挂上 QQ 签名,有的还刻在课桌的角落里。
今年 2 月 18 日,都市幻想小说《龙族 III》下卷全国发售,首印 200 万册,6 天之后,基本卖光。江南在微博上对着 176 万粉丝半是安抚半是N 瑟:“在加印,请不要着急⋯⋯以前没印那么多也没卖那么快,但现在市面上确实大概只剩 20%的存货了,每天卖 25 万册,这种销售你看到⋯⋯不也蛮开心吗?”36 岁,话里话外,江南志得意满。
10 年之前他写《一千零一夜之死神》,出版商非要把书名改成《爱死你》,而现在没人能再这么干:“我名气太大,他不敢改。”
《龙族》签售,5 岁的小朋友被妈妈牵着,排几个小时的队来到他面前。江南问你这么小看得懂吗?孩子奶声奶气地回,我是陪我妈妈来签的。“妈妈长得还挺漂亮的。”江南补充,标志性地“哈哈哈”大笑起来,露出不怎么整齐的两排牙齿。
他在北京有至少两处房产,其中一处还在装修,客厅中央摆着一张 Baker 的沙发,用整块真皮制造。家装的事情完全不用江南操心,自会有厂商替他办好。他甚至记错了新家的地址,也不知道怎么关掉房子里的报警器,在回响不绝的啸叫声中乱戳了一通,得出结论:“呃,大概是坏了。” 这是采访过程中江南唯一一次露出无措的神情,其他时候他自信、语速飞快,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丰富,说到写作理念时会突然换上一张严肃脸。
“成就感、名望、财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要的我都得到了,我很满意。”他说。
【废掉 6 个开头】
杨小邪 10 多年前因为做杂志编辑第一次认识江南,感觉他跟其他文人不一样。他形容江南:“江湖气不太浓,规规矩矩的白衬衣、西裤、领带。”他怎么也想不到,能在未来跟这个看起来很“海归精英”的哥们儿做出一本能卖几百万册的书。
2009 年 3 月,杨小邪找到江南,跟他商量写一部与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那时杨小邪刚刚到知音集团创办新杂志《漫客·小说绘》,意向中的对手是郭敬明的《最小说》。他看重江南文字的细腻和煽情,希望他写一部针对 12 到 18 岁青少年的通俗小说,打响新杂志的连载头炮。杨小邪目标很明确:“我搞出版业十几年,大部分作家都喜欢些青春伤痕文学的东西,而我们希望表现出热血感。青少年消费很盲目的,发展青少年的积极性很重要。”
江南也感兴趣,配合很积极。中学生是奇幻文学市场的绝对主力,找遍当下青春阅读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作品,他们商量了 3 个关键词:《哈利·波特》—借鉴它的冒险模式;《海贼王》—代表梦想与前行,少年寻求自我认同的主题;《火影忍者》—一波三折的故事设置。
《龙族》的第一本,江南写废了 6 个开头,每个开头 3 万到 5 万字。19 世纪初清朝探险队在沙漠中发现龙的骸骨,不行,读者代入感不强。一个少年带着重武器霸气地从海岸登陆,也不行,太高大上,没有贴近性⋯⋯
直到第七个故事,江南写了一个名叫路明非的废柴少年。他长相中不溜,成绩中不溜,寄住在不喜欢他的叔叔婶婶家里,暗恋一个姑娘 3 年不敢表白,唯一的特长是打《星际争霸》,可以不用鼠标横扫千军。就在路明非最没希望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来自神秘学校的录取通知,世界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那个新的世界有龙族的存在,他们有一套比人类更强大的文明系统。而他的使命是,屠龙。
小时候江南偷偷看父亲收藏的西德尼·谢尔顿的作品。一个哥们儿早上醒来失忆了,大腿内侧有一块植入胶片,上面写着 4 个 0 开头的一串瑞士银行保险箱密码。打开一看,哗,全是枪支弹药之类的玩意儿,还有护照和大笔的现金。江南当时的感受像极了他现在写的路明非:“就特别棒,这世界很巨大的,你就会有这种感觉。”写到这儿,感觉对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我给你带入,让他理解这个少年为什么在世界上闯荡。”江南说。
杨小邪跑了 3 个学校采访 200 多个学生,亲自去书摊发调查表,半悬的心定了下来:这就是他要的故事,用来打败《最小说》,开创事业高峰的故事。
难以想象《龙族》在校园里究竟有多火。有一次江南去成都签售,人多得“像非法集会”。江南穿了西装,工作人员在外边给套上了一件印着龙族 LOGO 的白 T 恤。在穿着它签了将近 4 小时的名字以后,热血的中学生扑上来把江南摁到墙上,剥去了那件衣服。
“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新华字典》!”微博上,江南说。——他指的是书的厚度。
《漫客·小说绘》的《龙族》官方论坛上,有读者这样描述喜欢《龙族》的理由:“因为我们都是小衰仔。路明非就是我,我就是路明非。”底下一片跟帖附和。有人说整整记了一学期的周记,全是《龙族》读后感,最后被老师叫去了办公室;还有人因为《龙族》而叛逆,和家长对着干,声称:“只为了心中热血的梦想⋯⋯”
有人喜欢,也有人质疑。一位跟江南相识很早,后来逐渐疏远的奇幻作家对《人物》记者说,在他看来江南现在的作品质量完全变成商业流水线作品:“这和《小时代》的模式是一样的,完全盯准 12 至 15 岁少年的心理,少女就看帅气总裁,少年就看奥特曼热血打大怪兽。而依靠知音可以强铺到中国二三线城镇的每个角落的渠道优势,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卖出去。”
江南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非常直接地回应:“这个集团不只做我一个(人的)书,又不是每一本都卖这么好。”
【糖衣和苦药】
江南很清楚 12 到 18 岁的小朋友们为什么会对《龙族》狂热。他创造一个有“龙”生存的陌生世界,并且为读者打开大门:“进了那个门以后,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好多东西在里面受到了考验,这个故事就变得有意思。”他写一所专门培养屠龙者的学校,学生可以逼真对战,胜利的一方赢得一座宫殿的使用权;他写龙和人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女主死去,读者在网上跟男主一起撕心裂肺。
所有能让故事好读有趣的元素,江南把它们称作“糖衣”,甜,容易下咽。
江南纯熟地掌握制作糖衣的方法,他的神色带着某种骄傲:“我写作的乐趣,也是给一百万人,两百万人,三百万人,五百万人,一千万人看的。一部首印两百万的书,基本上有千万人看,包括盗版。你要对这一千万人传递一个东西,你就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法去说话。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就是不合格。” 作为畅销书作家,江南这样说。
而作为作家,他在《龙族》系列中的野心还要更大,更大。
贝志城是江南的影视投资经纪人,为了工作,他“被迫”开始看江南的小说,经历了挺长的适应期。“他那些东西是迎合小朋友的,在我们 30 多岁的人看来有点烦。”看完第一本,印象只有眼花缭乱的奢侈品描写和大段大段贱兮兮的吐槽。再往后看几本,他成了《龙族》的疯狂粉丝,玩儿命向周围的人推荐:“它的内核很复杂,小孩子是看不懂的。”
好莱坞制片公司看中《龙族》的中西结合,想把它拍成电影,他们问江南:“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江南反问:“你读过萨特吗?”
“他们说你的书这么复杂吗?我说是这样的。”人和龙的斗争没有善恶之分,它的内核是文化多元的世界观,宏大,苦涩。
他赞同俄国科幻作家格鲁克夫斯基的观点: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糖衣和药片两个部分,如果你没有对苦涩世界的理解,那么这个作品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你只有苦涩的核心而没有糖衣,那就吸引不到足够的读者,就算有真知灼见也无法表达给更多人。
“苦药”才是江南真正想说的东西。只是,“别说小孩子了,到 25 岁都看不懂,30 岁都看不懂。”
但是江南丝毫不担心,“他现在 15 岁不理解,他到 18 岁、20 岁、25 岁就理解了,你还要写一些这样的东西给他看。最开始写得浅一点,一步步理解。”他又挤挤眼睛笑起来,“自打我卖了差不多 200 万,编辑已经懒得管我了。”
【“坑王”的摇摆】
除了畅销书作家,江南现在还是幻想类杂志《九州志》的主编,以及一家媒体创意公司的总经理。
当《人物》记者问起杂志的经营状况,他搓着双手认真想了一会儿,无辜地回答:“杂志现在的负责人是谁来着?”
他平日很少去公司,让助理把一周所有的会议集中在同一天,唰唰唰开完了事——并且只开跟创作有关的会。星期一、三、五去健身房,去年做有氧运动减脂,今年主要安排肌肉训练。晚上一般用来写书,关掉手机和所有社交工具,泡一壶咖啡或是绿茶,把自己圈在屋子里。
江南的前助理小千告诉《人物》记者,遇到不想去的客户饭局,老大会找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推掉,“以前公司有个客户,人比较话痨比较活泼,约老大见面老是吃饭到半夜,还惦记唱歌啊什么的,总之就特别晚。老大惦记回家,但又不好拒绝人家的盛情,他就找了这么一个理由⋯⋯他说他有一条狗,这条狗非常暴躁,晚上 10 点钟固定要出去遛,不遛就在屋里拉屎⋯⋯我觉得这种理由也就他想得出来,但他说得一本正经的,还把狗照片拿出来给人看,后来那个客户约吃饭就不再续摊,放老大回去遛狗了。”
江南说,以“遛狗”这块挡箭牌来推掉应酬,屡试不爽。
如果时间回到 2003 年左右,这完全不是江南期待中的未来生活。那时他跟着美国最牛的质谱学导师念研究生,课余帮北大的师兄做生意,接触过出版、影视,甚至倒腾过矿石。20 多岁的年轻人对商业社会“充满浪漫的想象”,深深被咨询行业诱惑,因为他们的口号是“只招最聪明的人,并且只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服务”。
江南曾经想象过那样的生活:“你可以一个五星级酒店换一个五星级酒店地谈,大风天鞋底上也不沾一点沙子,喝的可乐都是 35 块钱一罐还要加上 15%的服务费,你可以吃摩洛哥菜直到法式烤羊排,虽然说我个人以为那东西并不如盖浇饭好吃,但是我不能否认吃起来很酷。每个跟你谈判的人都带有一种改变当代中国的宏愿,你自然而然地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重要人物⋯⋯”
潘海天是江南回国创业后最早的合伙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对江南的印象:“他认为自己是商业精英,自视甚高。”当时江南挂起博士学业,跟潘海天和另一位合伙人今何在于“九州”架空世界的基础上创立《九州幻想》杂志,大本营上海,眼睛盯着国内刚刚萌芽的奇幻阅读市场和游戏市场。江南刚从美国回来,喜欢歌剧,爱好红酒,席间会体贴地为女士拉开椅子。3 个人都是写奇幻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江南给另外两人留下的印象是“在商业方面非常擅长,交给他运作没问题”。潘海天说,“因为那时候是他积极主动地要求去做商业这件事的。”
白天工作、应酬,下班之后,江南会在夜里写作《九州·缥缈录》到凌晨两三点。“我必须做点永远能够清楚看到进度的事情来填补一下内心的空虚,比如说写小说,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啊,我每每写完都会得意洋洋地在 WORD 里面查看一遍字数。然后满意地去睡。”江南在一篇随笔里回忆。
那段时间,除开收获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空前声望之外,江南还获得了一个绰号:“坑王”。他留下了很多开头,却没有续到结尾。一方面,是打了鸡血般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经营业务、社交应酬占去了江南大量的时间。他几乎没时间写东西,没时间“填坑”。
不过短短一年,这个团队就因为写作、财务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九州幻想》的分裂成为奇幻圈内一起著名的“罗生门”事件。在卖得最火的时候,江南离开北上,创立同样以九州为背景的《九州志》。今何在至今对江南耿耿于怀,认为是他经营不善、野心又大,坑了一干队友。潘海天认为江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却不是一个好的商人:“正是这种定位不清,害了九州。”
经营的失败,朋友的非议,曾经深深打击过江南。他刚到北京时一个人在饭店里吃羊蝎子,吃着吃着眼泪就涌出来。“想想做了好多事都没有回报,感觉自己没有热情再坚持下去了。”这个故事多次出现在他以往的采访里。他至今讨厌上海,上海人谈事情开一间会议室,聊完就走,没有人味儿。后来他在寄到公司的《最小说》样刊里看到《小时代》中的一个比喻,说上海是一个像地下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的城市。“这个比喻不错。”他想,然后把书合上了。
在攀向畅销书榜首的征途上,商人和作家之间的摇摆成为江南痛苦指数最高的事情。他曾说过自己非常追求利润,但是一旦被人指为一个商人就会不太开心,而被指为一个作家还是不太开心。
江南现在觉得当年他是高估了自己。他的商业才能大概止于给师兄做做支持,“独挑大梁,其实够呛。”一个朋友对他说,如果他继续做着这样的工作,就会失去写作的天赋。“我想大概没错。”江南在 2008 年的一篇博文中写道。
【“我目前就是市场标杆啊”】
《龙族 III》(下)发售的第二天,网上一片哀鸿遍野:江南这个“后爹”又把一个女主角给写死了。
快要被口水淹没的作者本人靠在咖啡馆一张舒服的靠垫上,笑嘻嘻地说起这个情节,满脸得意洋洋:“作者的幸福和读者的幸福可能不一样。我如果说写悲剧觉得幸福,好像虐待狂一样。”
江南对自己的写作技法极其自信,常挂在嘴边的几个词是“完美”、“牛逼”、“爽爆了”。他像制造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样安排小说:早早埋下伏笔,计算好解决谜团的频率和字数、高潮情节一定要占到全篇字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如同一个定时炸弹按部就班地燃烧引线,等时机一到,嘭,引爆。
他说:“我是中国作家中不多的能用数学来分析作品的人。”他从来不看文艺电影,看每一部正在上映的商业大片,分析它们的叙事。游戏从来不玩“打怪升级”式的,必须有剧情、有故事。
江南常常写作到凌晨,杨小邪记不清多少次在半夜一两点接到他的电话,接起来就是噼里啪啦的一串新情节。从前可以随时随地贴到网上,现在不行了,他贴到自己公司的群里“诚恳地征求同事的意见”,或者直接打电话骚扰编辑。“他一般就是想听我说好话。”杨小邪说。《龙族 III》下卷写了一年,他们的通话记录大概有七八百次。
江南有时跟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一起,花三四个小时喝掉一瓶来自波尔多的葡萄酒,持续讨论各自创作的情节。说到动情处,1.83 米的男人会流眼泪。唐家三少是去年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的首富,他说,江南之所以没有自己赚得多,就是因为他总是纠结于一部作品。江南说,他总会把写好的书改个 3 到 4 遍。“《龙族 III》(下)50 万字是成稿的书,写的前后字数不下 130 万。”
对江南而言,写书的乐趣在于,“你认为它很牛,它确实能让你在开会的时候都开小差想着这部小说,你写出来让你倍儿有面子,你把它放在一帮兄弟面前,即便对面那个人比你赚钱多,是世界 100 强大公司的高管,开着宝马 760,住着大别墅,女朋友比你的好看,他爹比你爹有肌肉,他妈年过六旬看着还像青春美少女⋯⋯当然当他看完你的书,他对你说,真牛啊!”
他是真心喜欢这行,十分在乎读者对作品的反馈。不过现在很少和读者互动,尤其是在签售会上被读者扒了衣服以后。“搞不定他们。写书可以是一个人对一百个人,两百个人,五百个人说话的事,签售可不是,人太多了。”
江南再一次提起第一部《龙族》的首发式,2010 年那个飘着雨的春夏之交。他和杨小邪一人提着一麻袋书从酒店走出来的时候,一切感觉很萧索,两个人都有些筋疲力尽。然而转过那个拐弯,他看到书店前面大约有 1000 个读者,正拿着书等着他——站在细雨里。那个瞬间涌上的成就感,他觉得写作真是一件无比享受的事情。
写作的另一项快感是可以大量积累知识,然后适时适地地炫耀。江南吞吐信息,生冷不忌。翻开《龙族》,你简直像在看一个万花筒:既能把凯尔特神话、古兰经和佛经信手拈来,又有在北京地铁 1 号线上叫卖“刘德华自杀了”的报摊小贩,有用白色记号笔写着“求女同”的厕所,也有源自北欧神话鲁娜的言灵,甚至希特勒克格勃周恩来⋯⋯
江南在镜片后面眨眨眼睛,一抹坏笑:“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我很有文化?”
他喜欢在《龙族》里随手夹带“私货”。比如“布加迪威龙”跑车——很少有中学生知道这个品牌,在编辑看来这只是个没有多大意义的符号。再比如“沙漠之鹰”——他喜欢枪械,高兴起来一个接一个的专业名词往书里塞,给懂他的读者会心一笑。编辑在一边着急:“别写那么多啊,大部分读者都不懂啊。”江南不理。连载的时候删掉了,出书的时候又都拿回来。
他曾说畅销书作家的黄金期不过 5 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失去对普通读者品味的敏感。”而他自己,已经远远超过这个年数。《此间的少年》和《九州·缥缈录》的读者已经结婚生子,全新一茬读者又长出来,以一天 25 万本的速度消化他的新书。杨小邪估计,两批读者的重合人群最多不超过 10%。他们在相似的二八年纪接触江南。江南已过而立之年,他的书依旧 18 岁。
他觉得自己最多还能再写 10 年:“我在变大,我在变老。”对于因此丧失表达欲,他丝毫不感到恐惧或遗憾。他对自己今日的成绩有清醒的认知:“只有在一个市场衰弱的时候,才会出现那种霸主型的作家。”
《人物》记者后来问他,“你在写书上有过标杆吗?有没有想过,要达到哪位作家那样的销量或成就?”
“我要达到谁那样才合适呢?我目前就是市场标杆啊。”他回答,“下一个里程碑希望把故事推到英语国家去,在更大的、更新的人群中看他们对这些故事的反应。”
来源:《人物》
![]() |
Who is 江南?2013 年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畅销小说领军人物、内地幻想文学代表。
【天下第一】
江南先生从来没想过要当一个寂寞的“大神”型作者,他的目标是在 45 岁之前做一个畅销书作家,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故事有多牛逼。
得知自己是“2013 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的时候,他正在成都出差。那是去年年末的一天,成都漫天大雨,他走着去吃晚饭,不经意抬头,看见酒店外巨大的屏幕正在播放榜单,“江南”两个字排在最上面,版税收入 2550 万元,代表作品《龙族》系列。接下来依次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和“童话大王”郑渊洁。
《龙族》系列的责编、知音动漫副总经理杨小邪在江南旁边,两人并肩站在那个大屏幕下拍了一张合影。杨小邪对江南回忆起《龙族》第一次签售的时候,也是在成都,他们合住一个房间,早上各自拎着一麻袋书前往书店。“那天也下着雨,那天我们都还没想到要做天下第一。”
怀着这样的心境站在富豪榜下,江南“只觉得唏嘘,并没有觉得高兴”。他当晚陪陌生人喝酒,之后也没有庆祝。
江南告诉《人物》记者,自从开始写作起,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籍籍无名过”。
他的第一部作品《此间的少年》在网络连载时就引起轰动。有中学生以几小时一次的频率刷论坛追最新情节,然后打印出来装订到一起,塞在课本底下偷偷地瞄。那是 2001 年,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尚未兴起,在网上看小说的人大多也是写小说的人,每篇文章点击量最高 100 左右——其中还包括重复点击和作者自己点的。江南那时刚到美国一个“走 5 公里都买不到啤酒”的地方念化学分析硕士。他不是标准的学霸式中国学生,每天中午才到实验室,无聊之下用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代指北京大学旧友,一点点把大学故事写出来,随便贴在网上。忽然之间,不混论坛的人也开始追他的连载,点击量从 100 多蹿到了 5000 多,他知道自己写红了。出版社找上门来要求出版,首印 2 万册。他本名杨治,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江南,理由单纯得让后来的众多粉丝有点儿幻灭,“对于江南和春天的憧憬缘于我怕冷”。
后来江南转向奇幻写作,一脚迈进中国奇幻文学发展最繁盛的时代。他跟 6 个作者一起构架了一块虚幻大陆,为那个叫做“九州”的世界设定天文地理、种族文明,开始写以“九州”为背景的系列奇幻小说《九州·缥缈录》。其中的金句“铁甲依然在!”被孩子们挂上 QQ 签名,有的还刻在课桌的角落里。
今年 2 月 18 日,都市幻想小说《龙族 III》下卷全国发售,首印 200 万册,6 天之后,基本卖光。江南在微博上对着 176 万粉丝半是安抚半是N 瑟:“在加印,请不要着急⋯⋯以前没印那么多也没卖那么快,但现在市面上确实大概只剩 20%的存货了,每天卖 25 万册,这种销售你看到⋯⋯不也蛮开心吗?”36 岁,话里话外,江南志得意满。
10 年之前他写《一千零一夜之死神》,出版商非要把书名改成《爱死你》,而现在没人能再这么干:“我名气太大,他不敢改。”
《龙族》签售,5 岁的小朋友被妈妈牵着,排几个小时的队来到他面前。江南问你这么小看得懂吗?孩子奶声奶气地回,我是陪我妈妈来签的。“妈妈长得还挺漂亮的。”江南补充,标志性地“哈哈哈”大笑起来,露出不怎么整齐的两排牙齿。
他在北京有至少两处房产,其中一处还在装修,客厅中央摆着一张 Baker 的沙发,用整块真皮制造。家装的事情完全不用江南操心,自会有厂商替他办好。他甚至记错了新家的地址,也不知道怎么关掉房子里的报警器,在回响不绝的啸叫声中乱戳了一通,得出结论:“呃,大概是坏了。” 这是采访过程中江南唯一一次露出无措的神情,其他时候他自信、语速飞快,表情和肢体动作极其丰富,说到写作理念时会突然换上一张严肃脸。
“成就感、名望、财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要的我都得到了,我很满意。”他说。
【废掉 6 个开头】
杨小邪 10 多年前因为做杂志编辑第一次认识江南,感觉他跟其他文人不一样。他形容江南:“江湖气不太浓,规规矩矩的白衬衣、西裤、领带。”他怎么也想不到,能在未来跟这个看起来很“海归精英”的哥们儿做出一本能卖几百万册的书。
2009 年 3 月,杨小邪找到江南,跟他商量写一部与以往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那时杨小邪刚刚到知音集团创办新杂志《漫客·小说绘》,意向中的对手是郭敬明的《最小说》。他看重江南文字的细腻和煽情,希望他写一部针对 12 到 18 岁青少年的通俗小说,打响新杂志的连载头炮。杨小邪目标很明确:“我搞出版业十几年,大部分作家都喜欢些青春伤痕文学的东西,而我们希望表现出热血感。青少年消费很盲目的,发展青少年的积极性很重要。”
江南也感兴趣,配合很积极。中学生是奇幻文学市场的绝对主力,找遍当下青春阅读市场最炙手可热的作品,他们商量了 3 个关键词:《哈利·波特》—借鉴它的冒险模式;《海贼王》—代表梦想与前行,少年寻求自我认同的主题;《火影忍者》—一波三折的故事设置。
《龙族》的第一本,江南写废了 6 个开头,每个开头 3 万到 5 万字。19 世纪初清朝探险队在沙漠中发现龙的骸骨,不行,读者代入感不强。一个少年带着重武器霸气地从海岸登陆,也不行,太高大上,没有贴近性⋯⋯
直到第七个故事,江南写了一个名叫路明非的废柴少年。他长相中不溜,成绩中不溜,寄住在不喜欢他的叔叔婶婶家里,暗恋一个姑娘 3 年不敢表白,唯一的特长是打《星际争霸》,可以不用鼠标横扫千军。就在路明非最没希望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来自神秘学校的录取通知,世界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那个新的世界有龙族的存在,他们有一套比人类更强大的文明系统。而他的使命是,屠龙。
小时候江南偷偷看父亲收藏的西德尼·谢尔顿的作品。一个哥们儿早上醒来失忆了,大腿内侧有一块植入胶片,上面写着 4 个 0 开头的一串瑞士银行保险箱密码。打开一看,哗,全是枪支弹药之类的玩意儿,还有护照和大笔的现金。江南当时的感受像极了他现在写的路明非:“就特别棒,这世界很巨大的,你就会有这种感觉。”写到这儿,感觉对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我给你带入,让他理解这个少年为什么在世界上闯荡。”江南说。
杨小邪跑了 3 个学校采访 200 多个学生,亲自去书摊发调查表,半悬的心定了下来:这就是他要的故事,用来打败《最小说》,开创事业高峰的故事。
难以想象《龙族》在校园里究竟有多火。有一次江南去成都签售,人多得“像非法集会”。江南穿了西装,工作人员在外边给套上了一件印着龙族 LOGO 的白 T 恤。在穿着它签了将近 4 小时的名字以后,热血的中学生扑上来把江南摁到墙上,剥去了那件衣服。
“我们的竞争对手只有《新华字典》!”微博上,江南说。——他指的是书的厚度。
《漫客·小说绘》的《龙族》官方论坛上,有读者这样描述喜欢《龙族》的理由:“因为我们都是小衰仔。路明非就是我,我就是路明非。”底下一片跟帖附和。有人说整整记了一学期的周记,全是《龙族》读后感,最后被老师叫去了办公室;还有人因为《龙族》而叛逆,和家长对着干,声称:“只为了心中热血的梦想⋯⋯”
有人喜欢,也有人质疑。一位跟江南相识很早,后来逐渐疏远的奇幻作家对《人物》记者说,在他看来江南现在的作品质量完全变成商业流水线作品:“这和《小时代》的模式是一样的,完全盯准 12 至 15 岁少年的心理,少女就看帅气总裁,少年就看奥特曼热血打大怪兽。而依靠知音可以强铺到中国二三线城镇的每个角落的渠道优势,什么样的东西都能卖出去。”
江南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非常直接地回应:“这个集团不只做我一个(人的)书,又不是每一本都卖这么好。”
【糖衣和苦药】
江南很清楚 12 到 18 岁的小朋友们为什么会对《龙族》狂热。他创造一个有“龙”生存的陌生世界,并且为读者打开大门:“进了那个门以后,有很多的可能性,但是好多东西在里面受到了考验,这个故事就变得有意思。”他写一所专门培养屠龙者的学校,学生可以逼真对战,胜利的一方赢得一座宫殿的使用权;他写龙和人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女主死去,读者在网上跟男主一起撕心裂肺。
所有能让故事好读有趣的元素,江南把它们称作“糖衣”,甜,容易下咽。
江南纯熟地掌握制作糖衣的方法,他的神色带着某种骄傲:“我写作的乐趣,也是给一百万人,两百万人,三百万人,五百万人,一千万人看的。一部首印两百万的书,基本上有千万人看,包括盗版。你要对这一千万人传递一个东西,你就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法去说话。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作为一个作家我认为就是不合格。” 作为畅销书作家,江南这样说。
而作为作家,他在《龙族》系列中的野心还要更大,更大。
贝志城是江南的影视投资经纪人,为了工作,他“被迫”开始看江南的小说,经历了挺长的适应期。“他那些东西是迎合小朋友的,在我们 30 多岁的人看来有点烦。”看完第一本,印象只有眼花缭乱的奢侈品描写和大段大段贱兮兮的吐槽。再往后看几本,他成了《龙族》的疯狂粉丝,玩儿命向周围的人推荐:“它的内核很复杂,小孩子是看不懂的。”
好莱坞制片公司看中《龙族》的中西结合,想把它拍成电影,他们问江南:“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江南反问:“你读过萨特吗?”
“他们说你的书这么复杂吗?我说是这样的。”人和龙的斗争没有善恶之分,它的内核是文化多元的世界观,宏大,苦涩。
他赞同俄国科幻作家格鲁克夫斯基的观点: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糖衣和药片两个部分,如果你没有对苦涩世界的理解,那么这个作品就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你只有苦涩的核心而没有糖衣,那就吸引不到足够的读者,就算有真知灼见也无法表达给更多人。
“苦药”才是江南真正想说的东西。只是,“别说小孩子了,到 25 岁都看不懂,30 岁都看不懂。”
但是江南丝毫不担心,“他现在 15 岁不理解,他到 18 岁、20 岁、25 岁就理解了,你还要写一些这样的东西给他看。最开始写得浅一点,一步步理解。”他又挤挤眼睛笑起来,“自打我卖了差不多 200 万,编辑已经懒得管我了。”
【“坑王”的摇摆】
除了畅销书作家,江南现在还是幻想类杂志《九州志》的主编,以及一家媒体创意公司的总经理。
当《人物》记者问起杂志的经营状况,他搓着双手认真想了一会儿,无辜地回答:“杂志现在的负责人是谁来着?”
他平日很少去公司,让助理把一周所有的会议集中在同一天,唰唰唰开完了事——并且只开跟创作有关的会。星期一、三、五去健身房,去年做有氧运动减脂,今年主要安排肌肉训练。晚上一般用来写书,关掉手机和所有社交工具,泡一壶咖啡或是绿茶,把自己圈在屋子里。
江南的前助理小千告诉《人物》记者,遇到不想去的客户饭局,老大会找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推掉,“以前公司有个客户,人比较话痨比较活泼,约老大见面老是吃饭到半夜,还惦记唱歌啊什么的,总之就特别晚。老大惦记回家,但又不好拒绝人家的盛情,他就找了这么一个理由⋯⋯他说他有一条狗,这条狗非常暴躁,晚上 10 点钟固定要出去遛,不遛就在屋里拉屎⋯⋯我觉得这种理由也就他想得出来,但他说得一本正经的,还把狗照片拿出来给人看,后来那个客户约吃饭就不再续摊,放老大回去遛狗了。”
江南说,以“遛狗”这块挡箭牌来推掉应酬,屡试不爽。
如果时间回到 2003 年左右,这完全不是江南期待中的未来生活。那时他跟着美国最牛的质谱学导师念研究生,课余帮北大的师兄做生意,接触过出版、影视,甚至倒腾过矿石。20 多岁的年轻人对商业社会“充满浪漫的想象”,深深被咨询行业诱惑,因为他们的口号是“只招最聪明的人,并且只为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服务”。
江南曾经想象过那样的生活:“你可以一个五星级酒店换一个五星级酒店地谈,大风天鞋底上也不沾一点沙子,喝的可乐都是 35 块钱一罐还要加上 15%的服务费,你可以吃摩洛哥菜直到法式烤羊排,虽然说我个人以为那东西并不如盖浇饭好吃,但是我不能否认吃起来很酷。每个跟你谈判的人都带有一种改变当代中国的宏愿,你自然而然地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个重要人物⋯⋯”
潘海天是江南回国创业后最早的合伙人之一,他回忆当时对江南的印象:“他认为自己是商业精英,自视甚高。”当时江南挂起博士学业,跟潘海天和另一位合伙人今何在于“九州”架空世界的基础上创立《九州幻想》杂志,大本营上海,眼睛盯着国内刚刚萌芽的奇幻阅读市场和游戏市场。江南刚从美国回来,喜欢歌剧,爱好红酒,席间会体贴地为女士拉开椅子。3 个人都是写奇幻的名牌大学毕业生,江南给另外两人留下的印象是“在商业方面非常擅长,交给他运作没问题”。潘海天说,“因为那时候是他积极主动地要求去做商业这件事的。”
白天工作、应酬,下班之后,江南会在夜里写作《九州·缥缈录》到凌晨两三点。“我必须做点永远能够清楚看到进度的事情来填补一下内心的空虚,比如说写小说,一个字就是一个字啊,我每每写完都会得意洋洋地在 WORD 里面查看一遍字数。然后满意地去睡。”江南在一篇随笔里回忆。
那段时间,除开收获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空前声望之外,江南还获得了一个绰号:“坑王”。他留下了很多开头,却没有续到结尾。一方面,是打了鸡血般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经营业务、社交应酬占去了江南大量的时间。他几乎没时间写东西,没时间“填坑”。
不过短短一年,这个团队就因为写作、财务等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九州幻想》的分裂成为奇幻圈内一起著名的“罗生门”事件。在卖得最火的时候,江南离开北上,创立同样以九州为背景的《九州志》。今何在至今对江南耿耿于怀,认为是他经营不善、野心又大,坑了一干队友。潘海天认为江南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却不是一个好的商人:“正是这种定位不清,害了九州。”
经营的失败,朋友的非议,曾经深深打击过江南。他刚到北京时一个人在饭店里吃羊蝎子,吃着吃着眼泪就涌出来。“想想做了好多事都没有回报,感觉自己没有热情再坚持下去了。”这个故事多次出现在他以往的采访里。他至今讨厌上海,上海人谈事情开一间会议室,聊完就走,没有人味儿。后来他在寄到公司的《最小说》样刊里看到《小时代》中的一个比喻,说上海是一个像地下迷宫一样错综复杂的城市。“这个比喻不错。”他想,然后把书合上了。
在攀向畅销书榜首的征途上,商人和作家之间的摇摆成为江南痛苦指数最高的事情。他曾说过自己非常追求利润,但是一旦被人指为一个商人就会不太开心,而被指为一个作家还是不太开心。
江南现在觉得当年他是高估了自己。他的商业才能大概止于给师兄做做支持,“独挑大梁,其实够呛。”一个朋友对他说,如果他继续做着这样的工作,就会失去写作的天赋。“我想大概没错。”江南在 2008 年的一篇博文中写道。
【“我目前就是市场标杆啊”】
《龙族 III》(下)发售的第二天,网上一片哀鸿遍野:江南这个“后爹”又把一个女主角给写死了。
快要被口水淹没的作者本人靠在咖啡馆一张舒服的靠垫上,笑嘻嘻地说起这个情节,满脸得意洋洋:“作者的幸福和读者的幸福可能不一样。我如果说写悲剧觉得幸福,好像虐待狂一样。”
江南对自己的写作技法极其自信,常挂在嘴边的几个词是“完美”、“牛逼”、“爽爆了”。他像制造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样安排小说:早早埋下伏笔,计算好解决谜团的频率和字数、高潮情节一定要占到全篇字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如同一个定时炸弹按部就班地燃烧引线,等时机一到,嘭,引爆。
他说:“我是中国作家中不多的能用数学来分析作品的人。”他从来不看文艺电影,看每一部正在上映的商业大片,分析它们的叙事。游戏从来不玩“打怪升级”式的,必须有剧情、有故事。
江南常常写作到凌晨,杨小邪记不清多少次在半夜一两点接到他的电话,接起来就是噼里啪啦的一串新情节。从前可以随时随地贴到网上,现在不行了,他贴到自己公司的群里“诚恳地征求同事的意见”,或者直接打电话骚扰编辑。“他一般就是想听我说好话。”杨小邪说。《龙族 III》下卷写了一年,他们的通话记录大概有七八百次。
江南有时跟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一起,花三四个小时喝掉一瓶来自波尔多的葡萄酒,持续讨论各自创作的情节。说到动情处,1.83 米的男人会流眼泪。唐家三少是去年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的首富,他说,江南之所以没有自己赚得多,就是因为他总是纠结于一部作品。江南说,他总会把写好的书改个 3 到 4 遍。“《龙族 III》(下)50 万字是成稿的书,写的前后字数不下 130 万。”
对江南而言,写书的乐趣在于,“你认为它很牛,它确实能让你在开会的时候都开小差想着这部小说,你写出来让你倍儿有面子,你把它放在一帮兄弟面前,即便对面那个人比你赚钱多,是世界 100 强大公司的高管,开着宝马 760,住着大别墅,女朋友比你的好看,他爹比你爹有肌肉,他妈年过六旬看着还像青春美少女⋯⋯当然当他看完你的书,他对你说,真牛啊!”
他是真心喜欢这行,十分在乎读者对作品的反馈。不过现在很少和读者互动,尤其是在签售会上被读者扒了衣服以后。“搞不定他们。写书可以是一个人对一百个人,两百个人,五百个人说话的事,签售可不是,人太多了。”
江南再一次提起第一部《龙族》的首发式,2010 年那个飘着雨的春夏之交。他和杨小邪一人提着一麻袋书从酒店走出来的时候,一切感觉很萧索,两个人都有些筋疲力尽。然而转过那个拐弯,他看到书店前面大约有 1000 个读者,正拿着书等着他——站在细雨里。那个瞬间涌上的成就感,他觉得写作真是一件无比享受的事情。
写作的另一项快感是可以大量积累知识,然后适时适地地炫耀。江南吞吐信息,生冷不忌。翻开《龙族》,你简直像在看一个万花筒:既能把凯尔特神话、古兰经和佛经信手拈来,又有在北京地铁 1 号线上叫卖“刘德华自杀了”的报摊小贩,有用白色记号笔写着“求女同”的厕所,也有源自北欧神话鲁娜的言灵,甚至希特勒克格勃周恩来⋯⋯
江南在镜片后面眨眨眼睛,一抹坏笑:“怎么样,是不是觉得我很有文化?”
他喜欢在《龙族》里随手夹带“私货”。比如“布加迪威龙”跑车——很少有中学生知道这个品牌,在编辑看来这只是个没有多大意义的符号。再比如“沙漠之鹰”——他喜欢枪械,高兴起来一个接一个的专业名词往书里塞,给懂他的读者会心一笑。编辑在一边着急:“别写那么多啊,大部分读者都不懂啊。”江南不理。连载的时候删掉了,出书的时候又都拿回来。
他曾说畅销书作家的黄金期不过 5 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渐渐失去对普通读者品味的敏感。”而他自己,已经远远超过这个年数。《此间的少年》和《九州·缥缈录》的读者已经结婚生子,全新一茬读者又长出来,以一天 25 万本的速度消化他的新书。杨小邪估计,两批读者的重合人群最多不超过 10%。他们在相似的二八年纪接触江南。江南已过而立之年,他的书依旧 18 岁。
他觉得自己最多还能再写 10 年:“我在变大,我在变老。”对于因此丧失表达欲,他丝毫不感到恐惧或遗憾。他对自己今日的成绩有清醒的认知:“只有在一个市场衰弱的时候,才会出现那种霸主型的作家。”
《人物》记者后来问他,“你在写书上有过标杆吗?有没有想过,要达到哪位作家那样的销量或成就?”
“我要达到谁那样才合适呢?我目前就是市场标杆啊。”他回答,“下一个里程碑希望把故事推到英语国家去,在更大的、更新的人群中看他们对这些故事的反应。”
-
豆友SRfDAdejzQ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7 18:53:51
-
Kuh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6 11:23:05
-
闹不清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8 19:17:45
-
tiffi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7 10:09:00
-
黑钏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6 22:09:59
-
素颜·微笑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6 14:22:22
-
axtengt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5 11:14:04
-
223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5 09:44:06
-
吴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5 06:20:02
-
天际行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5 00:22:33
-
nowwhat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5 00:18:14
-
情绪稳定胡大壮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3:53:59
-
不知道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2:33:31
-
莫草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2:10:19
-
Qant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1:59:0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1:38:44
-
ZZMZ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1:31:59
-
justg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1:30:59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