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诗的格律和花儿的格律
中午在读《中国歌谣集成》的宁夏甘肃两卷,就想做一下关于汉语诗律问题的笔记,除了偶尔引述唐诗和顺口溜,例子基本是从这套书里找来的。
汉语的基本诗律,所谓“七言”,是三个半音步的扬抑格。这个观点我是从端木三那儿看来的,但是肯定不是迟至端木三才发现的。
首先说每个音步的情况。既然是扬抑格,所以音步的第一个字是重拍,后面是轻拍。最正常的情况,每个扬抑格的音步都填上两个字:“年纪 / 不大 / 十七 / 八”。但是填上三个或者更多的字也可以:“少年的 / 尕妹妹 / 阿哥 / 爱”(只有文言诗里,只能是两个字,不能多)。音步的第一个字即是重拍,所以不能填上“的”呀“了”呀这类轻声字,而且还有很多平时不带重音的字也不喜欢。相反,在音步后面的那些字,就喜欢轻声:“心里头 / 牵的 / 就是 / 你”。
在一句“七言”的句子中,有两个音步是特别的,最特别的是最后的半个音步,只有重的一半,没有后面轻的一半。重的一半只能有一个字。这一个字的音步,往往就是一个重读的单字词,“再别 / 比呀 / 再别 / 提 // 姑舅哥是 / 骏马 / 女婿是 / 驴”。当然,汉语的双字/多字实词,只要没有轻声字,把前面那个字念得重点儿也可以,把后面那个字念得重点儿也可以,所以可以有“高堂 / 明镜 / 悲白 / 发”,“摇摇 / 晃晃 / 出房 / 门”这样的句子。
所以汉语的这种“七言”句子,听感上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尾巴上的那个字一定是重念的。而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最后一个字一般都不是重的。所以诗歌语言跟日常语言,在这一点上,就是截然分开的。
除了最后的这第四个音步意外,第二个音步也往往可以学着样子,只留一个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方 / 红 // 太阳 / 升 // 中国 / 出了个 / 毛@ / 东”就是这样,看起来是三句,其实只有两行。
为什么第二个音步可以像第四个音步一样呢?是因为一个七言的句子是分成两半的,前两个音步是一半,后两个音步是一半。前两个音步自成的这一半,跟后两个音步自成的这一半,意思上或者句法上,往往相互之间有很强的独立性。“泾阳的 / 草帽 — 往前 / 戴”,“天生 / 我才 — 必有 / 用”。如果这个独立性没了,读起来就很别扭,比如“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种三个半音步的句子是汉语最基本的诗律,不仅文人作七律的时候喜欢这样,在更口语更通俗的场合,比如民间诗歌、顺口溜、七字党的ID[*]、押韵的黄段子等等,往往更是非三个半音步不可:“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给干的提意见”。
[*] 想一想,为什么七字党的ID都是拿三个字的人的名字来的?比如“爱和平东条英机”也是七个字嘛。
在这种最基本的韵律的基础上,还有两个例外的情况。首先是第一个音步前面,可以有多出来的部分。“(咱) 苦思 / 苦想 / 定计 / 谋”。如果没有这个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标准的三个半音步的诗行。所以多出来的部分一般是一个字,要么是指示代词,要么是人称代词,都是可以不带重音的成分。当然,也可以多三个字出来,但这样其实就是整整多了半行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读的时候总觉得“见”字后面得顿一下,就是因为“见”字自成一个音步的缘故。但是在民歌里面这种多出来的三个字的半行,是不算整整一行的,所以“若要 / 紫花儿 / 跟他 / 好 // (除非是) 牛长 / 上牙 / 马长 / 角”照样儿成其为一对。
在民间诗歌里面,往往还有一种变例,就是后面两个音步所组成的半行,不是通常的“重轻 / 重”,而是“重重轻”。“心儿 / 想成 / 核桃了,肠子 / 想成 / 皮条了……睡梦中 / 想你 / 哭醒了,一双 / 眼睛 / 哭肿了”。大概是二人转里常有这种变例,所以读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带上点儿东北腔。
我们已经说到了,汉语诗歌,尤其是民间诗歌,格律上的常例是这种三个半音步。往往是从头到尾一直都是这样的三个半音步,就颇有些单调。在这个背景下,西北的花儿就有意思极了。我们看几个花儿的例子:
紫红犍牛套一对
要开个荒草洼呢
睡着的阿哥叫醒来
要说个心上的话呢
山丹花根是一条根
马莲花扎的是乱根
尕妹妹想哥一条心
黑夜里空守个油灯
如果不用格律和音步的观点,看上去跟其他的民歌好像区别不大,每一句都大概是七个字。但是如果出声儿念一念,就有意思了:
紫红 / 犍牛 /套一 / 对
(要)开个 / 荒草 / 洼呢
睡着的 / 阿哥 / 叫醒 / 来
(要)说个 / 心上的 / 话呢
山丹花 / 根是 / 一条 / 根
马莲花 / 扎的是 / 乱根
尕妹妹 / 想哥 / 一条 / 心
黑夜里 / 空守个 / 油灯
一三句和一般的汉语民歌一样,是三个半音步,但二四句只有三个音步。也就是说,用一个音步两个字的文言数法,一三句是“七言”,二四句是“六言”。这种格律上的变化感,大概是花儿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最有意思的地方了吧。
最后放一个我觉得最可爱的花儿,少数二四句真的是六个字的花儿之一:
清粼粼的一碗水
冰唧唧的没喝
心里头牵的就是你
羞抓抓的没说
如果把“心里头”改成“心里”或者“心头”的话,就是underlying的花儿的标准形式了,只是实际的花儿从来都没有这种形式的。
汉语的基本诗律,所谓“七言”,是三个半音步的扬抑格。这个观点我是从端木三那儿看来的,但是肯定不是迟至端木三才发现的。
首先说每个音步的情况。既然是扬抑格,所以音步的第一个字是重拍,后面是轻拍。最正常的情况,每个扬抑格的音步都填上两个字:“年纪 / 不大 / 十七 / 八”。但是填上三个或者更多的字也可以:“少年的 / 尕妹妹 / 阿哥 / 爱”(只有文言诗里,只能是两个字,不能多)。音步的第一个字即是重拍,所以不能填上“的”呀“了”呀这类轻声字,而且还有很多平时不带重音的字也不喜欢。相反,在音步后面的那些字,就喜欢轻声:“心里头 / 牵的 / 就是 / 你”。
在一句“七言”的句子中,有两个音步是特别的,最特别的是最后的半个音步,只有重的一半,没有后面轻的一半。重的一半只能有一个字。这一个字的音步,往往就是一个重读的单字词,“再别 / 比呀 / 再别 / 提 // 姑舅哥是 / 骏马 / 女婿是 / 驴”。当然,汉语的双字/多字实词,只要没有轻声字,把前面那个字念得重点儿也可以,把后面那个字念得重点儿也可以,所以可以有“高堂 / 明镜 / 悲白 / 发”,“摇摇 / 晃晃 / 出房 / 门”这样的句子。
所以汉语的这种“七言”句子,听感上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尾巴上的那个字一定是重念的。而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最后一个字一般都不是重的。所以诗歌语言跟日常语言,在这一点上,就是截然分开的。
除了最后的这第四个音步意外,第二个音步也往往可以学着样子,只留一个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方 / 红 // 太阳 / 升 // 中国 / 出了个 / 毛@ / 东”就是这样,看起来是三句,其实只有两行。
为什么第二个音步可以像第四个音步一样呢?是因为一个七言的句子是分成两半的,前两个音步是一半,后两个音步是一半。前两个音步自成的这一半,跟后两个音步自成的这一半,意思上或者句法上,往往相互之间有很强的独立性。“泾阳的 / 草帽 — 往前 / 戴”,“天生 / 我才 — 必有 / 用”。如果这个独立性没了,读起来就很别扭,比如“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种三个半音步的句子是汉语最基本的诗律,不仅文人作七律的时候喜欢这样,在更口语更通俗的场合,比如民间诗歌、顺口溜、七字党的ID[*]、押韵的黄段子等等,往往更是非三个半音步不可:“干的干,看的看,看的给干的提意见”。
[*] 想一想,为什么七字党的ID都是拿三个字的人的名字来的?比如“爱和平东条英机”也是七个字嘛。
在这种最基本的韵律的基础上,还有两个例外的情况。首先是第一个音步前面,可以有多出来的部分。“(咱) 苦思 / 苦想 / 定计 / 谋”。如果没有这个多出来的部分,就是标准的三个半音步的诗行。所以多出来的部分一般是一个字,要么是指示代词,要么是人称代词,都是可以不带重音的成分。当然,也可以多三个字出来,但这样其实就是整整多了半行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读的时候总觉得“见”字后面得顿一下,就是因为“见”字自成一个音步的缘故。但是在民歌里面这种多出来的三个字的半行,是不算整整一行的,所以“若要 / 紫花儿 / 跟他 / 好 // (除非是) 牛长 / 上牙 / 马长 / 角”照样儿成其为一对。
在民间诗歌里面,往往还有一种变例,就是后面两个音步所组成的半行,不是通常的“重轻 / 重”,而是“重重轻”。“心儿 / 想成 / 核桃了,肠子 / 想成 / 皮条了……睡梦中 / 想你 / 哭醒了,一双 / 眼睛 / 哭肿了”。大概是二人转里常有这种变例,所以读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带上点儿东北腔。
我们已经说到了,汉语诗歌,尤其是民间诗歌,格律上的常例是这种三个半音步。往往是从头到尾一直都是这样的三个半音步,就颇有些单调。在这个背景下,西北的花儿就有意思极了。我们看几个花儿的例子:
紫红犍牛套一对
要开个荒草洼呢
睡着的阿哥叫醒来
要说个心上的话呢
山丹花根是一条根
马莲花扎的是乱根
尕妹妹想哥一条心
黑夜里空守个油灯
如果不用格律和音步的观点,看上去跟其他的民歌好像区别不大,每一句都大概是七个字。但是如果出声儿念一念,就有意思了:
紫红 / 犍牛 /套一 / 对
(要)开个 / 荒草 / 洼呢
睡着的 / 阿哥 / 叫醒 / 来
(要)说个 / 心上的 / 话呢
山丹花 / 根是 / 一条 / 根
马莲花 / 扎的是 / 乱根
尕妹妹 / 想哥 / 一条 / 心
黑夜里 / 空守个 / 油灯
一三句和一般的汉语民歌一样,是三个半音步,但二四句只有三个音步。也就是说,用一个音步两个字的文言数法,一三句是“七言”,二四句是“六言”。这种格律上的变化感,大概是花儿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最有意思的地方了吧。
最后放一个我觉得最可爱的花儿,少数二四句真的是六个字的花儿之一:
清粼粼的一碗水
冰唧唧的没喝
心里头牵的就是你
羞抓抓的没说
如果把“心里头”改成“心里”或者“心头”的话,就是underlying的花儿的标准形式了,只是实际的花儿从来都没有这种形式的。
-
多吃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11 11:56:46
-
周宗澍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0 22:11:59
-
叟咬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7 19:04:29
-
腸道菌群大群主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14 10:49:45
-
Dinsdale All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8 19:05:02
-
ECHO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08:46:42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2-01 08:30:51
-
好公民库尔蕾丝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22:35:33
-
石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15:29:54
-
空空如也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14:36:21
-
玻璃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11:30:34
-
rustic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11:16:12
-
MammothSteppe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10:45:46
-
天雪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02:32:34
-
Irrevers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12 02: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