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第N篇《简论日本古陶瓷修复的理念与方法》
话说我对学术界的贡献也就这么些了。
其他文章,有一篇图片为主的,不适合贴出,大概自己比较看得上的都贴了出来。
=,= 今天啥日子,这么怀旧~
感觉自己从文物研究转向了文物修复,颇有稻粱谋的赢弱感,不过这是错觉,因为修复也有很多研究可以做,只是自己没想法。我似乎沾染了某种非主流学者的自怨自艾,好像看见了失意文人们的那可怕的无力感。omg,不喜欢这种feel。
10年去日本杂七杂八学了好多,但我写得非常少,写点不痛不痒的什么感想发在报纸上好像过于卖萌,于此已无兴趣。其他的还需要酝酿沉潜,希望clio早日加持,在此之前还要继续努力夯基础啊。铅字一旦印成,则无可能再改正,所谓因果自负,不得不慎。(想起某篇至今觉得应该烧掉的文章,年轻不懂事啊,永远是我的心头之痛,original sin and human stain)
这篇为了参加全国修复会议写的,发在《文物修复研究(6)》,2012年。
简论日本古陶瓷修复的理念与方法
李冰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一、前言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的推广,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互相借鉴保护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的同时,不同保护修复的理念和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差异也产生了碰撞。其中,日本吸收中国传统修复方法的同时融合现代西方修复方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古陶瓷修复传统,它所体现的对器物的认识和修复的理念,值得古陶瓷修复乃至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间的交流关系密切、源远流长。历史上,日本积极向我国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再经过长期的融合孕育,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日本文化。由于资源相对匮乏,日本不遗余力地收集了大量中国文物,并保存了许多中国传统手工艺。同时,即使器物有破损,也极力修复如初,难能可贵的是日本还留下为数不少的记载器物流传和修复经过的文件资料。目前在日本各个博物馆、研究所和大学中,保护修复工作者和学者在古陶瓷保护修复领域中不断探索,使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延续。
二、日本古陶瓷修复的理念
日本对于古陶瓷残损后的处理方法,有几种说法:修復(しゅうふく)、修理(しゅうり)、修繕(しゆうぜん)、修補(しゅうほ)。其中“修復”即Restoration,和国际通行的修复理念一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概念;后三者“修理”、“修補”、“修繕”基本等同于Repair,相对而言传统意义上“修理”一词使用得较多。
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保护修复的三大原则:真实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也称之为最小干预原则,意为尽可能保护而不替换器物上损坏的部分。30年后的199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在日本奈良通过了著名的《奈良真实性文件》(Nara Documentation on Authenticity)。该文件提出真实性的衡量基础来自于对文化遗产原始与后来特性与意义的了解,即真实性不仅针对文化遗产的原始价值,而且包含了它之后的使用以及被赋予的意义。它认为,真实性的衡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而取决于特定的社会与环境背景。《奈良真实性文件》补充发展了《威尼斯宪章》,并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主张根据遗产的特点来制定保护修复的方法。
有一段时间,日本古陶瓷修复者也追求以假乱真、天衣无缝和尽善尽美的修复效果。这种高度逼真的修复风格以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的修复专家曾根郎先生为杰出代表。曾根先生出身古陶瓷修复世家,他父亲和他为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修复了大量的精美艺术品,包括中、日、韩三国的古代陶瓷器。曾根郎先生将几十年的修复档案资料汇集成《陶磁器的修理》 一书。2010年11月笔者有幸翻阅此书,发现很多陈列在展的著名器物都经过修复,效果良好。
但这类“修旧如旧”的美术修复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专家学者的批评,认为这类修复会混淆文物信息,给研究者带来困扰。因此,目前日本保护修复界有一种更保守的做法,通过非常全面细致的研究来复制文物——“保存复原”。他们认为,复制出的文物(复制品)就是对原来文物的一种保存方式,复制方法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复制品越接近原器物,就越真实地保存了这件器物和这种工艺。即使原器物消失了,新器物完全可以延续和传承原器物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保存修复科的博士课程中,修复器物仅占很小的比例,器物复制、工艺复原及现代科学分析、仪器检测则占了较大比例。
与“保存复原”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修复研究,称之为“想定复原”。当修复者不清楚原器物缺失部位的情况时,研究者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类似参考品设计图案和形态,重新制作一件全新完整的复制品。复制品在原器物缺失局部处将处理成具有一定想象成分的完整图像,而这种方式依然被认为是一种探索性质的“保存修复”。因此,无论是“保存复原”还是“想定复原”,在原器物上都没有任何操作。
在日本的古董市场上,几乎没有人会利用修复过的器物“以次充好”进行牟利。相反,他们认为器物有损伤则说明其本身年深日久,修复时有时甚至故意强调一种历史沧桑感。也有的器物所有者,希望修复师能够对残损部位进行再创造,例如器物的纹饰比较疏朗,就画上一些密集的小花;反之如果器物的纹饰已经很繁缛,那么就不再增添纹饰 。本多郁雄在《やきもの修理法》中提到:修理部分要和原器物一体化、没有违和感 。这留给修复师一点艺术创作的空间,有时甚至会使修复件的价值超过原本完好的器物价值。可见,日本修复师遵循着《奈良文件》所表达的具体器物具体处理的理念,因此修复方法较为灵活。
三、日本古陶瓷修复的方法
日本有许多传统修复陶瓷修复方法,其中部分现已不再使用。而目前日本主要使用的古陶瓷修复方法,有国际通行的方法——根据器物情况使用各类粘结剂,如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72、聚醋酸乙烯乳液、环氧树脂粘结剂等进行陶瓷器的配补和拼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受漆器装饰方法影响的修复方法——涂漆补金法——“金繕”,值得介绍。
补漆法原本起源于中国,传播至日本后经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日本最具特色的古陶瓷修复方法“金缮”法。主要修复过程就是使用生漆混合瓷粉等无机介质,做成面团配补在陶瓷器的缺失部分,阴干后打磨平整,再以生漆作为粘结剂涂上金粉,最后抛光完成。由于天然生漆具有非常强的粘结能力,因此可逆性较差,如需返工必须使用机械的方法,用锉刀等工具将含漆部分完全磨掉后,才能将器物残片重新分开。
而补漆法的优点在于,生漆天然无害耐高温,茶具食器的残损器物修复后可再次使用。事实上日本很多著名的茶具,正是使用生漆修补过的陶瓷器,如“茄子”(图1、2、3)。使用金缮修复完的器物,十分适合再次把玩和使用,符合日本茶道的传统。而现代化学粘结剂和表面修复颜料在高温下容易释放高分子有机物,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图1 唐物茄子茶入 松本茄子
南宋至元
高6.4厘米,腹径6.9厘米,底径2.7厘米
修复于1615年。受德川家康之命,由藤重藤元、藤重藤严父子修复
图2 俯视CT照片
图3 侧视CT照片
同时日本修复专家认为,黄金本身也很贵重,用来修复高等级的陶瓷器,匹配甚至增添了陶瓷器的价值(图4)。中国也有用镶金、贴金、包金、包银等饰金银手段补缺瓷器的情况 ,但似乎很少有发现使用漆金的方法。同样的,这种修复可以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比宫殿对中国瓷器的“改装”相比较,后者在处理残损器时,会将金属器补在器物的某一部分(图5)。因此,各个地区对于器物完整程度的认识可能相差较大。
图4 龙泉窑凤凰耳瓶 铭万声(天皇手书)
13世纪 高30.8厘米
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藏
图5 龙泉窑庭院芭蕉纹执壶
明初
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殿博物馆藏
金缮法至今依然富有生命力,常见于日本众多的手工艺课程。使用金缮法修复的器物,通过各种途径流传至世界各大博物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大英博物馆,能见到残损的青花瓷器使用金缮修复。甚至反过来还影响我国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通常使用真金,几百年甚至不需再次修复;而其他地区可能使用铜粉作为替代,时间久了铜会氧化变色,可能需要进一步修复。
日本有若干传统的陶瓷器修理方法,其中大部分与中国古代的陶瓷修复颇有渊源。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的藏品中还能发现由这几类修复方法而完成的瓷器,以及历史文献资料中发现这些修复方法的零星记载。
1、“焼継”。烧继即是将器物回炉烧制。然而这将会改变器物原有的信息,尤其是经过高温烧造后,热释光测年法将会失效,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文物信息紊乱。
2、“呼継”。呼继即使用其它器物的瓷片进行移花接木(图6)。这种方法很艺术也很有趣,可以说每一个修复师可以修复出不同的效果。这和日本陶瓷烧造的传统也有一定关系,像美浓烧织部就有一些追求奇特效果的器物——纹饰上结合了两种风格不同的品种特点的陶瓷器。这种“瓷配瓷”修复法也曾风行一时。另外在中国的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瓷器珍藏中,还发现有用名贵的异体材料对瓷器的残缺部位进行补配修复的工艺,包括用紫檀、花梨等珍贵木材补缺 。
图6
赖户筒茶碗 室町时代 永青文库藏品
3、锯钉补瓷法
同样早在绳文时代,日本考古发现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石制手钻对破裂的陶器进行钻孔,并用藤条、树皮绳将陶器连接起来,继续使用。这可以看作是锯钉补瓷法的前身,然而日本真正使用锯钉的实例,则是公元3世纪弥生时代兵库县丰冈市的立石坟墓群出土的锯钉,该技术可能从中国大陆传播至朝鲜半岛并进一步传播至日本。关于日本锯钉补瓷法的来龙去脉,有学者已经作了非常详实的研究 。同样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手艺,锯钉也曾为人们日常所熟知的事物,如明代风俗画《锯缸图》 中,生动刻画了仕女在敲击补完的瓷器,以测试补瓷效果的瞬间(图7)。遗留至今具有锯钉修复痕迹的器物不胜枚举,略有锈斑的锯钉诉说着目前已经鲜见的古老修复方法。
图7
佚名 锔缸图页
明 绢本设色
纵24.1厘米,横24.8厘米
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使用锯钉补瓷法,能使器物不渗不漏,历史上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乃至西亚、欧洲都普遍使用 。然而因为钻孔会对器物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这种方法并不符合当代通行的国际修复保护理念,因此该方法在专业领域中渐渐式微。
四、结论
目前日本主流的修复方法为国际通行的可逆性修复和日本传统的金缮法。历史上烧继、呼继和锯钉补瓷法等方法几乎消失。日本陶瓷器修复中所采用的粘结剂,基本上都很常见(图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于器物的重视程度很高,对历史非常敬重,非常尊重前人对器物的修理方法。同时对器物的残损比较宽容,甚至有意突出器物的残损,以表达另一种美学的意味。
按照台湾陶瓷史专家谢明良的分类方法,根据修补陶瓷器的不同部位和操作重点,古陶瓷修复可分为:补釉、补胎、磨边镶釦和接合(改装)、铜丝焊结和锯钉接合 。这也是另一种修复理念的视野。当然,不同的修复理念决定不同的修复方法,许多问题依然值得进一步讨论和探索。希望更多的古陶瓷修复者能了解各种已有的修复方法和保护修复理念,探索更多样化的修复方法,保护修复文化遗产以为未来保护过去。
图8
日本文化财修复专用环氧树脂粘结剂
曾根郎:《陶磁器的修理》,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2006年1月,限定发行3部。
根据笔者采访东京艺术大学保存修复科漆器陶瓷修复专家辻贤三教授整理。
本多郁雄:《やきもの修理法》,里文出版社,2009年8月改订版,第106页。
笔者在帝京大学山梨文化财研究所见情况。关于日本陶器最新的修复实例可以参考石原道知、神野善治、鈴木希帆:《宮の原貝塚出土縄文土器修復について——武蔵野美術大学所蔵の縄文時代中期の土器修復事例》,文化財保存修復学会32回大会要旨集,2010。
周宝中主编:《文物修复与辨伪》,河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39页。
2010年圆明园修复出土瓷器时曾采用金漆方法,但并非完全等同日本方法,而是石膏打底再上金漆。修复效果颇有争议。
同注5。
陈馨:《陶瓷修复技术之锯钉补瓷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文博》,2006年3期。谢明良:《关于陶瓷修补术》,《贸易陶瓷与文化史》,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11月,第341-359页。谢明良:《古文献所见陶瓷修补术》,载《美学美术史论集》第14辑,日本成城大学,200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风俗画•明代绘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陈馨:《锔钉补瓷技术之中外比较》,《文保科技》。
同注8。
其他文章,有一篇图片为主的,不适合贴出,大概自己比较看得上的都贴了出来。
=,= 今天啥日子,这么怀旧~
感觉自己从文物研究转向了文物修复,颇有稻粱谋的赢弱感,不过这是错觉,因为修复也有很多研究可以做,只是自己没想法。我似乎沾染了某种非主流学者的自怨自艾,好像看见了失意文人们的那可怕的无力感。omg,不喜欢这种feel。
10年去日本杂七杂八学了好多,但我写得非常少,写点不痛不痒的什么感想发在报纸上好像过于卖萌,于此已无兴趣。其他的还需要酝酿沉潜,希望clio早日加持,在此之前还要继续努力夯基础啊。铅字一旦印成,则无可能再改正,所谓因果自负,不得不慎。(想起某篇至今觉得应该烧掉的文章,年轻不懂事啊,永远是我的心头之痛,original sin and human stain)
这篇为了参加全国修复会议写的,发在《文物修复研究(6)》,2012年。
简论日本古陶瓷修复的理念与方法
李冰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一、前言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的推广,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互相借鉴保护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的同时,不同保护修复的理念和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差异也产生了碰撞。其中,日本吸收中国传统修复方法的同时融合现代西方修复方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古陶瓷修复传统,它所体现的对器物的认识和修复的理念,值得古陶瓷修复乃至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者思考和借鉴。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间的交流关系密切、源远流长。历史上,日本积极向我国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再经过长期的融合孕育,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日本文化。由于资源相对匮乏,日本不遗余力地收集了大量中国文物,并保存了许多中国传统手工艺。同时,即使器物有破损,也极力修复如初,难能可贵的是日本还留下为数不少的记载器物流传和修复经过的文件资料。目前在日本各个博物馆、研究所和大学中,保护修复工作者和学者在古陶瓷保护修复领域中不断探索,使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延续。
二、日本古陶瓷修复的理念
日本对于古陶瓷残损后的处理方法,有几种说法:修復(しゅうふく)、修理(しゅうり)、修繕(しゆうぜん)、修補(しゅうほ)。其中“修復”即Restoration,和国际通行的修复理念一致,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概念;后三者“修理”、“修補”、“修繕”基本等同于Repair,相对而言传统意义上“修理”一词使用得较多。
1964年《威尼斯宪章》提出了文物保护修复的三大原则:真实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和可识别性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也称之为最小干预原则,意为尽可能保护而不替换器物上损坏的部分。30年后的1994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在日本奈良通过了著名的《奈良真实性文件》(Nara Documentation on Authenticity)。该文件提出真实性的衡量基础来自于对文化遗产原始与后来特性与意义的了解,即真实性不仅针对文化遗产的原始价值,而且包含了它之后的使用以及被赋予的意义。它认为,真实性的衡量并没有一定的标准,而取决于特定的社会与环境背景。《奈良真实性文件》补充发展了《威尼斯宪章》,并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主张根据遗产的特点来制定保护修复的方法。
有一段时间,日本古陶瓷修复者也追求以假乱真、天衣无缝和尽善尽美的修复效果。这种高度逼真的修复风格以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的修复专家曾根郎先生为杰出代表。曾根先生出身古陶瓷修复世家,他父亲和他为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修复了大量的精美艺术品,包括中、日、韩三国的古代陶瓷器。曾根郎先生将几十年的修复档案资料汇集成《陶磁器的修理》 一书。2010年11月笔者有幸翻阅此书,发现很多陈列在展的著名器物都经过修复,效果良好。
但这类“修旧如旧”的美术修复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专家学者的批评,认为这类修复会混淆文物信息,给研究者带来困扰。因此,目前日本保护修复界有一种更保守的做法,通过非常全面细致的研究来复制文物——“保存复原”。他们认为,复制出的文物(复制品)就是对原来文物的一种保存方式,复制方法经过反复研究和实验,复制品越接近原器物,就越真实地保存了这件器物和这种工艺。即使原器物消失了,新器物完全可以延续和传承原器物的工艺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保存修复科的博士课程中,修复器物仅占很小的比例,器物复制、工艺复原及现代科学分析、仪器检测则占了较大比例。
与“保存复原”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修复研究,称之为“想定复原”。当修复者不清楚原器物缺失部位的情况时,研究者通过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类似参考品设计图案和形态,重新制作一件全新完整的复制品。复制品在原器物缺失局部处将处理成具有一定想象成分的完整图像,而这种方式依然被认为是一种探索性质的“保存修复”。因此,无论是“保存复原”还是“想定复原”,在原器物上都没有任何操作。
在日本的古董市场上,几乎没有人会利用修复过的器物“以次充好”进行牟利。相反,他们认为器物有损伤则说明其本身年深日久,修复时有时甚至故意强调一种历史沧桑感。也有的器物所有者,希望修复师能够对残损部位进行再创造,例如器物的纹饰比较疏朗,就画上一些密集的小花;反之如果器物的纹饰已经很繁缛,那么就不再增添纹饰 。本多郁雄在《やきもの修理法》中提到:修理部分要和原器物一体化、没有违和感 。这留给修复师一点艺术创作的空间,有时甚至会使修复件的价值超过原本完好的器物价值。可见,日本修复师遵循着《奈良文件》所表达的具体器物具体处理的理念,因此修复方法较为灵活。
三、日本古陶瓷修复的方法
日本有许多传统修复陶瓷修复方法,其中部分现已不再使用。而目前日本主要使用的古陶瓷修复方法,有国际通行的方法——根据器物情况使用各类粘结剂,如丙烯酸树脂Paraloid B72、聚醋酸乙烯乳液、环氧树脂粘结剂等进行陶瓷器的配补和拼接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受漆器装饰方法影响的修复方法——涂漆补金法——“金繕”,值得介绍。
补漆法原本起源于中国,传播至日本后经过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日本最具特色的古陶瓷修复方法“金缮”法。主要修复过程就是使用生漆混合瓷粉等无机介质,做成面团配补在陶瓷器的缺失部分,阴干后打磨平整,再以生漆作为粘结剂涂上金粉,最后抛光完成。由于天然生漆具有非常强的粘结能力,因此可逆性较差,如需返工必须使用机械的方法,用锉刀等工具将含漆部分完全磨掉后,才能将器物残片重新分开。
而补漆法的优点在于,生漆天然无害耐高温,茶具食器的残损器物修复后可再次使用。事实上日本很多著名的茶具,正是使用生漆修补过的陶瓷器,如“茄子”(图1、2、3)。使用金缮修复完的器物,十分适合再次把玩和使用,符合日本茶道的传统。而现代化学粘结剂和表面修复颜料在高温下容易释放高分子有机物,可能会影响人体健康。
图1 唐物茄子茶入 松本茄子
南宋至元
高6.4厘米,腹径6.9厘米,底径2.7厘米
修复于1615年。受德川家康之命,由藤重藤元、藤重藤严父子修复
图2 俯视CT照片
图3 侧视CT照片
同时日本修复专家认为,黄金本身也很贵重,用来修复高等级的陶瓷器,匹配甚至增添了陶瓷器的价值(图4)。中国也有用镶金、贴金、包金、包银等饰金银手段补缺瓷器的情况 ,但似乎很少有发现使用漆金的方法。同样的,这种修复可以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布卡比宫殿对中国瓷器的“改装”相比较,后者在处理残损器时,会将金属器补在器物的某一部分(图5)。因此,各个地区对于器物完整程度的认识可能相差较大。
图4 龙泉窑凤凰耳瓶 铭万声(天皇手书)
13世纪 高30.8厘米
和泉市久保惣纪念美术馆藏
图5 龙泉窑庭院芭蕉纹执壶
明初
土耳其托普卡比宫殿博物馆藏
金缮法至今依然富有生命力,常见于日本众多的手工艺课程。使用金缮法修复的器物,通过各种途径流传至世界各大博物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大英博物馆,能见到残损的青花瓷器使用金缮修复。甚至反过来还影响我国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通常使用真金,几百年甚至不需再次修复;而其他地区可能使用铜粉作为替代,时间久了铜会氧化变色,可能需要进一步修复。
日本有若干传统的陶瓷器修理方法,其中大部分与中国古代的陶瓷修复颇有渊源。如今人们在博物馆的藏品中还能发现由这几类修复方法而完成的瓷器,以及历史文献资料中发现这些修复方法的零星记载。
1、“焼継”。烧继即是将器物回炉烧制。然而这将会改变器物原有的信息,尤其是经过高温烧造后,热释光测年法将会失效,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文物信息紊乱。
2、“呼継”。呼继即使用其它器物的瓷片进行移花接木(图6)。这种方法很艺术也很有趣,可以说每一个修复师可以修复出不同的效果。这和日本陶瓷烧造的传统也有一定关系,像美浓烧织部就有一些追求奇特效果的器物——纹饰上结合了两种风格不同的品种特点的陶瓷器。这种“瓷配瓷”修复法也曾风行一时。另外在中国的博物馆和收藏家的瓷器珍藏中,还发现有用名贵的异体材料对瓷器的残缺部位进行补配修复的工艺,包括用紫檀、花梨等珍贵木材补缺 。
图6
赖户筒茶碗 室町时代 永青文库藏品
3、锯钉补瓷法
同样早在绳文时代,日本考古发现人们已经能够使用石制手钻对破裂的陶器进行钻孔,并用藤条、树皮绳将陶器连接起来,继续使用。这可以看作是锯钉补瓷法的前身,然而日本真正使用锯钉的实例,则是公元3世纪弥生时代兵库县丰冈市的立石坟墓群出土的锯钉,该技术可能从中国大陆传播至朝鲜半岛并进一步传播至日本。关于日本锯钉补瓷法的来龙去脉,有学者已经作了非常详实的研究 。同样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手艺,锯钉也曾为人们日常所熟知的事物,如明代风俗画《锯缸图》 中,生动刻画了仕女在敲击补完的瓷器,以测试补瓷效果的瞬间(图7)。遗留至今具有锯钉修复痕迹的器物不胜枚举,略有锈斑的锯钉诉说着目前已经鲜见的古老修复方法。
图7
佚名 锔缸图页
明 绢本设色
纵24.1厘米,横24.8厘米
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使用锯钉补瓷法,能使器物不渗不漏,历史上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乃至西亚、欧洲都普遍使用 。然而因为钻孔会对器物会造成一定的损害,这种方法并不符合当代通行的国际修复保护理念,因此该方法在专业领域中渐渐式微。
四、结论
目前日本主流的修复方法为国际通行的可逆性修复和日本传统的金缮法。历史上烧继、呼继和锯钉补瓷法等方法几乎消失。日本陶瓷器修复中所采用的粘结剂,基本上都很常见(图8)。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对于器物的重视程度很高,对历史非常敬重,非常尊重前人对器物的修理方法。同时对器物的残损比较宽容,甚至有意突出器物的残损,以表达另一种美学的意味。
按照台湾陶瓷史专家谢明良的分类方法,根据修补陶瓷器的不同部位和操作重点,古陶瓷修复可分为:补釉、补胎、磨边镶釦和接合(改装)、铜丝焊结和锯钉接合 。这也是另一种修复理念的视野。当然,不同的修复理念决定不同的修复方法,许多问题依然值得进一步讨论和探索。希望更多的古陶瓷修复者能了解各种已有的修复方法和保护修复理念,探索更多样化的修复方法,保护修复文化遗产以为未来保护过去。
图8
日本文化财修复专用环氧树脂粘结剂
曾根郎:《陶磁器的修理》,大阪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2006年1月,限定发行3部。
根据笔者采访东京艺术大学保存修复科漆器陶瓷修复专家辻贤三教授整理。
本多郁雄:《やきもの修理法》,里文出版社,2009年8月改订版,第106页。
笔者在帝京大学山梨文化财研究所见情况。关于日本陶器最新的修复实例可以参考石原道知、神野善治、鈴木希帆:《宮の原貝塚出土縄文土器修復について——武蔵野美術大学所蔵の縄文時代中期の土器修復事例》,文化財保存修復学会32回大会要旨集,2010。
周宝中主编:《文物修复与辨伪》,河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39页。
2010年圆明园修复出土瓷器时曾采用金漆方法,但并非完全等同日本方法,而是石膏打底再上金漆。修复效果颇有争议。
同注5。
陈馨:《陶瓷修复技术之锯钉补瓷技术的起源发展及其相关》,《文博》,2006年3期。谢明良:《关于陶瓷修补术》,《贸易陶瓷与文化史》,台北允晨文化,2005年11月,第341-359页。谢明良:《古文献所见陶瓷修补术》,载《美学美术史论集》第14辑,日本成城大学,2002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绘画卷《风俗画•明代绘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陈馨:《锔钉补瓷技术之中外比较》,《文保科技》。
同注8。
-
豆友182716027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21 17:39:19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08 16:36:21
-
太妹阿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22 04:13:53
-
WickedChild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4 20:52:30
-
souvlaki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7-09 17:25:17
-
juni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16 16:04:21
-
简妮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3-01 23:40:10
-
鹿柴庵中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1-28 16:34:41
-
牙寨大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9-24 04:32:59
-
虎藏先生|金缮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7-21 11:21:53
-
栖崖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16 20:10:32
-
鱼子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5 10:54:02
-
文物李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21 17: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