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读书学习总结--用项目管理的思路去学习
2012年全年我一共读了90余本书,在13年初制定年度读书计划时,雄心勃勃的要看完100本书,到今天才读了42本,还未完成一半,但我认为今年的读书学习方面精力的投入与产出是完全强于去年的。换句话说去年的学习存在着严重误区,重数量忽视了思维的深度,去年所读书中小说等娱乐享受类所占比重约为80%,知识与思维类书籍还不到20%,且知识涵盖面分散,各种学科都有;今年知识与思维类书籍则刚好达到50%,主要集中为自我管理与IT品管类,从这组数据上也反映出去年心态很急,很想努力却不知道方向,而今年逐步的对自己生涯有所规划,按照计划学习,储备知识,积蓄力量。下面具体总结下自己的读书学习心得,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如将一门知识(技能)学习视作一个项目而言,其生命周期大体可分为启动-计划-实施-监控-收尾。
1、启动阶段,规划一定要宏观,冯仑说站得高才能尿的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比别人看的远,准备时间自然就长,临阵磨枪即便成功也只是侥幸。如果很难规划自己未来几十年的话,做5年计划应该没什么问题,明确五年职业目标,如行业,岗位,年薪,业绩等。具体方法建议使用SWOT分析,首先审视内部环境因素,根据性格特征,评估长处与短处;然后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具体有PEST分析、五力分析,有兴趣度娘),区分机会与威胁;然后进行决策,制定五年计划,列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其实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方向,每天腾出二个小时,专心学一样技能,做一件事,每天进步1%,坚持下去,用不了五年,相信二到三年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很多人本科时毫不起眼,经常挂科,毕业两三年却与同学拉开差距的根源。
2、再说读书前的计划,主要是需求分析的过程,对想读的书做足功课,是对自己的时间负责。首先根据作者是否够牛,或有牛人的推荐、豆瓣的豆列、评分等进行初步筛选,选出几本好书。提前看看书评也非常关键,如果是目标明确的学习,前人经验和剧透,特别是有价值的反驳意见,能够确定是否值得投入时间,如入门书对老手,偏技术思维对市场人员意义不大。两轮过滤后,看看目录和简介,把书拆开按照主题去选择章节,决定阅读顺序。一般来说一本书中作者论述的知识点和主题很多,一些主题并不一定符合满足需求,节省时间考虑,提前对比几本书,勾出想要阅读的章节,按照主题去阅读。另外在阅读前,脑中应对主题分析有所了解,尽量带着疑问阅读,否则容易走马观花,读起来头头是道,合上书本,什么都忘。
3、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每天进行阅读,我个人在书中夹只笔,既可以当书签,又方便做笔记,笔记的作用是帮助思考,透过书本看本质,读书如果没有思考,就是读死书,孔乙己背起书来头头是道,可一到具体问题就傻眼,不如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很多人工作忙读书时间不够,可以利用晚上大块的时间(8到10点)集中读书,再利用小块时间如刷牙洗澡上厕所坐地铁等进行回忆思考,温故而知新。
4、监控需要很大的毅力,学习中总会蹦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中断学习,如袜子没洗,哪项工作还没有通知甲方,马上做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做吧又魂牵梦绕,总怕忘了。可以根据风险管理(这里不细讲风险)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影响,一些琐事不做导致的后果如果自己完全能够接受,那能不做就不做,而一些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先随手写在书上或电脑上,等学习时间结束后,看一眼提醒自己,这样避免了来回切换任务所浪费的时间。另外学习进度管理,将主题按知识点划分里程碑,制作甘特图,每日写日报自我督促,每周计算完成每个知识点完成百分比,将计划甘特图与实际进行对比,采用挣值管理分析偏差进行纠正,每个里程碑节点完成后评审是否沿着预期的轨道前进,和战略比有没有冲突,OK都没有问题,再进入下一知识点学习。
5、收尾阶段从写学习总结开始,一门知识,它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结构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我的收获是什么,我的问题是什么,项目结束后的运营过程中如何运用这门知识直到熟练掌握。通过总结审查全部知识点是否都学到位,头脑中是否有了大体的体系架构,给一个外行讲我能讲清楚么,做到这些合上书本,学习结束了。
6、真的结束了么?复习的习惯也很重要,主动定期回顾前一段时间所学,通过回顾整合新旧知识,获得新的启发。具体习惯养成,我使用戴明PDCA持续改进思想,每天早上写前一天日记,每周一上午回顾上周七天日记写上周总结和本周工作学习计划,每月写月报月计划,直到年总结。其他方法,建立学习群,线上线下交流结合,周末找个咖啡馆定期交流学习心得,既复习了自己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智慧与感情双赢。(个人不喜欢线上,觉得说不清楚,线下交流过几次,效果不错,但大家年纪相当,工作家庭都比较忙,时间不好凑。)神游,小块时间时玩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案例,自己是怎样解决。或者写博客写总结,加深印象又锻炼写作,对于想学习的人,方法总是有的。
参考书籍:刘未鹏《暗时间》,格拉宁《奇特的一生》,冯仑《理想丰满》,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MBOK2008》,《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
如将一门知识(技能)学习视作一个项目而言,其生命周期大体可分为启动-计划-实施-监控-收尾。
1、启动阶段,规划一定要宏观,冯仑说站得高才能尿的远,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比别人看的远,准备时间自然就长,临阵磨枪即便成功也只是侥幸。如果很难规划自己未来几十年的话,做5年计划应该没什么问题,明确五年职业目标,如行业,岗位,年薪,业绩等。具体方法建议使用SWOT分析,首先审视内部环境因素,根据性格特征,评估长处与短处;然后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具体有PEST分析、五力分析,有兴趣度娘),区分机会与威胁;然后进行决策,制定五年计划,列出具体的学习计划。其实只要不是太不靠谱的方向,每天腾出二个小时,专心学一样技能,做一件事,每天进步1%,坚持下去,用不了五年,相信二到三年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很多人本科时毫不起眼,经常挂科,毕业两三年却与同学拉开差距的根源。
2、再说读书前的计划,主要是需求分析的过程,对想读的书做足功课,是对自己的时间负责。首先根据作者是否够牛,或有牛人的推荐、豆瓣的豆列、评分等进行初步筛选,选出几本好书。提前看看书评也非常关键,如果是目标明确的学习,前人经验和剧透,特别是有价值的反驳意见,能够确定是否值得投入时间,如入门书对老手,偏技术思维对市场人员意义不大。两轮过滤后,看看目录和简介,把书拆开按照主题去选择章节,决定阅读顺序。一般来说一本书中作者论述的知识点和主题很多,一些主题并不一定符合满足需求,节省时间考虑,提前对比几本书,勾出想要阅读的章节,按照主题去阅读。另外在阅读前,脑中应对主题分析有所了解,尽量带着疑问阅读,否则容易走马观花,读起来头头是道,合上书本,什么都忘。
3、实施阶段按照计划每天进行阅读,我个人在书中夹只笔,既可以当书签,又方便做笔记,笔记的作用是帮助思考,透过书本看本质,读书如果没有思考,就是读死书,孔乙己背起书来头头是道,可一到具体问题就傻眼,不如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很多人工作忙读书时间不够,可以利用晚上大块的时间(8到10点)集中读书,再利用小块时间如刷牙洗澡上厕所坐地铁等进行回忆思考,温故而知新。
4、监控需要很大的毅力,学习中总会蹦出各种各样的想法中断学习,如袜子没洗,哪项工作还没有通知甲方,马上做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做吧又魂牵梦绕,总怕忘了。可以根据风险管理(这里不细讲风险)分析风险的概率和影响,一些琐事不做导致的后果如果自己完全能够接受,那能不做就不做,而一些重要而不紧迫的事情,先随手写在书上或电脑上,等学习时间结束后,看一眼提醒自己,这样避免了来回切换任务所浪费的时间。另外学习进度管理,将主题按知识点划分里程碑,制作甘特图,每日写日报自我督促,每周计算完成每个知识点完成百分比,将计划甘特图与实际进行对比,采用挣值管理分析偏差进行纠正,每个里程碑节点完成后评审是否沿着预期的轨道前进,和战略比有没有冲突,OK都没有问题,再进入下一知识点学习。
5、收尾阶段从写学习总结开始,一门知识,它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结构是什么,原则是什么,我的收获是什么,我的问题是什么,项目结束后的运营过程中如何运用这门知识直到熟练掌握。通过总结审查全部知识点是否都学到位,头脑中是否有了大体的体系架构,给一个外行讲我能讲清楚么,做到这些合上书本,学习结束了。
6、真的结束了么?复习的习惯也很重要,主动定期回顾前一段时间所学,通过回顾整合新旧知识,获得新的启发。具体习惯养成,我使用戴明PDCA持续改进思想,每天早上写前一天日记,每周一上午回顾上周七天日记写上周总结和本周工作学习计划,每月写月报月计划,直到年总结。其他方法,建立学习群,线上线下交流结合,周末找个咖啡馆定期交流学习心得,既复习了自己知识又获取了新的知识,智慧与感情双赢。(个人不喜欢线上,觉得说不清楚,线下交流过几次,效果不错,但大家年纪相当,工作家庭都比较忙,时间不好凑。)神游,小块时间时玩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案例,自己是怎样解决。或者写博客写总结,加深印象又锻炼写作,对于想学习的人,方法总是有的。
参考书籍:刘未鹏《暗时间》,格拉宁《奇特的一生》,冯仑《理想丰满》,苏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MBOK2008》,《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
-
一点也不好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5-09 14:42:27