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缺席和父亲的作用
科普for work,欢迎指正
============================================
中国爸爸为什么缺席?
当今中国家庭有个普遍现象可以概括为“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模式,显然我们不能将问题归因为其中一方,因为焦虑的妈妈和缺席的爸爸,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没有答案。当妈妈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控制自身的焦虑,爸爸在家庭中就变得不被需要,甚至被排挤而缺席于家庭系统;当爸爸试图通过控制工作来控制自身的焦虑,妈妈在家庭中就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变得更焦虑。确切说,这些焦虑感也是时代变化发展的附加影响,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剧烈变化使得人们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应对外界的不确定,家庭很难承担起传统中“最后的安全港湾”的作用,于是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以象征的形式存在于电影电视中,比如《爸爸去哪儿》大受欢迎就是一个佐证,人们在呼唤爸爸回归家庭。
父爱,不可缺席!
焦虑的妈妈和缺席的爸爸,通常是成对出现的,是夫妻关系间的隔阂距离,使父母将孩子作为亲密关系的替代和阻挡物,达到一个麻木的平衡。于是孩子被牢牢固定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想要脱离妈妈的控制,但又害怕向外走,因为得不到爸爸的引导和支持。
父亲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起着不亚于母亲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4个阶段:
0-3岁:保障母婴关系
在生命之初,妈妈和孩子处于“共生状态”,母婴间有强烈的互相吸引和镜映,孩子的一颦一笑都通过妈妈的语音语调和表情得到回应,这时妈妈处于心理学上称为“原初母性贯注”的状态,妈妈的一切个人需求和生活作息都退居次位。这时父亲将是母婴关系的最大保障,包括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这样妈妈才能安心地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宝宝身上,建立起安全的母婴关系,孩子才能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和完整的存在感,这将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3-6岁:性别认同
在2-3岁以后孩子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这意味着他开始体会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那么自己是谁?特别是在性别意识形成的学龄前阶段,爸爸将介入亲子关系成为孩子重要的认同对象。男孩将明白,自己和妈妈不一样,自己和爸爸是相似的,他从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上学习到如何成为一个男人,而自己并不是妈妈的男人;一直被妈妈照顾着的女孩,只学习到怎样做个孩子或怎样照顾别人做个妈妈,在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上,女孩观察到一个女人应有的状态,并且从爸爸欣赏的目光里看到作为女性的自己。良好的性别认同为将来进一步社会化、获得身份认同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6-18岁:社会化
特别是现在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直到上小学才真正开始社会化,开始了解到还有更多人存在于世界上。孩子将以爸爸的身份作为参照物,去探索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可以说这是孩子离开母婴关系最重要的一步。父亲是孩子从家庭到外部世界的桥梁,如果说母亲是安全岛,那么父亲就是引发探索欲望的一艘船,但如果缺乏父亲提供指导和设定规则,这广阔世界就像汪洋大海,没有边界的好奇会带来恐惧,会成为社会化的一个障碍。
18岁以上:价值传承
在孩子成年后,父亲也将经历从壮年到衰老的过程。衰老意味着不断地丧失,但一个健康的成人会通过象征化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保留并传承下去。比如虽然父亲已经退休,但几十年工作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代表了父亲的存在价值,通过传授给孩子,使孩子增长自己的能力。当父亲身体日渐衰老,他的为人处事,他的信仰和内在力量,同样也将成为某种象征化的意象,传递给孩子。实际上我们的社会文化和智慧就是这样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得以保留和发展。
无论对孩子、对妈妈、对家庭,甚至对整个社会,父亲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愿爸爸们回归家庭,让家再次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安心休憩的避风港。
============================================
中国爸爸为什么缺席?
当今中国家庭有个普遍现象可以概括为“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模式,显然我们不能将问题归因为其中一方,因为焦虑的妈妈和缺席的爸爸,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一样,没有答案。当妈妈试图通过控制孩子来控制自身的焦虑,爸爸在家庭中就变得不被需要,甚至被排挤而缺席于家庭系统;当爸爸试图通过控制工作来控制自身的焦虑,妈妈在家庭中就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责任,变得更焦虑。确切说,这些焦虑感也是时代变化发展的附加影响,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剧烈变化使得人们需要花更多精力去应对外界的不确定,家庭很难承担起传统中“最后的安全港湾”的作用,于是对家庭温暖的渴望以象征的形式存在于电影电视中,比如《爸爸去哪儿》大受欢迎就是一个佐证,人们在呼唤爸爸回归家庭。
父爱,不可缺席!
焦虑的妈妈和缺席的爸爸,通常是成对出现的,是夫妻关系间的隔阂距离,使父母将孩子作为亲密关系的替代和阻挡物,达到一个麻木的平衡。于是孩子被牢牢固定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想要脱离妈妈的控制,但又害怕向外走,因为得不到爸爸的引导和支持。
父亲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起着不亚于母亲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4个阶段:
0-3岁:保障母婴关系
在生命之初,妈妈和孩子处于“共生状态”,母婴间有强烈的互相吸引和镜映,孩子的一颦一笑都通过妈妈的语音语调和表情得到回应,这时妈妈处于心理学上称为“原初母性贯注”的状态,妈妈的一切个人需求和生活作息都退居次位。这时父亲将是母婴关系的最大保障,包括提供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支持,这样妈妈才能安心地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宝宝身上,建立起安全的母婴关系,孩子才能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和完整的存在感,这将是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3-6岁:性别认同
在2-3岁以后孩子开始发展出“自我意识”,这意味着他开始体会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那么自己是谁?特别是在性别意识形成的学龄前阶段,爸爸将介入亲子关系成为孩子重要的认同对象。男孩将明白,自己和妈妈不一样,自己和爸爸是相似的,他从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上学习到如何成为一个男人,而自己并不是妈妈的男人;一直被妈妈照顾着的女孩,只学习到怎样做个孩子或怎样照顾别人做个妈妈,在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上,女孩观察到一个女人应有的状态,并且从爸爸欣赏的目光里看到作为女性的自己。良好的性别认同为将来进一步社会化、获得身份认同感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6-18岁:社会化
特别是现在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说直到上小学才真正开始社会化,开始了解到还有更多人存在于世界上。孩子将以爸爸的身份作为参照物,去探索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可以说这是孩子离开母婴关系最重要的一步。父亲是孩子从家庭到外部世界的桥梁,如果说母亲是安全岛,那么父亲就是引发探索欲望的一艘船,但如果缺乏父亲提供指导和设定规则,这广阔世界就像汪洋大海,没有边界的好奇会带来恐惧,会成为社会化的一个障碍。
18岁以上:价值传承
在孩子成年后,父亲也将经历从壮年到衰老的过程。衰老意味着不断地丧失,但一个健康的成人会通过象征化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保留并传承下去。比如虽然父亲已经退休,但几十年工作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代表了父亲的存在价值,通过传授给孩子,使孩子增长自己的能力。当父亲身体日渐衰老,他的为人处事,他的信仰和内在力量,同样也将成为某种象征化的意象,传递给孩子。实际上我们的社会文化和智慧就是这样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得以保留和发展。
无论对孩子、对妈妈、对家庭,甚至对整个社会,父亲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愿爸爸们回归家庭,让家再次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安心休憩的避风港。
-
三童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8-27 06:39:45
-
我的天world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7-04 13:11:32
-
世人都晓神仙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10 14:24:48
-
Adri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5 11:48:47
-
…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5 03:55:03
-
清秋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14 22:34:18
-
穿裘皮的Lilith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3-03 18:14:49
-
脸白白不调姬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8 14:51:49
-
今天你社恐了吗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5 21:37:40
-
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5 20:24:57
-
沉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25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